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窮則思變的故事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2.15W

成語窮則思變出自《周易·繫辭下》,相傳上古時代,有個教導百姓耕種的首領叫神農氏,又稱炎帝。神農氏死了以後,軒轅、堯、舜等相繼做了首領,他們也都十分重視耕種土地,教百姓養蠶治絲。

窮則思變的故事

窮則思變的故事

成語窮則思變出自《周易·繫辭下》,相傳上古時代,有個教導百姓耕種的首領叫神農氏,又稱炎帝。神農氏死了以後,軒轅、堯、舜等相繼做了首領,他們也都十分重視耕種土地,教百姓養蠶治絲。

並且他們在教百姓耕作時還經常注意改革,發明百姓需要的許多用具、工具,使百姓耕作方便,能安居樂業。遇到困難或有些改革暫時還行不通,就想方設法克服它,變更它。他們認為只有變通了,社會才能永遠維持下去。成語窮則思變指事物到了盡頭就要發生變化。《繫辭》是易學類著作,一般是指《易傳·繫辭傳》或《周易·繫辭》。

《繫辭》是這7種論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繫辭》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論述,應當經過了孔子以後儒家的整理,可以說《繫辭》是先秦儒家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大成。《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窮則思變的故事 窮則思變的起源

窮則思變的故事 第2張

成語窮則思變出自《周易·繫辭下》,相傳上古時代,有個教導百姓耕種的首領叫神農氏,又稱炎帝。神農氏死了以後,軒轅、堯、舜等相繼做了首領,他們也都十分重視耕種土地,教百姓養蠶治絲。

並且他們在教百姓耕作時還經常注意改革,發明百姓需要的許多用具、工具,使百姓耕作方便,能安居樂業。遇到困難或有些改革暫時還行不通,就想方設法克服它,變更它。他們認為只有變通了,社會才能永遠維持下去。成語窮則思變指事物到了盡頭就要發生變化。

“窮什麼思變”是哪個成語?

窮則思變的故事 第3張

“窮什麼思變”是成語:窮則思變。
一.窮則思變的相關知識(1)拼音:qióng zé sī biàn(2)解釋:原指事物到了盡頭就要發生變化。

現指在窮困艱難的時候,就要想辦法改變現狀。(3)出處:《周易·繫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4)舉例造句:凡人之情,窮則思變。 ——唐·陸贄《論左降官准赦合量移事狀》(5)拼音程式碼:qzsb(6)近義詞:窮極思變。(7)燈謎:貧窮地區渴望改革。

(8)用法:作謂語、定語、分句;指人的習性。(9)英文:poverty gives rise to a desire for change.
二.窮則思變的故事遠古時期,伏羲氏做國王,他根據天空星羅棋佈的星象發明了八卦,利用八卦的原理髮明瞭漁網,讓人們可以捕到更多的魚。後來神農氏當國王,他根據八卦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原理,發明木犁,開墾大量的土地。

為什麼窮則思變?

窮則思變的故事 第4張

在講改變貧窮習慣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一個《習慣與自然》的故事。之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有些人貧窮一生,而有的人可以改變貧窮。

說到底其實還是習慣的問題,一個人習慣了貧窮,那麼他自然而然就應該貧窮一輩子。因為習慣已經成為自然了。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細細的鏈子,拴得住一頭千斤重的大象,這不荒謬嗎?可這荒謬的場景在印度和泰國隨處可見。那些馴象人,在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就用一條鐵鏈將它綁在水泥柱或鋼柱上,無論小象怎麼掙扎都無法掙脫。小象漸漸地習慣了不掙扎,直到長成了大象。

長成之後,大象原本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鏈子,但是,它卻再也不掙扎了。馴虎人本來也像馴象人一樣成功,他讓小虎從小吃素,直到小虎長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會傷人。

馴虎人的致命錯誤在於他摔了跤之後讓老虎舔淨他流在地上的血,老虎一舔不可收,終於將馴虎人吃了。小象是被鏈子綁住,而大象則是被習慣綁住。老虎曾經被習慣綁住,而馴虎人則死於習慣(他已經習慣於他的老虎不吃人)。

