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精緻生活 > 

揚子鱷在古代被稱為什麼

欄目: 精緻生活 / 釋出於: / 人氣:1.71W

揚子鱷在古代被稱為鼉,俗稱“土龍”。揚子鱷的身長一般1—2m,頭部扁平,四肢粗短,前肢5指,後肢4趾,趾間有蹼爬行和游泳都很敏捷。尾長而側扁,粗壯有力,在水裡能推動身體前進,又是攻擊和自衛的武器。其頭部相對較大,鱗片上具有更多顆粒狀和帶狀紋路,眼睛呈土色。

揚子鱷在古代被稱為什麼

為什麼古代人那麼熟悉揚子鱷,卻不熟悉鱷魚

二者並不是同一物種,它們都屬於鱷目,但鱷魚是鱷科,而短吻鱷是鼉科。灣鱷、尼羅鱷、美洲鱷、沼澤鱷、菲律賓鱷、暹羅鱷等都是鱷科,種類很多,除侏儒鱷以外,大部分都威武龐大,咬合力驚人,戰鬥力超猛。鼉科的種類要少很多,而且又分成兩個亞科,分別是短吻鱷亞科和凱門鱷亞科,短吻鱷亞科包括密西西比河短吻鱷與揚子鱷這兩種,鼉科中除揚子鱷之外都原產於美洲。

相比於鱷科,鼉科的這些小兄弟們無論體型還是戰鬥力都要遜很多。經常被美洲虎吃掉、被綠森蚺吃掉、被大水獺打的滿地找牙的都是鼉科的。另外,鱷目之下還有一個長吻鱷科,其代表為恆河鱷,長相十分詭異。

只能吃魚的恆河鱷

揚子鱷是一種短吻鱷。在古代,揚子鱷被叫做鼉、鼉龍,民間也稱之為土龍、豬婆龍,叫它“土龍”,估計就是沒文化的人將鼉龍以訛傳訛讀成了土龍,叫它“豬婆龍”,估計是因為揚子鱷的叫聲就跟豬一樣。

揚子鱷是中國獨有的物種,成年後體重30多公斤,體長1米多,對人類沒有什麼威脅。現在,長江已經沒有野生揚子鱷了,野生揚子鱷多半居住在皖南宣歙一帶,根據一些野外調查記錄,約有200條左右,早已十分瀕危。在宣城的揚子鱷保護基地,人工繁育的有一萬多條。不同於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揚子鱷低等、醜陋、冷血,得到的關注自然也少的可憐。

但是,在古代則不然。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中,揚子鱷遍佈南方各水系,不要說長江和太湖,就是稻田旁邊、魚塘附近,說不定就有揚子鱷潛伏。古人對揚子鱷非常熟悉,《本草綱目》中就有不少有趣的細節可以反映人們對揚子鱷的熟悉程度。

比如,揚子鱷的洞穴很深,捕獵揚子鱷有專門技術,漁夫會用繩子綁著釣餌放到洞穴中引誘揚子鱷,待其上鉤,再慢慢拉出,才能抓住;再比如,揚子鱷的鳴叫就像敲鼓一樣洪亮,而且其鳴叫行為是有規律的,古人就藉助揚子鱷在夜間的叫聲來計時;再比如,揚子鱷會在下雨前鳴叫,人們就把這當成天氣預報;再比如,有人會吃揚子鱷,因為其肉大補,很名貴,甚至可以拿來當彩禮或嫁妝。早在春秋戰國的文獻資料中,就有很多關於鼉的記載,後世的記載更是不勝列舉。當然了,由於揚子鱷長得那麼醜,這些記載也都不是什麼好話,往往是以“魚鱉黿鼉”、“龜鱉黿鼉”這樣的組合出現,用於形容南方生存環境的險惡。直到明清時期,揚子鱷依然是文史資料中的常客。

