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中道而廢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08W

意思是: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

中道而廢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中道而廢

成語發音:zhōng dào ér fèi

成語解釋: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

成語出處:西漢·戴聖《禮記·表記》:“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

成語繁體:中道而廢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處事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半途而廢  中途而廢 檢視更多中道而廢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他絕對自信他不是中道而廢的軟背脊的人兒。★茅盾《創造》三



孔子的“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是什麼意思

《論語 · 雍也第六》菁華選粹

白話解

1.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白話解:魯哀公問孔子說:「你的學生們,哪一個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顏回是最好學的,他偶然生氣發怒,但絕不牽連別人,並且不會重犯同樣的過錯。」

2.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白話解:孔子說:「真有賢德啊!顏回。只吃一簞飯(盛飯的圓形竹器),只喝一瓢水(以瓠剖成兩半用來盛水),住在粗陋的小屋之中,別人是憂愁得難忍其苦,回呀!仍然不改自得其樂,真有賢德啊!顏回。」

3.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

◎白話解: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的道,實在是能力不足啊!」孔子說:「能力不足的人,頂多在中途休息一些時候再前進,至於你現在則是劃地自限。」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白話解:孔子說:「知道它如何,不如喜好它,喜好他不如參與他,樂在其中。」

※ 譬如食;知之不如食之,食之不如飽之。

5.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白話解:孔子說:「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高深的道理,中等資質以下的人,難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只能談淺近的道理。」

※ 中人以下,需循序漸進,不可揠苗助長。

6.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白話解:孔子說:「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常動,仁者常靜。智者常樂,仁者長壽。」

※ 按錢穆先生注:水性活潑流通無滯礙,智者相似故樂之。山性安穩厚重,萬物生於其中,仁者性與之合,故樂之。

7.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白話解:孔子說:「一個有仁德的人,存心善良胸襟廣闊,常思推己及人,只要自己想自立,就會想到幫助別人自立,只要自己想通達,就會想到要幫助別人也通達。能就近取自身做比喻,將心比心,可以說是行仁的路徑與方法了。」

※ 能如此,不但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做到:己之所欲,施之於人。所謂兼善天下是也。

孔子“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是什麼意思?

沒有足夠能力的原因就是自己把自己的格局定的太小了,覺得自己的能力不夠,所以很難大膽的去嘗試,做到一半的時候就放棄了,終歸功虧一簣!

這句話出自《論語》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全書共20章、492篇,首創 “語錄體” 。是中國現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齊論》則在漢魏時期失傳。

力不足者中道而廢的中道是什麼詞類活用

你好,親

沒有詞類活用情況

力不足者,中道而廢。 中道:半路中途、半途。

這句話的意思是:能力不夠是到半路才停下來。

希望可以幫到您。

力不足者,中道而廢

今天讀《論語》6.12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的學說,是我的力量不夠呀!”孔子說:“如果是你的力量不足,你會走到半路停止。如今,你卻畫地為牢,不肯前進。”

我的感悟:

01 不給自己找藉口

我自己也經常會這樣,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對一件事情覺得難,有可能得不到滿意的結果,故乾脆放棄,索性以不努力來偽裝自己。以孔子所言來說,這些不過都是為自己不思進取、不願向前找的藉口罷了。

如果真的是能力不足的人,做到一半才會力不從心而放棄,現在說力不足是自己限制了自己,是畫地自限。並不是能力不夠,而是產生了畏難情緒,自己給自己設定了障礙。根本沒開始,無力不足一說。

這可以類比我們自身的”拖延症“,拖延症可能真得不是因為執行力差,也不是自身能力有多不足。

究其本質,真正的原因可能是自己內心的畏懼和目標的不明確。要想解決,就是要擁有突破自身的勇氣,開啟內心的枷鎖,把問題拆解,從而,打破拖延。

在這段內容裡面的關鍵詞呢,就是勇氣、突破極限和內心的枷鎖

02 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

光靠想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去做,很多疑惑和迷茫,只有在行動中才能找到答案

這段話,也是孔子在激勵他,大膽嘗試,盡力而為。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大不了中道而廢,做不下去了再停下來。思想上的畏難情緒是最可怕的,首先別被自己打敗了。

想做的事情就要勇於嘗試,不嘗試就放棄了成功的機會。所以,要大膽去嘗試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凡事能不能做好是能力的問題,而去不去做則是態度的問題了。有積極的進取心才能有不斷前進的動力,不管做什麼事情,只要敢於爭取,努力拼搏,總會有所收穫。

哪怕到最後沒有所謂的”成功“,你增長的閱歷和見識都會成為你未來之路上的墊腳石,讓你看到比別人更廣闊的天地。

過程不可逾越,每一步都算數。

03 看重目標,放下結果

如果做事太注重結果,還沒開始就給自己限定了範圍,做出了結論,往往會產生畏懼心理,這樣本來可以做到的事情也可能還沒開始就已經失敗了。

今天和我家老公在說女兒做量化交易時的心理素質,他說,等哪天她把結果放下了,對每天最後贏利多少沒那麼看重時,就打磨出來強大的心理素質了。

而現在對結果太注重,她會對一城一池的得失很在意。做交易總有輸贏,作為交易員,要儘快走出來,只能在那種情緒裡待幾秒,繼續看好目標,一往無前,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去的方向,不被沿路出現的各種情況帶偏和帶跑。

