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始得西山宴遊記翻譯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09W

《始得西山宴遊記》翻譯:

始得西山宴遊記翻譯

我自從成為有罪的人,住在這個州里,就常常恐懼不安。如有空閒時間,就慢慢地行走,無拘束地遊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盡頭。幽僻的泉水,奇異的山石,沒有一處僻遠的地方不曾到過。到了目的地就分開草而坐下,倒盡壺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著睡覺,睡覺了就做夢。心裡有嚮往的好境界,夢裡也就有(在這種境界中獲得的)相同的樂趣。睡醒了就起來,起來了就回家。我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有奇特形狀的,我都遊過了;可是我還未曾知道西山的奇異特別。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華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點著覺得它奇特。於是命令僕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砍伐荊棘,焚燒亂草,一直到山頂才停下。(我們隨後)攀援登上山頂,隨意坐下觀賞,附近幾個州的土地,就全在我們的坐席之下了。這幾州的地勢高低不平,高處是深山,低處是窪地,像蟻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遠,實際上有千里之遙。(這為千里之內的景物)聚集、緊縮、累積在眼下,沒有什麼能夠隱藏。青山縈迴,白水繚繞,外與天邊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樣的景象。(登上山頂)然後才知這座山的特別突出,與小土丘不一樣。遼闊浩渺啊與天地間的大氣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邊際,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遊而不知它的盡期。(於是我們)拿起酒杯斟滿酒,喝得東倒西歪地進入醉態,不知太陽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遠而至,直到看不見什麼了還不想返回。(我只覺得)思想停止了,形體消散了,與自然界萬物不知不覺地融為一體了。(遊過西山)然後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遊賞過,真正的遊賞是從這裡開始的。所以我把這次西山之遊寫成文章以記載下來。

這一年是元和四年。



“始得西山宴遊記”的準確翻譯是什麼?

1)始得西山宴遊記:始得,初遊。宴,安逸,快樂。遊,遊覽。(2)餘自為僇人:僇(lù)人,受刑的人,罪人。僇,通“戮”。這裡是遭到貶謫的意思。(3)居是州:居,住。是,這。是州,指永州。(4)恆惴慄:恆,常常。惴慄,憂懼的樣子。(5)其隙也:隙,空閒的時候。(6)則施施而行:施施(yì),緩慢行走的樣子。(7)漫漫南遊:漫漫,隨意不受拘束的樣子。(8)日與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其,自己的。徒,同伴。(9)窮回溪:窮,盡,窮盡。回溪,彎曲的小河。(10)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異的石頭。(11)無遠不到:意思是,只要風景好,不管多遠的地方都去。(12)到則披草而坐:披草,撥開草。披,撥開。(13)醉則更相枕以臥:更,更換交替。相枕,互相緊靠著。(14)意有所極,夢亦同趣:心裡想到那裡,夢中也就到了那裡。極,到。趣,通“趨”,往。(15)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異態,奇異的形態。(1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嘗。怪特,奇怪、特別

始得西山宴遊記的翻譯

自從我遭到貶謫,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憂懼不安。時間有空餘,就緩步行走,沒有目的地出遊,每天與隨從爬高山,到茂盛的森林,走遍縈迴曲折的溪澗,幽靜的山泉,奇怪的石頭,無論多遠沒有不到的。到了就撥開雜草坐下,傾盡壺中的酒,喝得大醉。喝醉後便相互枕靠著睡在地上,躺下就做夢。意有所至,夢也同往。醒來之後就起身,起身之後就回家。我認為凡是永州特異的山水,都已被我遊覽了,而未曾知道還有個奇異獨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於坐在法華寺西亭,遙望西山,指點並感到奇特。我於是帶著僕人越過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雜亂叢生的草木,燒掉茂盛的茅草,不達到西山之巔決不罷休。攀援著爬上了山頂,兩腿叉開,席地而坐,幾乎幾個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它高高低低的態勢,又顯得高低起伏,有的像是蟻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螞蟻洞,千里之遙如在尺寸之間,聚集收攏,重疊到一起,沒有逃脫隱藏的。縈迴著青山,繚繞著白雲,與遙遠的天際相接,環看周圍,渾然一體。然後才知道高峻獨立出眾的西山,不能跟那些小土堆相比。這景象多麼曠遠浩渺啊,我好像與瀰漫於天地之間的大氣一道存在,而不能瞭解它的邊際;這景象多麼廣闊壯觀啊,我好像與大自然一道遊覽,卻不知道它的盡頭。我於是拿起酒壺,斟滿酒杯,暢懷痛飲,醉倒在地,不覺間日薄西山。蒼茫暮色,自遠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麼也看不見了,而我卻了無歸意。精神凝聚安定,形體得到解脫,和萬物的變化暗暗相合,我這才認識到過去等於沒有遊覽,真正的遊覽從此(時)開始。

