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長恨歌讀後感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4.42K

《長恨歌》讀後感一:

長恨歌讀後感

全詩以“長恨”為中心,通過當時人們的傳說,加上作者的想象,將敘事、寫景、抒情很巧妙結合在一起,以強烈的抒情筆調,再現了一個愛情悲劇。詩中針對唐玄宗重色貪歡,朝政荒廢,楊貴妃恃寵而驕,兄弟姐妹權重一時的情況都進行了諷刺、揭露。由於“重色”才招致安史之亂。在這個悲劇中,楊貴妃是封建統治階級的替罪羊,宮廷鬥爭的犧牲品。其次,他告訴我們,貪圖享樂的腐朽生活,必然導致政治的腐敗,政治腐敗必然是重用奴才而不用人才,奴才掌政必然亂綱誤國導致內亂,給人民帶來災難。

詩的結尾,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兩句點明主題,讓讀者深深感受到無盡的遺恨,不愧為千古絕唱。

《長恨歌》讀後感二:

前一些日子,讀了白居易的《長恨歌》,對裡面的情節也有了些瞭解。一個養在深閨的美人被君王看中,召入宮封了個貴妃,皇帝對這個貴妃十分寵愛,以至於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雖然皇帝十分喜愛,但不幸的事仍然發生了,一場叛亂使得自己江山與美人只可取其一。毋庸置疑,結果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貴妃被迫自殺。在局勢穩定後,皇帝可以說是痛不欲生,千方百計的想使貴妃可以重新回到身邊,文中有“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結果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什麼辦法都是徒勞的。詩歌最後我感覺寫的特別的好,“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反映了貴妃與皇帝間的真摯愛情,語言很美。

但我卻對他們間的愛情產生疑問,大家都知道這個皇帝在那時候年紀已經很大了,而貴妃才剛剛“初長成”。一個年輕的女子如何能愛上一個和自己父母大小的男的呢?我想,無非在於權勢、地位吧!



長恨歌讀後感

《長恨歌》是中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是其代表作之一,作於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長恨歌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長恨歌讀後感1

《長恨歌》這首詩是作者和朋友一起遊覽仙遊時而作。古今中外,談到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時,心中難免有些感嘆。在這個時候作者官任縣令,對自己的理想和未來充滿了抱負,正是春風得意時,他的思想“兼濟天下”則成為了主導地位,和杜甫詩歌有一脈這承,他認為詩歌應該干預社會,干預政治,主張“文章和為時而著,歌詩和為事而作。”當時作者以前年過中旬,作品中形成了諷刺風格。作品都是以民眾民生為題材,融入了一定的政治色彩的諷喻傾向性。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是以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為題材,通過寫實與浪漫主義的幻想手法,寫出了自己對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對他現實遭遇的的同情和忠貞、專一愛情的褒揚。

本文以《長恨歌》為題目的原因是因為唐玄宗重色傾國,他製造了安史之亂,安使之亂給人民帶來了無法彌補的苦難,得到了人民的憤恨,但是對愛情的痴情,專一所導致的愛情悲劇,自古以來,英雄和美女有很大關聯,何況一個現實的當局者。所以作者寫這首詩歌時的思想是雙面的,既有對現實的批判、諷喻,又有對唐明皇愛情悲劇的同情。

《長恨歌》前半部分採用了寫實手法,諷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誤國,開頭第一句就說明了這個觀點,為下文做了鋪墊,在到“楊貴妃”的君王側,在到“從此君王不早朝,為安史之亂的發生埋下了伏筆,從而可以看出安史之亂的必然性。這裡作者對唐明皇給予了極大的批判。在作者在創作這首詩歌的同時,對唐明皇的愛情悲劇充滿同情以及他對愛情專一大加褒揚。是誰種下的種子,誰就是承擔自己所造成的後果。現實就是給予他的報應,長恨歌的正文在後半部分,作者寫唐明皇在賜死楊貴妃之時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的痛苦。

