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學前教育 > 

誘之以利是什麼意思

欄目: 學前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2.9W

誘之以利的意思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觀點,而每個人也都有不同的慾望。所以,自古至今,說服別人無非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利。將道理說清,利益給足,自然能打動人心,達到目的。

誘之以利是什麼意思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最終剿滅吳國的故事至今仍廣為流傳。而勾踐能有這個機會,全在於當年吳王夫差沒有將越國徹底消滅。夫差之所以沒有下定決心一舉滅掉越國,以致留下後患,卻與當時他寵信的大臣伯豁的進言大有關係。

吳國打敗越國以後,越王勾踐向夫差求和,願舉越國全民投降吳國,並帶著妻子去服侍夫差。伍子胥勸夫差說,越圍與吳國世代都是仇敵,現在既然打敗了他們,就應一舉吞併越國,不能讓越國再存在下去。夫差覺得有理,準備徹底滅了越國。勾踐為了儲存越國,與群臣商議計策。大夫文種獻策說,夫差即位不久,打了這次大勝仗已經鞏固了地位,一時應該沒有什麼打算了,現在堅持滅越,都是伍子胥的注意。而吳國太宰伯嚭這人貪財好色,而且他與伍子胥一直有矛盾,卻很得夫差的喜歡,可以從這個人身上想辦法。於是,勾踐讓文種去買通伯嚭,促成和議。

文種帶著美女、珠寶和白璧夜訪伯嚭,並卑躬屈膝地對他說:“東海賤臣越王勾踐派我來稟告太宰,他因年輕無知,得罪了吳王,現在懊悔已經來不及了。他久聞太宰對吳王有顯赫的功勳,是吳王的心腹愛臣,所以特意派我送來美女和若干禮品,表達對太宰的萬分敬仰之意。勾踐想求太宰在吳王跟前促成和議,他甘願為吳王內臣,伺候吳王,那麼我們越國也就名存實亡了,從此對吳國再沒有一點威脅,只想保留個名字罷了。一旦太宰促成了合議,此後,貢物將源源不斷地供奉給您。”

此時,伯嚭雖對美女、珠寶已經有些動心,但仍不滿意地說:“眼看著越國就要打下來了,那時你們全國都歸我們吳國了,你這一點東西算什麼?”

文種說:“我國雖然打了敗仗,但現在還有一支精兵。吳國如果逼人太甚,我們將殺妻殺子,燒燬寶物器皿,與你們背水一戰。吳國就算最後勝了我們,得到的也不過是一座空城罷了。沒有了美女、珠寶,沒有了糧食,就算你們滅了越國還有什麼用呢?剩下的一點東西,等再分到太宰的名下,恐怕就什麼都沒有了吧!但要是太宰促成了此事,那麼勾踐名義上是來服侍吳王,其實就是來服侍太宰您呀。以後,春秋進貢的寶物就會先人太宰府再進宮中。那樣的話,可以說是太宰您獨攬全越國之利,別人連邊都沾不上。希望太宰您好好考慮考慮。”

伯嚭覺得文種說得很有道理,露出了笑容。文種趁熱打鐵,接著又說:“我隨身帶來的美女,是從勾踐的王宮中專門挑選出來的,將來還會搜尋民間的絕色送來伺候太宰。”伯嚭笑道:“既然越王不找別人而先找我,一定是因為了解我不是一個乘人之危的人,這使我感到很欣慰啊!那好,明天我一定在吳王跟前竭力促成和議。”

第二天,伯嚭見到夫差的時候,報告說文種又來求和了,並反覆說明接受越國的投降既能得實惠,又能得仁義的名聲,這可是當盟主很重要的一個條件。而且,勾踐夫婦願意人吳為臣,伺候吳王,這樣,越國就已經名存實亡了,接受投降遠比窮兵黷武要好得多。再說,吳王即位還不到兩年,內部還不十分穩定,對外用兵需要速戰速決,而不利於拖延。再與越國打下去,對吳王的地位也有影響。夫差一想很有道理,便應允了。當下就召見文種,商定勾踐夫婦於第二年5月入吳稱臣,越國所有,盡入吳宮。當伍子胥聽說前來勸阻的時候,卻為時已晚。

