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4.34K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1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

永恆輪迴是一種神祕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讓不少哲學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將以我們經歷過的形式再現,而且這種反覆還將無限重複下去!

永恆輪迴之說從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遠消逝,便不再回復,如影子一般,了無分量,未滅先亡,即便它是殘酷的,美麗的,抑或是絢麗的,這份殘酷、美麗和絢爛也都沒有任何意義。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都變得無限重複,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恆上。這一想法是殘酷的,在永恆輪迴的世界裡,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這就是尼采說永恆輪迴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負擔的緣故吧。

如果永恆輪迴是最沉重的負擔,那麼我們的生活,在這一背景下,卻可在其整個的燦爛輕盈中得以展現。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人身體的重量。於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象徵。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

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他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那麼,到底選擇什麼?是重是輕?”

很顯然,托馬斯的生命被分成了兩部分,遇到特蕾莎之前和遇到特蕾莎之後。在托馬斯的眼裡,特蕾莎就像是個被放在塗了樹脂的籃子裡的孩子,順著河流漂來,好讓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

殊不知,比喻是一個很危險的東西,在一個看不透的隱喻中,往往會產生愛情。在這一刻,生命變得如此沉重,它承載著兩個人的全部重量。我認為托馬斯是全書中最為矛盾的一個人物,他渴望著自由放蕩的生活,但又被束縛於對特蕾莎的責任與關愛中,心甘情願,無怨無悔。所以當她臥病在床時,他才會不離不棄地守在她身邊;在她不辭而別時,他才會追隨她直到天涯海角。在唐璜的幻像中,我看到了特里斯丹的影子。

巴門尼德曾說:輕者為正,重者為負。但事實卻往往不是如此,生命的輕與重雜糅在了一起時,輕與重便沒有了嚴格的界限,那又何嘗不是輕者為負,重者為正呢?

靈與肉是否對立,又是否不可調和?從前,人們總是驚恐地聽到自己胸膛深處傳來的有節奏的咚咚聲,想知道到底是什麼。肉體是囚籠,裡面有個東西在看,在聽,在思索,在害怕,在驚奇,這便是我們的靈魂。

特蕾莎自幼便生活在母親的陰影中,在那個家裡,沒有自我,沒有隱私,所有的生命都被看作是一具具大同小異的肉體。所以特蕾莎才會經常在鏡前端詳自己的容貌,所以當她看到坐在黃色長凳的那個男人時便明白自己註定要和他生活在一起,所以在她的夢境中會無止息地出現那幾個令人費解的畫面。因為她想透過自己的肉身看到與眾不同的靈魂,如同船員們衝出底艙,奔上甲板,向天空揮臂高歌。

所以她的靈魂一直被禁錮在肉身中,所以她的生命會如此之重,所以她才會如此痛苦。

薩比娜為了遠離媚俗,便開始了背叛。她背叛了親人、配偶、愛情和祖國。然而當親人、配偶、愛情和祖國一樣不剩時,還有什麼好背叛的?在背叛的快感消失殆盡後,所剩的只有空虛與沉重。

於是薩比娜陷入了虛空中,當我們刻意去遠離媚俗時,卻成為了最為媚俗之人。“人生的悲劇總可以用沉重來比喻。人常說重擔落在我們的肩上。我們揹負著這個重擔,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們與之反抗,不是輸就是贏。然而薩比娜的悲劇不是因為重,而是在於輕。壓制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正是因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我們才會在一次次的背叛中變得越來越媚俗,終於變成自己當初所厭惡的樣子。

卡列寧是一條狗,一條被托馬斯和特蕾莎所收養的狗。與人類不同的是,狗從未被上帝逐出伊甸園,所以卡列寧的生命在永恆中輪迴,所以卡列寧總是在微笑著。它能聽到來自伊甸園的牧歌,隨著大寫的牧歌的升騰,降臨在這個世界上的便是遺忘和毀滅。

相反,人類的生命就如一條直線,從誕生走向毀滅,無法逆轉。我們從伊甸園走入塵世,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下,沉重的肉身終於得以解脫。

在大寫的牧歌的極點,在我們早就知道一定會雙雙死去的托馬斯和特蕾莎的呵護下,在其困苦和脆弱中,最終閃現出也被死亡裹挾的卡列寧溫柔而平靜的微笑。

生命不是輪迴,而是一段旅途。

在旅途的盡頭,那些本就不屬於我們的早已物歸原主。

於是我們空餘一副沉重的肉身。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2

“因為一個人往往從懷疑一個最小的細節開始,最終會懷疑生活本身。”

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生活之中不乏這樣的例子。

失戀了,或生意失敗了,或失業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響到了整個人生,整個人生陷入的灰暗!彷彿生活忽然間再也沒有任何意義了!

其實,人生有很多面的,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人生是無常的,此刻的不如意,並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後也都不如意。

人有時會因一時的失敗,而徹底地否定自己。我也曾在某一個失落的時刻,徹底地懷疑自己的人生,覺得自己的人生相當失敗、徹底失敗!我會想起許多能證明我失敗的例子與狀況,然後去對比別人的成功,對比自己的理想,發現自己一無是處!

反之亦然,你可以因為一時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覺到你這一生都是幸福的。當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動的時候,靜下心來,我總是想起許多美好的時光,覺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個人生都是幸福的!

人,不免有時會誇大自己的痛苦或快樂,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樂誇大,把痛苦縮小。誇大痛苦的時候少一些,誇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縮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卻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誇大快樂的時候多一些,誇得大一些。

人與人之間,也常因為一點小矛盾而引發爭吵,然後引出許多事情來,不斷升級,到了最後不歡而散,甚至反目成仇互相攻擊。

當你因為某件事而懷疑人生的時候,跳出來,認真想想,其實你所懷疑的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一個暫時的狀態而已!