比如《西遊記》中就有鼉,我所說的可不是涇河龍王的兒子、西海龍王的外甥、稱霸黑水河的鼉龍,因為這個鼉龍是龍王的兒子,是龍生九子之一,長得像個大鱉,當然不會是揚子鱷。但是,在東海龍王和西海龍王手下,都有幾位大員,分別是鯾鮊鱖鯉、龜鱉黿鼉,其中就有鼉,特別是東海龍宮中有鼉將,也有鼉丞相。除了文學形象之外,揚子鱷在古代還有極高的經濟價值,皮可以用來做鼓,做鎧甲,皮肉都可以入藥。

因此,古人真的很熟悉揚子鱷。雖然揚子鱷形象氣質都不佳,文學形象也不好,人們也不知道愛惜它們,抓過來不是剝皮就是吃肉,但這從另一方面證明,古時揚子鱷分佈廣泛,數量眾多。《本草綱目》引用蘇頌的話說,“今江湖極多”。黿鼉一詞也順帶證明,除了揚子鱷之外,現在同樣稀有的黿,在過去也不少。

以上是揚子鱷的情況,雖然古人很熟悉,但是今天的很多人都不熟悉了。但鱷魚則是另一種情況,雖然今天的人們都很熟悉,但古人卻很不熟悉。在《西遊記》成書的年代,成精的是鼉,但到了創作《葫蘆娃》的年代,就不會有鼉,而只有鱷魚頭領了。

鱷魚頭領

現在中國人熟悉鱷魚,當然不是因為鱷魚數量多、分佈廣,而是因為在動物世界、人與自然這一類的節目中經常看到鱷魚威武狡黠的身影。但是,請注意,動物世界裡的鱷魚沒有產於中國的,通常都是非洲的尼羅鱷。如果沒有動物世界,或者沒有現代科技,大部分中國人肯定也不會知道鱷魚這個物種,因為現代中國已經沒有土生土長的鱷魚了。

雖然現代中國沒有鱷魚,但古代其實是有的,具體品種為灣鱷,是現存最大的鱷魚,也是現存最大的爬行動物。雖然古代有,但是鱷魚偏安一隅,零星分佈在華南沿海的部分溼地中,在中原和江南沒有分佈。而在很長時間內,閩南、兩廣與海南,發展落後,人口也不多,當地像鱷魚之類的土特產並不在廣大知識分子的主要視野之中。

與揚子鱷不同,在古代文獻中,鱷魚是稀客,很少被提到,即使偶有提及,也往往是出於一種獵奇之風,舉例如下:

(1)西晉張華在《博物志》記載: “南海有鱷魚,狀似鼉,斬其頭而幹之,去齒而更生,如此者三乃止”。

(2)《梁書·扶南國傳》中記載:“鱷大者長二丈餘,狀如鼉,有四足,喙長六七尺,兩邊有齒,利如刀劍,常食魚,遇得獐鹿及人亦啖之,蒼梧以南外國皆有之。”

(3)唐代劉恂在《嶺表錄異》中記載:“鱷魚,其身土黃色,有四足,修尾,形狀如鼉,而舉止趨疾,口森鋸齒,往往害人。南中鹿多,最懼此物,鹿走崖岸之上,群鱷嗥叫其下,鹿恐怖落崖,多為鱷魚所得,亦物之相攝伏也。故李太尉德裕貶官潮州,經鱷魚灘,損壞舟船,平生寶玩古書圖畫一時沉失,遂召舶上崑崙取之,但見鱷魚極多,不敢輒近,乃是鱷魚窟宅也。”

(4)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餘少時到閩中,時王舉直知潮州,釣得一鱷,其大如船,畫以為圖,而自序其下。大體其形如鼉,但喙長等其身,牙如鋸齒,有黃蒼二色,或時有白者,尾有三鉤,極銛利,遇鹿豕即以尾戟之以食。生卵甚多,或為魚,或為鼉、黿,其為鱷者不過一二。士人設鉤於大豕之身,筏而流之水中,鱷尾而食之,則為所斃。”