文種夜訪伯嚭,先曉之以理,讓伯嚭明白留下越國對吳國的種種益處,尤其是對他的好處,然後再誘之以利,講明以後會源源不斷地送來美女、珠寶等。這樣,伯嚭想不動心就難了。當然,這也是利用了伯嚭貪財好色,而且對越國向來沒有什麼恨意而得來的結果。

抓住核心,對症下藥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往往是矛盾複雜的,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果每件事情的每個問題我們都一一去解決的話,恐怕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其實,每件事的核心問題往往只有一兩個,只要我們抓住了這些核心矛盾,就能提綱挈領,看清事情的脈絡,掌握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然後把力氣都用到這個主要問題上,事情再解決起來就相對容易多了。

清朝康熙年間,臺灣還一直由鄭成功的後代統治,沒有歸附清朝。康熙皇帝想收復臺灣,幾次出兵都沒成功。這時,康親王舉薦姚啟勝出任福建總督,全權負責收復臺灣。姚啟勝是浙江會稽人,跟隨康親王多年,在大小平叛戰役中屢建奇功,康親王對他十分器重。當時在起用姚啟勝的問題上,朝廷內部曾有不少反對意見。康熙親自召見姚啟勝,當面對他進行了策問考察,隨後才正式讓他上任。

當時的臺灣雖然內部矛盾嚴重,十分混亂,但因為臺灣官員和百姓都不瞭解,也不相信清政府,所以臺灣軍民的抵抗情緒很強烈,再加上清朝水師沒有臺灣水師善於水戰,因此收復臺灣對清政府來講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姚啟勝上任後,針對當時臺灣的狀況和官民的心理,採取了剿撫並用的方針,在對鄭家軍進行軍事打壓的同時,一反原總督不信任當地人的態度,安撫居民,並廣貼布告,宣傳保護沿海百姓,歡迎他們投誠。這一舉措很快收到了效果,漸漸有沿海居民前來投誠。其中有個叫黃震的人曾是鄭成功手下的百夫長,鄭成功去世後,他降清歸閩,以道士的身份隱居在福建,靜觀兩岸的形式變化。

他看到姚啟勝的安撫的確是出自真誠,受到感召的他主動找到姚啟勝,建議修建專門安置臺灣投誠官兵的場所。姚啟勝接受了黃震的建議,在漳州修建了“修來館”,專門用來安置降清官兵。姚啟勝對投誠者不計前嫌,給予高官厚祿和妥善安置,而鄭氏政權內部此時則矛盾重重,連軍餉都快要發不起了。兩相比較,人心自然漸漸歸附於姚啟勝,於是投誠者與日俱增。就連臺灣派來的使者傅為霖也被姚啟勝收為內線,暗中為清軍通風報信。在臺灣鄭氏正式歸降前,約有十三萬鄭氏官兵已經投誠降清。姚啟勝的招撫政策為收復臺灣立下了頭功。

至此,臺灣政權已經搖搖欲墜,再進行軍事剿滅已經變得相對容易。而此時的核心問題已經由人心向背轉為了純軍事問題。原清軍將領大多不善海戰,所以清政府兵員雖多,要收復臺灣,卻還缺了一個熟悉臺灣、善於海戰的將領。姚啟勝深知這點,於是他多次力薦降清的臺灣舊將施琅出任福建水師提督,但因施琅的侄子在鄭家軍中任職而一直沒有成功。

姚啟勝卻沒有就此死心,後來又進行各方調查,在弄清施琅的侄子因密謀降清而被殺害後,他再次將施琅舉薦上報,並詳述了施琅與鄭家的這段不共戴天之仇,施琅因此才獲得了康熙的信任。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力排眾異,鄭重宣佈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加封太子少保。施琅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率兵攻佔臺灣門戶澎湖列島,殲滅鄭家軍主力。此後,康熙又讓姚啟勝招撫臺灣鄭氏當局。在這種情況下,臺灣當權者鄭克壤決定歸順清朝。至此,臺灣又重新被納入清朝版圖中。

清朝之所以能夠成功收復臺灣,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康熙皇帝大膽起用了姚啟勝和施琅;而施琅之所以成功又要依賴於姚啟勝對他的招撫和大力舉薦。

收復臺灣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影響因素眾多。但南於姚啟勝抓住了最為主要的問題,並下全力去解決這些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也就註定了這場戰爭最後的結局必定會以清朝的勝利而告終。所以,無論看待什麼問題,都要注意去領悟其最關鍵的核心問題,然後對症下藥,自然也就會藥到病除了!