習慣幾乎可以綁住一切,只是不能綁住偶然。比如那隻偶然嚐了鮮血的老虎。同樣,貧窮不能等,因為一旦時間久了,你將習慣貧窮,到時不但無法突破自我,甚至會抹殺了自己的夢想,而庸庸碌碌地過一輩子……記得有個名字叫“貧窮之路”的年輕人曾經寫過這麼一篇文章:我所面對的一切,都不是選擇,而是命中註定。

像物種起源的法則,所有的生命都必須從原始開始。像泥土裡生長的蚯蚓,它只能在潮溼的泥土裡,尋找它的生命價值。像魚一樣也必須生活在水裡。我也一樣,爸媽的結合,註定了我的開始。

在東北,我的一切都從東北的一個礦區開始,祖輩用一種貼近泥土的姿勢,在不見天的井下直接的勞動中,謀求一種生命的完整。貧窮在礦區裡習慣成為工人飲食起居的定律。沒有人對貧窮做過深思,也沒有誰探求貧窮以外的事物,對貧窮熟視無睹,貧窮成了人們預設的人生真諦。貧窮像朝起的霧,暮至的晚霞,我不得不在爸媽的嘆息聲中輟學,用單薄而柔弱的身體,去面對貧窮時,它會用看似溫和實則冷酷的方式,耗盡我的一生。

而我呢!卻在它的股掌間忍受這種並不完美的人生苦役。忘了誰說過,上帝不會特別寵愛你,也不會絕情地拋棄你,就這樣,我在那個城市開始了貧窮少年的打工生涯。我走了,在礦區通往外面城市的路上,一個17歲的少年,揹著他生命的全部勇氣和未知。城市在我面前出現,我沒有表現得像剛進城的山野孩子那樣單純地驚詫與歡呼。

因為我明白,我只是城市塗染色彩的陪襯,沒有知識,木訥,一臉菜色。露宿街頭,忍受飢餓,面對城市人對我的鄙視與辱罵,我已木然。尊嚴已經喪盡,而我能做到的只是默默地忍受。

最初,我在施工隊裡做最簡單也是最累的活,搬運建築材料,運送沙漿,而我獲取的是一日三餐和12元人民幣。可能是貧窮對我侵蝕太深的緣故吧!數月的付出讓我手捧著幾張紙幣時,我心中充滿了感動。那感動帶著一種悲哀的幸福感溢滿心胸。

後來由於貧窮,讓我走向了彎路,開始了暗無天日的社會生涯。由於良心的發現,我又回到了原始的煤礦生活,可是我依舊改變不了對貧窮的感受和貧窮帶來的劇烈疼痛,那些日子我越來越習慣無聲,聲帶已在卑微中萎縮,而我的一切都在孤獨中虛無。我像那城市的一片葉子,在季節的交錯中窺視著城市的祕密。我不敢產生願望,因為對於貧窮的我來說,願望的美好只會加劇我的心靈痛苦……故事中的小夥子,其實是一個典型的習慣了貧窮的人,一個把習慣看作自然,看作應該的,被貧窮麻木了大腦的人。

要想改變貧窮,永遠與貧窮說再見,那麼你就要先改變貧窮的習慣,不要等真成了習慣時再想著改變,因為那時已經晚了。一個貧窮者,很窮,一個富人見他可憐,就起了善心,想幫他致富。富人送給他一頭牛,囑咐他好好開荒,等春天來了撒上種子,秋天就可以遠離那個窮字了。

貧窮者滿懷希望開始奮鬥。可是沒過幾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比過去還難。貧窮者就想,不如把牛賣了,買幾隻羊,先殺一隻吃,剩下的還可以生小羊,長大了拿去賣,可以賺更多的錢。貧窮者的計劃如願以償,只是吃了一隻羊之後,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艱難了,忍不住又吃了一隻。

