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是誰提出的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3.19W

班固。出自《漢書·藝文志》,班固寫道:“自孝武立樂府而採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

”譯文:漢武帝設立樂府,採集各地風謠,於是有了代趙國的民歌,秦國楚國的風采,它們是由於對現實生活中具體事物有所感觸,為抒發生活中的切身感受而產生的。

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是誰提出的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班固自幼接受儒學世家的良好教育和薰陶,加之班固聰明好學,9歲就能寫文章、誦詩賦了。當時,父親班彪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學者,好多人都前來拜他為師或與他探討學問,受父親朋友輩學者的影響,班固開闊了眼界,學業大有長進。後來,父親有意續寫《史記後傳》,開始閱讀大量漢朝典籍。

在父親的影響下,班固也開始留意漢事。這時,著名的思想家王充正值青春年華,從會稽老家來到京城洛陽遊學,他景仰班彪在學術上的高深造詣,也前來拜班彪為師,虛心求教。王充對於班彪的著史事業充滿敬意,稱讚班彪的著述可與太史公、揚雄媲美。

由於他經常到老師家中請教,與年紀比他小五歲的班固逐漸熟悉起來,並對少年班固的才能和志向欣賞備至。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的一天,王充又來向老師請教,恰好班固也在客廳裡,並對他們談論漢事不時插上一二句頗具見識的話語,王充聽後十分驚奇,不禁撫摸著班固的後背,對老師說:“此兒必記漢事”,認為班固將來必定會完成撰著漢代歷史的重任!隨著年齡的增長,班固開始不滿足於儒學世家的家庭教育。為了進一步深造,班固於16歲時進入洛陽太學學習,在這裡,他用功苦學,貫通各種經書典籍,不論儒家或其他百家學說,都能深入鑽研,同時注重見識,並不拘守一師之說,不停留在字音字義、枝枝節節的註解上,而是要求貫通經籍的大義。

這是他日後能夠成長為一代良史的極重要條件。在這裡,班固結識了崔胭、李育、傅毅等一批同學。由於班固性格寬容隨和,平易近人,不因為自己才能出眾而驕傲,所以得到了同學及士林的交口稱讚。到班彪死時,班固雖然年僅23歲,但已具備頗高的文化修養和著述能力。

“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是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對漢代什麼詩藝術特色的概括

“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是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對漢府詩詩藝術特色的概括 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意思是“(樂府詩)的創作是有感於現實生活中的悲哀或快樂,是源自於具體的事件而發出的感慨”補充:出自《漢書•藝文志》:“自孝武立樂府而採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雲。” 是指兩漢樂府詩“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就是創作主體有感而發,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激發樂府詩作者創作熱情和靈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件及人們普遍關心的敏感問題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

故《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易》有數家之傳。戰國從衡,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餚亂。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

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聖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祕府。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巨集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

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於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

如何理解漢樂府的“感於哀樂,緣事而發”?

你好,漢樂府的“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意思是有感於現實生活中的悲哀或快樂,是源自於具體的事件而發出的感慨。出自《漢書·藝文志》,班固寫道:“自孝武立樂府而採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

”譯文:漢武帝設立樂府,採集各地風謠,於是有了代趙國的民歌,秦國楚國的風采,它們是由於對現實生活中具體事物有所感觸,為抒發生活中的切身感受而產生的。

擴充套件資料:漢代樂府的職能,組織文人寫詞配曲,演習排練歌舞,供皇帝以及有關部門的需要。當時主要是把文人所作的歌功頌德的詩賦配上樂譜。組織人到各地採集民歌。這些民歌主要反映了各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這是它不同於後代的一個最大特點。

這裡說采詩的目的是為了考察民情,當然,也是為了宮廷娛樂。這在客觀上起了儲存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記錄儲存、流傳後世。漢代採集的民歌,《藝文志》所著錄的共138篇,這是西漢的民歌,東漢的尚不在內。

採集的範圍遍及黃河、長江流域,比周代采詩要廣泛得多。宋人郭茂倩編輯的《樂府詩集》,是儲存樂府詩最完備的一部總集,共100卷,輯錄漢魏至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及先秦至唐末歌謠,分樂府詩為12類。 漢樂府民歌主要收錄在"鼓吹曲辭"、"相和歌辭"和"雜曲歌辭"中。

漢樂府:“敢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特點

出自《漢書•藝文志》:“自孝武立樂府而採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雲。”意思指(樂府詩)的創作是有感於現實生活中的悲哀或快樂,是源自於具體的事件而發出的感慨。

現常可用於形容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

兩漢樂府詩“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就是創作主體有感而發,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激發樂府詩作者創作熱情和靈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件及人們普遍關心的敏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