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記問之學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36W

意思是:只是記誦書本,以資談助或應答問難的學問。指對學問未融會貫通,不成體系。

記問之學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記問之學

成語發音:jì wèn zhī xué

成語解釋:只是記誦書本,以資談助或應答問難的學問。指對學問未融會貫通,不成體系。

成語出處:西漢 戴聖《禮記 學記》:“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

成語繁體:記問之壆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賓語;指無真知之學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例句:《冷眼觀》第12回:“我不過記問之學,實在不是個裡手。”



記問之學什麼意思

題庫內容:

記問之學的解釋

指為應付他人之問難而預為之記誦之學。謂無 真知 之學。《禮記·學記》:“記問之學不 足以 為人 師,必也其聽語乎?” 鄭玄 注:“記問,謂豫誦雜難雜說,至講時為學者論之。此或時師不心解,或學者所 未能 問。” 宋 韓 元吉《一經齋銘序》:“ 西漢 去古未遠,故大儒 董仲舒 之流,皆號為能通一經,而其言粹然,與經無擇。後世記問之學,不逮遠矣。”《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 知音 》:“ 伯牙 聽見他對答如流,猶恐是記問之學。”《冷眼觀》第 十二 回:“我不過記問之學,實在 不是 個裡手。”

詞語分解

記問的解釋.謂記誦詩書以待問或資談助。 宋 王安石 《論議·取材》:“第經學者,徒以記問為能,不責 大義 ,類皆蒙鄙者能之。” 元 許衡 《送許克勤赴新昌教序》:“況小言破道,小辨害義, 克勤 之賢當不止於博聞 學的解釋學 (學) é 效法,鑽研 知識 ,獲得知識,讀書:學生。學徒。學習。學業。學友。學者。學閥。學制。學歷。學步邯鄲( 譏諷 人只知 模仿 ,不善於學而無成就,亦作“邯鄲學步”)。 傳授知識的地方:學校(簡稱“學”

記問之學什麼意思?

詞目

記問之學

發音

jì wèn zhī xué

釋義

只是記誦書本,以資談助或應答問難的學問。指對學問未融會貫通,不成體系。

引用

《禮記》學記 ...,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 ,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 《全三國文》卷六十·蜀四 ...◇ 答先主昔遊荊北,時涉師門,記問之學 ,不足紀名,內無楊朱守靜之術,外無墨翟務時之風,猶天之... 《全唐文》第05部 卷四百三十 ...《藝文》、《玉燭》之類,綱羅古今,博則博矣。然率多文章之事,記問之學 。至於刊列百度,緝熙王猷,至精至粹,其道不雜,比於《通... 《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好處也。”伯牙聽見他對答如流,猶恐是記問之學 。又想道:“就是記問之學 ,也虧他了。我再試他一試。”此... 《禮記正義》卷三十六 學記第十八 ...而殺之,是也。 記問之學 ,不足以為人師,記問,謂豫誦雜難、雜說,至講時為學者論... 《論語筆解》捲上 ...新者可以為師矣韓曰先儒皆謂尋繹文翰由故及新此是記問之學 不足為人師也吾謂故者古之道也新謂己之新意可為新法... 《淞隱漫錄》紅芸別墅 ...之稱雄於巾幗者,賴有此耳。”生有慚色。婷婷起而言曰:“此章句記問之學 ,不足以為人師。應變無方,出奇制勝,斯乃為奇男子耳。”... 《今古奇觀》第十九卷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乃雅樂之好處也。”伯牙見他對答如流,猶恐是記問之學 ,又想道:“就是記問之學 ,也虧他了。我再試他一試。”此... 《法言義疏》九 問明卷第六 ...禮義也。”禮義即大知之事。“小知之師,亦賤矣”者,學記雲:“記問之學 ,不足以為人師。”鄭注云:“記問謂豫誦雜難、雜說,至講... 《冷眼觀》第十二回 禍中得福老虎做官 笑裡藏刀烏龜出醜 ...,這就是他的不是了。柔齋,我實對你講,你們道中的規矩,我不過記問之學 ,實在不是個裡手。如今別的話,我也大致清楚了,就是還有... 《冷眼觀》第二十二回 笑官場鼓吹散鴛鴦 演幫匪麼魔出社會 ...九代幫頭,又作怎麼講呢?”我笑道:“我幸虧有點記問之學 在肚裡,不然,今天竟要被你考經濟特科似的考住我呢!總而...