以愛情悲劇為線索,寫出了自己對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他對現實遭遇的同情和忠貞、專一愛情的褒揚。

長恨歌讀後感2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落葉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吹落的梧桐葉,勾起綿綿長恨。

一個是重色輕國的君王,一個是嬌媚恃寵的妃子。雲鬢花顏,芙蓉暖帳,曾經鑄就了一段刻骨銘心的'不倫之戀。自古君王迷色誤國,愛江山更愛美人,只可惜李隆基生不逢時,安史之亂,六軍不發,君臣出逃,情急之下,只有以楊貴妃的死換得蒼生性命。西南路上,悲涼秋景,馬嵬坡生死離別,無邊落木蕭蕭下,香銷玉隕。

長恨啊!為國之君,身不由己,不忍割愛卻又欲救不得,“血淚相和流”是那沒完沒了的恨。蜀地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後睹物思人,白日傷情夜難眠,朝思暮想不復返。纏綿悱惻的思念之情,蕩氣迴腸。真切的酸楚愁慘,夢中的“悠悠生死別經年”是那動人心魄的恨。

行宮月色,夜雨鈴聲,蕭條衰敗,落葉有情。上天入地,蓬萊仙境,含情凝睇,梨花帶雨。拖物寄詞,重申前誓,七七相會,比翼連枝,此情此恨,了無絕期。

曾經甜蜜的愛情如流星,閃過瞬間的美麗。吹落的梧桐葉,從高高的枝頭掉下。從枝頭到樹根,從完美到毀滅。也許李隆基本不該為大唐天子。一個貧民百姓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白頭偕老,又有誰會橫加阻攔呢?或者李隆基不是貪圖享受的酒色之徒,楊貴妃也不是個好玩的女子,又哪裡會有六軍不發,馬前死呢?既然是一國之君,就要以江山為重,社稷為大,否則到頭來只會陪了夫人又折兵。

其實,身為天子也有致命的無奈與遺憾。江山,美人不可兼得,成全了一面總還有另一面讓自己心痛啊!

落葉梧桐,此情難了,此恨難消。

長恨歌讀後感3

看完電視劇《長恨歌》真是欲罷不能,同事極力推薦我其書更好看,於是我就成了王安憶的《長恨歌》的忠實讀者。

原來小說也可以寫成這樣。散文一樣的筆法,處處帶著作者的成見,一篇篇的相對獨立的主題,連綴到一起,成了一部小說。時間跨度是一個人的一生,三重的時代,半個多世紀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對獨立的成篇,隨著女主人公王王琦遙的人生經歷,漸漸的展現出來。立足地是上海,彷彿一個上海的繁華的舊夢。

處處看到了張愛玲的影子。流言、傳奇還有舊式的繁華而落寂的生活。每一處的景色都寫的帶著上海的特色,每一處的繁華都是一場最終要收尾的夢。

看完小說,我還是沒能明白,這部小說為何要叫《長恨歌》。因為它不過寫了一個人的一生罷了,不過展現了上海的三個時代罷了,它為何要叫《長恨歌》?

無論為何這樣叫法,我還是時時看到驚奇的語句,一絲小小的針刺,觸動神經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卻不知為何而嘆。

整站讀完,我發現了一個不完滿的人生。或許,因為書中所有的人都沒有一個完滿的人生,所以應該長恨罷。不論是這個當年的選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個有權有勢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小姐,還是那個與她曾經相識相遇並愛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還是那個處處都是有著面子的卻獨獨沒有情愛的嚴家師母;還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滿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與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樣?恩與義,情與愛,你要哪一樣?結髮夫妻多是恩與義,卻最少情與愛,可以舉案齊眉、百頭到老,卻也會是路是路,橋是橋。妻子當然還是放在家中的,是為了面子的考慮。情愛也還是要的,如果不是因為中國社會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會是合法的。

