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歲寒無以知松柏出自於哪裡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1.66W

《荀子·大略》。“歲不寒無以知松柏”出自《荀子·大略》。

這本古籍最早源自我國戰國時期,其作者是荀子以及他的弟子們。

歲寒無以知松柏出自於哪裡

原句為:“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這句話的意思是:不經過最寒冷的時間,就無從知道松柏的堅毅挺拔,事情不危難,就無從知道君子的志向遠大。告誡人們的道理:君子必須經過嚴格的考驗,才能證明自己確實有能耐。《荀子·大略》說,“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苟,臨患難而不忘細席之言。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

”松樹的身上,體現了君子威武不屈、臨難不移、窮且益堅的道德品質,代表著艱難困苦之境中的堅貞與不屈。松樹和柏樹。

兩樹皆長青不凋,為志操堅貞的象徵。《禮記·禮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荀子·大略》:“歲不寒無以知松柏。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蒲柳之姿,望秋而落;鬆栢之質,凌霜猶茂。”清方文《送萬茂先應徵北上》詩:“同心指松柏,高言洽芝蘭。”參見“松柏後凋”。

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先秦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早年遊學於齊,學問博大,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晚年從事教學和著述,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弟子。荀子最主要的思想主張是“性惡論”,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荀子》是戰國時期荀子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哲學著作。《荀子》全書一共32篇,其觀點與荀子的一貫主張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幾篇,如《議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學生整理而成的。《荀子》一書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數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寫。

他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闢,善於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學派重要的著作。它的注本除唐楊倞的《荀子注》外,清王先謙的《荀子集解》,彙集清代學者的訓詁考訂成就,內容翔實;樑啟雄的《荀子簡釋》綜合諸家校釋成果,尤重“簡易、簡明、簡要”;另有章詩同的《荀子簡注》、熊公哲的《荀子今注今釋》等。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出自哪裡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出自《荀子·大略》。解釋:不經過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無法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不經過艱難的考驗,無法知道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

《荀子·大略》 《荀子·大略》說,“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苟,臨患難而不忘細席之言。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松樹的身上,體現了君子威武不屈、臨難不移、窮且益堅的道德品質,代表著艱難困苦之境中的堅貞與不屈。 松柏釋義 【松柏】。松樹和柏樹。

兩樹皆長青不凋,為志操堅貞的象徵。 《禮記·禮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荀子·大略》:“歲不寒無以知松柏。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蒲柳之姿,望秋而落;鬆栢之質,凌霜猶茂。” 清方文《送萬茂先應徵北上》詩:“同心指松柏,高言洽芝蘭。”參見“松柏後凋”。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出自誰的詩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出自出自《荀子·大略》。全句是: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意思是不經過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無法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寓意是指一個人不經過嚴酷的的歷練和考驗,很難識別出其堅強的君子品質。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出自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出自出自《荀子·大略》。意思是不經過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無法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荀子·大略》簡介 《大略》講的就是大的方略,文中堅持儒家思想,匯出道德、仁義、利益的關係。

荀子本文延續前文的思想,一直表明人性的本質是慾望,如何巧妙滿足百姓的慾望而又能使國際太平,就在於如何合理的引導百姓理解道德、仁義和利益的關係,那就始終貫穿禮儀這個要素,懂得了禮儀只要,便能平衡利益關係。 本文對於各種禮儀做了詳細的約定和描述,荀子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當下的君主上承三王制度,中顯百官道義,下接百姓利益,做到層次分明,管理恰當。無論國家、家庭、社會、遵從本有的禮儀制度才是社會和諧的根本。 荀子簡介 荀況即荀子(戰國末期趙國思想家),(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漢族,戰國末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縣)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說”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出自哪裡?

01 荀子·大略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出自《荀子·大略》,意思是不經過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無法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不經過艱難的考驗,無法知道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出自《荀子·大略》。

原文是:“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苟,臨患難而不忘細席之言。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歲寒:指的是一年中的寒冷季節,深冬。比喻喻在困境中堅韌不拔的精神,亂世中堅貞不屈的節操(品行);比喻友情長存。《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出自哪本書?

出自《荀子·大略》。這句話可以翻譯為:“歲月不寒冷就無從知道松柏的堅毅挺拔,事情不危難就無從知道君子的志向遠大”或者“不經過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無法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不經過艱難的考驗,無法知道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

”這句話出自《荀子·大略》,而這本書是由荀子以及荀子的弟子所撰寫的。

其中,“歲不寒無以知松柏”這半句的原話是“歲寒 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原話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所寫的《論語.子罕篇》。關於古代的書籍——《荀子》:《荀子》是戰國時期荀子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哲學著作。全書一共32篇,其觀點與荀子的一貫主張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幾篇,如《議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學生整理而成的。

關於人物——荀子:荀子 (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兩漢時因避漢宣帝詢名諱稱“孫卿”,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