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96W

一、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1、分封制,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2、宗法制,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二、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1、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

2、設定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3、在地方推行郡縣制。

三、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1、頒佈秦律、統一法令

2、統一貨幣、度量衡

3、統一文字

4、修建馳道、靈渠

5、修築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四、宋國中央集權的強化措施:

1、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幹弱枝。

2、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

3、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五、唐實行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六、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

1、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

2、內閣的創立。

七、希臘的政治制度: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

1、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小國寡民的國情

2、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達。

八、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成文法誕生標誌是《十二銅表法》的頒佈。

九、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1、英國革命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3、美國1787年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

十、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1789年法國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十一、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875年初,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十二、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的特點:皇帝不是虛位,而是握有實權。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大權。議會對政府沒有監督權。



高一必修一歷史知識點歸納有哪些?

高一必修一歷史知識點如下:

一、夏商政治形式

商的政治特點:商代貴族以血緣為紐帶;實行宗法制;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2)目的:鞏固統治,擴大統治疆域。

(3)含義: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給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即“封邦建國”、“以藩屏周”。

(4)權利和義務

權利:建國、繼續分封、設定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等。

義務:隨周天子出征,隨同作戰;定期朝覲述職;繳納貢賦等。

(5)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具有長期的穩定性和延續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離性和獨立性。

(6)性質:商周時期實現的一種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鞏固了(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邊遠地區得到開發,並擴大了西周的統治區域;形成對周天子眾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8)衰落:受分封的諸侯國本身就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諸侯國勢力的強大;西周後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其衰落的具體表現為:諸侯爭霸等。

2、宗法制

(1)含義:是用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

(2)目的: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西周實行了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宗法制。

(3)特點:嫡長子繼承製;大小宗相對。

(4)評價

作用: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即,凝聚宗族、防止紛爭、強化王權、家國合一)。

影響:對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神權與王權相結合;(2)血緣為紐帶形成的國家政治結構;(3)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形成權力高度集中。

三、補充與拓展

1、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相輔相成(互為表裡),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內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國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宗法制是分封制實施的法則,宗法制的實施進一步鞏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種宗廟之法。其實質是按照血緣關係在其宗族內分配政治權利,以保持貴族對政治權利的壟斷和財產的分配。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總結

很多人對歷史學科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記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上,真正的歷史體現在歷史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引領上。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於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點選獲取“歷史知識”↓↓↓

★歷史必修1各個單元知識★

★中國近代歷史簡介★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

★★中國歷史常識大全★★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總結1

第1課 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

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前2070—前1600):中國第一個國家政權,出現凌駕於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出現了王位繼承的傳子制度。

2、商朝(前1600—前1046):成湯滅夏。(1)內服外服:內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統

治地區。外服是附屬國管轄地區,商王控制著支配內外服的實際權力。但控制力非常有限。

(2)神權色彩:壟斷神權,強化王權。

二、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封邦建國。

1、分封制

(1)概念:保證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親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建諸侯國。

(2)方法:A、周王:最高統治,王都鎬京,都城王畿,直接駐地B、同姓親族:分封主體,富庶之處,戰略要地,土地人口C、異姓諸候:(姻親、功臣、先代貴族)待遇不同

(3)影響:周王通過授土授民,勢力範圍不斷擴大確立天下共主地位,鞏固了統治。但是後來逐漸導致諸侯割據稱雄和國家分裂局面。

2、宗法制

(1)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權力、財產和土地的繼承矛盾

(2)特點:血緣紐帶和政治關係結合起來

(3)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4)體系:大宗、小宗大宗和小宗的關係是相對的。

(5)影響:既是家庭等級關係,也是政治隸屬關係有利於凝聚宗族力量,強化王權,保證“世卿世祿”。

3、禮樂制:成為政治生活準則,維護宗法分封的工具。

三、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帶有濃厚的血緣色彩和上古部落聯盟體制的遺存。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總結2

