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31W

燭之武退秦師必考知識點: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

一、燭之武退秦師的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是寡人之過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斷)

2、狀語後置

①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以其於晉無禮,且於楚貳也(介賓結構“於晉”“於楚”作“無禮”和“貳”的狀語,後置)

②佚之狐言於鄭伯曰→佚之狐於鄭伯言(介賓結構“於鄭伯”作“言”的狀語,後置)③若亡鄭而有益於君→若亡鄭而於君有益(介賓結構“於君”作“有”的狀語,後置)

3、賓語前置何厭之有→有何厭(之,賓語前置的標誌)

4、省略句

①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汜南(省略介詞“於”)

②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代詞“之”)

③(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省略主語“燭之武”)

④敢以(之)煩執事(省略代詞“之”)

二、燭之武退秦師的重點句翻譯

1、是寡人之過也

譯:這是我的過錯啊。

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矣。

譯:越過別的國家而把遠地當作邊邑,你知道這是很難的。

3、焉用亡鄭以陪鄰?

譯:為什麼要滅掉鄭國來使鄰國增加土地呢?

4、鄰之厚,君之薄也。

譯: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5、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譯: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互相往來,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是沒有什麼損害的。

6、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譯:使秦國土地減少而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譯:如果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譯: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道的。



《燭之武退秦師》課文知識點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生時代,大家都沒少背知識點吧?知識點就是掌握某個問題/知識的學習要點。哪些知識點能夠真正幫助到我們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燭之武退秦師》課文知識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先於《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後記敘了春秋時期250多年的史事。

二、關於相關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後發動了這次戰爭。

【字詞綜合運用】

①汜,fàn,字的左邊為“三點水”,故其義必與水相關。指汜水,是位於鄭國境內的一條河流。另外,“範”字的讀音也是由草字頭下面的“汜”的讀音而來。

②縋,zhuì,意為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其造字法採用“形聲構字法”,左邊為繩索之形,右邊是其音,“縋”的讀音就是根據“追”而來。

③共,本為象形字,下面兩點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個通假字,通“供”,供給之意,讀gōng。

④闕,形聲字,“門”為形,“闕”為聲,讀作quē,意即門戶受損。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時,讀páng。

①貳:且貳於楚也。數詞活用為動詞,意為從屬二主,二屬。

②軍:晉軍函陵。軍,名詞活用為動詞,意為駐軍。

③遠:越國以鄙遠。遠,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意為遠地。

④封:既東封鄭。封,名詞活用作動詞,意為使……成為疆界。

⑤闕:若不闕秦。闕,動詞使動,意為使……削減。

⑥通假字:共—供 說——悅 知——智 已——矣。

【重點難點講解】

本課中的詞語難點在於對幾個常用虛詞的`義項的歸納,如:

若:1.像2.假如,如果3.你

夫:1.成年男子2.句首語氣詞,無義3.那個

微:1.輕微2.如果沒有3.沒有

之:1.往、到2.結構助詞“的”3.代秦軍

【知識延伸檢索】

關於史書體例

①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②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③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國策》。

④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⑤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⑥紀事本本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於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

【課文結構分析】

課文思路:課文按故事情節分為四段。

第1段:秦、晉圍鄭。

第2段:燭之武臨危受命。

第3段:燭之武說退秦師。

第一層(“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欲揚先抑,提出問題。

第二層(“若亡鄭而有益於君”至“君之薄也”)說明亡鄭只對晉國有利。

第三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儲存鄭國,對秦只有利。

第四層(“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用歷史與現實挑撥秦晉聯盟。

第4段:晉師撤離鄭國。

【課文主要內容】

本文記敘了歷史上秦晉兩個大國包圍鄭國之際,鄭國大夫燭之武臨危受命,前去說服秦伯,離間秦晉聯盟,最後使鄭國轉危為安的故事,燭之武受命於危難之時,隻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全文充分地體現了他機智善辨的外交才能。

【課文寫作特色】

1.伏筆與照應 課文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說明秦、鄭沒有多大的矛盾衝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既沒有駐紮在一起,彼此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為秦、鄭聯盟創造了條件。

2.波瀾起伏 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誰知他卻因長期不得重用而推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又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燭之武這才順利出使。再如,文章最後一自然段,寫晉軍欲攻而又退,也是有張有弛。