總結上述幾篇文獻的記載,可以發現幾個規律。

第一,上述幾篇文獻的時間跨度從西晉到北宋八九百年,但人們始終不熟悉鱷魚這一物種。這一歷史階段中,中原人兩度大規模南遷,到了北宋時期,廣東福建一帶已不是蠻荒之地。西晉時期,兩廣仍是半蠻荒狀態,科學家張華懷著獵奇的心態記錄了鱷魚的存在,情有可原;到了北宋時期,華南一隅之繁華已不亞於中原與江南,但大科學家沈括仍懷著獵奇的心態記錄鱷魚的存在,可見鱷魚在古代中國確實不多見。

第二,上述文獻普遍比較權威,但對鱷魚的記載真偽雜糅,有對有錯。張華、沈括既是政治家,又是科學家,《梁書》高居二十四史之一,劉恂長期在嶺南工作和生活,對廣東的風土人情瞭如指掌,而且他引用了李德裕的親身經歷,他們的權威性都是很高的。但是,他們的記載都有錯誤之處。

張華說被砍下來的鱷魚腦袋的牙齒脫落還能再生,而且還能再生三次,荒誕;《梁書》記載鱷魚的嘴有六七尺長,也就是近兩米長,誇張;劉恂說鱷魚群居於一個窟宅之中,不夠嚴謹;沈括說鱷魚用尾巴捕食鹿和豬,胡扯,還說鱷魚蛋能孵化出魚、黿、鼉,只有很少才能孵化出鱷魚,荒謬。可見,古人缺乏觀察和研究鱷魚的機會,對鱷魚不熟悉。

第三,雖然上述文獻對鱷魚都不熟,但其對鱷魚的認知是逐步深化的。張華應該只是聽到過一星半點關於鱷魚的傳聞,《梁書》的編者只是轉載南海諸國關於鱷魚的研究成果,劉恂對鱷魚的長相、習性已經十分了解,到了沈括的時代,人們已經能夠熟練的捕獵鱷魚,甚至有了鱷魚的寫生圖片。

第四,上述文獻關於鱷魚的正確記載有以下幾條。(1)鱷魚生活在華南沿海;(2)鱷魚身體龐大,呈現土黃色或者青黑色,有四條腿,尾巴很長,嘴也比較長,牙齒鋒利如刀;(3)鱷魚生性凶猛,吃魚,吃獐、鹿、豬等哺乳動物,甚至也會攻擊人;(4)鱷魚是卵生,而且蛋中孵出的鱷魚只有很少能存活。

第五,上述文獻關於鱷魚的形狀描繪,都用了一個共同的類比物件,鼉,也就是揚子鱷。張華說“狀似鼉”,《梁書》記載“狀如鼉”,劉恂說“形狀如鼉”,沈括說“大體其形如鼉”。可見,鱷魚長得像常見的揚子鱷,是古人的高度共識。這也說明,古人非常熟悉鼉,但是很不熟悉鱷魚。

刺史雖駑弱,亦安肯為鱷魚低首下心

關於鱷魚的最著名的文獻,當屬韓愈的《鱷魚文》。那一年,刑部侍郎韓愈上《諫迎佛骨表》,結果“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改任潮州刺史。其實這並非貶官,因為刑部侍郎與潮州刺史都是正四品下,只是京官外放而已。來到潮州後,韓愈很快就發現此地有鱷魚,在給唐憲宗皇帝的《潮州刺史謝上表》中說道,“颶風鱷魚,患禍不測”。

後來,韓愈進一步確認,鱷魚是潮州人民的心腹大患,於是寫下這篇流傳千古的《鱷魚文》,讓屬隸將一頭豬和一隻羊投入水中,將此文讀給鱷魚聽。

在文中,韓愈首先對鱷魚在潮州這樣的蠻荒之地繁衍生息的行為表示了充分理解,但隨即警告鱷魚,今時不同往日,鱷魚不能繼續留在潮州了,於公而言,潮州是大唐的神聖領土,唐朝政府對此擁有無可爭議的主權,鱷魚其不可與刺史雜處此土也,於私而言,我韓某人為官一方,當造福百姓,如今鱷魚膽敢與刺史抗拒,分明是不給我面子,在潮州,咱倆只能留下一個。

最後,韓愈莊嚴要求鱷魚認清形勢,限期離開潮州,如果不走,一切後果將由鱷魚承擔,勿謂言之不預。韓愈正告,“夫傲天子之命吏,不聽其言,不徙以避之,與冥頑不靈而為民物害者,皆可殺。刺史則選材技吏民,操強弓毒矢,以與鱷魚從事,必盡殺乃止。其無悔!”

