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2.56W

意思是:憂患:患難。憂患使人勤奮,因而得生;安樂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死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成語發音:shēng yú yōu huàn ér sǐ yú ān lè

成語解釋:憂患:患難。憂患使人勤奮,因而得生;安樂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死

成語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下》:“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而死於安樂也。”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定語、賓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生於憂患,死於逸樂檢視更多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宋·陸九淵《與蘇宰相書》:“屯難困頓者,乃所以成君子之美也,故曰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意思是什麼?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意思是憂愁患難的處境可以使人發奮而得以生存,安逸快樂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導致滅亡。

出處:《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一個國家,國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國外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由此可以知道,憂愁患難的處境可以使人發奮而得以生存,安逸快樂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導致滅亡。

擴充套件資料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寓義:

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在內心中有困擾,在思想上有阻礙,這樣以後才能奮發;(一個人的想法)在臉色上流露出來,在聲音中抒發出來,這樣以後才能被人們知曉。

(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那麼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滅亡。這樣以後人們就會明白,在憂患的環境裡可以生存發展,在安樂的條件下會衰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什麼意思?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翻譯是處在憂慮禍患中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處在安逸享樂中可以使人或國家消亡。這句話出自孟子著作《孟子·告子下》中一則短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原文: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任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任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並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個人,一定先要先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使他受盡貧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用來使他的內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原來所不具備的能力。人常常會犯錯誤,這樣之後才能改正;內心困惑,思慮阻塞,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上,怨恨吐露在言語中,才被人所知曉。在國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以及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或是來自外國的禍患,國家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走向滅亡的道理。

賞析:這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鍊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意思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意思:處在憂慮禍患中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處在安逸享樂中可以使人或國家消亡。該句出自《孟子·告子下》,《孟子》為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本篇包括政治、戰爭、財政稅收等多方面的治國問題,也包括教育、歷史、個人修養等方面的內容。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原文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翻譯

孟子說:“舜從田間勞動中成長起來,傅說從築牆的工作中被選拔出來,膠鬲被選拔於魚鹽的買賣之中,管仲被提拔於囚犯的位置上,孫叔敖從海邊被發現,百里奚從市場上被選拔。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飢挨餓,使他備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人總是要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錯誤。心氣鬱結,殫思極慮,然後才能奮發而起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瞭解。一個國家,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外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由此可以知道,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註釋

1、憂患:憂愁禍患。安樂:安逸享樂。

2、畎(quǎn)畝:田間,田地。

3、傅說(yuè):殷武丁時人,曾為刑徒,在傅險築牆,後被武丁發現,舉用為相。

4、版築:一種築牆工作,在兩塊牆版中,填入泥土夯實。

5、膠鬲(gé):殷紂王時人,曾以販賣魚、鹽為生,周文王把他舉薦給紂,後輔佐周武王。

6、管夷吾:管仲。士:此處指獄囚管理者。當年齊桓公和公子糾爭奪君位,公子糾失敗後,管仲隨他一起逃到魯國,齊桓公知道他賢能,所以要求魯君殺死公子糾,而把管仲押回自己處理。魯君於是派獄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國,結果齊桓公用管仲為宰相。

7、孫叔敖:是春秋時楚國的隱士,隱居海邊,被楚王發現後任為令尹(宰相)。

8、百里奚舉於市:春秋時的賢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國,秦穆公用五張羊皮的價格把他買回,任為宰相,所以說“舉於市”。

9、曾:同“增”。

10、衡:通“橫”,指橫塞。

11、徵:表徵,表現。

12、法家拂士:法家,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為“弼”,輔佐拂士即輔佐的賢士。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賞析

孟子所舉的例證是舜帝、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六人。其實,為人所熟知的,還有姜子牙的故事。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後人常引以為座右銘,激勵無數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奮起。其思想基礎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英雄觀念和濃厚的生命悲劇意識,一種崇高的獻身精神。是對生命痛苦的認同以及對艱苦奮鬥而獲致勝利的精神的弘揚。

說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太史公說得好:

周文王被拘羑里而演《周易》,孔子困陳蔡而編《春秋》,屈原遭流放而賦《離騷》,左丘明失明而寫《國語》,孫臏腳殘而著《兵法》,呂不韋遷蜀地而出《呂覽》,韓非子被秦國囚有《說難》、《孤憤》,《詩經》三百篇,大多都是發憤所作。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他們身處逆境的憂患之中,心氣鬱結,奮發而起,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緣故。

至於死於安樂者,歷代昏庸之君,荒淫逸樂而身死國亡,其例更是不勝列舉。

所以,對人的一生來說,逆境和憂患不一定是壞事。生命說到底是一種體驗。因此,對逆境和憂患的體驗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說:“一切都經歷過了,一切都過來了!”這樣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風順,沒有經過什麼磨難,沒有什麼特別體驗的人生要豐富得多,因而也有價值得多呢?

創作背景

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孟子》就是在這樣的境況下誕生的。

作者介紹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什麼意思?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意思是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28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擴充套件資料: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練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

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