第2課 大一統和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一、秦朝的統一

1、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進步,分封宗法制逐漸崩潰商鞅變法,秦國逐漸強大

2、統一:前221

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確立

1、特徵:權力的高度集中表現在皇權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繼承製

2、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內容(措施):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制度(中央政府)。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為百官之首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圖籍,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務。中央官員互相配合,互相牽制,大權操縱於皇帝手中。

③地方:實行郡縣制

④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

⑤制定嚴密而嚴苛的法律,成為中央集權工具

三、影響:

徹底打破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重要影響。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總結3

第3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中樞權力機構(中央行政體制)的變化——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1、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位高權重。

2、漢武帝:中朝制度,與“三公”相制衡。東漢時期的尚書檯取代了三公的權力。

3、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確立。

A、即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長官皆宰相。尚書省下設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處理日常政務。

B、影響:三省之間相互牽制,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效率,分割相權,加強皇權標誌著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發生深刻變化,對後世的國家體制產生深遠影響。

4、宋朝:二府三司制。三省長官不參與政事,另設“中書門下”,作為辦公機構,只保留行政權。軍政歸樞密院,財政歸三司(度支、鹽鐵、戶部)

5、元朝:廢除三省,只設中書省。宰相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也歸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

6、明朝(1)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權分六部,皇帝親掌六部。(解決了皇權和相權的矛盾),設殿閣大學士,品秩較低,僅備顧問,協理奏章,不參與決策。

(2)明成祖時設立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內閣地位逐漸上升,有了專門

衙署屬官,閣臣權力越來越大。起草對大臣奏章的批覆意見,稱“票擬”,皇帝硃筆裁定,稱“批紅”。

7、清朝:設軍機處

(1)、背景:清朝建立,承襲明制,設立內閣,處理日常事務。軍國大事,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來處理。

(2)、設立:雍正年間為處理西北軍務而設。軍機大臣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但本身品級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輪渡值班,完全聽命於皇帝,只能跪奏筆錄。

(3)、影響:提高行政效率標誌著專制皇權發展到頂峰。

二、選官制度的變化

1、秦朝:軍功爵制度

2、漢武帝:察舉制和徵辟制

察舉制:地方向中央推薦人才。 徵辟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向社會徵聘人才。

3、隋唐時期:科舉制度。

影響:(1)積極:為打破了身份的限制,體現了公平和擇優錄取的原則,對後世影響深遠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為官僚隊伍提供了高素質人才促進了官僚體制的成熟保證了中華帝國的長期繁榮。

(2)侷限: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三、監察制度和諫議制度

1、監察制度

(1)秦朝:御史大夫 。(2)漢代專設御史府,漢武帝在地方設刺史。 (3)隋唐:門下省。(4)明清時期:中央設都察院(監察御史)、六科給事中,合稱“科道”地方設按察使司。

2、諫議制度:隋唐時期的門下省、北宋的諫院

3、評價:積極:作為一種常設的政治制度,有利於整頓吏治,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維護中央集權,諫正皇帝過失,防止決策失誤。

侷限: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帝的無上權力,也不能杜絕官僚隊伍中的腐敗和低效。

四、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1)秦朝:郡縣制 (2)漢初:郡國並行制。東漢到魏晉實行州郡縣三級制 (3)元朝:創立行省制,實行省路府(州)縣制。

五、(1)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的體現:以三省六部製為代表的中央行政體制、以科舉制為代表的選官用人制度、維護官僚隊伍廉潔高效的監察制度。

(2)漢唐以來政治制度的特點:為了維護中央集權的需要不斷加強對官吏和地方的控制同時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不斷吸納新生力量,保持統治基礎的穩固。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總結4

第4課 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

一、西漢時期:

1、漢朝初年,劉邦推行郡國並行制,以鞏固皇權,穩定天下。但結果是地方諸侯國權力膨脹,在公元前154年,發生“七國之亂”(實質:中央與地方矛盾激化)