凡事要做最壞的打算

人生在世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環境。當身處順境時,人們往往會志得意滿,自我感覺過於良好,做任何事都只想到好的一面,總是幻想著成功之後的種種美事,卻忽略了萬一失敗了怎麼辦,自然也就沒有考慮如果失敗了該怎樣應對。所以常有人說,處在逆境自然是不幸的,但不會有太多危險,因為趴在地上的人是不會被摔死的。最可怕的是已經身處高峰卻只知道欣賞高處的風景,而忘記了腳下的深山峽谷。這種人很容易摔下來,而一旦摔下來就往往會粉身碎骨。

任何人、企業或是國家都隨時有可能陷入到危機當中,失敗在很多情況下都無法避免,應付失敗最好的方法就是凡事事前就做好最壞的打算,這樣,當不理想的結局出現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從容應付,而不至於手忙腳亂。美國著名商人特朗普曾說過:“有人說我只相信積極思維的力量。事實上我卻很相信消極思維的力量。在經商方面我恰恰是十分保守的。每做一筆生意,我總是預先做最壞的打算,如果你凡事都先做最壞的打算,也就意味著你有能力應付最壞的情況,那麼成功將會不期而至。”

從前有頭驢,它毫無怨言地幫主人拉磨,每天都重複著單調的勞動。一天,小馬跑來告訴它,主人已經買回一臺小鋼磨,今後就不再用驢拉磨了。驢聽到這個訊息,經過短暫的興奮後,反而變得心事重重起來。小馬便問題:“驢兄,你馬上就要從這種枯燥的日子中解脫出來了,為什麼還嘆氣呢?”驢說:“有了鋼磨就不用我再拉磨了,這當然是好事,可一旦不用我拉磨了,那我又去幹什麼呢?主人該不會殺了我吧?”小馬卻高興地說:“你從此可以幫我一起給主人搞運輸,也可以出去見見外面的世界,不是很好嗎?”驢連連搖頭說:“那樣每走一步都會碰到新情況、新問題,多可怕呀!而且我又沒你跑得快,又不熟悉環境,如果做不來,說不定主人就會殺了我呢!”小馬說:“唉,也對,誰叫你是個蠢驢呢。不過,你也不要悲觀,主人怎麼會隨便殺你呢。”果然,第二天主人就不讓驢拉磨了,而是帶著它和小馬一起去搞運輸。驢很害怕做不好會被主人殺了,於是它就努力地工作,只為了能夠活下來。而小馬卻不以為然,驢來幫它後,它反而懶惰了很多。

一段時間後,驢已經適應了運輸的工作,而且馱的貨物比小馬還多。儘管如此,驢還是每天提高警惕,並暗暗探好了路,一旦哪天主人來殺它,它就以最快的速度跑到柵欄的缺口處躍出去,經過很長時間的訓練,它相信自己已經可以躍過那道從前無法逾越的柵欄了。終於有一天,主人拿著刀向他們走過來,警覺的驢很快就發現了,奮力向柵欄跑去,跑了一段後它才注意到主人竟然是要殺小馬。小馬也直到這時才發現主人要殺它,驚慌地朝柵欄跑去,但它最近工作太懶散了,曾經那道可以輕鬆躍過的柵欄已經成了它生命的障礙。最終,小馬被主人殺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凡事都要做好最壞的打算,就像上文中的驢那樣,隨時都要有危機意識,而不能自以為聰明能幹,就不思進取,以為永遠不會有危險降臨在自己身上,總是幻想著自己已經多麼多麼優秀,而忘記了自己腳下的路可能已經不再踏實,隨時都有陷下去的可能。每做一件事,預先都做好最壞的打算,這樣,就沒有什麼結果能逃出你的預計,你就有足夠的時間去應付那些結果,而且這樣做的話,往往會有令你驚喜的結局出現。

Tags:誘之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