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學前教育 > 

中國通史觀後感

欄目: 學前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95W

翻開《中國通史》這本書,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國的湯因比說:“一個人如果能身處在歷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為歷史的經驗是最為豐富的一座智慧之庫。”在快速發展的當今世界中,只有瞭解歷史,才能把握當下,充實人生,創造未來;只有借鑑歷史,才能完善自己;只有反思歷史,才能認清未來。

中國通史觀後感

隨之翻到目錄,這本書寫的是從有人類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間的事。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歷劫不衰,必將復興的堅實基礎,並造就了每一箇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蘊。歷史蘊含著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著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箇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懂得中國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無愧為中國人,才能對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有信心,才能是我們擁有中國人應有的優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說,中國的歷史書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為主,對我們這些對古文向來不怎麼“感冒”的人來無疑是一味難嚥的苦藥。《中國通史》以白話文的形式對中國歷史進行闡述,對我們來說無疑是送來了一場及時雨,滋潤我們那早已乾涸的歷史細胞。歷史蘊含著經驗與真知,它記錄了人類社會的成功與失敗、興盛與衰退、輝煌與悲愴、交替與更新,也預示著人類的未來。

《中國通史》對中國歷史進行一簡要描述,對於增加我們的歷史文化素養還是很有幫助的,就我個人認為非常值得看。



《中國通史》觀後感800字

《中國通史》讀後感(一):震撼的歷史

《中國通史》一套共3冊,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收入其中。上冊主要講述的是古文明的開始即民族的形成到秦漢的交替。說到此書,必定要提到它的三位作者,他們都是近代公認的史學大家。張蔭麟曾在《老子身後孔子百餘年之說》中,針對梁啟超對老子事蹟的考證提出了異議,是當時大為震動的一件事,並且得到了梁啟超的讚賞。他以史、學、才出眾知名,是文學院四大才子之一。國內外史學家對他的著作《中國史綱》評價甚高。讀他的書,會有一種“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感嘆。呂思勉從小就學習寫讀史札記,50年如一日從未間斷,足以說明他對歷史的熱愛與痴迷。30年代前期他開設了中國通史、中國近代史、文化史、社會史、民族史等課程。畢生致力於歷史的研究工作。蔣廷黻反對“治史書而非史學”的傳統方法,採用重綜合、重分析、重整體把握的新史學方法,並將其引入當時尚屬荒漠的近代史領域,被稱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其編著的《中國近代史》,以冷靜客觀的態度,以學術的形式對國家前途、民族命運表達了關切,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我對他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張蔭麟在序言中提到寫通史的根本在於應該判別史事的重要性,應該嚴格採用新異性、實效、文化價值、現狀淵源來闡述歷史。蔣廷黻認為研究並接受歷史,分析成敗,找出教訓,則是其根本。

讀完此書,感覺歷史的畫面在眼前一一浮現,太震撼了。就本書而言,按著歷史的程序如下:中華的立國是以漢族為中心,漢族大抵在黃河流域,其開化當推三皇五帝,即堯舜禹的禪讓。之後便是羿的代夏和少康中興,雖然夏代迷信、專制但社會風氣質樸,人們的生活節儉。而興起於西方的商代王位繼承較為特殊,是長兄死後,傳其同母弟,同母弟死立其長兄之子。商代的物質文明比較發達表現在絲織、漁獵、畜牧、鑄銅技術。甲骨文是帶有影象性的文字,意義比現在的漢字更為詳細。周朝的祭祀鬼神之說盛行,而楚國在武王末年遇到了第一個敵人齊國。齊桓公的霸業之一就是南制荊楚,越國勾踐的臥薪嚐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了。子產對鄭國的革新整飭讓國家變得強大起來,孔子對他的評價是:“古之遺愛也”。或許因為子產是一個把經驗轉化成原理的實行家吧,和孔子相像。

本書較大的篇幅敘述孔子所經歷的時世。而我恰中學時習得《論語》,對孔子有一定的瞭解。孔子丘,魯國人,字仲尼,後世尊稱為孔子。他性格剛毅,和藹中帶有嚴肅,不驕矜,謙虛守信,對晚輩尤為愛撫。注重人倫日用,有治國平天下的方略。政治是他的抱負,教育是他的職業,淑世是他的理想。在政治上他以復古為革新,但仕途好像一直不順利,反而在教育上頗有成就。他提倡有教無類,仁、勇、智是他心中的全德。他門下弟子頗多,大都成了魯國的人才。他以道德學說和人生理想教訓生徒。《論語》是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根據他的教訓記載下來的,是我國第一部語錄。他生平最得意的事就是晚年修訂了《詩》的舊曲調。他曾受業於老子,隱退後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他是儒家的創始人,儒家思想對現世都有深遠的影響。他的人道精神和禮制精神即現在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而人道主義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在經濟等其他方面後世也有值得借鑑和學習的地方。

本書也有很多比較有趣的知識。1.姓、氏的區別:同源異流的眾族保留其舊有共同的族號,謂之姓同時各有特殊的族號,謂之氏。2.夏、商、周綜錯團結為一大民族,自稱“華”,中華民國的“華”字起源於此。3.周是唯一一個封建社會。4.奴隸以家為單位,世襲罔替。貴族家庭中多妻是一個普遍現象,多因陪嫁人數之多。

本書很嚴謹,對於推測或沒有史實依據的會做出說明,對於史書來說很用心,值得學習。另外我想提個建議,書中引用的古文比較多,很難理解,如果有註解就好了。還有繁體字較多,很難查到,也做一下標註吧。在書後附錄上歷代紀元表就更加完美了。