命運總是不由著自己主張的。弱小者,如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來成全人生。對於一切的命運,只是堅忍的自衛,別無它法。曾經繁華一夢,以為終身有靠,原來最後可以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給她的幾塊金條。她守著那幾塊金條,守到了老,沒想到最後卻為它送了命。強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權有勢,呼風喚雨,名利場中刀山火海,欺瞞壓詐,睡不踏實,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張著別人的命運的人,也主小姐的命運,結果還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運之手,主張著他的命運。書中安排飛機出事,他入土為安了。他的命運原來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張。留下的小姐在風雨人生中漫度著時光

命運也許根本就是命運,是誰也不能主張的。繁華後面原來是更大的落寂,人事之間的安排也不總是恰到好處的,總是錯著位,從開始就錯起,一直就只得這樣錯下去,錯到後面成了長恨了。

我不知道我讀懂這本書沒有,只是驚奇其中的一些句子,還有整站書讀完的悵然。寫的是上海,也現的是上海,所以還是有著生活的氣息,雖然作者寫得很繁華,但是其實讀到後面我只在為著書中的人物著急了。這件事,這樣安排應該多麼好啊,那件事,為何這樣發展。

漸漸地明白了長恨歌的意思。因為人生本就是這樣,並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它不是你安排,也不是我安排,所以,只會是錯著走,難道不是長恨嗎?好象除了嘆氣,就只得長恨了。

《長恨歌》的讀後感

該詩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往復的特點;寫情纏綿悱惻,書恨杳杳無窮。文字哀豔動人,聲調悠揚宛轉,常讀常新。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複雜真實的再現。下面是我我為您準備的“《長恨歌》的讀後感”3篇,歡迎參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長恨歌》的讀後感一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開頭一句很巧妙的引出了這段令人讚歎又令人遺憾的歷史,長恨歌的讀後感。“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這句平淡的話引出了楊玉環這個看似普通大家閨秀的女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鮮明的表現出楊玉環脫俗的魅力,她的一舉一動是那樣的動人,使所有宮中的妃子都為之黯然失色,同時也為後面的隱患埋下了一個不可忽略的伏筆。

“春宵,不早朝,侍宴,春遊”,無一不表現出作者的痛惜,由於唐明皇過度的寵愛玉環,導致國政荒廢,宮裡宮外鶯歌燕舞,百官整日只知尋歡作樂,也為唐朝的衰敗埋下了導火索。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出乎人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事終於發生了——安史之亂。各地烽煙四起,百姓流離失所。衰敗的唐朝,在這次戰爭中練練敗退,六軍被迫停留在馬嵬坡,面對唐明皇和楊貴妃,將士的激動之情是難以容忍的。在軍諫之下,唐明皇悲傷的望著那位曾經深愛的女子。“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看著玉環被軍士推出去的時候,他心中是如此的無奈卻又焦急。可看著軍士激動的情緒,自己沒有能力去撫慰。看著自己破碎的山河,自己卻沒有能力挽回。他只能仰望著天空,默許了軍士,然後獨自一人默默地流淚。

終於,安史之亂結束了,宮中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景色依然是不變的景色,可是賞景的人卻已離去,“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我們讀出了唐明皇心中那股難以言喻的心痛。

“雲髻,花冠,仙袂,霓裳”描繪出一種仙境的生活,在那裡,人不需要受到任何拘束,此時的“玉環”雖然依舊有著傾城的容貌,不過臉色卻較之以前已顯憔悴。內心思念著明皇,卻音容相隔在2個不同的世界。“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睹物思人,這估計是十分悲傷的事吧。所有的思念,只能寄託於小小的物品上。。。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2句話不僅寫出了對國家衰敗的惋惜,也寫出了對唐明皇和楊玉環愛情的惋惜。雖然我痛恨唐明皇沉迷女色,荒廢江山,導致一代王朝從此湮沒。但我同時也為唐明皇和楊玉環至死不渝,純真的愛情所有感動。