當你因為某件事而懷疑別人對你的看法及情感時,跳出來,認真想想,其實你所懷疑的只是一個小誤會,一點小矛盾而已!

有時我們要利用“無限擴大的思想”,讓快樂幸福灑滿整個人生,整個世界;有時則要去限制,讓痛苦只是此痛苦,矛盾只是此矛盾,而不要再延伸!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3

人們時常感嘆生命的沉重,總有一種不堪重負的感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是因為相信生命可以永恆輪迴嗎?人們總是認為今日的選擇或者是現在所做的事會對以後抑或是將來甚至來世都會有著深刻的影響和必然的聯絡,所以,當我們面對眼前的事情並且作出選擇的時候,才會患得患失,憂慮重重,使每一次的選擇變得沉重,以至於使生命也變得沉重。那麼,事實上又真的是這個緣故嗎?其實世間並不存在永恆輪迴,生命只有一次,並且從一開始,它就頭也不回地向著終點奔去。只有一次等於一次也沒有,只活一次等於一次也沒活。

人的一生是一張永遠不能成為正式作品的草稿,是一場永遠不能正式登上舞臺的彩排,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到頭來,我們自己是無法通過比較來檢驗出究竟哪種生活方式更正確。於是我們沒有必要把每一次的選擇都看得那樣的重要,那樣的沉重,我們儘可以做一個凡夫俗子,隨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的輕鬆,然而,真的能夠這樣嗎?也許有的人真的可以,但是,也還是會有一些人難以承受這種生命之輕,有甚於生命之重,正如文中的醫生托馬斯和他的情人薩賓娜,在他們身上,靈魂與肉體是相分離的,肉體能盡享的輕卻使靈魂感到莫名的沉重。

賞讀這一段時心情很壓抑,米蘭·昆德拉的文風類似於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慾望,直接、犀利。可人們卻不得不承認這些慾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說的是:無德為輕,輕讓人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特雷莎的媽媽——薩比娜年輕時很漂亮,有九個追求者。第一個最英俊,第二個最機智,第三個最富有,第四個最健康,第五個最高貴,第六個最會背詩,第七個曾周遊世界,第八個會拉小提琴,第九個最有男子氣概。特雷莎的媽媽最終嫁給了第九個,不是因為她愛他,而是因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愛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個都比第九個好。她在想她還沒有追求過別人,於是,她離開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男人,繼而去追求一個沒有男子氣概,犯過幾次罪,離過兩次婚的男人。她嫁給了他,從此,她開始淪落,漸漸失去美貌,變成潑婦。這段的印象是最深刻的。米蘭把九種特質分配到九個人身上,特雷莎的媽媽卻只能從中選擇一個。她誰都想要,因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麼。她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國,逃避革命,是個典型的背叛者。她的貪婪讓她來到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身邊。她開始失去原本擁有的一切,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質,失去靈魂。當特雷莎把門鎖上,要求獲得自己最基本的權利的時候,作為媽媽的她暴跳如雷,這才意識到一切正在離她而去。她在用最後所擁有的母親的身份,幾乎是要挾著女兒留下。可一切都是徒勞,因為她從來都沒有承擔過生命中的責任,無論是對社會、對家庭、還是對親人。即便是她死掉也只是輕輕地一閉眼,不會有任何重量,她丟掉了靈魂。只有特蕾莎,雖然她沒怎麼逃避,但她最終也只能在“卡列寧”的身上找到真正的不求回報的忠誠。那麼這些逃避者的最終結果又將如何呢?當他們步入中年,一無所獲,認識到這種逃避的生命之輕是最難承受的時候,一切都晚了。生命,始終是永劫無歸的,不可以重新來過。因此,對一個有思想,有頭腦的人來說,逃避人生,逃避責任的最終結果只能是對於曾經的生命之輕,都將會是難以承受,也無法承受的。另一方面,米蘭所要傳達的愛情觀又是什麼?“愛情”總是玄而又玄。曾經以為,愛情是純感性的東西,如果我們用太多的理性思維去思考它,那麼愛情將不再純正。然而現在這種觀點幾乎完全被顛覆。愛情需要條件,需要理性的思考。我們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麼,以此找個可以滿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後包容他的缺點,履行自己對對方的責任,這才是愛情。米蘭說,“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大概伴隨責任走過的愛情才是真實存在的愛情。寫到這裡,才恍然發現,執著地追尋一個自己想象的人是多麼地愚蠢,愛情亦或是在特別的時段遇到特別的人。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許多難以抉擇的問題,選擇據理力爭還是忍氣吞聲?選擇打抱不平還是熟視無睹?在這種情況下,這本書的確幫了我們不少忙,遠離輕鬆選擇刻苦,這不是自虐,是在迷茫中給自己力量,就像托馬斯念著這句話離開醫院去波西米亞找特雷莎並與之共度一生一樣。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人永遠不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世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一種選擇是正確的,因為任何比較都不存在。”這是托馬斯最初對是否開始這段愛情的掙扎。其實,我本人是不太贊同這句話的。誠然,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生命旅途中相似的選擇卻太多太多,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在過去失敗的決定中,吸取經驗從而對下一次抉擇展現出十足的信心,而對與錯完全取決於我們自身以及身邊的人是否快樂。

小說主人公雙雙意外身亡的悲劇,不僅是他們所屬的那個時代的悲劇,同時也是我們許多現代人的悲劇。或許,作者正是在托馬斯一類人的身上,寄託了自己對人生無限未知可能性的探索。當看到小說結尾,我已經不能輕鬆地微笑,一縷深切的悲涼從遙遠的天際襲來。

