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3.06W

意思是:中:折中;庸:平常。儒家的一種主張。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則和態度。

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中庸之道

成語發音:zhōng yōng zhī dào

成語解釋:中:折中;庸:平常。儒家的一種主張。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則和態度。

成語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中,不能讀作“zhònɡ”。

近義詞: 不偏不倚 

成語例句:他一面想,這既無閉關自守之操切,也沒有開放門戶之不安:是很合於“中庸之道”的。(魯迅《彷徨 幸福的家庭》



中庸之道什麼意思

中庸之道是個漢語成語,意思為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出自《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

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理論: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理論: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中庸》原文之中,對中庸的定義如下:“喜怒衰樂之末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意思就是人的內心沒有發生喜怒哀樂等等情緒時,稱之為中。

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

中庸之道是一種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日常生活中,這種處世態度的人比比皆是;一些非常優秀的成功人士,他們之所能夠取得輝煌的成就,與他們的處世之道是分不開的。他們在工作中從來不偏離自己的目標,對工作持之以恆,鍥而不捨,堅守自己的主張和信念,從不人云亦云,趨炎附勢,堅定不移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奮進。

我有一個老同學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是一個公司的經理;他非常有才華,但從不恃才自傲,對任何人都是彬彬有禮;對自己的下級從不擺架子,謙和待人,低調沉穩,做事靜中求穩從不飛揚拔扈,即使下級做錯了事也不會凌厲指責,而是循循善誘,含蓄而委婉地暗示讓其自然領悟。他心裡明白,如果以對方有錯而盛氣凌人的態度斥責對方,使對方感到無地自容,是非常愚蠢的。正是他這種不偏不倚,不嗔不怒的工作態度,嬴得了廣大員工的信任和愛戴,才使得企業蒸蒸日上,創造出了輝煌的業績。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是持之以恆的成功大道。中庸的人懂得節制,從來不會放縱自己的行為,不管處於任何情況下,始終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這樣的人做事有始有終,從不氣餒,審時度勢,順應自然,遇事不怨恨,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把握機緣,曲徑通幽。

中庸之道講究天人合一,順從自然,講究至誠、至善。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則知天矣”。“為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種自我修養所達到的境界是非常美好的,是一種天人合一、造福人類的理想境界。

莊子提出過“意怠”哲學,說是有一種會鼓動翅膀的鳥,和別的鳥毫無出眾之處。別的鳥飛,它也根著飛;傍晚歸巢,它也根著歸巢;隊伍前進時它從不爭先,後退時也從不落後;吃東西不搶食。不脫隊,因此很少受到威脅。表面看來,這種生存方式顯得有些保守,但是仔細想想,這樣做也許是最可取的。凡事預先留條退路,不過分顯露自己的才能,這種人才不會犯大錯誤。在現在高度競爭的社會裡,這樣做看似中庸,卻也不失是一種有效的生存方式。

在人生坎坎坷坷的道路上,我們會面臨許多困惑,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挫折與磨難,始終保持一顆中正之心是非常必要的。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把心態放得平和一些,該明白時明白,該糊塗時糊塗;把一切陳舊不堪的雜念置之度外,你的人生才會更加精彩。

中庸之道的意思

中庸之道的意思為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中庸之道的“中”堤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

《中庸》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並提出人性修養的教育理論著作.《中庸》鄭玄注:“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也.”

《中庸》強調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後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率性之謂道”,是說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於道,認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於治儒家之道,所以說“修道之謂教”.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展了孔子“內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之道 就是忠恕之道

《中庸》要人們貫徹孔門相傳的“忠恕之道”,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思想的發揮,要求在處理人與人的關係上合於“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須好“三達德”,實行“五達道”,才能達到“中庸”的境界.所謂“五達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處理這五方面關係的準則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達道”的實行,要靠“三達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達德”,達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們努力進行主觀心性的養成,以達到“至誠”的境界.

《中庸》還闡述了學習程式,並強調“擇善而固執之”的勤奮不懈精神.它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為學必有的過程.它又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為學程式與頑強的學習精神,至今仍有借鑑意義.

什麼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意思有:

1. 作為成語使用,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2. 延伸深一層的含義,即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1)中不偏,庸不易;(2)指中正、平和;(3)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中庸之道”的知識延展:

1. 拼音:zhōng yōng zhī dào

2. 近義詞:不偏不倚

3. 反義詞:厚此薄彼、偏聽偏信

4. 用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5.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6. 造句:

(1)如果律師都能秉持一種和諧的人文精神,理性的揚棄中庸之道,將傳統的人文道德精神融入律師固有的氣質,律師將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

(2)中國人講究中庸之道,觸及的問題過於透徹就沒有品嚐的口感與深遠的意味,表面上雖然不痛不癢,不動聲色,卻能直指心靈深處。

(3)中華民族悠久的發展中,作為一種根本的處世之道,中庸之道一方面使人們普遍認識到行為的適度性,從而避免過激行為的出現,這使得中國社會有著某種特殊的穩定性,這是它積極的一面。

(4)因為採取直入本質的方式,所以佛教浩如煙海的被歷代僧人研習,但並不拘泥,故中國的佛教的門派之間沒有發生激烈的矛盾衝突,而這正合乎儒家哲學的中庸之道。

(5)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中正與兩端保持等距離,是最完美的均衡狀態,無論偏向任何一端,都將破壞均衡,同樣這與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

Tags: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