3.詳略得當 全文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其餘則簡略。

【課文文言實虛詞梳理】

(加粗的字、詞、句,在對應的括號內注音,並在橫線上寫出意義或者用法)

晉侯、秦伯圍鄭,以 其無禮於晉 ,且貳於楚 也。晉軍 函陵,秦軍氾( )南。

佚( )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 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 之。辭 曰:“臣之壯 也,猶 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 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 之。

夜 縋( )而 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 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越國以鄙遠 ,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鄰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鄭以為 東道主 ,行李 之往來,共其乏困 ,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 ?既東 封鄭,又欲肆 其西封 ,若不闕 秦,將焉 取之?闕秦以 利晉,唯 君圖 之。”秦伯說 ,與鄭人盟。使杞子、逢( )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吾其 還也。”亦去 之。

譯文:

(僖公三十年)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文公無禮,並且鄭國同時依附於楚國與晉國。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了!假如讓燭之武去見秦伯,(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麼作為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由於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麼會滿足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裡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於是秦國就撤軍了。

晉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的局面)代替整齊(的局面),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簡述

1、《燭之武退秦師》是春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左丘明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記述的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鬥爭,燭之武以一己之力,憑藉對時局的洞若觀火和過人的辯才,終於使鄭國免於滅亡,其臨危不懼、解除國難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辯的傑出外交才能,為人讚歎。全文形象鮮明,語言優美,層次分明、組織嚴密,說理透徹、邏輯有力。

2、文章首段開篇就造成一種緊張的氣氛:秦晉兩大國聯合起來圍攻鄭國,戰爭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為下文燭之武臨危受命埋下伏筆。並埋下兩處伏筆:鄭無禮於晉,與秦無關;晉、秦不在一處。

第二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他在鄭伯一番誠意和透徹的分析下,拋開個人感傷和利益,承擔起關係國生死存亡的重任,體現燭之武的深明大義。其中,佚之狐舉賢和燭之武先“辭”後“許”,行文波瀾起伏,頗具戲劇性。

第三段是全文的主體,也是說退秦師的關鍵。分四個層次:一是燭之武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引起對方好感;二是說明亡鄭只對晉國有利,“亡鄭”、“陪鄰”、“舍鄭”,皆對秦國有害無益;三是陳述儲存鄭國,對秦國有好處;四是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係,舊事重提,觸及秦伯的恨處,說明晉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並分析晉國貪得無厭,後必“闕秦”。燭之武的說秦之詞,句句令人毛骨悚然,具有撼人的邏輯力量,從而使秦穆公意識到晉強會危秦,於是與鄭國訂立了盟約,乃至幫助鄭國。

第四段敘述晉師撤離鄭國,同時體現一代霸主晉文公的政治遠見。此段行文又一張一弛,先是“子犯請擊之”,令氣氛陡然又緊;文公“未可”,又鬆;直到“亦去之”,讀者的心才安然放穩。

語文《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總結

在《燭之武退秦師》中一共出現了三個人物:佚之狐,鄭伯和燭之武。在這次精彩的說退秦師中,燭之武睿智的形象呈現出來。語文《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總結有哪些?一起來看看語文《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總結,歡迎查閱!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

1.以其無禮(名詞作動詞,禮待,禮遇)於晉,且貳(數詞作動詞,從屬於二主)於楚也。

2.晉軍(名詞作動詞,駐紮軍隊)函陵,秦軍氾南。

3.國危(危險)矣,若(如果)使(派,派遣)燭之武見(拜見)秦君,師(秦國的軍隊)必退(撤退)。

4.公從(聽從)之。

5.臣之壯(壯年)也,猶不如人

今老矣,無能為(做)也已(同“矣”句末語氣詞)。

6.吾不能早用(任用、重用)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今急(情況危急)而求子,是(這)寡人之過(過錯)也。

7.然鄭亡(滅亡),子亦有不利焉!許(答應)之。

8.夜(名詞作狀語,在夜裡)縋(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而出。

9.秦、晉圍鄭,鄭既(已經)知亡矣。

10.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辦事的官吏,這裡是對對方的敬稱)。

11.越國以鄙(邊境,這裡是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邊境)遠(形容詞作名詞,遠的地方,指鄭國)。

12.焉用亡鄭以陪(增加)鄰?