據說,此文一出,鱷魚立刻認清形勢,離開了潮州。那個時候,鱷魚遍佈嶺南,數量極多,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對鱷魚進行一定的捕殺,抑制其種群數量,是有益無害的,其性質屬於孟子所說的“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

但是,隨著後世對嶺南的持續移民與開發,生態環境日漸惡化,鱷魚被大量捕殺,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最終在中國徹底消失了。而數量遠多於鱷魚的揚子鱷,其處境也不容樂觀,以鱷魚之強大,尚不能自保,何況羸弱的揚子鱷,它們對人類的鋤耰棘矜毫無還手之力,幾乎遭遇滅頂之災。

時至今日,野生揚子鱷的數量也不多了,根據野外調查結果,可能只有二百隻左右,至少在揚子江已經沒有了,只在皖南地區還有分佈。

古人熟悉揚子鱷,是因為揚子鱷數量多,分佈廣,古人不熟悉鱷魚,是因為鱷魚僻處蠻荒。現代人不熟悉揚子鱷,是因為揚子鱷的數量已經十分稀少,再也不像過去那樣遍佈江湖,而現代人熟悉鱷魚,卻並不是因為鱷魚在中國數量多、分佈廣,而是因為非洲的鱷魚數量多、分佈廣,經常出現在動物世界的畫面中。所以,如此鮮明的古今對比,對中國的揚子鱷與鱷魚而言,都是悲劇。

中國鱷魚在野外早已滅亡,雖然可惜,但已經不可挽回了。可是,揚子鱷還沒有滅亡,我們還有機會拯救這一珍稀物種。龜鱉黿鼉,鼉危在旦夕,黿也十分瀕危,拯救黿的機會視窗也還在。其它很多珍稀瀕危物種和野生動物的處境雖然嚴峻,但也有挽救和保護的機會。

保護野生動物,一定要正確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科學理念。也就是說,一定要正確平衡保護與開發的關係,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只有這樣,野生動物的保護才是可持續的。

如果一味追求對野生動物的單純保護,而忽視了對其合理開發利用,那就不是以人為本,早晚會功虧一簣。孟子曰,“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保護野生動物與合理開發利用,必須相互平衡,不可偏廢。當然了,現階段的形勢嚴峻,必須強化保護的力度。

揚子鱷英語

揚子鱷英語是Chinese alligator。

揚子鱷,古代被稱作鼉(tuó),民間俗稱“土龍”或“豬婆龍”,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小型鱷類,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外動物。歷史上,揚子鱷曾廣泛分佈於中國東部的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等流域。隨著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逐漸收縮至長江下游流域。目前,揚子鱷的生存狀況十分瀕危,野外種群數量總數小於300只,其中成年個體不足100只。

野外種群幾乎全分佈於安徽省南部5個縣區構成的揚子鱷國家級保護區中,被分割為大約20個相互隔離的小種群。揚子鱷在人工圈養條件下的繁殖已十分成熟,目前安徽宣州和浙江長興的兩個繁殖基地共保有約2.5萬人工繁育的揚子鱷。野外適宜棲息地的喪失和破碎化是揚子鱷目前面臨的最大威脅,也是其種群自然恢復和人工繁育個體重引入的最大障礙。

揚子鱷的組織結構特點和生理變化規律與生活習性及生活環境相適應。如發達的嗅覺、視覺和聽覺與陸上捕食、營巢等行為相適應,特殊的肺小腔結構及味蕾構造又具有適應水生生活的特點,血糖濃度的季節變化與揚子鱷的冬眠期、活動期或繁殖期的週期性交替相適應。

Tags:揚子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