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石壕吏的作者是誰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2.93W

杜甫。《石壕吏》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作,為“三吏三別”之一。

這首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的作者是誰

此詩在藝術上的一大特點是精煉,把抒情和議論寓於敘事之中,愛憎分明。場面和細節描寫自然真實,善於裁剪,中心突出,風格明白曉暢又悲壯沉鬱,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典範之作。杜甫(712—770),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

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

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作者: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裡有差役來強徵兵。老翁越牆逃走,老婦出門應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樣凶狠,老婦人啼哭得是那樣悲傷。

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參加鄴城之戰。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活著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老婦我家裡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小孫子。

因為有小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連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沒有。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趕快到河陽去應徵,還能夠為部隊準備早餐。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泣聲。天亮後我繼續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唐肅宗乾元元年(758),為平息安史之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20萬圍攻安慶緒所佔的鄴郡(今河南安陽),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於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逆轉,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

郭子儀等退守河陽(今河南孟州),並四處抽丁補充兵力。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新安、石壕、潼關,夜宿曉行,風塵僕僕,趕往華州任所。

所經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他在由新安縣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於是就其所見所聞,寫成這首詩。

石壕吏是誰的作品

杜甫的,《石壕吏》是一首傑出的現實主義的敘事詩,寫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徵兵,連年老力衰的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首句“暮投石壕村”,單刀直入,直敘其事。

“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讀者不能輕易放過。封建社會裡,由於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禍連線的時代。而杜甫,卻於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個小村莊裡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富於暗示性。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鎮已蕩然一空,無處歇腳。

總之,寥寥五字,不僅點明瞭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裡生髮出來。不說“徵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於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再加上一個“夜”字,含意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於人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發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兩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牆”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併為老婦以下的訴說製造出悲憤的氣氛。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關係。“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下面,詩人不再寫“吏呼”,全力寫“婦啼”,而“吏呼”自見。

“聽婦前致詞”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寫“致詞”內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這十三句詩,不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而縣吏也決不是在那裡洗耳恭聽。

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一次轉折。讀者可以想見,這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逼問訴苦的。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

等到“老婦出門看”,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尋,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於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可能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來交縣吏看。

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處境是夠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裡再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她只得針對這一點訴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因為“更無人”與下面的回答發生了明顯的矛盾。

合理的解釋是:老婦說:“家裡再沒有別的男人了!只有個孫子啊!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為要餵奶給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麼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兩句,有的版本為“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所以縣吏是要她出來的。)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的“致詞”,到此結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最後一段雖然只有四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表明老婦已被抓走,走·時低聲哭泣,越走越遠,便聽不到哭聲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於敘事中含無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詩人,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的心情怎樣,詩人作何感想,這些都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

此詩如實地揭露了當時政治的黑暗。面對這一切,詩人沒有美化現實,。

石壕吏作者朝代

《石壕吏》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別”之一。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石壕吏作者

是唐代詩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別”之一,這首五言古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創作背景: 選自《杜詩詳註》。公元758年,為平息安(安祿山)史(史思明)之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20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所佔的鄴郡(現在河南安陽),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於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逆轉.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現在河南孟州市),並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根據目睹的現實,寫了一組詩,《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也叫石壕鎮,現在河南三門峽東南。

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已經四十八歲的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新安、石壕、潼關,夜宿曉行,風塵僕僕,趕往華州任所。所經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

當時唐王朝集中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步騎二十萬,號稱六十萬,將安慶緒圍在鄴城。由於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 這時,杜甫正由新安縣繼續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於是就其所見所聞,寫成這篇不朽的詩作。

作者介紹: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一般認為出生於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

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杜少陵。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500多首,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

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經歷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過程。因此,與詩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對國家的憂慮及對老百姓的困難生活的同情。

杜甫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華州司功參軍。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杜甫又被尊稱為“詩聖”,與“詩仙”李白並稱“大李杜”。

他所寫的詩,表達了唐朝由勝轉衰的過程,故被人稱為“詩史”。 到華州後,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遊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臺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

儘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脫稿。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歎國難民苦。

這年立秋後,杜甫因對汙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 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之後裔(杜甫為杜預二十世孫)。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雖然杜甫在當。