長恨歌,讓我讀出了一個別樣的恨,一首不會逝去的歌。

《長恨歌》的讀後感二

我似乎總是在寫一些總結性的東西,例如:電影觀後感、書籍讀後感、事件評論等等,難道我是一個喜歡說三道四的人?呵呵,笑談耳。

《長恨歌》,這本書讀了將近一個月,但是從朋友處借來已有半年之久。遲遲沒有讀起來,是因為這小說開頭過於怪異,似是白描的手法只講上海的瑣碎,沒有丁點兒故事情節,直到有時間耐著性子讀下去才發覺它的與眾不同、別具一格。

整個小說開始的幾個小章節裡,作者用盡繡花針般的筆法把上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瑣碎來了個淋漓盡致的展示。這展示還不是一般的展示,是用了電子顯微鏡來看的展示。如果把上海比喻成一個女人,作者以這女人身上的一個毛孔為基本出發點,向讀者做一種讓人感覺深入骨髓後再無法深入的介紹。王安憶只是白描,光這白描就已經讓人覺得勢不可擋,喘不過氣。

漸漸的故事才在舊上海農堂裡的諸多瑣碎中蔓延開來。

《長》覺得是個悲劇,電影版的沒看過,不知道是不是悲劇的調調。上海的農堂裡似乎就不了大快人心的愛情,悽迷哀怨的味道揮之不散。《花樣年華》就是例證。

《長》寫的是愛情還是一個女人?似乎兩者本是不可分離的,寫愛情離不開女人,寫女人不寫愛情也塑造不起來一個完整的女人。王琦瑤的悲劇是由於過於依賴的愛情造成的。雖然她看起來總是特別的獨立,可這獨立總是伴隨著一個又一個可依靠的愛情既男人的消失而誕生的。生活中的人也都是如此,伴隨一波又一波人的離開,自己的生活內容一茬接一茬的改變。

王琦瑤憑藉選美一舉成名,而往後的生命軌跡也就由此確定,可以說,選美是個轉折點,沒有這個轉折點,以後的事情都不會發生。這是一連串因果反應鏈的第一節,也是決定性的一節。這樣的轉折點,在每一個人的一生當中都存在。也許某一個選擇就決定了將來要走怎樣的路,遇到怎樣的人,發生怎樣的事。其實,之後的遇見都事偶然,無論對方是誰,彼此發生怎樣的糾纏都只是在轉折點之後,走上另一條路之後必然發生的事情當中的一個偶然。彼此都是偶然,他是你的偶然,你也是她的偶然。偶然碰在一起,都與之前某一個決定性的選擇有關。

雖然王安憶不是要講偶然,但這偶然也是生活中的道理。

當王琦瑤明白很多生活的道理之時已是春光不再之時。然而有些非比尋常經歷的人都具有一些常人不及的智慧,她就是憑這智慧在已經不再青春的年紀裡青春了一兩把。只是後來的青春似乎更深沉、更沉重。

紅顏薄命,雖然王琦瑤死時已經紅顏不再,說薄命也有牽強,但只因她死的太突然,太覺有普遍性所以還是要用了這個詞來形容。

有誰知道當時有多少個王琦瑤,又有多少個人如王琦瑤一樣死去呢。

王琦瑤就是一顆投入湖心的石子,開始的時候,人們為那旖旎的漣漪歡呼吶喊,待到風平波息時,所有人轉身離去,她則石落水底。

王安回憶講的是故事,能從故事裡看到什麼,只有看了才知道。

《長恨歌》的讀後感三

這段時間閒來無事,有想著自己要進步,對自己家裡的書沒有興趣,自己也沒有什麼書可讀。於是,就向同事找了借了幾本,真是書非借不能讀的緣故,書還沒有讀完就想著寫一點讀書的感受。