正如米蘭所感慨的那樣,生命的初次排練便已經是生命本身,生命永遠是一張成不了畫的草圖!生命之畫是如此的潦草,還未來得及修正,也根本沒有機會修正,就畫完了匆匆的一筆。也許生命一切的結果,無論暗淡還是輝煌,都不值得追悔或者讚歎,一切的抉擇也沒有所謂正確、錯誤之分,那只是一道生命的軌跡。因為對於所選擇的道路,我們根本沒有機會比較其優劣!而使我們必須這樣走的理由,便是無數偶然表象下的必然,是你命中註定的“非如此不可”。這“非如此不可”是載入在我們身上的一道命運的符咒,或許正是你最想要而不能得到的部分,是你內心真正的渴望。

每一次回味這“生命之輕”,都好像是又認識了一位新朋友,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領悟。當我們漸漸長大,經歷了所有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之後再去品味它,一切都將是雲淡風輕,塵埃落定。你知道的,非如此不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朗讀:書傑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推薦丨治癒系男神書傑的最美哲學課《哲學100問》治癒失眠·免費試聽 → 點選進入完整·治癒失眠的哲學課:第1季:古典的海洋——從古希臘到黑格爾第2季:人詩意棲居——現代西方哲學第3季:走向後現代——後現代哲學500人哲學辯論群:新增小助手微信 xiaozhushou100wen《哲學100問》一堂關於生命、幸福、慾望、痛苦、自我、孤獨、選擇的哲學課。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216.4萬147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優秀讀後感心得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捷克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優秀讀後感心得5篇,希望大家喜歡!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優秀讀後感心得1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表面看是一部愛情 故事 ,骨子裡卻是一本概念小說,機智、誘人、嚴肅,充滿情感,是一部開闊又複雜細緻的作品。它裡面交織著政治與哲思、肉慾和靈魂、趣味和深度……對於性愛與政治之間巧妙的互動作用進行嫻熟的敘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深刻的哲理開頭,結束於悲愴的詩意氛圍中,為我們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和人類不可避免的誤解所產生的深刻原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表達的是一個人在四種狀態下的“非如此不可”:愛---特麗莎,同情----托馬斯,反叛----薩賓娜,夢想----弗蘭茨。文章圍繞主人公托馬斯展開,他與前妻離異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並決定一直保持單身。特麗莎走進托馬斯的生活,這個在托馬斯看來是由六個偶然給他帶來的女人,與托馬斯糾纏、相伴了一生。然而,托馬斯仍然醉心於與眾多女人的“性友誼”,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尋找、開拓和征服每一個女人與其他女人的百萬分之一的差異。但特麗莎的身影反反覆覆出現在托馬斯醫生臨窗猶豫與沉思中,嚴厲地拷問著托馬斯對自我,對命運,對情愛,對沉重與價值的決斷。這就是輕與重的對立,對婚姻的忠誠是重與情人的幽會是輕。托馬斯在輕和重之間徘徊不定。在情人面前想著特麗莎在特麗莎面前又坦然承認與情婦在一起。千里追妻,放棄國外安穩的生活跟著特麗莎回到布拉格,卻依舊不忠特麗莎。為了給妻子一個平靜的生活拒絕在請願書上簽字,又在第二天忘記拒籤的目的......終於他在被布拉格統治者逼迫的情況下同意了特麗莎的提議去了鄉下。

還有兩位主角,薩賓娜和弗蘭茨。薩賓娜的宣言是:“我的敵人是媚俗”。薩賓娜是一個畫家,是托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蘭茨崇拜的但又是與他貌合神離的情婦。薩賓娜是個輕極了的角色,她放蕩不羈,特立獨行。她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喜歡背叛又習慣背叛,她背叛父親,背叛弗蘭茨,在薩賓娜看來“背叛意味著打亂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著打亂秩序和進入未知”,“薩賓娜看不出什麼比進入未知狀態更奇妙誘人的了”。但是,在一切背叛之後呢?她背叛的目的是什麼呢?“一個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國家以及愛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國家以及愛情都失去了——還有什麼可以背叛呢?”“薩賓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這種虛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標嗎?”“薩賓娜對於隱藏在自己背叛慾念後的目的無所察覺,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不就是目的所在嗎?背叛的最後結果就是在鋪滿灼熱炭火的圓周軌道上奔跑。而作為大學教授的弗蘭茨每天過著由授課研究組成的枯燥無味的生活,他羨慕著薩賓娜,一心認為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在他臨死之際,他終於找到了他所要追求的,那就是和她的學生情婦在一起。

很多人看這本書是被書名所吸引,但讀了幾段能堅持看下來的人不多。我初次看這本書的原因是被書後簡介的第一段所吸引: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於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內心深處,我開始陷入思考:回到現實,我們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更多的人會面對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壓力,我們抱怨,甚至痛恨,還有更極端的人因為這些原因做出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過來想想,如果把這些生活的考驗全部抽離,只剩下一塵不變,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這生命之輕嗎?那麼,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過於輕,是浪費生命,太重,卻是難熬的生活,沒有擔憂,無憂無慮的活著,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樣無憂無慮的,那跟虛度空虛有什麼區別了?於是,選擇需要的、必要的責任,可以讓生命綻放出價值來。輕過不好,重過也不好,看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了。