《石壕吏》的作者杜甫

石壕吏作者: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石壕吏劇本內容 石壕吏原作者是誰

1、《石壕吏》改編劇本全文: 時間:唐代安史之亂時期?某一個黃昏 地點:石壕村 人物:杜甫、老婦、老翁、媳婦、孫子、差役甲、差役乙 第一幕 “杜甫在逃亡中,看到天漸漸黑了,便來到一戶人家的門口,準備敲門” “梆梆梆” 老婦(緊張地問):誰呀? 杜甫:我一介書生,路經貴地,碰巧天黑了,想到你家借宿一晚,不會打擾到你們吧? 老婦(頓時鬆了一口氣):原來是逃難之人啊,快快請進! “老婦開啟門,杜甫進去” 老婦(連聲叮囑):這位先生,現在正處於兵荒馬亂的時候,差役們家家戶戶去要人,等下又輪到我們家了,你要小心點,躲在裡屋中不要出來。 杜甫:謝謝你,大娘,你自己也要小心啊! 第二幕 “老婦帶杜甫去了裡屋後,由於旅途的勞累,杜甫很快就睡下了,不久,空蕩蕩的院子裡傳來急速的敲門聲” “梆梆梆” 老婦(從床上驚醒,驚恐地推老翁):老頭子,怎麼辦啊,差役來要人啦! 老翁(慌張地):還能咋辦?不要開門吧! 老婦:那哪行啊?咱家的門哪經得起他們那樣拍?不如,老頭子你先走吧,等我來應付他們。

老翁(猶豫著):不行,我走了,他們會捉媳婦去的。

老婦:現在只能走一個算一個了,快走,等下就來不及了。 老翁:好吧,你自己也要小心啊。 老婦:嗯。 “由於老婦遲遲未開門,差役把門敲得更大聲了。

看著老翁艱難地越牆走了以後,老婦才去開門” 差役甲(惡狠狠地):老太婆,剛才死哪兒去了,怎麼現在才來開門? 老婦(略帶緊張地):我一把年紀了,咳咳(做咳嗽聲)。 差役乙:你家男人哪去了? 老婦:都上戰場了 差役乙(懷疑):你不是有幾個兒子嗎?你騙誰呢? 差役甲(獰笑著附和):就是,你不會把他們給藏起來了吧? 老婦(悲憤地):差大哥,我騙你們幹嘛?我的三個兒子都被你們給帶走了,你們怎麼還來要人?前幾天,我的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兩位哥哥都已經戰死了,嗚嗚,我可憐的孩子啊,怎麼就那麼命苦啊?(捶胸頓足狀) 差役乙(把刀架在老婦的脖子上):哭嚷什麼?現在哪家男人不用去打仗,你以為就你家男人要上戰場嗎?快說,家裡還有誰? 老婦(哀求著):差大哥,你行行好,把你手上的傢伙鬆了吧。 差役甲(不耐煩地):閉嘴,什麼時候輪到你提要求了? 差役乙:你丈夫去哪了? 老婦(心虛地):他……他一早出去了,到現在還沒回來。

差役甲(氣憤地):什麼?出去了,去哪了?你低著頭不會是說謊心虛吧? 老婦(連忙抬起頭,大聲說):被你們當官的給叫走了。 差役甲:搜! 第三幕 “差役到處一陣亂翻,翻找過後” 差役乙(喃喃地自言自語):怎麼會?這家真沒男人了? 老婦(急忙肯定):真的沒有了。 “突然,裡屋傳來一陣嬰兒的啼哭聲” 差役甲(凶狠地):還說家裡沒人?那這嬰兒哭聲是哪來的? 老婦:屋裡只有一個還在吃奶的孫子啊! 差役乙:老太婆,你家媳婦也可以幫我們做飯啊,把她叫出來! 老婦(驚恐地拉著差役乙的衣袖):差大哥,不要帶我媳婦走,我的孫子還等著她喂呢!而且她連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沒有,怎麼見人呢? 差役甲:我不管,你們家必須有個人去服役! 老婦(無奈):那你們就帶我去吧! 差役乙:(一把推開老婦)誰要你這個沒用的老太婆! 老婦(誠懇地):我雖然年老衰弱,不能打仗,但我做得一手好菜,讓我隨同你們連夜趕回軍營,趕快應徵到河南去服役,也許還來得及給軍隊準備明天的早飯呢! 差役甲(同意):說得也是,好吧,那快點走,還趕著回去呢,出發!!! (兩差役押老婦下) “媳婦在屋裡不斷拭淚,抽泣,杜甫在門邊嘆氣” 第四幕 “一夜過去了,天亮了,老翁躡手躡腳地回來了,杜甫開門” 杜甫(傷感):你家發生了這樣的事,真是……唉。

老翁(嘆了一口氣):算了,家家戶戶都這樣,我們也不是第一次了。 杜甫(點點頭):嗯,後會有期,希望下次能見到你們一家團圓。 老翁:後會有期。

“告別後,杜甫一邊走,一邊低吟新作: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吟罷長嘆一聲:戰爭究竟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啊!逐漸消失在晨曦中…………” 2、《石壕吏》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為“三吏三別”之一。這首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詩在藝術上的一大特點是精煉,把抒情和議論寓於敘事之中,愛憎分明。

場面和細節描寫自然真實,善於裁剪,中心突出,風格明白曉暢又悲壯沉鬱,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典範之作。

Tags:石壕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