13.鄰之厚(形容詞作動詞,勢力雄厚),君之薄(形容詞作動詞,勢力削弱)也。

14.若舍(放棄圍鄭)鄭以為東道主(東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15.行李(出使的人)之往來,共(通“供”,供給)其乏困(形作名,指缺乏的東西),君亦無所害。

16.且君嘗(曾經)為晉君賜(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護送晉惠公回國的事)矣。

17.朝(名詞作狀語,在早上)濟而夕(名詞作狀語,在晚上)設(建設,修築)版(築土牆用的夾板)焉,君之所知也。

18.夫晉,何厭(同“饜”,滿足)之有?

19.既(已經)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封(名詞的使動用法,使……成為邊境)鄭,。

20.又欲肆(形容詞作動詞,延伸,擴張)其西封,若不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侵損、削減)秦,將焉取之?

21.闕秦以利(名詞的使動用法,使……獲利)晉,唯(句首語氣詞,表示希望)君圖之。

”22.秦伯說(同“悅”喜悅),與鄭人盟(名詞作動詞,結為聯盟)。

23.使杞子、逢孫、楊孫戍(戍守)之,乃還(回來,指撤軍回去)。

24.子犯請(請求)擊(襲擊,攻擊)之。

25.微(如果沒有)夫人(那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這)。

26.因人之力而敝(形容詞作動詞,損害)之,不仁

失其所與,不知(通“智”明智)以亂(混亂的軍隊)易(替代,攻打取代)整(聯合一致),不武(符合武德)。吾其還(回去)也。

《燭之武退秦師》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一、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3.秦伯說(同“悅”)

4.失其所與,不知

(同“智”,明智)

二、古今異義

1.夫人(古義為“那個人”,今義為“妻子”的尊稱)

2.行李(古義為“出使的人”,今義為“出門時所帶包裹”)

三、特殊句式

1.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

A.以其無禮於晉

B.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C.佚之狐言於鄭伯

2.省略句

A.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汜南 (省略介詞“於”)

B.()許君焦、瑕(省主語“晉惠公”)

C.敢以(之)煩執事(省略介詞賓語,以之)

D.夜縋()而出(省賓語“燭之武”)

E.(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省略主語)

3.賓語前置

夫晉,何厭之有 (“之”作賓語前置的標誌)

四、詞類活用(例句)

1.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紮)

2.既東封鄭(封,疆界。

名作動,使…成為疆界東,名作狀,在東邊)

3.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4.且貳於楚也

5.越國以鄙遠(鄙―名詞邊邑,意動,把……當作邊邑遠―遠地,形作名)

6.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使動,使…滅亡)

7.燭之武退秦師(使動,使…撤兵)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9.臣之壯也(壯?D壯年人)

10.今老矣(老―老年人)

11.鄰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勢力,薄―單薄的力量)

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東西)

13.君亦無所害(所害―害處)

14.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恩惠,好處)

15.與鄭人盟(盟―訂(建)立同盟)

16.唯君圖之(圖―計劃、考慮)

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五、一詞多義:

“之、夫、以、而、焉、其、若、說、辭、鄙、微”

燭之武退秦師中的知識

字音

⒈秦軍氾南:氾,fán

⒉佚之狐:佚,yì

⒊夜縋而出:縋,zhuì

⒋君之薄也:薄, bò

⒌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為,wéi

⒍共其乏困:共,gōng

⒎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為,wéi

⒏夫晉:夫,fú(譯為‘那,表示 遠指 的指示代詞’)

⒐闕秦:quē (也有標註 jué,高中教材上標為quē,高中蘇教版為jué)

⒑秦伯說:‘說’通‘悅’,yuè

⒒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杞,qǐ(應為三聲),逢,páng

⒓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

⒔失其所與,不知:知,zhì。

重要實詞

1、貳

①“二”的大寫。(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例:其內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④離心,背叛。(例: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則諸侯貳。《左傳》)

⑤再,重複。(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⑥從屬二主。(本文: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因為鄭國先於晉國結盟,但後於晉國的敵國楚國結盟,被視為不敬。

2、鄙

①邊邑,邊遠的地方。(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國以鄙遠” 【注】:本文的鄙用作動詞, 把....作為邊邑。)

②庸俗,鄙陋。(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輕視,看不起。(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2、許

①准許。(同現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例:本文:“許之。”、“許君焦、瑕……”)

③贊同。(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所。(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築物。

②què 城樓

③què 皇宮,引申為朝廷

④jue 挖掘,引申為侵損,削減。(本文: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⑤jué 闕疑, 解除疑惑。(多聞闕疑)

