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掩耳而走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41W

意思是:掩:遮蓋。捂著耳朵走開。指不願聽別人的話

掩耳而走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掩耳而走

成語發音:yǎn ěr ér zǒu

成語解釋:掩:遮蓋。捂著耳朵走開。指不願聽別人的話

成語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5回:“寧喜以殖之遺命,告於蘧瑗,瑗掩耳而走。”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狀語;用於處事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袖蛇而走是成語嗎?

”袖蛇而走“不是成語,“()()而走”的成語只有7個:

1、不脛而走 

【拼音】: bù jìng ér zǒu

【解釋】: 脛:小腿;走:跑。沒有腿卻能跑。比喻事物無需推行,就已迅速地傳播開去。

【出處】: 漢·孔融《論盛孝章書》:“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

2、落荒而走 

【拼音】: luò huāng ér zǒu

【解釋】: 指離開戰場,向荒野逃命。形容戰敗逃命。

【出處】: 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三折:“你自慢慢的從大路上行,我便落慌而走。”明·羅貫中《三國演義》三十一回:“玄德見勢危,落荒而走。”

3、望風而走 

【拼音】: wàng fēng ér zǒu

【解釋】: 遠遠望見對方的氣勢很盛,就嚇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敵。同“望風而逃”。

【出處】: 元·無名氏《獨角牛》第一折:“我直著他撲碌碌的望風而走。”

4、無脛而走 

【拼音】: wú jìng ér zǒu

【解釋】: 猶無脛而行。常以喻良才不招而自至愛賢者之門。同“無脛而行”。

【出處】: 漢·孔融《論盛孝章書》:“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

5、畏影而走 

【拼音】: wèi yǐng ér zǒu

【解釋】: 比喻庸人自擾。亦作“畏影惡跡”。

【出處】: 《莊子·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墨亦甚矣。”

6、循牆而走 

【拼音】: xún qiáng ér zǒu

【解釋】: 沿著牆走。形容恭順謹慎。

【出處】: 《左傳·昭公七年》:“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

7、掩耳而走 

【拼音】: yǎn ěr ér zǒu

【解釋】: 掩耳:遮著耳朵而逃走。指不願意聽別人的話。

【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五回:“寧喜以殖之遺命,告於蘧瑗,瑗掩耳而走。”

掩耳的意思?

注音 一ㄢˇ ㄦˇ

拼音 yǎn ěr

基本釋義

⒈  捂住耳朵不聽。

⒉  指不聞不問。

⒊  禦寒護耳的用品。

英文 to refuse to listen

國語辭典修訂本

掩耳「一ㄢˇ ㄦˇ」

⒈  捂著耳朵,表示不願聽聞。

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有識傍觀,猶卻掩耳,況當之者乎?」

引證解釋

⒈  捂住耳朵不聽。

引《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荀躒 掩耳而走。”漢 荀悅 《漢紀·昭帝紀》:“面刺王過,王至掩耳趨走。”唐 韓愈 《寄盧仝》詩:“勸參留守謁大尹,言語才及輒掩耳。”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六:“一日遊 西湖,望 建業 五色雲起,諸君謂為慶雲,擬賦詩。 劉 獨引大白慷慨曰:‘此王氣也,後十年有英主出,吾當輔之。’眾皆掩耳。”

⒉  指不聞不問。

引清 唐孫華 《哭曹九鹹明府》詩之四:“折腰憐傲吏,掩耳作家翁。”

⒊  禦寒護耳的用品。

引《元典章·禮部五·春牛經式》:“釋策牛人罨耳……寅亥時為通氣,故揭一邊。子丑時芒神全戴掩耳,為嚴凝時全掩也。”

帶“掩耳”的成語有哪些?

掩耳盜鈴、盜鐘掩耳、掩耳而走、掩人耳目

掩耳盜鈴[ yǎn ěr dào líng ]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造句:事情已經清楚了,你還想掩耳盜鈴?

盜鐘掩耳[ dào zhōng yǎn ěr ]盜:盜竊;鍾:古代一種樂器。 偷鍾時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

造句:那種盜鐘掩耳的人真是可笑至極。

掩耳而走[ yǎn ěr ér zǒu ]指不願意聽別人的話。

造句:即便聽見有人公開議論木子美,也應該掩耳而走,非禮勿聽。

掩人耳目[ yǎn rén ěr mù ]遮掩別人的耳朵和眼睛。 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騙人。

造句:為了掩人耳目,他精心地佈置了假現場,妄圖逍遙法外。

什麼什麼而走的成語

不脛而走

注音:bù

jìng

ér

zǒu

反義:祕而不宣

:脛:小腿;走:跑。沒有腿卻能跑。比喻事物無需推行,就已迅速地傳播開去。

故:

三國時,吳國的孫策對有才之士十分妒忌,常常藉故將一些有才能者殺掉。

有一個名叫盛孝章的有才者住在東吳,是孔融的好友。他為人耿直、孤傲,一向為孫策嫉恨。孔融時時為他擔心,生怕他被孫策殺掉。

一天,孔融給曹操寫了一封信,介紹了盛孝章的情況,勸曹操招納盛孝章。孔融在信中寫道:“如果要光復漢室,就先得著實求賢;而要得到賢人,就要尊重賢人。”他打了個比方道:“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以:因,意指:珠玉本來是沒有腳的,它之所以會落到人們的手中,就是因為有人喜歡它,何況賢人是有腳可以行走的呢?)孔融還在信中強調:“只要尊重賢才,賢才就會跑來。”

“不脛而走”一成語便出於此。

原喻賢才投奔慕賢者。後用於比喻事情還沒推行就傳開了。亦作“無脛而行”、“無足而走”、“無脛而走”。

漢·孔融《論盛孝章書》:“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

袁伯珍慌忙把家裡所有的東西,檢點一番;別的一樣不缺,只有金銀首飾和鈔票洋錢,卻一概~。(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四回)

Tags:掩耳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