只要是能力就可以通過刻意練習來培養,關鍵是達成目標的心,是不是願意走上這條路。

網路上流行一個詞叫“死磕”,其實就是一種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精神,走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只能算走了一半;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難,越要認真對待,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堅定信念。

祝願看到此文的朋友,都能夠擁有前進勇氣,突破內心的枷鎖,不要給自己設限,勇往直前。

論語中的成語 以及原文

1、【犯上作亂】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出處】《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出處:《論語·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出處】《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處】《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見義勇為】看到正義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處】《論語·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 【出處】《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盡善盡美】極其完善,極其美好。指完美到沒有一點缺點。【出處】《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8、【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出處】《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9、【朽木不可雕】這個成語也稱“朽木糞土,比喻人已經敗壞到不可救藥的地步【出處】《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10、【聽其言而觀其行】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 【出處】《論語·公冶長》:“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11、【中道而廢】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處】《論語·雍也》中道而廢: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12、【文質彬彬】彬彬:配合諧調。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出處】《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3、【見賢思齊】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學得與他一樣。【出處】《論語·里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4、【舉一反三】反:類推。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比喻善於學習,能夠由此及彼。【出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5、【暴虎馮河】暴虎:空手搏虎;馮:同憑,馮河,過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類),赤腳蹚水。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出處】《詩經·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16、【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到臨死,他說的話是真心話,是善意的。【出處】《論語·泰伯》:“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17、【任重道遠】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鬥。【出處】《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18、【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出處】:《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9、【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出處:《論語·子罕》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20、【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21、【華而不實】華:通花,開花;實:果實,結果。花開得好看,但不結果實。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也指表面上很有學問,實際腹中空空的人。【出處】《左傳·文公五年》:“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論語·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22、【後生可畏】後生:青年人,後輩;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勢必超過前輩,令人敬畏。【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23、【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厭:滿足;膾:細切的肉。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製細做。 【出處】《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24、【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宮室,前面是堂,後面是室。登上廳堂,進入內室。比喻學問或技能從淺到深,循序漸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出處】《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25、【過猶不及】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出處】《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2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人。【出處】《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27、【成人之美】成全別人的好事。【出處】《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28、【察言觀色】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出處】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29、【以文會友】指通過文字來結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出處】《論語·顏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人。” 30、【一言興邦】指一句話可以興國。【出處】《論語·子路》:“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31、【近悅遠來】使近處的人受到好處而高興,遠方的人聞風就會前來投奔。舊指當權者給人恩惠,以便籠絡人心。 【出處】《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悅),遠者來。’” 32、【欲速不達】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出處】《論語·子路》:“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33、【言必信,行必果】說話算數,行動要堅決。【出處】《論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34、【言過其實】實際。原指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後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出處】《論語·子路》: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35、【以德報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6、【怨天尤人】天:天命,命運;尤:怨恨,歸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報怨天,責怪別人。【出處】《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37、【一以貫之】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處】《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出處】《論語·魏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3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慮:考慮;憂:憂愁。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表示看事做事應該有遠大的眼光,周密的考慮。【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0、【當仁不讓】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出處】《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 41、【有教無類】類:類別。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42、【禍起蕭牆】指禍亂髮生在家裡。比喻內部發生禍亂。蕭牆: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牆。【出處】《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43、【血氣方剛】血氣:精力;方:正;剛:強勁。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出處】《論語·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44、【色厲內荏】色:神色,樣子;厲:凶猛;荏:軟弱。外表強更,內心虛弱。【出處】《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 45、【道聽途說】道:道路;途:路途。路上聽來的又在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出處】《論語·陽貨》:“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 46、【飽食終日】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不動腦筋,不幹什麼正經事。【出處】《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47、【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四體:指人的兩手兩足;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脫離勞動人民。【出處】《論語·微子》:“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48、【無可無不可】表示怎樣辦都行,沒有一定的主見。 