總之,這是一本值得用時間慢慢品味的書,如果你能坐地下來閱讀,一定會有所體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優秀讀後感心得2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在五年前,可以說一遍閱讀下來人是渾渾噩噩的,可能跟年紀和閱歷有關,從此這本書被我放進了櫃子。這次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又打開了這本書,這次的閱讀的體會和第一次大相徑庭。所以我非常認同一些人的說法:米蘭·昆德拉的書讀一遍是不夠的。可能是我的水平不夠,將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看了兩遍還是不能完全體味到其精髓。說來有些慚愧,儘管如此,還是想寫一篇文章來對所看所想的內容進行一次整理總結。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表面看是一部愛情故事,骨子裡卻是一本概念小說,機智、誘人、嚴肅,充滿情感,是一部開闊又複雜細緻的作品。它裡面交織著政治與哲思、肉慾和靈魂、趣味和深度……對於性愛與政治之間巧妙的互動作用進行嫻熟的敘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深刻的哲理開頭,結束於悲愴的詩意氛圍中,為我們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和人類不可避免的誤解所產生的深刻原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表達的是一個人在四種狀態下的“非如此不可”:愛---特麗莎,同情----托馬斯,反叛----薩賓娜,夢想----弗蘭茨。文章圍繞主人公托馬斯展開,他與前妻離異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並決定一直保持單身。特麗莎走進托馬斯的生活,這個在托馬斯看來是由六個偶然給他帶來的女人,與托馬斯糾纏、相伴了一生。然而,托馬斯仍然醉心於與眾多女人的“性友誼”,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尋找、開拓和征服每一個女人與其他女人的百萬分之一的差異。但特麗莎的身影反反覆覆出現在托馬斯醫生臨窗猶豫與沉思中,嚴厲地拷問著托馬斯對自我,對命運,對情愛,對沉重與價值的決斷。這就是輕與重的對立,對婚姻的忠誠是重與情人的幽會是輕。托馬斯在輕和重之間徘徊不定。在情人面前想著特麗莎在特麗莎面前又坦然承認與情婦在一起。千里追妻,放棄國外安穩的生活跟著特麗莎回到布拉格,卻依舊不忠特麗莎。為了給妻子一個平靜的生活拒絕在請願書上簽字,又在第二天忘記拒籤的目的......終於他在被布拉格統治者逼迫的情況下同意了特麗莎的提議去了鄉下。

還有兩位主角,薩賓娜和弗蘭茨。薩賓娜的宣言是:“我的敵人是媚俗”。薩賓娜是一個畫家,是托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蘭茨崇拜的但又是與他貌合神離的情婦。薩賓娜是個輕極了的角色,她放蕩不羈,特立獨行。她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喜歡背叛又習慣背叛,她背叛父親,背叛弗蘭茨,在薩賓娜看來“背叛意味著打亂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著打亂秩序和進入未知”,“薩賓娜看不出什麼比進入未知狀態更奇妙誘人的了”。但是,在一切背叛之後呢?她背叛的目的是什麼呢?“一個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國家以及愛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國家以及愛情都失去了——還有什麼可以背叛呢?”“薩賓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這種虛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標嗎?”“薩賓娜對於隱藏在自己背叛慾念後的目的無所察覺,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不就是目的所在嗎?背叛的最後結果就是在鋪滿灼熱炭火的圓周軌道上奔跑。而作為大學教授的弗蘭茨每天過著由授課研究組成的枯燥無味的生活,他羨慕著薩賓娜,一心認為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在他臨死之際,他終於找到了他所要追求的,那就是和她的學生情婦在一起。

很多人看這本書是被書名所吸引,但讀了幾段能堅持看下來的人不多。我初次看這本書的原因是被書後簡介的第一段所吸引: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於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內心深處,我開始陷入思考:回到現實,我們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更多的人會面對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壓力,我們抱怨,甚至痛恨,還有更極端的人因為這些原因做出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過來想想,如果把這些生活的考驗全部抽離,只剩下一塵不變,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這生命之輕嗎?那麼,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過於輕,是浪費生命,太重,卻是難熬的生活,沒有擔憂,無憂無慮的活著,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樣無憂無慮的,那跟虛度空虛有什麼區別了?於是,選擇需要的、必要的責任,可以讓生命綻放出a價值來。輕過不好,重過也不好,看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了。

總之,這是一本值得用時間慢慢品味的書,如果你能坐地下來閱讀,一定會有所體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優秀讀後感心得3

上一次讀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輕》,已記不得是什麼時候了,總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時,因為年輕,讀書喜歡追逐情節,對大段大段人性的剖析、推理、評論,多是囫圇吞棗、蜻蜓點水、一目十行地掃過,讀完了便束之高閣,沒有思考,沒有回味,心裡沒有留下多少印跡。所以這次重新捧起這本書,翻動每一頁的時候,感覺是如此的清新,書中的每一個細節陌生而又浸洇出淡淡的似曾相識。

重讀這本書的衝動是緣於一日午間的小憩。我躺在辦公室的長沙發上,習慣性摸起一本書,隨意翻開其中的一頁,準備稍讀片刻後休息,於是就遭遇了那篇關於《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書評,模糊的記憶之門也就隨之緩緩地開啟了。

這次讀得很慢,下意識地追隨著舊日的足跡,字裡行間的思索代替了情節的追尋。尤其是開篇的第二段,整本書的靈魂,是每次開啟書都會反覆咀嚼,並陷入良久沉思的。

巴門尼德於公元前六世紀提出世界分成對立的兩半:光明、黑暗優雅、粗俗溫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稱為積極的(光明優雅,溫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極的。輕為積極,重為消極。昆德拉卻認為這種二分法很幼稚,認為“也許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最為充實的象徵,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相反,完全沒有負擔,人變得比大氣還輕,會高高地飛起,離別大地亦即離別真實的生活。他將變得似真非真,運動自由而毫無意義。”然後他追問“那麼我們將選擇什麼呢?沉重還是輕鬆?”

在忙碌與閒暇之間,在束縛與自由之間,在辛勞所得與不勞而獲之間,在堅守責任與推卸責任之間,人們往往避“重”就“輕”,趨“利”避“害”,傾向後者,而逃避前者。但試想一下,太多的閒暇是否就是空虛,人們究竟是要工作時的忙碌還是退休後的閒暇?無限的自由就是靈魂的無所依託,如同斷線的風箏四處飄零不勞而獲的人,對待財富乃至對待人生往往流於輕狂、浮躁,錢來得快,去得也快,只有辛勤所得,才懂得珍惜逃避責任的人,看似一身輕鬆、了無牽掛,以為這樣就可以走得更快,但不曾想到不被牽掛、不被需要無異於被親人、朋友、戰友、同事遺棄。一個勇於承擔責任的人,最終還是會比慣於推卸責任的人走的更遠。

是的,忙碌、束縛、辛勞、責任,種.種的負擔,是讓我們從浮躁的雲端墜落的重力,讓我們根植於腳下的大地,讓我們觸控到生命的質感,讓我們感受生活的真實!