所以我特意把這件事記下來。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愚溪。在湖南零陵縣西南。

始得西山宴遊記單字解釋,重點字詞翻譯

1、通假字

(1)自餘為僇人(通“戮”,刑辱)

(2)夢亦同趣(通“趨”,往,赴)

2、詞類活用

(1)日與其徒上高山(名詞作狀語,每天)

(2)窮回溪(形容詞作動詞,走到盡頭)

(3)臥而夢(名詞作動詞,做夢)

(4)始指異之(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異)

(5)窮山之高而止(形容詞用作動詞,走到盡頭;形容詞用作名詞,最高點、頂點)

(6)箕踞而遨(名詞作狀語,像簸箕一樣)

(7)縈青繞白(形容詞用作名詞,青山,白水)

(8)故為之文以志(名詞用作動詞,寫作文章)

(9)自遠而至(形容詞用作名詞,遠處)

3、古今異義

(1)漫漫而遊(古義:沒有目的;今義:(時間、地方)長而無邊的樣子)

(2)無遠不到(古義:無論;今義:沒有)

(3)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古義:凡是、這(個);今義:總括某個範圍內的一切)

(4)然後知是山之特立(古義:這樣以後 今義:接著,表承接)

(5)頹然就醉(古義:文中指身子傾倒、跌倒的樣子;今義:形容敗興的樣子)

(6)遊於是乎始(古義:從此;今義:連詞,表示後一事緊接前一事,後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4、一詞多義

(1)窮

窮回溪(動詞,走到盡頭)

窮山之高而止(動詞,走到盡頭)

而不知其所窮(名詞,盡頭)

(2)夢

臥而夢(動詞,做夢)

夢亦同趣(名詞,夢境,夢中)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詞,曾經)

始指異之(副詞,才)

遊於是乎始(動詞,開始)

(4)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遊(連詞,表修飾)

(2)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連詞,表承接)

(3)臥而夢(連詞,表承接)

(4)覺而起,起而歸(連詞,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連詞,錶轉折)

(6)窮山之高而止(連詞,表條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連詞,表修飾)

(8)而莫得其涯(連詞,錶轉折)

(9)而不知其所窮(連詞,錶轉折)

(10)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連詞,錶轉折)

(5)之

(1)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助詞,的)

(2)始指異之(代詞,它,指西山)

(3)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詞,的)

(4)然後知是山之特立(助詞,的)

(5)不知日之人(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故為之文以志(代詞,它,指遊西山這件事)

(6)為

(1)自餘為僇人(動詞,成為)

(2)不與培塿為類(動詞,成為)

(3)故為之文以志(介詞,為了)

5、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居(於)是州(省略介詞“於”)

(2)(我)因坐法華西亭(省略主語“我”)

(3)始指(之)異之(省略賓語“之”,指代西山)

(4)(我)引觴滿酌(省略主語“我”)

(5)故為之文以志(之)(省略賓語“之”,代指宴遊西山這件事)

判斷句

是歲元和四年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定語後置名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

6、重點語句翻譯

(1)有所極,夢亦同趣。

譯文:心中想到哪裡,夢也做到哪裡。

(2)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譯文:認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水有奇異姿態的,都為我所擁有、欣賞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異獨特。

(3)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

譯文:千里內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種種景物聚集、縮攏在一塊,沒有能夠逃離、隱藏在視線之外的。

(4)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譯文:心神無窮無盡地與天地間的大氣融合,沒有誰知道他們的邊界;無邊無際,與大自然遊玩,不知道他們的盡頭。

(5)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譯文:心神凝住了,形體消失了,與萬物暗暗地融合為一體。

7、字詞解釋

(1)施施(yíyí)緩慢行走的樣子

(2)徒:隨從

(3)回溪:迂迴曲折的溪澗

(4)極:至

(5)斫(zhuó)榛莽:砍伐叢生的草木

(6)茅茷:茅草之類

(7)攢蹙:聚集收縮

永州八記原文及翻譯(2)