《長恨歌》是小說家王安憶先生寫的。我以前似乎聽說這個人的名字,但是一點都不知道這個人是做什麼呢?認識還是從去年開始,確切的說應該說是知道。去年,也是在無聊的時候,就在淘寶網上搜索有什麼熱銷的書可看。發現王安憶還挺熱的,查了寫的《王安憶小說講演稿》非常暢銷,就買了一本回來拜讀。每次閱讀,都是中午休息的時候,由於是夏天午休時間比較長,我這樣的人又睡不著的,就只好在休息室看書,斷斷續續的也看完了,只是沒有多少想法,也懶的去動手去記憶點什麼,以至於現在的印象還是限於書名和書裡大概是講些什麼的了。

《長恨歌》我也是斷斷續續中閱讀的,一個多星期了還沒看完。開始,我對書中講些什麼並不清楚,書上也沒有內容簡介,開始就是目錄,第一部,第二部的,每部裡面都是若干個詞,象弄堂,流言,三小姐等之類的,中間用個圓點分開,以示區別,沒有表注頁碼。在開始也盡是描寫上海弄堂的情形和王琦瑤是千萬個上海普通女孩中的'一個,以至於我開始看的時候不知道長篇小說,還以為是散文集呢?看到中間的時候突然看到出現了章,也還以為書里弄錯了,翻翻目錄並沒有幾章這樣的說法,只有幾第幾部,當然後來就沒有深究,沒心沒肺的讀了下去。

開始的情節也不怎麼感人和扣人心絃,我也只是平淡的閱讀著。描述的老上海的情形,只覺得句子很短,讀起來不費力氣,但是也算不上十分的流暢。給人的感覺是文字特別的細膩,描述的事物有特別的貼切和真實,彷彿事物就在眼前,文字也都是些稀鬆平常的文字,感覺經過作者的組合就變的有意義起來,給人一舒服的感覺。

書中講的是上海一個女孩子王琦瑤的故事,大概是從他讀國中這樣的學校開始講起,他是一個快樂、有點追求、有一點不與眾不同的女孩。他有個好朋友叫做吳佩真,兩個人因為某中關係而非常的要好,用書中的話將就是兩個人都在對方里看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以至可以維護他們的關係十分的平衡。有點象兩隻刺蝟保持適當距離取暖一樣的道理。就這樣,她們兩個快樂的生活著、交往著。吳佩珍有個表哥在當時的電影製片廠工作,說是個工作,其實就是一個打掃垃圾的。但是,由於每次去吳佩珍都穿一件制服似衣服,有能吹上幾句,把工作說的如何的有趣和能見到明星等等,總是能吸引少女的心思,贏得她們的好感。在若干次的邀請下,吳佩珍去了一次攝影基地,但是並沒有什麼好感。但是,也算是個不小的收穫吧,於是,好朋友王琦瑤就在第二次與她一起去了拍攝現場。並看到了一些拍攝的畫面,但是並沒有看到明星,感覺有點失望。但是,王琦瑤的氣質被導演看中了,有點象當時的一個明星,導演就要了她的號碼,說有機會可以上她上鏡。當然,,後來,導演就給她一次機會,但是,表演的不是很令人滿意,整個事情都這樣擱置了先來。後來,導演把王琦瑤推薦給了一個拍照片的朋友,那時候拍照片也是個十分時尚、潮流、摩登的職業。王琦瑤還是比較出相的,拍攝的照片被當時的一家雜誌看中,選做了一期封面。於是,王琦瑤就出名了,成了學校的名人。

白居易長恨歌讀後感

導讀:我十分的孤陋寡聞。最近才看到這本《長恨歌》。下面是我整理的白居易長恨歌讀後感,歡迎閱讀!

