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43W

意思是:憂慮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後。比喻吃苦在前,享受在後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成語發音:xiān tiānxiàzhīyōu ér yōu,hòutiānxià zhīlè ér lè

成語解釋:憂慮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後。比喻吃苦在前,享受在後

成語出處: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用於處世等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吃苦在前,享受在後 檢視更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陶斯亮《一封終於發出的信》:“在被貶外逐時,還念念不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意思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意思是先於天下人的憂去憂,晚於天下人的樂去樂。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出自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原句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

翻譯為:不因外物的美好而高興,不以自己的得失而悲傷。在朝廷上做官時,會為百姓的事擔憂身處江湖不做官時,也會為國君擔憂。進入朝廷做官要擔憂,退處江湖也會擔憂。既然這樣,那什麼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這樣的人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得到快樂之後再快樂!

古代的仁人,就有堅定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之心不改,“進亦憂,退亦憂”。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什麼意思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意思是:先於天下人的憂去憂,晚於天下人的樂去樂。出自《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應至交好友嶽州知州滕宗諒之請,為重修岳陽樓而創作的一篇散文。

原文節選: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這篇文章通過寫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動靜相生,明暗相襯,文詞簡約,音節和諧,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對比,成為雜記中的創新。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意思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意思是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以後才快樂。

出處:北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譯文: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以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路呢?

擴充套件資料

《岳陽樓記》賞析:

《岳陽樓記》表現作者雖身居江湖,心憂國事,雖遭迫害,仍不放棄理想的頑強意志,同時,也是對被貶戰友的鼓勵和安慰。

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作者擬出一問一答,假託古聖立言,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曲終奏雅,點明瞭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結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悲涼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後標明寫作時間,與篇首照應。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什麼意思?

首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出自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其意思就是為官者(作者當時的身份)應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分愁擔憂,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

但是,一般人讀到這句話的時候,難免生出疑慮,憑什麼要把自身的利益和快樂至於他人之後?這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道德經》中說“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於是,我們便可從中更深刻地理解所提問題的現實意義。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我讀經典】

古文今譯:天地長久。天地所以能夠長久,乃是因為它們的一切運作都不為自己,所以能夠長久。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退在後面,反而能贏得愛戴;把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不正是由於他不自私嗎?反而能成就自己。

我的理解:天地的運作不為自己,所以能夠長長久久。聖人效法天地,行為沒有貪私的心念。

比如,我們一旦有了一定的位置,就有很多的誘惑,機會來得更為方便,往往情不自禁的伸展一己的佔有慾。猶如魚看到了誘餌,可一旦咬了鉤,再掙脫可就難了。

有道的人,不因自己的私慾而行事。他“後其身而身先“,把自己的意欲和利益擺在後面,而優先考慮更多人的利益,反而能贏得大家的推舉和愛戴;”外其身而身存”,能把自己置於眾人之外(深陷其中恐難以平心靜氣,又何以能做到無私呢?),他反而可以有更好的生存狀態。我覺得,這是能否成為一個好領導的重要的品性。

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切為了造福民眾而努力做事,所以,有人誇我我也做,罵我我也一樣做,因為不存在任何的私心,結果功成業就,內心平靜安樂。“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不正是由於他不自私嗎?反而能成就自己,成就他的理想生活,完成他的精神生命。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翻譯

意思是: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以後才快樂,表示為官者(作者當時的身份)應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分愁擔憂,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

出處: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這篇文章表現作者雖身居江湖,心憂國事,雖遭迫害,仍不放棄理想的頑強意志,同時,也是對被貶戰友的鼓勵和安慰。

《岳陽樓記》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寫於慶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內憂外患的年代,對內階級矛盾日益突出,對外契丹和西夏虎視眈眈。為了鞏固政權,改善這一處境,以范仲淹為首的政治集團開始進行改革,後人稱之為“慶曆新政”。

但改革觸犯了封建大地主階級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而皇帝改革的決心也不堅定,在以太后為首的保守官僚集團的壓迫下,改革以失敗告終。

“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呂夷簡,范仲淹貶放河南鄧州,這篇文章便是寫於鄧州,而非寫於岳陽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