但是,掙扎在黑暗中的受難者揹負的十字架又是怎樣的沉重啊?當一個母親,面對拿到大學入學通知書的兒子,卻掏不出學費的時候當一個女兒,面對身患重痾的父親,卻付不起手術費的時候,當一個妻子,面對因冤入獄的丈夫,而叫天不靈、叫地不應的時候,沉重還是輕鬆,哪裡由得了他們做出別樣的選擇!他們乞求上蒼的是哪怕給他們一丁點可以有所選擇的機會!

有時候,就是給你選擇,那選擇又是何等的艱難?電影《蘇菲的選擇》中,蘇菲右手抱著女兒、左手牽著兒子瑟瑟躑躅在前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隊伍裡,當納粹軍官責令蘇菲只能留下一個孩子,另一個必須馬上送往焚化爐時候,兒子還是女兒?這種活生生將人撕扯成兩半的痛苦一直延續到生命的終結!

是的,我們知道,黑暗終究會過去,黎明即將到來我們也知道,冬天來了,春天不會遠了。但是,當下的痛苦是這樣的令人窒息,現實的重負壓得人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很多人往往等不到黎明,等不到春天,就永遠沉寂在黑夜與冬季了!

沉重與輕鬆,究竟該怎樣選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優秀讀後感心得4

機緣巧合,讀過了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略有興趣,就深入瞭解了一番,讀過後,又找了許多其他人對這本書的觀點與看法,比較一番,作了此篇讀後感。

先介紹下作者米蘭昆德拉,捷克裔法國作家,生於捷克布林諾市。父親為鋼琴家、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生長於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勢,因為身處小國,“要麼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麼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他從小便學過作曲,受過良好的音樂薰陶和教育,廣泛閱讀過世界文藝名著。青年時代的他,寫過詩和劇本,畫過畫,搞過音樂並從事過電影教學。在50年代初,他作為詩人登上文壇,出版過《人,一座廣闊的花園》、《獨白》以及《最後一個五月》等詩集。30歲左右,寫出第一個短篇小說,從此便走上了小說創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作者在捷克當代文壇上確立重要地位。但是,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後,《玩笑》被列為並且作者失去了在電影學院的職務。在環境的壓迫下,他攜妻子於1975年離開捷克,來到法國。移居法國後,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不朽》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後才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除小說外,昆德拉還出版過三本論述小說藝術的文集,其中《小說的藝術》以及《被叛賣的遺囑》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的男主人公托馬斯是一個外科醫生,因為婚姻失敗,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因此發展出一套外遇守則來應付他眾多的情婦。有一天他愛上一個餐廳的女侍-特麗莎,他對她的愛違反了他制定的原則,甚至娶她為妻,但是托馬斯靈肉分離的想法絲毫沒有改變,依然遊移在情婦之間,對全心愛他的特麗莎是一種傷害。特麗莎經常在極度不安的夢魘中醒來,經常猜忌與懷有恐怖想象。此時捷克動亂不安,在蘇黎世一位權威醫生希望托馬斯去那裡發展的呼喚下,兩人於是決定去那裡生活。但是面對陌生環境的不安與丈夫仍然與情婦私通,特麗莎決定離開,回到祖國。但是命運與抉擇讓托馬斯回去找她,此後兩人沒有再分離。他們意識到在一起是快樂的,是折磨與悲涼裡的快樂,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負擔。後來他們死於一場車禍。薩賓娜是一個畫家,曾經是托馬斯的情婦之一,也是特麗莎妒忌的物件。薩賓娜一生不斷選擇背叛,選擇讓自己的人生沒有責任而輕盈的生活。她討厭忠誠與任何討好大眾的媚俗行為,但是這樣的背叛讓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於虛無當中。弗蘭茲是被薩賓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為她而放棄自己堅持的婚姻與忠誠,但是由於薩賓娜的背棄,讓弗蘭茲發現自己過去對於婚姻的執著是可笑的,純屬多餘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對於母親理想的投射。離婚後,自由自立的單身生活為他生命帶來新的契機,並且瞭解薩賓娜只是他對革命與冒險生活的追隨。後來他與他的學生相戀,在實際參與一場虛偽遊行活動後,意識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學生旁邊。一場突然搶劫中,弗蘭茲因為想展現自己的勇氣而蠻力抵抗,卻遭到重擊,在妻子的陪伴下,無言的死於病榻上。

這本書是昆德拉的才華得到集中體現的一部作品。昆德拉從一兩個關鍵詞以及基本情境出發構成了小說的人物情節。他以一個哲人的睿智將人類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學的高度加以考慮、審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與性愛兩個敏感領域,並初步形成了“幽默”與“復調”的小說風格。昆德拉更關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學是在沒有人物、沒有境遇的條件下進行的”。小說從一開始就將托馬斯的問題擺在那裡:在沒有永劫迴歸的世界裡,生命存在之輕。小說首先提出問題為托馬斯設定規定情境,即輕與重的存在編碼於是哲學思考本身有了小說性,問題本身則是小說家在作品中顯現的哲學思考。昆德拉問題研究的重要特徵是拒絕得出結論,他認為是塞萬提斯讓人知道世界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對的問題。昆德拉在書中提出輕、重、靈、肉、記憶、虛弱、暈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碼,並與人物一一對應,支撐起各自的生存狀態,展現了心靈與肉體的兩重性。而每個關鍵詞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側面。可能性是與一次性抗爭的最積極的方式,因而此書可視為對自以為是的“絕對”的瓦解。而生命由於缺乏絕對的意義,變得沒有依憑與支撐,甚至不如隨風飛舞的羽毛那樣有確定的方向。本書描述一九六八年蘇俄入侵捷克時期,民主改革的氣息演變成專橫壓榨之風潮,本書剖示隱密的無情,探討愛的真諦,涵蓋了男女之愛、朋友之愛、祖國之愛。在任何慾望之下,每個人對於各型別的愛皆有自由抉擇的權利,自應負起誠懇執著的義務。人生責任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卻也是最真切實在的,解脫了負擔,人變得比大陸還年輕,以真而非,一切將變得毫無意義。本書探討更多的是人生的意義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種信念的,不能被交給機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種媚俗。