篇一:白居易長恨歌讀後感

全詩以“長恨”為中心,通過當時人們的傳說,加上作者的想象,將敘事、寫景、抒情很巧妙結合在一起,以強烈的抒情筆調,再現了一個愛情悲劇。詩中針對唐玄宗重色貪歡,朝政荒廢,楊貴妃恃寵而驕,兄弟姐妹權重一時的情況都進行了諷刺、揭露。由於“重色”才招致安史之亂。在這個悲劇中,楊貴妃是封建統治階級的替罪羊,宮廷鬥爭的犧牲品。其次,他告訴我們,貪圖享樂的腐朽生活,必然導致政治的腐敗,政治腐敗必然是重用奴才而不用人才,奴才掌政必然亂綱誤國導致內亂,給人民帶來災難。

詩的結尾,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兩句點明主題,讓讀者深深感受到無盡的遺恨,不愧為千古絕唱。

篇二:白居易長恨歌讀後感

前一些日子,讀了白居易的《長恨歌》,對裡面的情節也有了些瞭解。 一個養在深閨的美人被君王看中,召入宮封了個貴妃,皇帝對這個貴妃十分寵愛,以至於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雖然皇帝十分喜愛,但不幸的事仍然發生了,一場叛亂使得自己江山與美人只可取其一。毋庸置疑,結果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貴妃被迫自殺。在局勢穩定後,皇帝可以說是痛不欲生,千方百計的想使貴妃可以重新回到身邊,文中有“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結果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什麼辦法都是徒勞的。詩歌最後我感覺寫的特別的好,“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反映了貴妃與皇帝間的真摯愛情,語言很美。

但我卻對他們間的愛情產生疑問,大家都知道這個皇帝在那時候年紀已經很大了,而貴妃才剛剛“初長成”。一個年輕的女子如何能愛上一個和自己父母大小的男的呢?我想,無非在於權勢、地位吧!

篇三:白居易長恨歌讀後感

我十分的孤陋寡聞。最近才看到這本《長恨歌》。

光是喜歡喜劇的人,大概不會喜歡這本書。看完之後,一陣鬱悶。深覺時光殘酷,生命中很多東西竟是捉不住也留不住的。一切是那麼現實,現實得難免令人失望。生活充滿失望。

長恨歌這個名字,應該緣於白居易的那首唐詩。白居易的《長恨歌》說的是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悲劇,這一早就給王安憶的這部小說埋下了伏筆。悲劇原本註定。

如果想在作品裡找到一個理想的女人,十全十美,純潔善良無暇的女人。那麼恐怕是要失望的。裡面有的,不過是一群現實的女人。作為女主角的王琦瑤,更是如此。

王琦瑤,一個弄堂裡出來的上海小姐。她是一個很普通的女人。特別之處,她是位美女。有很多人說那是情愛史,我不贊成。在她一的一生中,她所強調追求的,一直都不是愛情。她選擇某大員,也不過想過一些平順、舒服的日子。就連最後選擇同女兒平輩的男人,也是因著寂寞。

令人遺憾的是,要求如此之低,也要失望。有些人一早對命運妥協,命運安排什麼,就接受什麼。從沒想過爭取和抗爭。可仍然還是要為命運所捉弄。不由得讓人懷疑,命運是不是欺軟怕硬?像我們小時候跟老媽要錢。不要,就什麼都沒有,一要,還得要多點,即使失望,也不過是老媽少給了,一般不會不給。這是不是也是對付命運的方法?哈哈……

吃飯去。無論如何失望,生活卻總要繼續。這又是另一種失望了……

篇四:白居易長恨歌讀後感

情感,是每一個人急需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從亙古就一直延伸至現在,基本上所有人就是因為情感而發生變化,好壞之間雜夾著情感,有的人深陷情感,無法澄清理性,或許下面提出的文章,會給我們一點啟示。

