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的提出者是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3.11W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的提出者是孔子。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說的是孔子的仁愛之心。釣則得魚少,網則得魚多;孔子但釣而不綱,是其仁也。夫子雖為弋射,但晝日為之,不夜射棲鳥也,為其欺暗必中,且驚眾也。全句的意思是:夫子用魚竿釣魚而不用漁網捕魚;夫子用弋射的方式獲取獵物,但是從來不射取歸巢棲息的鳥獸。表達了了夫子的仁愛之心。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的提出者是


子釣而不綱的提出者是誰 出自哪

子釣而不綱的提出者是孔子,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子釣而不綱的意思

夫子用魚竿釣魚而不用漁網捕魚;夫子用弋射的方式獲取獵物,但是從來不射取歸巢棲息的鳥獸。

釣而不綱:釣,用一竿掛一鉤來取魚。綱,動詞,即懸掛著很多鉤子的大繩;將大繩橫遮於水面,可獲得更多的魚,而孔子不為。

弋不射宿:弋,用帶生絲的箭來射鳥。宿,即宿鳥,指停宿在巢中的鳥。

這句話是說孔子的仁愛之心。

《論語》簡介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

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討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東漢列為“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

孔子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為儒家文化圈。

子釣而不綱的提出者是誰

子釣而不綱的提出者是孔子。子釣而不綱這句話出自《論語》。以下是我整理的內容,供參考。

子釣而不綱的提出者

子釣而不綱的提出者是孔子。原文:“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翻譯:夫子用魚竿釣魚而不用漁網捕魚夫子用弋射的方式獲取獵物,但是從來不射取歸巢棲息的鳥獸。

這句話主要反映了古人仁義施及禽獸的理念和在取用自然資源時常懷有珍惜愛護之心的生態觀念。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子釣而不綱的意思

子釣而不綱:釣,用一竿掛一鉤來取魚。綱,動詞,即懸掛著很多鉤子的大繩將大繩橫遮於水面,可獲得更多的魚,而孔子不為。弋不射宿:弋,用帶生絲的箭來射鳥。宿,即宿鳥,指停宿在巢中的鳥。

這句話是說孔子仁心也。釣則得魚少,網則得魚多孔子但釣而不綱,是其仁也。夫子雖為弋射,但晝日為之,不夜射棲鳥也,為其欺暗必中,且驚眾也。註釋說此章是說孔子的忍心,釣魚魚少,而網魚魚多,孔子釣而不網,是他的仁心,射獵白天進行,而晚上不趁暗射取,驚嚇到其他的鳥。

《論語·述而》中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想說孔子什麼?

《論語·述而》中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想說孔子對萬物心懷仁德。

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綱指大網,弋是帶線的箭,宿是歸宿之鳥。整句話的大意是:君子釣魚而不用網去捕魚,射鳥不在他們睡覺的時候。孔子的這句話,主要反映了古人仁義施及禽獸的理念和在取用自然資源時常懷有珍惜愛護之心的生態觀念。

在捕魚的時候,孔子“釣而不綱”;在射獵的時候,他“弋不射宿”。這樣做是在告訴人們要對動物心存仁愛,不可濫捕濫殺,影響到魚類的正常繁衍。儒家學說重視天人關係,主張萬物和諧共存,這種思想,就是所謂的“上天有好生之德”。

孔子重視仁道,主張人類應該效仿上天,不僅對人類自己,即便是對鳥獸,也應該心懷仁德。本章的這段文字,是對孔子垂釣射獵活動的記述,孔子的行為,就表現了這種仁德情懷。

擴充套件資料

《論語·述而》出自《論語》第七章,共包括38章,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釋,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張。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