總之,《中國通史》帶給我的是比較認真、用事實、資料等嚴格考證的一本書,對於歷史類的書籍來說它是不錯的,值得細細品味閱讀,會學到很多的知識。

紀錄片中國通史觀後感500字

我對中國古老的歷史文化只略懂皮一毛一。而這個暑假,我終於有幸能揭開這一層神祕的面紗而一探究竟了。

《中國通史》帶我領略了我國古代人民揮灑汗水,留下智慧結晶的土地,使我第一次知道中國原來有如此多的朝代,發展得如此之快,從文明社會逐漸誕生的先秦,到政局動亂的秦漢;從人才輩出的明清,到國力鼎盛的隋唐五代;從後人傳誦讚揚的魏晉南北,到草原民族崛起的宋遼金遠,再到近代。這套書簡單、直白的敘述,能將很複雜的事情三言二語道個明白,有見地,不人云亦云。它保留了文言文的古語,讀來如飲醇釀。我浸一潤在史料裡,看這些幾十萬字的資料,從中獲益。它上訖舊石器時代,下訖清帝退位,探究中國曆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情況及其變遷。它重在勾畫歷史輪廓及史事變遷的因果,影響。不以人物忠奸智愚的考量標準。

《中國通史》猶如一捧清泉,透徹乾淨,簡潔明瞭,滋潤我的身心,使我受益匪淺;它又似一葉小舟,輕輕柔柔,帶我在知識的海洋中獵取有用的資訊,使我感慨萬千……俗話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個假期我手不釋卷,如飢似渴,對古代歷史充滿了好奇,飽覽了中國的民俗風情,對聖人孔子增加了解,大大拓展了我的知識面。

這是一本文筆俱佳,學、才、識三者具備的專攻史學家撰寫而成,影響巨大,讓不少文學作家就此得益,是閱讀愛好者的案頭書,大學的常用教材,值得一看。

一摘自作文吧

中國通史紀錄片100集觀後感

中國通史紀錄片100集觀後感:

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歷史。寒假期間,我看了100集的紀錄片《中國通史》。看了這部紀錄片完全改變了我心中對歷史這門學科的偏見,或者說,終於滿足了我內心對於歷史的需求。它讓我看到了一段生動的歷史,一個生動的中國。

《中國通史》以豐富的視聽手段再現自中華文明起源到1911年時期的浩瀚圖景,較全面地講述了中國古代歷史發生,發展過程,揭示了歷史發展趨勢及規律。每看完一集後都會有不同的感觸,每一個王朝的興衰更替、經濟文化的發展、社會環境的變化都是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造成的。

在《中國通史》中,背景、事件、人物彼此的關係交代得非常清楚,採用專家訪談,民風采集,史料呈現,3D動畫造景等多種手段為我們還原了那一段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復活了一個個活生生的歷史人物。

特別是隋文帝楊堅再造統一的那一集,軍隊、戰船、天險、宮殿、城池,在3D技術的應用下,那麼立體,那麼現代,又那麼富有古典韻味。古人的智慧和創造發明對我們今天的生活依然存在著影響,地動儀,圓周率引領了科學的發展,都江堰,大運河至今仍發揮著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說:一個人如果能處在歷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為歷史的經驗是最為豐富的一座智慧之庫。”

我想:我們每一個人也都可以從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中獲得自己的感悟,然後以史為鑑,從而更好地把握現在,這才是歷史留給後人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中國通史紀錄片觀後感

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歷史。當我們太過戲謔地看待歷史,也就喪失了對未來認知的能力。《中國通史》最出彩的地方在於:這是現代中國人運用現代技術結合史料與傳統在表達自己的歷史——表達的,不是支離破碎的知識,而是由民族性格生髮出的波瀾壯闊的歷史情懷。

很多人難以想象,武俠遊戲裡的3D技術怎麼能那麼完美地運用在了紀錄片中,當看到《中國通史》終於用正史“收編”了3D動畫,尤為過癮。特別是隋文帝楊堅再造統一的一集,軍隊、戰船、天險、宮殿、城池,那麼現代,又那麼富有古典韻味。

前7集紀錄片中,人物表現最豐滿的當屬梁武帝,他最出名的野史是動不動就鬧著要出家。片中引用史料解釋了他如何試圖運用佛教去撬動一些觀念,最終實現以儒治國的理念。而對於他晚年佞佛、釀成侯景之亂,也做了個人心理、情感上的觀照。

《煬帝楊廣》這一集,則將史學魅力施展得最為飽滿。隋煬帝為香豔派野史的最愛,以奢靡、昏庸著稱。

片中,來自社科院、北京大學、人民大學、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的各路專家,圍繞東都洛陽、大運河、徵西域、討高麗等事件,各自解讀了煬帝的策略、心態,引導觀眾冷靜、客觀地去“理解”一個人,而不僅憑道聽途說去盲目論斷。

中國通史第四集觀後感

中國通史第四集的主題是文明起源,五六千年前,在中國的遼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出現了很多以玉器為主的文明聚居區,中華文明的起源出現了曙光。

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一直在不斷地融合接納中走向進步,無論是歷史上無數次的民族融合,還是史前的中國相互作用圈,中華民族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這也是中華文明能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延續至今不間斷的古老文明的原因。

那些文明的烙印,已經流淌在我們民族的血脈之中,歷史總在不經意間泛起波瀾,在經歷了各區域的文明化齊頭並進的均勢局面之後,注重務實和世俗化的華夏集團在黃河中游脫穎而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王朝強勢崛起。

《中國通史》以歷代治亂興衰的歷史經驗教訓、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以及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為主線,描摹了中國境內從遠古人類起源到清朝滅亡的巨集大歷史場景。它面向普羅大眾,少了生澀的學術知識,多了娓娓道來的講述和故事,通俗易懂,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