《長恨歌》出自白居易筆下,描寫著一段傳奇而又有著無限傷感的悲劇愛情,是一篇敘事詩歌,所謂這段“傳奇的愛情”的主人公不簡單,是當時的唐玄宗和四大美女楊貴妃。詩中前幾處就描寫到楊貴妃的美貌,最有名的一句就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言色”。只是笑,就如此多嬌。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有哪個男子不動心的?唐玄宗也不例外,立馬封楊玉環為“貴妃”,所以叫楊貴妃。從此以後,唐玄宗連工作也不做了,天天娛樂。朝廷日益昏庸,民不聊生,於是爆發出歷史聞名的——安史之亂。戰亂的鼓聲打破了宮廷的霓裳羽衣曲,皇帝不得不帶著楊貴妃和大臣潛逃,然而守護皇帝的'將士執意要殺害楊貴妃,因為是這個貴妃害的國家不得安寧嘛,所以唐玄宗痛心把楊貴妃殺害。當楊貴妃嚥下最後一口氣時,南方的荔枝來了,(楊貴妃喜歡吃荔枝)留下了無限傷感……

從此唐玄宗想著楊貴妃,積鬱成疾,最終也落到一個孤苦伶仃的悲慘結局。從這裡,相信許多人已經有點同情這對特殊的情人了,這是一個悲劇的愛情,紅顏薄命啊!許多君王都是因為美人而把江山丟盡,何況唐玄宗,深陷於情感之中,無法自拔。更重要的是楊貴妃一下子享受盡人生的榮華富貴,人一旦享受如此高的待遇,換做是我,都不想丟開這些財寶啊!但正是這些財寶,才使得人性進一步迷茫,進一步貪婪,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我把人生的前端比喻成一個走在懸崖峭壁上的小路,人必定要經過這條小路,不斷進取的前進,把小路開闢成陽光大道。然而一路上必定險惡,有許多誘惑,一旦被誘惑,就像唐玄宗和楊貴妃,一下子跌入無窮的深淵,無法回到之前的道路,只能一點一點的被消逝,結局也是如此悲慘,遺臭千古。就說最近,現在許多人也是因為情感紛爭而犯罪,比如南平的國小生流血案件,和“富士康”的跳樓事件,許多都是處理不好情感的問題而導致,這首歌雖然是個悲劇,但我們要從悲劇中瞭解到它中間的內涵。

白居易如果只寫到這,這首詩就不可能名垂青史了。筆鋒一轉,於是虛構出一段楊貴妃死後更加悽美的故事:話說楊貴妃死後,唐玄宗日益消沉,找了一個道士,想把自己的哀思轉達給楊貴妃,沒想楊貴妃成為了仙子。一聽到是唐玄宗的使者,立刻熱淚盈眶,把自己的金釵交給道士轉交唐玄宗,以表舊情。人鬼情未了,兩個人是情深深雨濛濛啊!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就是愛的最高境界,是一種堅貞、執著的愛。現在社會有多少人能夠像唐玄宗和楊貴妃如此,能互相瞭解對方的心呢?有些人是為了某種利益而戀愛,也有的看到對方美貌而戀愛,這算是愛情嗎?這只是利益愛情。

愛,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然而這愛,也是情感,不能過度,過度等於溺愛,深陷於情感之中,我們便會找不到人生的“中”,要澄清我們的情感,澄清我們的人生,正確面對自己的情感,這是我們每個人應當記住的最為根本的道理!

再來,《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以月亮來表達自己對家人、對妻子、對親人的思念,相對白居易筆下轟轟烈烈的愛情,顯得更加溫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思念家庭的情感,人到異鄉,晚上,在寧靜的河邊見到一輪皎潔的月亮,我們都會想念自己的家人,這也是一種愛,愛其實就在生活每一個角落,每一種愛都有它的特點,都有一個故事。

我們對情感,不能把它看得太重,無法自拔,而是要澄清自己的情感,比如唐玄宗,天天糾結在對楊貴妃的思念,導致整個人神魂顛倒,這個就可怕了。但我們也要有適當的情感,人沒有情感還是人嗎?但情感是要自然地抒發,適當的調節,比如《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融入自然的情感顯得更加和諧,而不是像唐玄宗不能自拔,對情感要有一個清明的理性和認識。