記問之學是何意思?

作者:儒家學者

記問之學(1)

——讀死書者不配為師

【原文】

記問之學(2),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3)!力不能問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見。

【註釋]

(1)本節選自《學記》。(2)記問:憑記憶力掌握知識。(3)聽語:聽取學生的問題並解答。

【譯文】

只憑記憶力掌握書本上的各種知識,這種人不夠資格當教師。當教師的人,一定要善於聽取學生的問題,並能夠予以解名三沒有提問的能力時,老師才加以開導。如果老師開導了還是不懂,暫時放棄開導,也是可以的。

【讀解】

所謂“記問之學”,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讀死書,死讀書。先賢認為,讀死書的人不配當教師,這是先見之明。然而,不知從何年何月開始,一些自以為慢守傳統的“學者”,把能背供多少古人的文章當作“學問”,以此自居“權威”,從來沒有在哪方面表現出一點屬於自己的東西,更談不上創造性。

歷史真如大浪淘沙。經過大浪淘洗後能夠留下來的東西,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讀死書,不過像一隻機械的口袋,用來盛裝別人的東西,不管裝進去的是些什麼貨色,也不管是否能為自己消化之後變作創造力的能源。如果這也值得炫耀的話,那麼在另一隻巨大無比的現代化“口袋”——電腦面前,讀死書的人是不是會覺得有點無地自容呢?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什麼意思

意思是:單靠死記一些零碎的知識,不能做個好教師。

出自《禮記·學記》,原文選段: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譯文:

單靠死記一些零碎的知識,不能做個好教師,一定要有淵博的知識,隨時準備根據學生的提問並給以圓滿的回答才行。如果學生提不出問題,就要引導啟發他們;告訴了他以後,仍不能理解,可以暫時放在一邊不管了。

擴充套件資料

《學記》專門對教育與政治的關係、學制、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原則方法等有關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問題,做了比較系統而精闢的概括和理論上的闡述,含有豐富的教育思想。

其繼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貫思想,把教育作為實施政治,進行社會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學記》一開篇就用格言式的優美語言論述了教育的目的與作用。

文章開篇指出,自古以來,凡是有作為的統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僅僅依靠釋出政令、求賢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統治者要想使百姓遵守社會秩序,形成良風美俗,從而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必須發展社會教化,通過社會教育手段,提高全體國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自覺來實現。

另外,人雖具有天生的善性,但是,不接受教育,不經過努力學習,就無法懂得道理,更不能遵守”王者”的法令。這就像一塊美玉一樣,質地雖美,但不經過仔細地雕琢,就不能成為美器,古代的帝王深諳此理,他們在建設國家,統治人民的過程中,始終高度重視發展教育,使其優先發展。

《學記》以託古改制的方式,用格言式的精美語言闡發了教育在移風易俗和建國君民中的作用,強調了教育為社會政治服務的目的,從而把教育與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密切相聯,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學記

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是什麼意思

《學記》提出:“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即給學生講解後還不明白的情況下,暫時擱置問題也是可以的。

《學記》,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相傳為西漢戴聖編撰。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

《學記》主張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本學習和實際訓練相結合,既要擴大知識領域,又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書中用較多的篇幅,闡述“教”與“學”的辯證關係。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

,它比捷克大教育家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

《學記》是研究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和實踐的寶貴資料。書中在總結先秦儒家教學經驗基礎上提出的教學原理,教學原則與方法,以及尊師重道的思想,對中國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是中國也是世界珍貴的教育遺產之一。《學記》是以《大學》為其政治基礎,以《中庸》為其哲學基礎的。

Tags:記問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