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清明節起始於哪個朝代?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7.22K

周代。中國傳統的清明節開始於周代。

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清明節起始於哪個朝代?

清明節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但是因為清明節與寒食節日期如此接近。古代人們就逐漸把這兩個節日的習俗進行融合。到了隋唐年間,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就合併成同一個節日了。

成為古代掃墓祭祖的日子,也就是如今的清明節。清明節據傳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祭祖掃墓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四大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在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人們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帶上水果食品、紙錢等物品來到墓地,將供品擺放在墓地前面,將紙錢焚化,為墳墓添一些新土,然後再在墓前磕頭祭拜,就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折柳贈別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風中搖曳的楊柳,總能給人一種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感覺。

自漢朝以來,人們就逐漸形成了折柳贈別的習俗,藉此互祝平安,因“柳”與“留”諧音,所以也取戀戀不捨、盡情挽留之意。同時希望離別的親友,到了他鄉也如離枝的柳條,能夠很快地生根發芽,隨處存活,這些都寄託著對親友的美好祝福之情。盪鞦韆清明節盪鞦韆的習俗由來已久,歷史相對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後來為了避免某些方面的忌諱,才改為鞦韆。最早的鞦韆一般都是以樹枝為架,然後再拴上彩帶。

後來逐漸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做成的鞦韆。盪鞦韆的習俗傳承至今,深受人們喜愛,不僅能鍛鍊身體,也可以藉此鍛鍊自己的勇氣。拔河拔河的運動起源於春秋後期,開始是在軍隊中盛行,當時叫“牽鉤”、“鉤強”,後來流傳到民間,到唐朝時期開始稱為“拔河”。拔河就是人數相等的雙方對拉一根比較粗的繩子,將對方拉出河界,就算獲勝。

唐玄宗時期曾經在清明節時期舉行大型的拔河比賽,後來就逐漸演變成清明節的民間習俗了。蹴鞠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動,起源於戰國時代,蹴鞠就是指一種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裡面用羽毛填充。蹴鞠運動是古代清明節時期人們非常喜愛的一種遊戲,到了漢代,蹴鞠就已經成為一項非常專業化的運動。到了唐宋,蹴鞠的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為一種大型活動,在宮廷內,經常有數百人蔘加。

《水滸傳》裡的高俅,就是一位蹴鞠高手,正因為他球技高超,才深得宋徽宗賞識,一路平步青雲。

清明起始於哪個朝代

清明起始於周代,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節據傳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起源於什麼時期?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餘百年的歷史。清明節,是我們民族的掃墓節,早在戰國時期,掃墓就很盛行,到秦漢時代,墓祭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活動,唐玄宗時期,正式將清明定為五禮之一。

清明時節,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時間大體在四月五日前後,也就是農曆三月上半月。

古人把一年分為24節氣,以這種曆法來安排播種、收成。清明便是24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15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由此可知,清明本為農曆節氣名稱,後來因為加了寒食禁火及掃墓的習俗,才形成後來的清明節。本來,寒食節與清明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105天,約在清明前後,在唐朝時,才將兩節合二為一。

清明節起源於什麼時候?

清明古稱“寒食節”,起源於春秋時代。據傳,周成王年幼時,在與弟弟叔虞的一次耍戲中,削桐葉為圭,說道:“以此封若。

”史官聽到後馬上走過來請成王擇日正式加封。

成王說:“吾與之戲耳。”史官說:“天子無戲言。”於是成王遂封弟叔虞於唐,稱為晉。晉傳至獻公時,獻公嬖驪姬殺死太子申生,並欲伐次子重耳於蒲。

重耳得知訊息後逃出,在外流亡19年。在重耳流亡期間,有個叫介子推的大臣把大腿上的肉割下來讓重耳吃,俗稱“割股奉君”。重耳重返晉國取得王位(稱晉文公)後,欲行復國之賞,便大會群臣,分3等計賞:上賞賞德,次賞賞才,再次賞功。

凡為復國戰死者為首功,授上賞。如:趙衰、穎頡、魏掣、狐偃等都受到賞封,但唯獨沒有介子推。在這種情況下,介子推並不言語,領著他的老母隱於綿上山中(今山西省境內)。

介子推的一個隨從看到這種情況,便懸書宮門。書中寫道:“有龍嬌嬌,頃失其所,五蛇從之,周流天下;龍飢乏食,一蛇割股,龍返於淵,安其壤土;四蛇人穴,皆有處處;一蛇無穴,號於中野。”晉文公得知後大驚道;“此寡人之過也!”於是便派人尋找介子推,但就是找不到。

後來聽說介子推藏在綿上山中,晉文公便親往求訪,找了好幾天還是找不到。這時有人說介子推對母親很孝順,如果放火燒山,他必然攜母而出。晉文公覺得此話有理,就命軍士舉火焚林。大火燒了3天,介子推始終不肯出來,最後母子相抱,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

晉文公找到介子推母子屍體,非常悲哀。為志其過,改綿上山為“介山”。因為燒山這1天是三月五日清明之時,晉國人為懷念介子推,當時1個月內都不忍生火做飯,盡吃冷食。以後漸減為3天,命為“寒食節”。

後來經過長期演變,三月五日(農曆)就被定為清明節。直到現在,農村每逢清明,家家都在門前插柳,並祭掃祖墓,以悼死者。

Tags:清明節 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