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道德兩難故事法是誰提出來的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1.58W

科爾伯格。道德兩難法是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科爾伯格提出的。

他將皮亞傑的研究方法改進為道德兩難故事法,使用了一些列兩難推理故事,其中最典型的是“海因茨偷藥”的故事,包含著一個在道德價值上具有矛盾衝突的故事,讓被試者聽完故事後對故事中人物的行為進行評價,以此來測評被試者道德發展的水平。

道德兩難故事法是誰提出來的

在當代心理學界,道德發展擁有兩個較大的學派,分別為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派和皮亞傑的認知心理學派,而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正是柯爾伯格的學說的思想來源,柯爾伯格可以稱為皮亞傑在道德發展領域的繼承人。皮亞傑認為兒童的道德判斷與兒童的思維發展聯絡密切,在兒童10到11歲時道德思維經歷一場變動,在此之前兒童的道德判斷以後果為依據,在此之後兒童判斷則多以目的為依據。科爾伯格繼承並發展了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著重研究兒童道德認知的發展,提出了“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科爾伯格根據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結論:0--9歲兒童屬前世俗水平;9--15歲,多屬習俗水平;16歲以後,一部分人向後習俗水平發展,但達到的人數很少。

科爾伯格認為,這種發展的順序是由低階階段依次向高階階段發展的,這種順序既不會超越,更不會逆轉。個體在某個發展階段,主要使用某個階段的推理,而同時使用其他幾個階段的推理。但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科爾伯格所做的許多實驗研究發現,該階段理論與兒童道德判斷的實際情況並不完全相符,如只有少數成人(甚至大學生)達到階段5,達到階段6的更是少見,在兒童道德判斷中存在著某些迴歸現象等等。

因此,在70年代未80年代初科爾伯格對其理論進行了修正,增加了一些"過渡階段",如階段1和階段2之間存在過渡階段1/2,階段2和階段3之間存在過渡階段2/3等等。但從整體上看,他的基本階段模型沒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