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中國清明節始於哪個朝代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2.77W

周朝。清明節據傳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中國清明節始於哪個朝代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清明節是傳統的春祭大節,與之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後,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

清明祭祀一種方式是採取墓祭的形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廟祭是宗族的共同聚會,有的地方徑直稱為“清明會”或“吃清明”。清明節祭祖,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拜祭。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清明節處在生氣旺盛的時節,也是陰氣衰退的時節。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同時為節氣和節日的傳統民俗節日。我國古時著名的氣象學著作《曆書》中就有言:“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可其實,在古代,清明節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而並非我國古代的傳統節日。 而古代人在清明期間是要過“上巳節”和“寒食節”的,只是隨著歷史的變遷,寒食節與上巳節都逐漸地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過去式,清明節這才慢慢地與兩個節日逐漸融合,成為包涵了這兩個節日寓意與習俗的一大節日。

清明節起始於歷史哪個朝代?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開始於周代。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清明節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

但是因為清明節與寒食節日期如此接近。古代人們就逐漸把這兩個節日的習俗進行融合。到了隋唐年間,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就合併成同一個節日了。成為古代掃墓祭祖的日子,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清明節。

相傳春秋時期,晉國的二公子重耳為了逃避追殺,帶著隨從過著逃亡的日子,在逃亡的路上,二公子重耳飢餓難耐,奄奄一息。有一名叫介子推的隨從見此情景就在自己的腿上割了一塊肉,給主子煮熟吃了。重耳得己甦醒。

當得知介子推是割肉救了自己,流下了感激的淚水。君臣們歷盡磨難,流亡國外十九載,終於還朝稱王。曾經跟隨的臣子們個個加官封候,唯獨忘記了割肉充飢的義臣介孑推。

介孑堆是個很有骨氣的人,並沒去討要官職,揹著老母親進了山。待一曰晉文公終於想起了多時不見的介子推。派人到處尋找,四處打探才得知揹著老母進山了。

於是文公親自帶人進山呼喊,晉文公是瞭解介子推的個性的,知道是不會出來的。於是就命人放火燒山。知道介子推是大孝子,在煙熏火燎的情形下為了老母也得出來,可是,直到山火熄滅也沒有出來。只見一株被火燒焦的樹幹,走上前去看到樹洞中介子推懷抱老母己經死去。

這一天就是陽曆的四月五曰。晉文公悲痛不已,決心要做一個清楚明白的君王意為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向全國下昭四月五日為清明節。這一天不許看見明火,不能用明火做飯,要吃冷食,俗稱寒食,因這一天介公是被火燒死的也叫寒食節。

晉公為了不忘記介子推,用燒焦的樹幹做了一雙木履每天穿在腳上。現在我們穿的拖鞋就是由木履演變來的。清明節祭祖,看似很簡單的問題。有文字記載始於周朝,距今2500年左右。

清明節是24節氣之一,因為清明時節,氣溫升高,萬物復甦,又星春耕的大好季節,農民開始種瓜點豆。人們在大忙之前選擇祭祖,是最好的時節。從2008年開始,我國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祭祖節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為3天法定祭拜日至今。

我國的清明祭祖,從周朝開婚看似順理成章,可是我國在上古時期,對祭祖已經十分重視。在距今9784年的上古時期,人文始祖伏羲就創造了人類文明“伏羲八卦預測”,定節氣,創曆法,以經可以精確到秒,十分完善豐滿。在漫長的歷史運用中,積累了成熟的經驗,所以我國真實的清明祭祖節,比文字記載的周朝要早的多。

清明節起源於什麼時期?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餘百年的歷史。清明節,是我們民族的掃墓節,早在戰國時期,掃墓就很盛行,到秦漢時代,墓祭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活動,唐玄宗時期,正式將清明定為五禮之一。

清明時節,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時間大體在四月五日前後,也就是農曆三月上半月。

古人把一年分為24節氣,以這種曆法來安排播種、收成。清明便是24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15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由此可知,清明本為農曆節氣名稱,後來因為加了寒食禁火及掃墓的習俗,才形成後來的清明節。本來,寒食節與清明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105天,約在清明前後,在唐朝時,才將兩節合二為一。

清明起始於哪個朝代

清明起始於周代,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節據傳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始於哪個年代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Tags:清明節 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