貧窮者想,這樣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賣了,買成雞,雞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雞蛋立刻就可以賺錢,日子立刻可以好轉。貧窮者的計劃又如願以償的實現了,但日子並沒有改變,又艱難了,又忍不住殺雞,終於殺到只剩一隻雞時,貧窮者的理想徹底崩潰了。他想,致富是沒有指望了,還不如把雞賣了,打一壺酒,三杯下肚,萬事不愁。

很快春天來了,發善心的富人興致勃勃地送種子來,赫然發現貧窮者正就著鹹菜喝酒,牛早就沒有了,房子裡依然一貧如洗。富人轉身走了,貧窮者當然一直窮著。這個故事中的窮人,已經把貧窮變為他的習慣了,所以,他沒有擺脫貧窮,依然一貧。

窮則思變,哀兵必勝什麼意思

窮則思變的故事 第5張
窮則思變詞目窮則思變發音qióngzésībiàn釋義原指事物到了盡頭就要發生變化.現指在窮困艱難的時候,就要想辦法改變現狀.出處《周易·繫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示例:凡人之情,.★唐·陸贄《論左降官准赦合量移事狀》中國的三大球能不能趕上世界強隊,關鍵在於運動員、教練員乃至主管部門有沒有窮則思變的勇氣和打翻身仗的決心. 用法:作謂語、定語、分句;指人的習性成語故事:遠古時期,伏羲氏做國王,他根據天空星羅棋佈的星象發明了八卦,利用八卦的原理髮明瞭漁網,讓人們可以捕到更多的魚.後來神農氏當國王,他根據八卦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原理,發明木犁,開墾大量的土地成語概況【漢語文字】哀兵必勝哀兵必勝【漢語拼音】āibīngbìshèng【英文翻譯】anarmyburningwithrighteousindignationisboundtowin【成語性質】中性【解釋】兵:軍隊.兩軍對壘,充滿悲憤心情的一方必獲得勝利.指被壓迫而從事正義戰爭的一方,一定會勝利.【近義】師直為壯哀師必勝【反義】驕兵必敗【出自】春秋楚《老子》六十九章:“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成語字義【哀】悲憤;【兵】軍隊;【必】必然;【勝】勝利.編輯本段成語釋義意思是對抗的兩軍,充滿悲憤心情的一方,必定能獲得勝利.後來用來指受壓迫而擁有正義的隊伍陣營,一定可以取得勝利.常用以鼓勵處於劣勢的一方堅定必勝的信心.編輯本段成語出處《老子》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老子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王弼注:“抗,舉也;加,當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勝.”[1]

古代的一個白手起家的故事誰知道

窮則思變的故事 第6張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眾多世界級的大富翁,他們或因貪致富,如和珅、劉瑾,或依靠皇權致富,如鄧通、樑冀;或搶劫致富,如石崇、成吉思汗;或棄官從商致富,如陶朱公;或因祖上留下鉅額遺產致富,如巴郡寡婦清。他們用較短的時間,積累的財富動輒百萬乃至千萬億萬,其致富積累速度之快、致富量之大於中外皆屬罕見,在這些富翁界閃耀的名星裡,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猗頓獨樹一幟,他沒有任何背景,完全靠白手起家,其所用時間之短、積累的財富數額之大比其他富豪毫不遜色,在當時就與全國首富陶朱公齊名了。

猗頓姓王,因為在“猗地停頓”發家致富而被後人稱為猗頓,其本名反被人們忘記了。他本是魯國的一個窮書生,史載他“耕則常飢,桑則常寒”,種地養蠶都不行,不是務農的料。就象一個農村出來的大學學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學畢業了,卻沒有關係、沒有門子找不到工作,上了半天大學,你再翻回來讓他回家和父輩一樣種地養蠶,要力氣沒力氣,要心情沒心情,一是幹不下去,二是幹不好。但猗頓並沒有破罐子破摔,怨天尤人,他的很多白手起家致富經驗都值得我們借鑑。窮則思變,拜師求教。

俗話說:學得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大學畢業後當公務員當然是第一首選了。但由於時機不對,當不了國家幹部,難道就自甘墮落不成?對於一個有志氣的青年來說當然不會,於是自主創業成為第一選擇。

