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1919年誰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7.96K

1919年誰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的答案是:李大釗

1919年的5月,註定與往年不一樣。5月4日,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第二天,也就是5月5日,是馬克思誕辰101週年。

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新青年》輪值主編李大釗,把第6卷第5號定為“馬克思研究號”,並刊發了8 篇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其中分量最重的,就是他自己撰寫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上)。

李大釗,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生於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七歲起在鄉塾讀書,1905年入永平府中學,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青年時代,目睹在帝國主義侵略下的國家危亡局勢和社會黑暗狀況,激發了愛國熱忱,立志要為苦難的中國尋求出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奪後,開始發表文章,揭露軍閥官僚的統治只是加深了民族的災難和人民的痛苦。1913年,含憤東渡日本,就讀於東京早稻田大學。中國袁世凱政府提出二十一條亡國條件後,在日本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鬥爭,向國內寄發《告全國父老書》。這時,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學說。1916年回國後,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他在《青春》一文中號召青年“沖決歷史之桎梏,滌盪歷史之積穢,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

他積極抨擊舊禮教、舊道德,向當時抬出孔子來維護自己統治的反動勢力展開猛烈的鬥爭。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使大釗同志受到極大的鼓舞和啟發。他逐步明確地站到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來,成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

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同志第一個走上絞架,從容就義。時年尚不足三十八週歲。

為紀念李大釗同志,發揚他偉大的共產主義革命精神,中共中央於1983年3月18日將他和他的夫人趙紉蘭同志(1883年——1933年)的靈柩移葬於新建的李大釗烈士陵園。

1919年誰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

五四運動期間,李大釗在北京大學任圖書館長兼教授。他在東城紅樓(北大一院)上班,卻在西城租房子住,因為當時西城的房租便宜些。1920年至1922年,李大釗全家5口人住在西城區南邊石駙馬後宅35號(今新文化街文華衚衕24號),一座普通三合小院的平房。1923年春,又搬家到西城銅幌子衚衕,離開北大稍近一些。

每天清晨上班,從西城到東城,李大釗教授都要步行一大段路,不乘人力車。中午他經常不回家吃飯,在北大紅樓圖書館辦公室裡,有時一張大餅,有時兩個饅頭或窩頭,就白開水下肚。人們對他的生活歸納成十六字:“黃卷青燈,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

他們的家常便飯就是大餅夾根洋蔥。有人去李大釗府上拜訪,見他的幼女炎華,身穿紅粗布小棉襖,外套藍粗布小褂,前襟和袖口油光光的,土裡土氣的,像個鄉下孩子,完全不像北大教授的女兒。親戚對此很不理解,有次問起李大釗,他只是淡淡一笑說:“點種。莊稼人種地要點種,你當教授點什麼種?”意思兒女要從小立好獨立的根苗。“孩子們應當從小養成吃苦的習慣,免得長大了什麼也不會做。”

這種艱苦樸素的作風,在北大教授中罕見。北京朝陽大學學生張爾巖回憶,他曾勸李先生要注意營養,李大釗聽後說:“美味佳餚人皆追求,我何嘗不企享用?但時下國難當頭,眾多同胞食不果腹,衣不遮體,面對這種情況,我怎忍只圖個人享受,不思勞苦大眾疾苦呢?”

陳獨秀說:他(李大釗)對同志的真誠,非一般人可比。寒冬臘月,將自己新制的棉襖送給同志;青年同志到他家去,(他都熱情地招待飲食)沒有餓著肚子走出來的。

李大釗任北大圖書館主任時,起初月薪120銀圓,後增加到240塊銀圓。但他把三分之二的錢用在公共事業上,剩下三分之一也不完全用於家庭生活,還要拿出一部分接濟貧困學生。李大釗夫人常因生活費不夠而發愁。北大校長蔡元培得知後,曾關照會計科說:每月發薪時要先扣除李先生一部分,親手交給李夫人,免得李家中“難為無米之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