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自我效能感是誰提出的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2.29W

班杜拉。班杜拉在他的動機理論中指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

行為的結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說的強化,但他關於強化與傳統的行為主義對強化的看法不同。

自我效能感是誰提出的

他認為,在學習中沒有強化也能獲得有關的資訊,形成新的行為。而強化能激發和維持行為的動機以控制和調節人的行為。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該概念被提出以後,心理學、社會學和組織行為學領域開始對此進行大量的研究。Bandura 認為, 由於不同活動領域之間的差異性, 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萬別。一個人在不同的領域中, 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

因此,並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任何時候討論自我效能感, 都是指與特定領域相聯絡的自我效能感。但是, 一些學者並不同意這一觀點, 他們希望找到不依領域為轉移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研究結果表明,所測到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實際上正是一個人的自尊水平,而且對績效的預測力並不顯著。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年-2021年7月28日),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阿爾伯特·班杜拉,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現任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約丹講座教授。

阿爾伯特·班杜拉是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他所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是在與傳統行為主義的繼承與批判的歷史關係中逐步形成的,並在認知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幾乎平分心理學天下的當代獨樹一幟,影響波及實驗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治療以及教育管理、大眾傳播等社會生活領域。他認為來源於直接經驗的一切學習現象實際上都可以依賴觀察學習而發生,其中替代性強化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有人稱他為社會學習理論的奠基者,社會學習理論的集大成者或社會學習理論的巨匠。

Tags:感是 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