猗頓就是一個有知識、有文化、上進心極強的有為青年,懂得“窮則思變”的道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誰願意一輩子受窮,終生貧賤?但下決心自主創業試圖脫貧致富容易,實際做起來就難了,選什麼職業就是第一個大難題。猗頓一直苦思冥想,尋找致富的門路。和其他農夫一樣種地養蠶?實踐證明是不行的,不如他們有力氣,也不如他們有經驗,幹什麼好呢?一個偶然的機會,猗頓聽說全國首富陶朱公搬到自己家鄉附近居住,大喜過望,連忙“往而問術焉”,問什麼術?當然是請教致富祕訣啦!陶朱公是當代財神,豈是那麼容易見的。

他倒不是財大氣粗,而是隱居於此,做人低調,不想見客。猗頓就象三國時的劉備三顧茅廬一樣不厭其煩地拜訪陶朱公,終於感動了“上帝”,陶朱公接見了他並授他八字祕訣:“子欲速富,當畜五牸”。牸原意是母牛,引伸為牲畜之意,“五牸”就是牛馬豬羊驢的母牲畜。

陶朱公不愧是經商的鼻祖,一眼就看出了適於猗頓經營的產業:畜牧業。猗頓家境貧寒,不適於幹本錢大的行業。而畜牧業本小利大,讓他先畜養少數牛羊,根據“雞生蛋、蛋生雞”滾雪球的原理漸漸繁衍壯大,日久定可致富。這對於猗頓來說,確是一個切合實際的致富辦法。

一言點醒夢中人,猗頓按照陶朱公的指點,遷徙西河,在土壤潮溼、草原廣闊、水草豐美、景色宜人的山西猗氏南部開始了他的養殖計劃。猗頓畢竟是個文化人,與其他牧民不同,他很快鑽研出放牧的訣竅,摸索出“牛者頓足,馬者夜飽,羊行自飽”的規律,創造出“鹽水飲畜”、“鬥米養千雞”的飼養方法和為雄畜去睪丸的辦法,並首次用本地和外地品種進行交配的雜交配種方法來繁育改良後代。俗話說“母羊生母羊,三年擠到養圈牆”、“母牛生母牛,三年五頭牛”,猗頓率領他的三個兒子王景、王寮、王鑑大幹快上,在較短的時間內就雞豬滿圈、騾馬成群,成了當地的養殖大戶。克服“小富即安”思想,勇闖“致富冠軍”。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猗頓並沒有在陶朱公指點的畜牧業上停滯不前,安安分分地做一個富有的養殖專業戶,雄厚的原始資本讓他如虎添翼,他把眼光投向了一個更廣大的領域——製鹽販鹽,而他飼養的牲畜就是最好的販鹽運輸工具。幹什麼鑽什麼,猗頓在鹽業這一行又發明了墾畦晒鹽法,大大縮短了出鹽時間,非但如此,為了更加有效地經營池鹽,加快販運速度,猗頓還試行改變驢馱車運的落後的運輸方式,欲以舟運,開鑿了山西地區第一條人工運河。猗頓把鹽運到西域,從西域換回一批批珍珠瑪瑙、珠寶玉器,頓時眼光一亮:原來珠寶業的利潤更大啊!於是他又開始涉足珠寶業,鑽研珠寶業。

俗話說,熟能生巧。功夫不負有心人,不長時間猗頓就成了珠寶業的行家裡手。《淮南子·汜論訓》記載說:“玉工眩玉之似碧盧者,唯猗頓不失其情”,《抱朴子·擢才》記載說:“結綠、玄黎,非陶猗不能市也”。

此時猗頓的事業達到了頂峰,“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贊比王公,名馳天下”,其家產“西抵桑泉,東跨鹽池,南條北嵋”,方圓百里,皆其所有。疆域之大,範圍之廣,世所罕見。漢代《鹽鐵論》載:“宇棟之內,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坎井之蛙,不知江河之大;窮夫否婦,不知國家之慮;負荷之商,不知猗頓之富……”如今,世事已千年,猗頓的故事已經成為了傳說,但也不應該只是傳說,我們更應該學到他的眾多品質。

Tags:窮則思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