一切歸於一句: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輕如鴻毛,卻讓人難以承受。

這本書對於我來說或許太過於沉重,我自信並沒有真正完全將這本書讀懂,只是通過第三方視角來窺得了作者的部分意圖,但終歸是別人的觀點。等我變得更加成熟些後,我會將這本書再讀過,真正的去了解作者內心的世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優秀讀後感心得5

第二次看這本小說了。第一次看得有點快,覺得小說其實不好看。第二次看得稍微慢點,還是覺得小說不好看。小說就是小說,是講故事的,把一個故事講得好聽就是好小說。

但是該小說目的不是講故事,故事只是一個載體,小說好像由許多“哲思散文”組成。作者在書中,一章接著一章大發議論,發表哲學高見。就是這些高見影響了故事的流暢性,也加深了小說的思想深度和高度。不過,這些高見倒是合乎我胃口,我只是不喜歡小說寫得如此艱深抽象。所以我在此好心提醒,沒有一定人生閱歷又不喜歡思辨的人不要看這本書,看了也白看,因為你看不懂。

有時候,我情願看些能消磨時間而且有趣的不大用腦子的小說,精神之歡喜,好過思辨之無聊。看類似於<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樣的小說,人容易變得神經兮兮,自以為是深沉,看透人生,其實只不過看了本怪小說而已。

既然這樣,為什麼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呢?呵呵,人是虛榮的。看這本可以顯示自己有品位,顯示自己閱讀興趣非凡,顯示自己的思想達到某種高度。許多時候,閱讀有時候是種炫耀。如暴發戶炫耀他的錢,讀書人炫耀他所看過的書。尤其說自己看懂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多麼榮耀。

生命,我多麼喜歡的詞語。寫文章時候,我愛使用生命這個詞,來顯示自己在思考。生命之輕,何其憂傷的的詞語。生命輕飄飄如羽毛,被空氣托起來,無法控制自己的飛翔方向,難道不讓人傷感嗎?這讓我想起電影<阿甘正傳>的開頭和結尾,那飄飛的羽毛,是不是暗示生命之輕?生命之輕,竟然無法承受?!哲學意味多麼濃啊。

作者是不按傳統的模式來寫的,什麼情節,什麼對話啊,不大考慮,小說中處處可見的就是思辨的光芒,對生命的議論,對性的議論,對愛情的議論,對共產主義的議論。作者無疑在書中思考靈和肉關係,個人和社會的關係,這些關係是否就是輕和重的關係?不過看完整本書之後,我強烈感覺到,作者最後鑑定的結果就是生命很輕,性是很輕的,愛情是很輕的,共產主義是很輕的,一切都是荒誕荒謬的,於是人生顯得很虛無,這是不是也輕?所以一句話,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有些地方簡直寫得莫名其妙的(用莫名其妙這個詞,我是下了很大決心,因為一用這詞,就意味我沒有讀書“品味”)。比如小說中,特別寫到斯大林兒子之死,並由此討論糞便和上帝關係、糞便和尊嚴關係等等、最後得出生命其實空虛,也因此強烈諷刺了斯大林。最後一章,就專門寫一條狗的死亡,該章就叫卡列寧的微笑。卡列寧是誰?是托馬斯和特雷莎的寵物狗。那麼卡列寧的微笑意思就是狗的微笑。這章寫得非常好,沒有看過那個作者寫一條臨死的狗,寫得如此出色,把人心寫得如此脆弱。但是也沒有人寫狗寫得如此高深。

雖然我讀兩遍了小說,但是總感覺自己還沒有讀透。可能作者本身就是在亂髮議論,冒充深沉,自以為是哲學家,想說點人生道理卻說得一灘糊塗,或者作者根本沒有說透什麼,所以我看不透。也可能我還沒有足夠的人生閱歷和思辨能力去理解作者。

我有理由懷疑作者沒有說明白。因為他所寫的關於生命之輕的思考,過分依賴於比喻,暗示,故事,意識流等等。這些描寫是很含糊的,留下太多的空白。讀者自以為是理解了,其實這些理解只是在填補作者留下的空白而已,把自己的理解當成作者的思想。也就是說,有人覺得自己理解了,可能從頭到尾都是誤解。說好聽點,就是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理解。

另外的懷疑理由是,是否因為翻譯?我們讀者沒有能力直接閱讀原版小說,只能依靠翻譯。所謂的翻譯猶如別人嘴巴里咀嚼過的米飯,帶著口水,喂到我們嘴裡,我們吃到的東西,已經不是原來的香味和滋味。隔著這層口水,我們有什麼資格評價一本難懂的小說?所以不評說,本文充其量是——讀譯作後感。

我不敢過分懷疑,因為這本小說實在太有名。我口口聲聲說不相信權威,其實還是有點相信,因為這不是權威啊,而是權威中的權威,成為經典了。所以我要謙虛地說:好好讀書,天天琢磨。不過我想:“得了吧,還琢磨?就是要琢磨,也要過幾年再琢磨,在那時,說不定不用琢磨就讀透該書,會明白到底是作者太高深還是我太愚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優秀讀後感心得5篇相關文章: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心得範文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範文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600字5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範文5篇

