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援之以手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39W

意思是:對他人進行救助

援之以手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援之以手

成語發音:yuán zhī yǐ shǒu

成語解釋:對他人進行救助

成語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處事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援之以手的成語解釋

【成語原文】:援之以手

【標準發音】:yuán zhī yǐ shǒu

【繁體寫法】:援之以手

【援之以手是什麼意思】:對他人進行救助

【援之以手成語接龍】:八方支援 → 援之以手 → 手下留情

【用法分析】:作謂語、定語;用於處事

【讀音預警】:倡導普通話,請按照音標【yuán zhī yǐ shǒu】採用標準四聲閱讀。

【出處說明】: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援之以手的'造句示例】:

1、她引用政府的觀點說:“在中國遭遇四川地震造成的災難時,許多國家提供了援助。現在,我們理應援之以手。”

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什麼意思

意思是:天下百姓都淹入水中,要想救援,就要有一定的方法。嫂嫂淹入水中,只是伸出一隻手去救。

出處:《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七節》

原文: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譯文:

孟子說:“天下百姓都淹入水中,要想救援,就要有一定的方法。嫂嫂淹入水中,只是伸出一隻手去救。你想讓我用一隻手去救援天下百姓嗎?”

擴充套件資料:

賞析:

《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煉準確。作為散文,《孟子》長於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覆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如《梁惠王下》。

氣勢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風格特徵。這種風格源於孟子人格修養的力量。具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能夠在精神上壓倒對方,能夠做到藐視政治權勢,鄙夷物質貪慾,氣概非凡,剛正不阿,無私無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使文氣磅礴,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施以援手是什麼意思

“施以援手”的意思是:給予援助。

造句:

1、地震發生後,全國各地紛紛向災區同胞施以援手。

2、班上同學得知他家中遭遇的變故,紛紛慷慨解囊,施以援手。

3、對於遇到困難的人,我們應該施以援手,不該幸災樂禍。

4、誰願意在你走投無路時施以援手,那人就是你真正的朋友。

5、每當們獨立無援時,首先向你施以援手的往往就是你的父母。

6、周老闆很清楚劉小姐家的狀況,不但沒及時施以援手,反而趁火打劫,落井下石。

7、看著那個女孩被搶劫,他不但不施以援手,反而助紂為虐,協助歹徒逃逸。

8、但各國政府必須施以援手為混沌的市場帶來透明度,在未來的代價上開誠佈公。

9、妹妹樂於助人,總向需要幫助的人施以援手,因此她嚐到了快樂的滋味;姐姐大公無私,總向別人給予些什麼,因此她嚐到了幸福的滋味。

10、朋友有難,他不但施以援手,反而落井下石,真是可恥。

“男女授受不親,嫂溺援之以手”,古人的這兩句俗語有道理嗎?

這兩句古人俗語,原本是出自《孟子·離婁上》上的一段話,原文為: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白話意思為男女之間的動作不親密,這是禮儀,但嫂子溺水卻不施以援手,這是豺狼的做法。但嫂子溺水有危險時,應當施以援手,這是靈活變通的權宜之計。

在古代,人們及其講究“禮、義、信、忠、孝”等等傳統文化。男女為了避嫌,講究“七歲不同席”、“授受不親”等等習俗,而“禮”正是當時人們需要嚴格遵從的文化,它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思想,即使是現代,關於“男女之防”已經沒有古代那麼嚴重的情況,男女授受不親還是有在堅持著。

當然在古代,因為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的地位不如男子,如果某個女子被一個男子衝撞,受到世俗傷害的也是女子,而不是男子,所以這句話有一定程度上是對古代女子的“保護”,尤其是未出閣的女子,名節第一位,當時社會對女子的限制頗多,這才有了這句話。

但這只是其中一種解釋,到了唐朝,民風開放,女人也可以放心大膽的出遊而不是閨門不邁。所以這句話在後來也有另一種講解:男女之間傳達愛意時,不要那麼直接,要含蓄委婉,無論是哪一種,都講究禮節,懂禮貌,才是尊重雙方的做法。

後一句“嫂溺援之以手”其實和前面“男女授受不親”有點矛盾,但正如前文所說“嫂溺不援,是豺狼也”,人活著需要靈活變通,才可以無愧於心。

其實這句話有則典故,是出自《禮記·曲禮》中關於孟子的典故。

書中記載:孟子釋出言論“男女不雜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嫂叔不通向……”戰國時期的著名辯士淳于髡(kūn)看到孟子的言論後,便向孟子詢問,如果遇到類似嫂子溺水這種突發情況,該怎麼辦:“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於是這才有了孟子的“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這是變通的辦法,如果嫂子掉進了水裡,而不去伸手拉他,那與豺狼無異。這既是承認了男女禮教,又告訴世人做事要靈活變通才是生活的道理。

所以我認為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也不會互相矛盾,畢竟人是靈活的。當然在現代社會,已經沒有了古代那種嚴格的“男女之防”,但也有“朋友妻不可欺”的道理,所以“嫂溺,施以援手”任然適用於現在。

Tags:援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