2、漢武帝劉徹:實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設刺史加強監督強幹弱枝。

二、唐末五代:節度使權力膨脹,造成藩鎮割據(實質:中央與地方矛盾),國家分裂。

三、北宋時期:中央集權強化

1、背景: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陳橋兵變,袍加身,建立宋朝,為宋太祖。

2、措施:宋太祖採納宰相趙普的建議,從權、錢、兵著手,加強中央集權。

(1)收精兵:

A、中央:將實力最強的禁軍劃歸互不統屬的三衙——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統領(統兵權),發兵權歸樞密院。使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利於皇帝控制軍隊。

B、地方:強幹弱枝、守內虛外

(2)削實權:

A、中央:削奪宰相和武將的權力,實行二府三司制度。

B、地方:削奪節度使權力,所有州郡直屬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州郡長官之下設通判監督,有權向朝廷直接奏報,。

(3)制錢谷:州郡財賦,除自留小部分,其餘運往京師或指定地點,由中央掌握,消除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

3、影響:

A、改變唐末五代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

B、中央集權日益加強,中央與地方分權的鬥爭已處絕對上風。

C、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費和積貧積弱的局面,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

D、皇權與相權矛盾變得突出起來。

四、如何看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1、積極: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有利於抵禦外來侵略有效組織大規模經濟活動,奠定中華文明長期領先世界的基礎有利於各地區、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2、消極:容易形成暴政,民主政治無從發展,容易出現腐敗的局面封建社會後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思想上的專制嚴重阻礙了近代科學的發展。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總結5

第12課 鴉片戰爭

一、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

1、背景:(1)根本原因:英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完成工業革命),尋找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2)重要原因:中國地大物博,閉關自守,政府腐敗。(3)直接原因:禁菸運動(英國為了扭轉貿易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4)導火線:1839年虎門銷煙,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志。

2、結果: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1)、內容:A、五口通商(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B、割香港島C、協定關稅(最能反映列強發動戰爭的目的)D、列強取得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

3、影響:(1)政治:領土完整遭到破壞,獨立發展道路中斷,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經濟:被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1、原因:列強進一步擴大在華利益。(本質上與第一次鴉片戰爭相同,所以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2、過程: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

3

3、結果:1858簽訂《天津條約》、1860《北京條約》:開放11個通商口岸賠款割九龍司外國商船在長江各口岸往來允許到內地遊歷、通商、傳教。

4、影響:A、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B、清政府權力結構發生變化。C、地主階級掀起洋務運動——邁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第13課 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 農民階級領導的反封建反侵略的鬥爭

一、背景:A、階級矛盾尖銳:鴉片戰爭後,列強傾銷商品,衝擊傳統經濟結構,手工業者破產鴉片輸入增加,白銀大量外流戰費分攤,官吏搜刮,人民困苦。

B、自然災害嚴重,激化矛盾。

二、過程:

1、1856年頒佈《天朝田畝制度》

(1)內容: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建立“四有二無”的理想社會。

(2)評價:積極——突出反映了農民要求擺脫封建剝削、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願望,將農民運動推向了高峰侷限——這是一種絕對平均主義,超越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只是一個空想,無法實施。

2、《資政新篇》 洪仁玕

(1)內容:象西方學習,發展資本主義

(2)評價:近代中國第一次提出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方案未能反映農民階級最迫切的願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實施條件,沒有真正實行。

三、意義:A、動搖清政府統治B、第一次提出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方案《資政新篇》

C、拉開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一歷史必修一複習知識點總結

★高中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梳理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整理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整理歸納

★高一歷史必修1知識點總結歸納

★高一歷史必修一每一個單元知識點總結

★高一歷史必修一每單元知識點總結

★高一歷史必修一複習知識總結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3課知識點及練習題

var _hmt = _hmt || [](function() { var hm = teElement("script") = ""var s = lementsByTagName("script")[0] rtBefore(hm, s)})()

大學聯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大學聯考之前,我們不能忽略歷史的複習,要重視每個模組的知識內容,想知道自己掌握了多少必修一的知識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大學聯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物件——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

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定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

