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精緻生活 > 

古代女子15歲時被稱為什麼

欄目: 精緻生活 / 釋出於: / 人氣:4.41K

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節日,從這年生日開始也就是男女青年最適宜的婚嫁年齡了,如年已及笄,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

古代女子15歲時被稱為什麼

女子15歲被稱為什麼?

01

及笄

在古代,女子15歲被稱“及笄”。因為古代女子滿15週歲時要舉行笄禮,把頭髮盤成髮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為成年人,也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古代女子15歲被稱為什麼?

及笄,漢語詞語。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滿15週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週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笄,髮簪。後因稱女子年滿十五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中國古代女子不一定是結婚後才盤發的,古代女子到15歲時,要舉行笄禮,把頭髮盤成髮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為成年人。這是為什麼古代把十五歲稱為“及笄”到後來,清末民初的女子習慣,幼女留雙短辮,少女梳單長辮,成年婦女挽髮髻。束髮結簪表示已為人婦,為處女生涯的完結,為之結束,這是“結束”一詞的由來。

古語年齡

1、總角:幼年的兒童,頭髮上綰成小髻髻。《禮記·內則》“拂髻,總角。”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又有“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後來就稱兒童的幼年時代為“總角”。陶潛《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這裡的“白首”代稱老年。

垂髫:也指兒童幼年。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所以“垂髫”代稱兒童的幼年。陶潛《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裡的“黃髮”也代稱老年。

2、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齡段(十三四歲),文學作品中的豆蔻:詩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為十三四歲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這個比喻十分確切生動。

3、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土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則又指出嫁的年齡。《聊齋志異·胭脂》:“東昌卞氏,業牛醫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一回:“老者便對布庫裡雍順道:‘小女伯哩年將及笄,如蒙不棄,願附姻好。’”

4、束髮: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用為指代成童:“餘自束髮讀書軒中”(歸有光《項脊軒志》)。束髮一般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5、弱冠:古代漢族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在古代15歲的女孩子如何稱呼

在古代十五歲的女孩子被稱做及笄。

及笄也被叫做既笄,因為在古代的時候,只要女子年滿十五週歲,都會用笄來把頭髮給紮起來,所以也稱呼年滿十五週歲的女子為及笄,及笄也表示的是女子已經是要結婚的年齡。

從周代開始,只要是及笄的女孩子,還要舉行笄禮,也就是女孩的成人禮儀,笄禮也被稱做事上頭,或者是上頭禮。

笄禮參禮者以女性為主,主人、正賓、贊者、贊禮、擯者和執事由女性擔任。主人:笄者的母親笄者父親:笄者父親。

笄者:成年待行笄禮者,贊禮一人:主持笄禮儀式。正賓一人:由主人選擇。選擇德才兼具的女性師長為佳。贊者一人,正賓的助手。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年齡稱謂:

1、嬰兒:人初生。

2、襁褓:泛指一歲以下。

3、孩提:兩至三歲。

4、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5、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6、總角:幼年泛稱。

7、垂髻之年:指兒童。

8、黃口:十歲以下。

9、幼學:十歲。

10、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11、豆蔻年華:女子十三四歲。

12、舞勺之年:十三歲至十五歲。

13、舞象之年:十五歲至二十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及笄

古代女子15歲被稱為什麼

古代女子15歲:及笄之年

這個年齡段可以說已經正式到了女孩子嫁人的年齡段,這個“笄”字,就是所謂的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年已及笄,並且古代為了鼓勵民間百姓早日成婚,所以到了十五歲還沒有嫁出去的女孩子,從這一年開始之後,如果還沒有嫁出去,就一直要繳納沉重的罰款。

出自於:《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及笄”。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