永州八記原文及翻譯

【譯文】

從冉溪向西南,走水路十里遠,山水風景較好的有五處,風景最好的是鈷鉧潭從溪口向西,走陸路,風景較好的有八、九處,風景最好的是西山從朝陽巖向東南,走水路到蕪江,風景較好的有三處,風景最好的是袁家渴他們都是永州美麗奇異的地方。

楚、越兩地之間的方言,水的迴流叫做“渴”(讀“褐”音)。渴的上游與南館的高山會合,下游與“百家瀨”匯合。其中島嶼(江河裡邊的島嶼)、小溪、清潭、小洲,交錯夾雜,蜿蜒曲折。水流平靜的地方深黑色,急流的地方像沸騰一樣冒著白沫。船好像就走到了盡頭,忽然河水又看不到盡頭了。

有座小山從水中露出來。山上都是好看的石頭,上面生長綠色的草叢,冬夏都濃密茂盛。山旁有許多巖洞。山下有許多白色的碎石上山的樹木多是楓樹、柟樹、石楠、楩樹、櫧樹、樟樹、柚樹小草則多是蘭草、芷草,又有許多奇異的花卉,類似合歡但是長出許多莖蔓,纏繞著水中石頭。

每當有風從四周山上吹下,吹動大樹,輕搖小草,紅綠繽紛,香氣濃郁衝起波濤旋著水渦,從溪谷流進流出,蕭條茂盛,根據時間變換。風景大都是這樣的。我沒辦法都描述出來。

永州沒有過來遊玩,餘來到了這裡,不敢獨自享受。回來寫出文章告訴世人。這裡土地的主人姓袁,所以我叫它“袁家渴”。

【評註】

出永州市芝山區南門約五華里,在南津渡對面有個沙溝灣村,村前“澄塘淺渚”,水闊洲重,以關刀洲最大,長約100米,寬20餘米,洲旁有奇形怪狀的石島。柳宗元文中的'袁家渴(音he,第二聲)即此地。

《袁家渴記》是《永州八記》第五篇。本文先從永州的全景全貌著筆,通過賓主之間的對比和映襯,突現出文章所要描寫的主要物件。袁家渴的景物,參差錯落,色彩班駁。水有聲,山有色,枝幹扶疏,花葉搖曳。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皆成文章。如描寫風從四面山上下來搖盪花草樹木的景象:

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眾草,紛紅駭綠,蓊勃香氣衝濤旋瀨,退貯溪谷搖揚葳蕤,與時推移。其大都如此,餘無以窮其狀。

對樹用搖動,對草用掩苒,對花卉用紛紅駭綠,均是生動細緻而傳神,精妙而準確。

石渠記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鮮環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墮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鯈魚。又北曲行紆餘,睨若無窮,然卒入於渴。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而盈。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俾後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於是始窮也。

【譯文】

從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見一個石渠,老百姓在渠上架了一座便橋。有一眼泉水幽靜的流淌,它流淌時的聲音時大時小。泉渠的寬度有時不足一尺,有時則有二尺寬,它的長度約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塊大的石頭,就潛入大石底而流出,流過石頭再往前,就有一個深水塘,菖蒲覆蓋在深水塘上面,碧綠的苔蘚環繞著深水塘周圍。水又轉彎往西流,在岩石邊流入石隙裡,最後像瀑布一樣的流入北邊的小潭中。小潭面積還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較深,有許多白條魚。渠水又往北迂迴繞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沒有窮盡,就這樣最終流入“渴潭”。潭的一邊全是奇異的石頭、怪異的樹木、奇異的花草、美麗的箭竹,人可以並列坐在那裡休息。風吹動著植物的梢頭,像美麗動聽的音樂,在山崖和山谷間迴盪。看它雖很寧靜,但聽起來卻很遼遠。

我跟隨永州刺史發現的它,除去密蔽的叢林和腐朽的樹木,開掘和疏通淤土和亂石,把朽木亂草堆積起來燒掉,疏通泉流,石渠裡的渠水便很滿。可惜這石渠至今還沒有為它傳名的人,所以我把它一一記寫下來,留給匠人,刻寫在潭北面的石頭上,使以後喜好遊歷的人能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從清除朽物、疏通石渠到大石為止。十月十九日,越過石頭髮現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給遊人了。

