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挫折攻擊理論是由誰提出的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1.65W

多拉爾德;梅爾;米勒。挫折攻擊理論指的是當人的一個動機、行為遭到挫折後,就會產生攻擊和侵犯性反應,從而引起犯罪。

攻擊行為的”挫折-攻擊“理論是最早對攻擊行為進行解釋的心理學理論之一。

挫折攻擊理論是由誰提出的

公認的觀點是:”挫折總會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行為“。攻擊的概念最先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認為,這是人的一種本能,即死的本能。挫折一攻擊理論認為,攻擊行為的發生必先有挫折。

所謂"挫折"是根據某種願望進行有目的的行為時,由於內部或外部障礙,使欲求的滿足受到阻礙,這種狀態就是挫折。多拉爾德認為,攻擊的發生強度與慾求不滿的量成正比,挫折越大,攻擊的強度也越大。具體說來,他認為,從經濟情況看,窮困者的挫折要比富裕者的挫折大,因此,窮困者的犯罪率也大;從年齡看,青少年要比成年人的挫折大,因而,青少年違法的比例要大;此外,家庭地位低下的、身體有缺陷的人、劣等種族的人等都挫折較大,所以攻擊行為也多。

梅爾則提出"挫折固執理論"。他認為,犯罪一般有兩種心理動力所引起,一種是心理欲求所引起,這種犯罪有偷盜、欺詐、拐騙、偷稅漏稅等。這種犯罪一般在行為前要考慮得失,得大於失才去犯罪。

另一種犯罪是基於挫折而起的,有性犯罪、殺人犯罪等。這種犯罪往往不考慮以後的懲罰,不計得失。這是因為,挫折使人情緒顯著激昂。

這時的攻擊行為是刻板的、固定的、甚至是無目的的。米勒認為,挫折並不都引起攻擊。有的人受到挫折後反而增強了戰勝因難的決心;有人受到挫折後變得緊張、倒退、無動於衷或陷入空想等;還有的引起攻擊行為。他認為,一般挫折轉為攻擊,還需要環境中存在著引起攻擊的線索。

挫折-攻擊假說於 1939 年通過耶魯大學人際關係研究所出版的專著形式出現。這本專著背後的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是約翰多拉德、倫納德杜布、尼爾米勒、O. H Mowrer 和羅伯特西爾斯。這本書基於該小組進行的許多研究,這些研究涉及心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等多個學科。耶魯集團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使用了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

他們的工作,挫折和侵略(1939),很快就對攻擊行為理論的解釋產生了影響。他們的理論適用於人類,也適用於動物。這本書在這個主題上引起了爭議,導致超過 7 篇文章批評了新理論。《心理評論》和《社會心理學閱讀》是發表有關該主題文章的兩篇論文

許多社會科學家否認挫折反應的相當嚴格的定義以及挫折概念本身是如何定義的。到 1941 年,耶魯大學小組根據其他心理學家發表的多項批評和研究修改了他們的理論。從那裡,社會科學界的許多先驅修改了原始理論並將他們的知識帶到了原始理論中。

他提議修改假設,將負面影響和個人歸因考慮在內。最近,Breuer 和 Elson 發表了對挫敗攻擊理論的綜合概述。作者表示,儘管有大量實證研究檢驗了挫折與攻擊行為之間的聯絡,但專門針對挫折-攻擊假設的研究數量有所下降。

Breuer 和 Elson 提出,將挫折-攻擊性假設用作攻擊性文獻的理論基礎是有用的,並且該理論可能對其他領域(如媒體心理學)有新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