5、微

①沒有

②細小,輕微(同現義)

③衰敗 國勢衰微。

④卑賤。(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⑤幽微,精妙。[微言大義(成語)

⑥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⑦假如沒有。(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⑧微微,稍微。(例:《賣油翁》:“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壞,破舊。(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 敝人。

③疲憊 (例:《資治通鑑》:“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7、辭

①推辭。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②告辭。例:(停數日,辭去 《桃花源記》陶淵明)

③言辭。例:辭甚暢達

8、封

①既東封鄭(動詞,使......成為邊界)

②肆其西封(名詞,疆界)

重要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於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來,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目的連詞,來)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⑥以亂易整(用)

⑦闕秦以利晉(用來)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益於君(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錶轉折,連詞)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錶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代詞,為什麼)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兼詞,從哪裡)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語氣詞)

4、其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代詞,指代“使者”)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指示代詞,那)

③失其所與,不知 (代詞,自己的)

④吾其還也 (表示商量或希望語氣,還是)

5、之

①公從之 (代詞,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是寡人之過也 (的)

③行李之往來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④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的標誌,有何厭之)

⑤鄰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結構助詞“的”)

⑦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⑧子犯請擊之(代詞,秦軍)

⑨ 綴耕之壟上(動詞,到)

詞類活用

1燭之武退秦師(使動用法,使……退卻)

2晉軍函陵 (名詞作動詞,軍是駐紮的意思,同下文“秦軍”)

3夜縋而出(名詞做狀語,在夜晚名詞做動詞,由城上以繩索垂至平地,緣之而下)

4若亡鄭而有益於君。(動詞使動用法,使......滅亡)

5越國以鄙遠(鄙,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指鄭國)

6鄰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厚,變雄厚薄,變薄弱)

7共其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缺少的東西)

8君亦無所害(動詞用作名詞,害處)

9朝濟而夕設版焉 (“朝”、“夕”,名詞活用作狀語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10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名詞作狀語,向東名詞作動詞,使動用法,使......成為疆界)

11若不闕秦(quē使動用法,使……減少)

12闕秦以利晉(使動用法.使.....獲利)

13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通假字

⒈無能為也已(已,通“矣”,了)

⒉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⒊秦伯說 (說,通“悅”,贊同,高興)

⒋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

⒌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饜”,知足,滿足)

6.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通“缺”,侵損)

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闕出使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今義: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義:那個人,這裡指秦穆公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⑤敢以煩執事(執事,古義:掌管事務的人,這裡是對對方的敬稱今義:掌管某項工作的人)

⑥共其乏困(乏困,古義:指缺乏的東西。今義:指精神或身體勞累)

7.今急而求子。

(今,古義:如今 今義:今天)

8.且貳於楚也(貳,古義:動詞,從屬二主。

今義:數詞,“二”的大寫。)

文言句式

省略句

⒈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氾南

⒉(燭之武)辭曰

⒊(燭之武)許之

⒋敢以(之)煩執事

⒌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

⒍(晉)許君焦、瑕

⒎闕秦以利(於)晉

判斷句

⒈是寡人之過也

⒉鄰之厚,君之薄也

⒊以亂易整,不武

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5失其所與,不知

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

⒈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應為“以其於晉無禮,且於楚貳也”

⒉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應為“佚之狐於鄭伯言曰”狀語後置句。言於:對……說

⒊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應為“若亡鄭而於君有益”

賓語前置

⒈夫晉,何厭之有?即“有何厭”,疑問代詞作賓語

所字結構

⒈失其所與,不知 所字結構(所字後接動詞,相當於一個名詞)

所”字結構相當於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一般情況下在句中做主語或賓語。如“所見所聞”,意即“所見到的事情(東西)所聽到的事情(東西)”,“終日之所學”中“所學”意即所學到的東西。

語文《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總結

★高中《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歸納

★高中語文必修1《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整理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詞類活用知識點總結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

★高中語文選修人教版《燭之武退秦師》賞析

★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梳理

★高三語文《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梳理

★高一語文文言文《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彙總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必考知識點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必考知識點1

燭之武退秦師的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是寡人之過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斷)

2、狀語後置

①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以其於晉無禮,且於楚貳也(介賓結構“於晉”“於楚”作“無禮”和“貳”的狀語,後置)