★關於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體會範文十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3000字作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小說讀後感八年級作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2500字作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1000字精選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範文500字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這部作品無疑是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之一,語言簡潔又不失絢麗,形式單純又富有條理,主題卻含混、多義又極為尖銳。正如文藝批評家弗朗索瓦·裡卡爾在《撒坦的視角》中所寫:“讀他的作品,對於我們的精神來說是一種萬劫不復的挑戰。它的顛覆是簡單、柔和隱伏、卻又徹底、毫無餘地。”對於這一作品,只好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輕與重一向是一組神祕而模糊的對立,巴門尼德認為輕者為正,重者為負。拋開這一認識的正誤不說,輕與重的確值得我們探討。沙子附著在大地上,它是土壤,漂浮在空中就是塵埃。人之所以能夠在地球上繁衍,重力功不可沒。我們離大地越近,越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如果完全沒有負擔,我們是否就如同作者所想,只是半真的飄著,毫無意義?主人公托馬斯周旋於情人與愛人之間,他既想要愛情,又不想要責任。他試圖完全自由地飄蕩,又最終不得不接受現實,墜落地面與愛人特蕾莎了此餘生。人不可能沒有任何負擔,想要達到莊子那般無所恃的境界,豈非痴人說夢?為功名,為善念,為情義,為信仰。入世忍得了負擔,出世方了無遺憾。

然而這部作品的核心並不止於此,作者通過論證輕與重,進一步反思人性。二戰的背景下,蘇聯入侵捷克,托馬斯、薩比娜等人竭力抵抗著其影響。他們反對的不是社會主義,而是社會主義帶來的“媚俗”。這也體現了作者的態度,他無意反對哪種政治,他反對的是政治中對人性的捆綁,反對有政治帶來的在大眾中的高度符號化、模式化的情感反應。疾苦不是覺得痛苦,而是覺得應該哭;笑不是因為覺得幸福,而是覺得應該笑。這種遮蔽扭曲了人的真實情感,壓抑了人性。而托馬斯最終返回鄉下,他的情人薩比娜迷茫離開,都與反對媚俗有一定關聯,都對大眾忽視人性產生深深的懷疑與失望。

在全書的最後一節《卡列寧的微笑》中,托馬斯與愛人特蕾莎來到鄉下生活,從表面看這是一種牧歌生活,即田園生活,建立在和諧基礎上的生活。但我覺得這種生活背後卻隱含著毀滅。看似矛盾,實則不然。就如媚俗,儘管作者蔑視它,但作者同樣承認媚俗總是人類社會境況中的組成部分。特蕾莎雖然追求著牧歌式的生活,但作為愛情中弱勢的一方,她往往無能為力,只能一步步地對托馬斯誘導,使他變弱,方式便是自我墮落,通過自我毀滅來控制托馬斯。在鄉下的幸福生活中,憂慮卻揮之不去,而他們的狗卡列寧的死亡使最後一張節籠罩上一層愁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托馬斯與特蕾莎的退隱與卡列寧的死去,便是毀滅降臨的開始。

這部作品的晦澀與深奧,令人難以捉摸清楚。絢麗與死寂並存,徹底的諷刺貫穿全文。弗蘭索瓦·裡卡爾曾評價昆德拉“是毀滅的作者也是牧歌的作者”。而我想說,這位偉大的捷克作家,是生活詩人也是儈子手。他以槍炮與玫瑰,這部不朽的作品,巡邏於文學世界。