【出處】《論語·微子》:“我則異於是,是無可無不可。” 49、【見危致命】在危急關頭勇於獻出自己的生命。同“見危授命”。【出處】《論語·子張》: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50、【學而優則仕】優:有餘力,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後指學習成績優秀然後提拔當官。【出處】《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51、【天下歸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悅誠服。【出處】《論語·堯曰》天下歸心: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52、【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出處】《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53、【惠而不費 】惠:給人好處;費:耗費。給人好處,自己卻無所損失。 【出處】《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54、【不亦樂乎】乎: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裡相當於“嗎”。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55、【惡衣惡食】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處】《論語·里仁》:“士之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56、【發憤忘食】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57、【割雞焉用牛刀】也做“殺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出處】《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58、【誨人不倦】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出處】《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59、【理屈詞窮】理:道理,理由;屈:短,虧;窮:盡。由於理虧而無話可說。【出處】《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宋·朱熹集註:“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御人耳。” 60、【鳴鼓而攻之】比喻宣佈罪狀,遣責或聲討。【出處】《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61、【內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內心並不感到慚愧不安,即沒有做有愧於心的事。 【出處】《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6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別人著想。【出處】《論語·雍也》:“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63、【年富力強】年富:未來的年歲多。形容年紀輕,精力旺盛。【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後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 64、【匹夫不可奪志】雖是平民也不可強迫他放棄主張。【出處】《論語.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65、【輕裘肥馬】穿著輕暖的皮襖,騎著肥壯的好馬。形容生活闊綽。 【出處】《論語·雍也》:“赤之造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66、【 三復斯言】三複:多次反覆;斯言:這句話。反覆朗讀並體會這句話。形容對它極為重視。【出處】《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 67、【殺身成仁】表示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或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犧牲生命。【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68、【善賈而沽】賈:通“價”。善賈:好價錢;沽:出賣。等好價錢賣出。比喻懷才不遇,等有的賞識的人再出來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職。 【出處】《論語·子罕》:“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價)而沽諸?” 69、【手足無措】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出處】《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70、【駟不及舌】駟:古時由四匹馬拉的車;舌:指說的話。一句話說出口,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話說出來,再也無法收回。 【出處】《論語·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71、【循序漸進】循:按照;序:次序;漸:逐漸。指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出處】《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已自修,循序漸進耳。” 72、【循循善誘】循循:有次序的樣子;誘:引導。指善於引導別人進行學習。【出處】《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73、【言必有中】中:正對上。指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 【出處】《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74、【言不及義】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淨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出處】《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75、【仁人志士】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76、【慎終追遠】終:人死;遠:指祖先。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後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出處】《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77、【既往不咎】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出處】《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78、【富貴浮雲】意思是不義而富貴,對於我就象浮雲那樣輕漂。比喻把金錢、地位看得很輕。 【出處】《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79、【從井救人】意謂跟著跳到井裡去救人。原用以比喻對別人並無好處而徒然危害自己的行為。後亦用以比喻冒極大危險去拯救別人。【出處】《論語·雍也》:“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從之也?” 80、【侃侃而談】侃侃:理直氣壯從容不迫的樣子。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說話。【出處】《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cù jí,恭敬不安的樣子)如也,與與如也。” 81、【敬而遠之】敬:尊重;遠:不接近;之:代詞,指物件。表示尊敬卻有所顧慮不願接近。【出處】《論語·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82、【述而不作】述:闡述前人學說;作:創作。指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作。 【出處】《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83、【簞食瓢飲】形容極為清貧的生活。後用為生活簡樸,安貧樂道的典故。【出處】《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84、【斗筲之器】比喻氣量狹窄的人。 【出處】《論語·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85、【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處】《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載之。” 86、六尺之孤: 《論語。泰伯》可以託六尺之孤。(做人應該達到這種地步,把年幼的孤兒託附給你,而你能使對方放心完全信任你。) 87、察言觀色: 《論語。顏淵》洞悉對方的言談,並考察他的動機原由,才有深入的瞭解。 88、風行草偃: 《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上位者的德政好比是風,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風加諸於草上,草必定會隨風仆倒。) 89、非禮勿視: 《論語。顏淵》對待沒有禮貌的人,應當避免接近他,一但人適應了非禮的事,便會漸漸失去坦白公正的心,不能主持公道。 90、克己復禮: 《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盡力克服私慾的誘惑,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作法,凡事保持適度與社會民眾的精神合一,這就是實踐仁道的善政。) 91、苗而不秀: 《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幼苗雖然發芽,不抽穗不開花,有的雖已抽穗但卻不結果實。喻人人稱其神童的人,長大成人後,可能變得平庸無能) 92、功虧一簣: 《論語。子罕》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堆聚一座山只差一籠土沙即可完成,但半途而廢,則前功盡棄。) 93、先難後獲: 《論語。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總比別人先嚐苦頭,而對於應得的利益從不斤斤計較,這便是仁者的風度。 94、知者樂水: 《論語。雍也》有智慧的人欣賞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態,他的心靈也如同水一般清瑩透澈。 95、仁者樂山: 《論語。雍也》仁者的心如同山嶽的萬古堅貞,絕不因一時的利害和榮辱,而動搖自己的意志。 96、行不由徑: 《論語。雍也》選擇捷徑的人,往往因操之過急而走頭無路。 97、簞食瓢飲: 《論語。雍也》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形容顏回飲食簡單安貧樂道。) 98、既往不咎: 《論語。八佾》對於己經成為過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說些悔不當初的話。 99、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遇到困惑難解的事情,恭敬地請教比自己年輕或地位比自己低賤的人,並不是不件可恥的事。 100、聞一知十: 《論語。公冶長》回也聞一以知十。(形容顏回十分地聰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101、三十而立: 《論語。為政》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言他三十歲的時候,不論在精神或物質上都能獨立自主,且合乎禮節的要求。) 採納我吧

Tags:中道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