②佚之狐言於鄭伯曰→佚之狐於鄭伯言(介賓結構“於鄭伯”作“言”的狀語,後置)③若亡鄭而有益於君→若亡鄭而於君有益(介賓結構“於君”作“有”的狀語,後置)

3、賓語前置何厭之有→有何厭(之,賓語前置的標誌)

4、省略句

①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汜南(省略介詞“於”)

②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代詞“之”)

③(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省略主語“燭之武”)

④敢以(之)煩執事(省略代詞“之”)

燭之武退秦師的重點句翻譯

1、是寡人之過也

譯:這是我的過錯啊。

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矣。

譯:越過別的國家而把遠地當作邊邑,你知道這是很難的。

3、焉用亡鄭以陪鄰?

譯:為什麼要滅掉鄭國來使鄰國增加土地呢?

4、鄰之厚,君之薄也。

譯: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5、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譯: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互相往來,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是沒有什麼損害的。

6、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譯:使秦國土地減少而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譯:如果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譯: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道的。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必考知識點2

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順故事情節的發展線索。

全文以燭之武說退秦軍為中心。故事先點出了戰事爆發的原因,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又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接著寫鄭國君決定通過外交途徑來解除危機,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了燭之武。鄭伯自責,情真意切感動燭之武,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決定隻身見秦伯。進而闡述儲存鄭國對秦的好處,利用的矛盾,指出晉國的貪得無厭,滅鄭之後必然要進犯秦國,使秦國意識到與晉訂立盟約不助鄭的危險,終於達到秦鄭為盟的結果。

2、鑑賞燭之武說服秦穆公的思路。

燭之武為了說服秦穆公退師,採取了高超的攻心戰術,大體說來分為五步: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鄭知之矣);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這段說辭只有125字,表現出燭之武高明的心理戰術和精彩的外交辭令。他看準了聯合攻鄭各有所圖,而若取鄭則客觀上只會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無利,還會招禍。若秦穆公明白了這一層,就很可能反過來棄晉幫鄭,燭之武抓住了秦穆公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終於打動了對方。而燭之武的說辭更妙之處在於他心裡處處為鄭著想,但口口聲聲說的是為秦,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說辭,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緊逼,句句打動對方,顯示出極強的說服力。

3、分析燭之武、佚之狐、鄭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燭之武是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但在國難當頭時,深明大義,以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隻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鄭國的危機。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說服了秦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個慧眼識英雄的伯樂。“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瞭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鄭伯則是個勇於自責的上級領導人。當鄭國所處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牢。面對此,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從諫如流,情真意切,並欲揚先抑,設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於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4、鑑賞課文人物形象塑造的藝術性。

課文人物形象塑造主要運用正面描寫的方法。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燭之武,作者通過他的語言,不管是牢,還是說辭,都表現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特別是說秦時的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體現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另外,佚之狐的推薦,鄭伯的自責,退秦師的'事實,都從側面烘托了這個人物。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必考知識點3

一、詞類活用(例句)

(一)名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夜縋而出 (表時間,在晚上)

②朝濟而夕設版焉 (表時間,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東封鄭 (表處所,在東邊)

2.名詞作動詞

①晉軍函陵 / 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紮)

②與鄭人盟 (名詞作動詞,結盟、訂立同盟)

3.名詞的使動與意動

①既東封鄭(封:疆界。名作使動,使……成為疆界)

②闕秦以利晉(利:利益、好處。名詞作使動,使……得利)

③越國以鄙遠(鄙:邊邑。名詞作意動,把……當作邊邑)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作名詞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動詞作名詞,恩惠)

2.動詞的使動

①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使動,使……滅亡)

③燭之武退秦師(使動,使……退卻(撤兵))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越國以鄙遠(遠,遠地)

②臣之壯也(壯,壯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東西)

2.形容詞作動詞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變雄厚;薄,變薄弱)

(四)數詞活用

且貳於楚也(數詞“貳”活用為動詞,從屬二主)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必考知識點4

第1段 秦晉圍鄭

知識點:

貳:從屬二主軍:名詞活用作動詞,駐紮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介詞結構後置句,還原後的正常句式應為以其於晉無禮。 且於楚貳也

第2段:臨危受命。

知識點:

已:通矣,句末語氣助詞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介詞結構後置句,還原後的正常句式應為佚之狐於鄭伯言曰