誰有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啊

我們只是被各自的宿命侷限著,茫然地生活,苦樂自知。就象每一個繁花似錦的地方,總會有一些傷感的蝴蝶從那裡飛過... 不是所有的落葉,都會飄成生命的軌;不是所有的微風,都會吟出秋天的歌,不是所有的愛情,都會結出美麗的果. 我和你的距離,只不過是飛鳥與魚的距離。 一直在思索著生命為什麼要存在,為了什麼而生活.也許是思維的一種無理取鬧,但卻讓我為此困惑了很久,我嘗試著做改變,但很多時候都是無疾而終,被當在了"深入探索"的門外,一直沒真正的弄明白,所以還若以前,一樣的困惑,一樣的生活. 自然,有了一些感悟,從中感覺到,茫然的狀態多了,生命變得會更加的滄桑和脆弱,如果對待事情的處理方式上多了些猶豫,那麼堅強的人也會懦弱,而從未沒有成就感的完成一件事情,那從不會體會到堅強毅力的重要性,而我很長一段時間內,從沒有了那種勝利喜悅的領悟,讓我倍感壓力中,覺得對生活的空寂. 於是,去積極的尋求一種信仰,去彌補心靈隨時出現的道德弱化,或者思想的掙扎,去積極的面對生活,以填充空餘時間帶給的凌亂,但生活還要生活,所以一直改變生活讓之更好的生活,或許這就是生活的真正目的,生活著,探索著,這就是人生最終經歷的過程. 繼續行進,不管是愴然,還是平坦,都是一種閱歷,而閱歷中感悟到的,會增補生活的單調和乏味,而在強調這意義時,人更應該多嘗試寂寞帶給人生的享受,而不只是充滿"色彩"的部分才是嚮往之所在.曲折會讓人柔韌,這才能讓人曲伸自如. 餘華想告訴我們的是,人的忍受力是無限的,對希望的期待也是無限的,人的生命力在極端的狀態下仍然可以頑強地生存,這不僅是對生命狀態的提示,更是對人的生命力的肯定. “人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今天的我們無法對這句話的實質親身一試,我們只能從過去中得知,在尋求新的“活法”中聽取這個舊的“活著”的故事,從這個意義上說,寫這個故事本身的目的還是積極向上的,他讓我們感到,雖然“活著”的狀態已經逝去,但“活著”卻以人最本質的生存方式在我們的生命中永遠存在,它時刻準備著承受一切生命的不幸。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的本身,並沒有造物主去安排誰一定要完成某一偉大的使命,或者說某一偉大的使命等著誰去完成。 生活是平淡的,這種平淡不是說生活的無聊、無趣,而是指它不是異想天開的一步登天。這種平淡它應該讓我們懂得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生活的一切成敗得失,懂得我們追求的理想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實現,懂得我們渴望的幸福和羨慕之種種其實就在身邊。福貴的妻子家珍倒是實在,對人活著的意義把握得明白,看得也清楚。她是這樣告訴福貴的:“我也不想要什麼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給你做一雙新鞋。”人之渺小,生命之偉大!人生如若不平庸,總要遭逢磨難,有苦難、有超越的人生才是一個真正的人生。命運的曲折不但不是憾事,相反,它是人生最寶貴的營養。一切磨難都是對有色有聲的人生新的賜予。把磨難變為豐富自己、激勵自己的機會。活著是艱難的,生存是充滿苦難的,當一系列的苦難,有時甚至是永無休止的苦難,就象無窮無盡的風一樣襲向作為人的生存之旅時,人會怎麼樣?人能怎麼樣?人應該怎麼樣?這是人在面對活著、面對生命、面對存在時不得不思考也無法躲避的一個根本命題,在很大程度上,對這個命題解答的方式決定著主體處理個人與內心,社會與現實之間的關係。而《活著》這部作品,就是通過展現一個又一個的死亡鏡頭,一波又一波無的苦難浪濤,宣揚了一種面對苦難生活、面對死亡的可能的態度,一種正視“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的精神。正如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生命之輕中所言:“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都有無數次的重複,我們就會像耶穌釘於十字架,別釘死在永恆上。這個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迴歸的世界裡,無法承受的責任重荷,沉沉壓著我們的每一個行動,這就是尼采說永劫迴歸觀是最沉重的負擔的原因吧。” 輕也好,重也好,生活本來就是一杯苦咖啡,香醇中摻雜著苦澀。一個人活著,無論外界的環境是多麼的惡劣,只要心中信念的燈亮著,所有的絕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麼,都不是生命的絕境地。 佛家稱世界從生成到毀滅的一個過程為“一劫”。而尼采所謂的“永劫迴歸”,大概是說經歷過的事情無休止地重演。如果猛地想象一下,那當然是相當可怖的。然而客觀地思索一下--自創世紀以來生活不正是反覆的重演嗎?昨天與今天,明天與今天,上一代人與這一代人,下一代人與這一代人,……最後一章裡,作家寫道:“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求。”這是句模稜兩可的話,完全要看讀者如何去理解它。在那個“永劫迴歸”的世界裡,“無法承受的責任重荷”壓迫著我們的每一個行動,同時卻也把我們壓向大地,壓向真切實在的生活層面。如果沒有負擔,人會輕飄飄地飛起,“離別大地亦即離別真實的生活,他將變得似真非真,運動自由而毫無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講,對輕與重的評判似乎就需要費點躊躇了。正如昆德拉所說:“輕/重的對立最神祕,也最模稜兩難。” 想起昆德拉對生命的宣言“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都得以無限的重複,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恆上”,永恆的輪迴是一種神祕的想法,生活中總有太多的唏噓感嘆,說不上為哪般?不僅榮耀,事業愛情,加之雞零狗碎,時間一過揚起的塵土便塵封滿處,托馬斯和特雷莎始終走不出死亡的輪迴,薩比娜始終選擇漂泊地把一個個城市甩在背後,弗蘭茨或許是毫無意義的死都承擔著對生命本意的解釋,儘管荒誕離奇,在輪迴的高度上來說,卻是如此的合情合理,如果說他們,甚至我們,此生的每一件事都在前生有個經歷,來生有個重複,托馬斯還會選擇那個像是從上流漂過來給他的特雷莎嗎?還會再駕著那輛汽車走向黃泉嗎?弗蘭茨也許會安分守己的當好老師,我們呢?不會再有錯誤的選擇,不會再忽視周遭遺失過的美好,生命在設想中一步步的前進,平淡的像一張白紙,這也許就是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獲得了永恆,卻像耶穌一樣,揹負著十字架,無法承受。 “如果生命的初次安排就已經是生命的本質,那麼生命還有什麼價值”昆德拉說的好,正是因為這樣,生命才總是像一張草圖,沒有前生也沒有來世,生命僅此一次,“在任何情況下,我們只能做一個決定,上天不會賦予我們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以供比較不同的決定,因此每一步都是探索,承擔著選擇的重任,生命正是在探索和選擇中得以本質的延續,“當負擔完全的缺失去,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漂浮起來,幾會遠離大地上的生命,人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就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此間的重量,是非如此不可,非選擇不可,沒有人可以預知下一步將會是怎樣,走一路是山窮水盡,也許是柳暗花明,如此橫亙在前的重量,不得不承受。 既然生命只能在摸索中前行,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能做的無非就是將重量扛在肩頭,在選擇中把僅此一次的生命畫寫完整。責任,道義,關懷。。。。我們心中的牧歌懸在彼端始終在召喚,縱然有缺失與遺憾,卻必須直面生命的赤裸與顯然,也許,當我們義不容辭的承擔了責任,擔當了道義,負起了關懷,給予了呵護,生命承受的這些重量會爆發出強勁的聲音和力量,“牧歌”不再是遙遙無及。最起碼,在我們早就知道一定會雙雙死去的托馬斯和特蕾莎的呵護下,在其困苦和脆弱之中,最終會出現也已被死亡所威脅的卡列寧的微笑。那也很好! 其實生命是一場幻覺..煙花綻放了..我們離開了. 最沉重負擔壓迫著我們 讓我們屈服於它 把我們壓倒在地上 最沉重的負擔 也是最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負擔越重 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 它就越真切實在 當負擔完全消失 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 就會飄起來 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 人只是半真的存在 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那麼,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