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端午節的故事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2.8W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主要是以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和曹娥等傳說為主。紀念屈原: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並遭饞言被免去官職,流放到沅、湘流域。其間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

端午節的故事及傳說

端午節的故事

端午節的故事——伍子胥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

當時楚平王已經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兵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端午節的傳說——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中歷來就有數字重疊的概念,如正月正(陰曆一月七年級)春節,二月二日龍頭節,三月三日相傳是王 母娘娘的蟠桃會,此外還有七月七日七夕節、九月九日重陽節等,這些節日都有其自身內涵,它們都和中國幾千年來的農業文明緊密相連。

五月五日被當作節日來過和上述這些節日形成早晚相當,在七八千年前就已經形成。“在中國的歷史傳統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按照《易經》等典籍記載,陰惡從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陽氣執行到端點的端陽之時,這種日子惡癘病疫多氾濫,因此,這一天人們便插艾葉、掛菖蒲、喝雄黃酒、配香囊等,以驅邪辟邪、保健健身。”袁學駿說,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投江自盡,可能有意在端午節,表達對國家民族的忠心。

擴充套件資料:“端午”二字,最早出現在晉代的《風土記》中,但其習俗卻早已有之 [11]  。該文獻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端午節起源於何時──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說法不一。

關於端午節起源的主要觀點有四種:
1.流傳甚廣的“歷史人物紀念”觀點,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及宗檁的《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還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等。
2.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古百越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節的歷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兩篇論文中詳細論證了他的觀點。


3.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惡月惡日"(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
4.說端午節源於夏至(詳見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

端午節的故事 第2張


一.曹娥的故事東漢時期,曹娥的父親溺死在江中,年僅十四歲的孝女曹娥,晝夜沿江一邊哭號一邊尋找父親的遺體。尋屍未果,孝女曹娥亦投江自盡,與父親一起團圓。

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二.介子推的故事春秋時代晉國內亂諸子爭奪王位,晉文公在外避難時受盡歧視,介子推忠心耿耿割肉煮湯給他。十九年後,晉文公成為國君卻忘記介子推的功勞,但介子推並不記恨且隱居而去。晉文公因羞愧莫及而派人尋找介子推。

晉文公火燒綿山想逼出介子推,但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柳樹下死了。晉文公悲痛不已,從樹洞裡發現一封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並將這一天全國不準生火,定為“寒食節”,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三.紀念屈原戰國時期詩人屈原,遭到奸佞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在農曆五月初五,悲憤難捱,跳入湖南的汨羅江而死。民眾對他的精神而感召,在五月初五這天,將糧食、肉糜用竹葉包裹後投入滾滾的江水中,以防魚蝦吞食屈原的屍首。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四.紀念伍子胥楚國人伍子胥,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告誡,受讒言賜子胥寶劍自裁。子胥本為忠良,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死後將眼睛懸掛在吳京的東門上看越國滅吳,便自刎而死,吳王夫差聞言大怒,將伍子胥的屍體投入大江,因此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擴充套件資料“端午”一詞的起源:“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時期,記載在周處的《風土記》中,端午即夏至。劉德謙先生提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而端午來自華夏祭龍的說法,是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裡提出的。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中國的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同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源地。

中國長江以南曾居住著一個龍的圖騰族群,即古百越族,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當地五月多雨,江河汛期,人們把希望寄託在操縱水的龍身上,以祈禱風調雨順。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龍祖的節日。

端午節有哪些故事

端午節的故事 第3張

端午節的故事有: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介子推、勾踐操練水軍、紀念孝女曹娥等。
1.紀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後世人為紀念屈原,形成了端午節。


2.紀念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吳國大戰越國勝利後,越王請和,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但吳王同意越王請和,最終吳國沒落,伍子胥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介子推介子推是寒食節與清明節由來傳說的主角,可也有認為端午節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據東漢時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說,端午節係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4.勾踐操練水軍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是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於是日操練水軍。《事物原始》引《越地傳》雲:“競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


5.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Tags: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