情感,就是如此,澄清我們的情感,也是人生要學的一件極為重大的事,我們不應當再響起第二首《長恨歌》。愛、情感,正如《長恨歌》的最後一句一樣——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篇五:白居易長恨歌讀後感

有人說,《長恨歌》是寫政治的,抨擊唐明皇的昏 庸;又有人說,《長恨歌》是寫愛情的,它歌頌的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傷的愛情故事。而我讀《長恨歌》,感受到的卻是極力渲染唐明皇和楊貴妃愛情的後面的白居易的悲傷。

古代男子,年紀很小就可以成婚,早婚可以說是一種社會傾向,所謂“成家立業”,先成家,後立業。按理說,在這種環境之下的白居易應該是很早就成婚了的,但是因為某種原因,他成為了當時社會上士族家庭很罕見的“大齡剩男”,三十多歲都還沒有結婚。這個“某種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就是湘靈。 白居易少年時住在符離( 今安徽宿縣符離集 ) ,和東鄰之女湘靈姑娘長期相愛,感情非常深厚 ,兩個人私底下約定了終生。但是,白居易的母親卻反對他們的愛情,覺得湘靈的門戶太低,不是白居易的良配,在“百事孝為先”的古代,一門婚姻沒有了父母的首肯那是根本就行不通的,縱然很愛,白居易還是不得不聽從了母親的話。但是作為對母親的抗議,他多年一直都沒有結婚,最後在母親的以死相逼之下結了婚。而那個時候,他37歲了,湘靈姑娘則終生未嫁。

有句話說,在文學作品裡,寫別人就是寫自己,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內心的剖析和情感的流露。那麼在《長恨歌》裡,白居易極力描寫的,不只是唐明皇的愛情悲劇,更是他自己的愛情悲劇。 唐明皇因為被軍隊的逼迫,不得不賜死楊貴妃,“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面對這一切,深情的君王卻只能夠“掩面就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在此時,白居易大概把自己當成那個悲痛無奈的唐明皇了吧,他的“軍隊”,就是他的母親。唐明皇是君王,比愛情更重要的還有他的國家,所以即使心痛,他還是選擇了犧牲楊貴妃;而白居易是人子,“百善孝為先”,在母親與湘靈之間,他也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愛情。這該是怎樣的一種無奈呢?在這首詩歌中,白居易以相當大的篇幅描寫了楊貴妃死後唐明皇的痛苦與懷念,無論是春分桃花,秋雨落葉,雙目所睹之物,沒有一樣不能夠不夠氣他對那個心愛的女子的懷念。據說湘靈曾經送給白居易一雙鞋子,他終身都帶在身邊,“ 人只履猶雙,何曾得相似 ”,寫人寫己,這種惆悵,只有愛過的人才能夠懂吧。

愛情被現實打敗了的白居易,苦悶無處可說,他多麼想見到湘靈,對他傾訴自己的一切,但是他不能。現實是不能夠解決的了,他最後只能寄託於神靈。在《長恨歌》裡,他給唐明皇和楊貴妃安排了一次相會,“七月七日長神殿,夜半無人私語時”,並且表達了彼此的願望,即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無論人間還是天上,恩愛不覺。但是,他沒有像唐明皇那麼幸運,他沒有能夠幫助他的道客,只能夠在半夢半醒間,在輾轉反側時,感嘆著“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我想,他應該是羨慕唐明皇的,他愛過,擁有過,轟轟烈烈過,即使楊貴妃是他的兒媳婦,但是為了愛情,他爭取了也得到了,而自己呢?只能夠在漫漫長夜,讓思念一點一點把大腦吞噬,痛徹心扉。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這是白居易的《夜雨》, 寫於元和六年,時年白居易四十歲 。 讀了《長恨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讀到這句時我會有流淚的衝動,在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裡,他到底失去了什麼,此生,再也挽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