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光是粒子還是波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1.06W

是粒子也是波。

對於光的系統研究,起源於西方笛卡爾。笛卡爾在《折射》一書中首次提出折射定律的理論證明。他解釋了人們視力障礙的原因,並設計了矯正視力的鏡片。

笛卡爾提出了光的波動理論的雛形。16世紀60年代,著名物理學家胡克發表了他的光的波動理論。他認為光在一種叫做發光乙醚的介質中以波的形式傳播,這種介質不受重力的影響,他假設光進入緻密介質時會減慢速度。完美的天才。

後來,光的波動理論被惠斯完善了。1678年,在法國科學院的一次公開演講中,惠斯推翻了牛頓的輕粒子理論。1690年,他正式提出光的波動理論,建立了著名的惠斯原理,推動了屈光學研究的發展。

光理論中最重要的屈光學理論是光波理論。他認為從震源發出的光波的每個點都是光波的波源,每個光波的後面都是下一個新的波面。根據這一原理,他發現了光的衍射、折射和反射規律,從而解釋了在稠密介質中光速下降的原因。

光是粒子還是波

17世紀,艾薩克·牛頓進一步發展了微粒理論。在這個理論中,光是由微小光粒子組成的。這些粒子以光速進行直線運動。他可以利用這個理論來解釋光的反射和折射。但是,微粒理論不能解釋光其他所有的性質。例如,光會產生干涉圖樣。當兩個(或更多)波相互干涉時,這些圖樣就會產生。粒子流不能形成干涉圖樣,只有波的干涉可以產生。此外,不同波長的波可以解釋為什麼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顏色,這是為什麼光應該是波而不是粒子流的另一個原因。基於一些類似的實驗,荷蘭科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的波動論被廣泛接受;在19世紀,詹姆斯·麥克斯韋甚至可以證明光是一種以光速在空間中傳播的電磁波。

但是,到了20世紀,像愛因斯坦等科學家做了一些新的實驗。這些實驗似乎表明光實際上是由粒子流組成的。他們做的最重要的實驗與光電效應有關:當我們將光線照射到金屬上時,就會產生光電效應,電子會從金屬表面發射出來。

這些實驗之所以特別,是因為當你增強入射光的光強,發射出的單個電子的能量不變。光強只會改變發射出來的電子數。光強越強,發射的電子越多。如果光是波的話不可能發生這種情況。因為,當波照射到電子上後,電子會從光波中吸收能量,同時抵消掉這部分光。這意味著增加光強可以增加每個發射電子的動能。

這個實驗的結果讓科學家感到很困惑。為了更好地瞭解發生了什麼,他們保持入射光光強不變,但改變光的頻率(不同的顏色)。結果表明,頻率越高,發射電子的動能越高。

多虧了這些實驗,使得愛因斯坦能夠解釋到底發生了什麼。他說,光不僅僅是一種波,它由被稱為光子的離散波包組成。當光子有足夠的能量時,它可以讓電子從金屬中溢位。

Tags: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