【評註】

《石渠記》寫於元和七年(公元812年)遊袁家渴以後。從袁家渴沿瀟水而上,約半華里有一條小溪,溪口上去不遠有一座石拱橋,橋下為農家浣洗處,柳宗元寫的“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墜小潭”當是石渠舊址。

《石渠記》是《永州八記》第六篇。此篇寫泉水和泉上景物,各具特色。石渠、石泓和小潭,這三個方面的景物雖然同在一個畫面裡,但是它們的特點卻又各不相同。石渠的特點是狹窄,所以渠中的泉水也就微弱,碰上石頭,不是激起巨浪,而是伏出其下石泓的特點是低窪,因此積水比石渠較深,被菖蒲青苔覆蓋或環繞著而小潭的特點則是清深,所以石渠的水流入潭中,並且可以看到裡面魚的情況。除此之外,作者還寫了泉上的石頭樹木花草和竹子,特別是側重於風聲的描繪上。風搖動著竹樹的梢頭,產生震撼崖谷經久不息的迴響,從而使讀者由視覺轉入聽覺,給那些畫圖似的景物,再加上一種詩韻般的音樂美。

石澗記

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橋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亙石為底,達於兩涯。若床若堂,若陳筳席,若限閫奧。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絡之流,觸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龍鱗之石,均蔭其上。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得之日,與石渠同。

由渴而來者,先石渠,後石澗由百家瀨上而來者,先石澗,後石渠。澗之可窮者,皆出石城村東南,其間可樂者數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

【譯文】

發現石渠的事情已經結束,從石渠的橋上向西北走,下去到土山的北坡,老百姓又架了一座橋。橋下的水流很大,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巨大的石頭作為水的底部,寬達到水的兩岸。石頭有的像床,有的像門堂的基石,有的像筵席上擺滿菜餚,有的像用門坎隔開的內外屋。水面平靜,如布鋪在水面上,水流像紡織物的花紋,水泉咚響聲像是彈琴聲。我們撩起衣襟,赤著腳涉水而過,折斷竹箭,掃除陳葉,除去腐朽的樹木,清出一塊可排放十八九張交椅的空地。交織的流水,激撞的水聲,都在交椅的下面了而像翠鳥羽毛般的樹木,像魚龍麟甲般的石塊,都遮蔽在交椅之上了。古時候的人有誰曾在這裡找到這種快樂的嗎?以後的人,有誰能追隨我的足跡來此嗎?發現石澗的這一天,和發現石渠是同一天。

從袁家渴一路過來,先發現石渠,後發現石澗從下游百家瀨上來,就先發現石澗,後發現石渠。要窮究石澗這個地方,一直要走出石城村並向東南方向去,這一路上可以引起人觀賞愉悅的景緻有好幾處。登上深幽的山林,翻過峻峭險要的地方,道路很狹小不能夠走到頭。

【評註】

從石渠沿瀟水而下約一華里,翻過一座土山,就到了澗子邊楊家。村子北面有一條小溪,從村前田洞中間流經村旁,穿石拱橋,入瀟水,這就是柳宗元所說的“石澗”。

《石澗記》是《永州八記》第七篇。本篇緊承上文,所寫的景物仍舊是泉水、石頭和樹木,但作者善於捕捉共性之外的個性,如: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亙石為底,達於兩涯。若床若堂,若陳筵席,若限閫奧。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

對水中石頭,泉水都用“若”字表明,而對泉上的樹和石,則用翠羽、龍鱗來直接比喻,“翠羽之木,龍鱗之石,均蔭其上”。由於採用了多種比喻手段來精確形象地進行描繪,所以毫無重複之感,反而覺得洞天之中又有無窮洞天。而“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這兩句話包含著複雜的情緒,既陶醉於美景,又有難言的哀怨。柳宗元為什麼能到這麼美麗的山水之地?他並不是一個旅行家,而是被貶官至此,擔任閒職,無法施展抱負,只能整天遊山玩水。

小石城山記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樑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餘未信之。

【譯文】

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其中一條路向西,沿途尋找風景卻毫無所得另一條稍為偏北又折向東去,走過不到四十丈的地方,路就被一條河流截斷了,有一座石山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石山頂部天然生成女牆和棟樑的形狀,它的旁邊又凸出一塊好象堡壘,有一個洞象門。從洞往裡探望一片漆黑,丟一塊小石子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巨集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盤繞著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佈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象是人工特意佈置的。