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 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裡。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大學聯考歷史必修一必備知識

一、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

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定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

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暴政,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二、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頒佈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築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

   歷史必修一知識

一、宋國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

強幹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

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二、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三、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

開端,對後世影響深遠。

四、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代:漢代

制度: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舉制

五、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

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大學聯考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歸納

一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於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大學聯考歷史必修三知識總結

一、董仲舒把道家、陰陽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從而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思想主張:

①為加強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

②為加強君權需要,提出“君權神授”。

③提出“三綱五常”道德規範

二、儒家正統地位的確立及影響: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

(1)啟用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

(2)用儒學壟斷教育 規定儒家經典為國家教科書興辦太學,建立地方教育系統

影響:儒學處於獨尊地位

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三、宋明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程顥 程頤 朱熹 陸九淵 王陽明

二程:思想主張:

①“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先有理後有物 (核心思想)

②“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絡起來

③主張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朱熹:思想主張:

①提出理氣論: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理”和“氣”構成的

②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③認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大學聯考歷史知識歸納

1、雅爾塔體系形成的背景,體系的內容(處置法西斯建立聯合國劃分美蘇的勢力範圍)體系中的矛盾。體系的評價(積極為主--三個有利於消極之處明顯。國際格局鉅變)。

2、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注意其國家。

3、深刻理解戰後美國採取冷戰政策的原因,表現,和影響。重點分析馬歇爾計劃的原因,特點,(兩個結合)作用。

4、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形成(互相對峙的兩大集團歷史上共出現過三次:同盟國和協約國軸心國和盟國北約和華約。注意其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5、戰後資本主義黃金時代的原因(四方面:科技國家巨集觀管理安定環境剝削落後地區。)1973年危機的原因,特點,啟示。

6、歐共體建立的原因,發展的趨勢,產生的影響(對歐洲,美國,世界)。

7、美國霸主地位動搖的原因,表現(經濟,政治)。

8、蘇共二十大的內容和影響(對蘇,東歐,中國,資國,世界)。

9、東歐改革失敗的原因。對比東歐和西歐的經濟,政治,外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10、美蘇爭霸的三個階段雙方的態勢,成因。在爭霸的不同階段兩強和中國的關係變化。從兩強爭霸中得出的啟示。

11、亞洲新加坡、韓國等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潛在的隱患。

大學聯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1. 人教版高三歷史一輪複習知識點

2.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3.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一單元

4. 人教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5. 高中歷史必修一重點筆記

6.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7. 高二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8.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9. 最全的高中歷史必修一筆記

高中必修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有知識不等於有智慧,知識積存得再多,若沒有智慧加以應用,知識就失去了價值。瞭解你自己在做什麼事,知道熱愛做什麼樣的事,知道能把什麼事做成什麼樣,這就是智慧。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修一歷史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必修一歷史知識點1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物件——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定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裡。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②設定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縣的長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暴政,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五、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六、宋國中央集權的強化

背景: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混亂局面

措施:①軍事上收精兵: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幹弱枝。②行政上削實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制錢谷: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七、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強化皇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八、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

九、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加強皇權:①太祖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②成祖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十、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西周——世卿世祿制

戰國-秦——軍功爵制,漢代——察舉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清朝——科舉制

監察制度的演變

秦代——御史大夫監察百官,漢代——出現刺史監察地方,宋代——通判監察地方,

明清——廠衛、六科給事中和按察使司

高中必修一歷史知識點2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背景: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促使社會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開始的週期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法國、英國和德意志爆發了大規模工人運動,工人階級開始獨立的政治鬥爭,登上政治舞臺。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

2.誕生: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鬥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彭勃地發展起來。

3.實踐: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發。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二、俄國十月革命

過程:1917年3月,俄國發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二月革命後,俄國出現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在列寧的領導下,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推翻臨時政府,全部政權轉歸蘇維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意義: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標誌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高中必修一歷史知識點3

一、兩次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要求擴大海外市場和大量掠奪原料。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年,《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協定關稅。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860年,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和焚燬圓明園簽訂1858年《天津條約》,1860年《北京條約》