辭曰:省略句,補充完整後為(燭之武)辭曰

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也字表判斷。

第3段:智退秦師

知識點: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封:名詞的意動用法

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東:名詞活用做狀語

陪:通假字,通倍 共:通假字,通供

厭:通假字,通饜說:通假字,通悅

闕:通假字,通缺或掘

以為:古今異義詞,古義:把當作今意:認為。

行李:古今異義詞,古義:出使的人今義:出行時帶的包裹。

東道主:古今異義詞,古義: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義:請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異義詞,古義:缺乏的東西今義:精神不好。

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還原後應為:有何厭。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介詞結構後置,還原後應為:若亡鄭而於君有益。

第4段:晉師撤離。

知識點:

敝: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知:通假字,通智 。

夫人:古今異義詞,古義:那個人今義: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異義詞,古義:離開今義: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斷句。

二、人物形象

1.燭之武:(1)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2)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3)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伯:(1)善於納諫。

(2)勇於自責。

(3)善於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識才的伯樂。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必考知識點5

一、一詞多義

“之”

1、公從之 (代佚之狐的建議)

2、許之 (人稱代詞,鄭文公)

3、將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詞)

4、子犯請擊之 (秦國,代詞)

5、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鄰之厚,君之薄也(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2、敢以煩執事 (介詞,拿)

3、越國以鄙遠 (連詞,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 (連詞,錶轉折)

5、以亂易整,不武 (介詞,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

2、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

3、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於之”,在那裡)

4、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裡)

“其”

1、以其無禮於晉(代詞,鄭國)

2、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

3、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通“供”,供給)

3、秦伯說 (同“悅”)

4、失其所與,不知 (同“智”,明智)

三、詞類活用

1、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紮)

2、既東封鄭(封,疆界。這裡用作動詞,使……成為疆界)

3、若不闕秦 (使動用法,使……削減)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5、越國以鄙遠 (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

6、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使動用法,使……滅亡)

7、燭之武退秦師 (使動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異義

1、夫人(古義為“那個人”,今義為“妻子”的尊稱)

2、行李(古義為“出使的人”,今義為“出門時所帶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

A. 以其無禮於晉

B.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C. 佚之狐言於鄭伯

2、省略句

A. 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汜南 (省略介詞“於”)

B.(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省略主語)

C. 敢以(之)煩執事 (省略介詞賓語,以之)

3、賓語前置

夫晉,何厭之有 (“之”作賓語前置的標誌)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

導語:《燭之武退秦師》是高一課文,其中有許多重要的文言知識,下面是《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總結,歡迎參考!

原文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南。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譯文

晉文公、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南。

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做不成什麼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

夜晚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了。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必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麼害處。況且,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築城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有什麼滿足的呢?現在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從哪裡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並派杞子、逢孫、楊孫幫鄭國守衛,就率軍回國。

子犯請求晉文公下令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援,我就不會有今天。藉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以混亂代替聯合一致,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撤離了鄭國。

一、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3.秦伯說(同“悅”)

4.失其所與,不知 (同“智”,明智)

二、古今異義

1.夫人(古義為“那個人”,今義為“妻子”的尊稱)

2.行李(古義為“出使的人”,今義為“出門時所帶包裹”)

三、特殊句式

1.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

A.以其無禮於晉

B.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C.佚之狐言於鄭伯

2.省略句

A.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汜南 (省略介詞“於”)

B.()許君焦、瑕(省主語“晉惠公”)

C.敢以(之)煩執事(省略介詞賓語,以之)

D.夜縋()而出(省賓語“燭之武”)

E.(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省略主語)

3.賓語前置

夫晉,何厭之有 (“之”作賓語前置的標誌)

四、詞類活用(例句)

1.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紮)

2.既東封鄭(封,疆界。名作動,使…成為疆界;東,名作狀,在東邊)

3.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4.且貳於楚也

5.越國以鄙遠(鄙—名詞邊邑,意動,把……當作邊邑;遠—遠地,形作名)

6.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使動,使…滅亡)7.燭之武退秦師(使動,使…撤兵)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9.臣之壯也(壯?壯年人)   10.今老矣(老—老年人)

11.鄰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勢力,薄—單薄的力量)

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東西)13.君亦無所害(所害—害處)

14.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恩惠,好處)15.與鄭人盟(盟—訂(建)立同盟)

16.唯君圖之(圖—計劃、考慮)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五、一詞多義:

“之、夫、以、而、焉、其、若、說、辭、鄙、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