唉!我懷疑上帝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上帝確實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湊的中原地區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上帝似乎不會這樣做的。那麼上帝果真沒有的吧?有人說:“上帝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也有人說:“這地方山川鍾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產奇峰怪石。”這兩種說法,我都不信。

【評註】

《小石城山記》寫於元和九年(公元814年)。這是九記中的最後一篇。小石城山在芝山愚溪之北,過東風大橋到朝陽鄉,沿著往北的山路而上,約一華里就到小石城山。明代在山腰修了一座“芝山庵”,因此又名芝山。

《小石城山記》是《永州八記》最後一篇。作者先著力描繪小石城山的形狀、佈局和奇異的景色,然後轉入到議論造物者的有無,用設疑的曲筆批判了天命觀,同時傾吐了自己橫遭貶謫、壯志難酬的悲憤。文章跌宕開合,尺幅千里,正如前人所說:“筆筆眼前小景,筆筆天外奇情。”作者寫小石城山的景物,主要是在抒發一種感想。當時有人認為美好事物是天用來安慰被侮辱的賢人,有人認為美好景物是靈秀之氣所造成的,作者都加以否定。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餘未信之。

作者在這篇裡發這種感想,是因以上各篇中所發出的身世之感密切結合著的。要是相信天是有意志的,那麼作者的被貶斥,是天意,也就用不到愁怨不平了。要是相信這些美好景物是天用來安慰賢人,那就不免要自我陶醉,會忘掉自己遭受迫害的愁怨不平。正由於作者不相信這些,所以把個人的身世之感同山水結合起來寫,寫得情景交融。從這些山水記中顯出作者不相信天有意志,感嘆自己遭受迫害的思想情趣來:一腔心事付幽勝,多少悽楚煙水中!

拓展

作品介紹

始得西山宴遊記

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柳宗元住在城內東山法華寺。對河就是西山。

柳宗元過河遊覽後寫了《始得西山宴遊記》這篇遊記。西山,指瀟水西岸南自朝陽巖起,北接黃茅嶺,長亙數裡起伏的山丘,即現今的娘子嶺一帶。

鈷鉧潭記

《鈷鉧潭記》寫於遊西山後幾天。鈷鉧潭,在永州市零陵區河西柳子街柳子廟右側愚溪西北面。古代稱熨斗為鈷鉧,鈷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頭,凹陷甚深,潭面像古代熨斗,故名之。

鈷鉧潭西小丘記

《鈷鉧潭西小丘記》寫於遊西山後八日。西小丘,在柳子街至永州市人民醫院後的公路下側,愚溪旁。早已成為居民住宅。沿溪一帶尚有竹叢,竹叢下有許多石頭如齒狀互相推擠,倒映水中,當是柳宗元文中所指的“若牛馬之飲於溪”了。

小石潭記(全名為《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小石潭,愚溪旁,下游興建水電站後,水位提高,雖是清瑩澄沏,但舊址已被淹沒,可以按照柳宗元所寫的“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找到小石潭。2002年,永州市為保護文化遺產,炸掉水壩,還小石潭“全石以為底”的原貌。

袁家渴記

出永州市南門約五華里,在南津渡對面有個沙溝灣村,村前“澄塘淺渚”,水闊洲重,以關刀洲最大,長約100米,寬27米,洲旁有奇形怪狀的石島。柳宗元文中的袁家渴(音hè與褐同音)即此地。

石渠記

《石渠記》寫於元和七年(公元812年)遊袁家渴以後。從袁家渴沿瀟水而上,約半華里有一條小溪,溪口上去不遠有一座石拱橋,橋下為農家浣洗處,柳宗元寫的“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墜小潭”當是石渠舊址。

石澗記

從石渠沿瀟水而下約一華里,翻過一座土山,就到了澗子邊楊家。村子北面有一條小溪,從村前田洞中間流經村旁,穿石拱橋,入瀟水,這就是柳宗元所說的“石澗”。

小石城山記

《小石城山記》寫於元和九年(公元814年)。這是八記中的最後一篇。小石城山在永州愚溪之北,過東風大橋到朝陽街道,沿著往北的山路而上,約一華里就到小石城山。明代在山腰修了一座“芝山庵”,因此"小石城山"又名“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