英國侵佔我國領土香港地區(條約及地圖)經過: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割佔香港島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割佔九龍司地方一區1898年強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國運動

過程: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權,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正式建立與清廷對峙的政權。通過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1856年發生天京內訌。1864年曾國藩指揮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綱領:《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洪仁玕著《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

三、甲午中日戰爭

過程: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主要戰役有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鄧世昌犧牲)、遼東戰役、威海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①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影響: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中國各階層開展救亡圖存的運動。

四、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攻入紫禁城,第二次火燒圓明園。《辛丑條約》1901年簽訂。

總之,《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的工具,標誌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五、辛亥革命

1.中國國同盟會的成立(時間、地點、性質、綱領):1905年在東京成立。是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其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孫中山把它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2.革命開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3.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佈時間、性質:1912年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分析其體現的民主精神:主權在民確立公民的基本權利三權分立建立責任內閣,確立議會共和制政體)

4.1912年2月12日清朝結束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失敗的標誌

5.辛亥革命的功績:①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③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④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六、新民主主義革命

1.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導火線:巴黎和會外交失敗

五四運動的爆發時間、口號、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第一階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第二階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指導作用。③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標誌: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

3.國民大革命:

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同國民黨合作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誌著國共合作形成。

廣州國民政府北伐的開始時間、主要物件:1926年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大革命失敗的原因: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②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③陳獨秀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4.國共的十年對峙:

①南昌起義:時間:1927年8月1日領導人:周恩來、賀龍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建立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③紅軍長征的起止時間:1934年10月江西瑞金——1936年10月甘肅會寧

5.抗日戰爭

①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

②1937年盧溝橋事變標誌著全國抗日戰爭開始。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威脅,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③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多次重大戰役。

④共產黨在敵後戰爭開展游擊戰: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⑤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戰取得完全勝利,收復臺灣。

抗戰勝利原因: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實行了全民族抗戰(根本原因)

6.解放戰爭

②內戰經過: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與國民黨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

③新中國成立:1949.10.1

高中必修一歷史知識點4

一、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過程:光榮革命:1688年,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

《權利法案》:1689年,確立君主立憲制,議會主權,國王受限

責任內閣制:國王統而不治,首相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特點:①保留國王,實際上“統而不治”的地位,作為國家的象徵而存在。②國家的最高權力在議會,實行代議制。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

二、美國共和政體

背景:1776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美國誕生,實際上是13個州的鬆散聯盟(即邦聯)

確立: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貫徹分權與制衡,包括聯邦制原則、三權分立原則、人民主權原則

評價: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確立美國為聯邦制總統共和政體。②促進美國近代化的發展。

侷限性:承認黑人奴隸制,印第安人沒有公民權,婦女地位低下。

發展: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19世紀中期,美國形成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政的格局

三、法蘭西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背景:(艱難之路)1789年法國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確立:1875年初,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意義: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制共和國),標誌著法蘭西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四、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背景:俾斯麥領導下,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國統一。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國。

確立: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

特點:皇帝不是虛位,而是握有實權。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大權。議會對政府沒有監督權。

高中必修一歷史知識點5

一、希臘的政治制度

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① 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小國寡民的國情② 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達。

城邦的基本特徵是: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歷程: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頂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實行民主政治,社會相對公正一些,有利於社會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為後來歐美資產階級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鑑。

消極方面:①婦女、奴隸和外邦移民沒有政治權力,真正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男性公民,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②過於氾濫的民主,容易導致無政府主義的泛濫。

二、羅馬法

1.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成文法誕生標誌是《十二銅表法》的頒佈。

6世紀,《民法大全》標誌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維繫了帝國的統治,穩定了社會秩序。②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極大影響了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侷限性:維護奴隸制度。

高中必修一歷史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中必備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必修一歷史知識重點知識點總結

★最全的高中歷史必修一筆記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一單元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2020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五六單元)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必修一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總結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