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誰提出的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1.93W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並整理而成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誰提出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四書”之一。孟子(約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於國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孟子的出生之時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約百年左右,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孟孫氏衰微後,有一支從魯遷居到鄒,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孟子沒有講他的老師的姓名,卻是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子私淑諸人也。”其受業於何人,自漢代以來頗有爭議,一是認為師從子思,一是師從子上,一是師從子思之門人。朱熹雲:“私,猶竊也。

李氏以為方言是也。人,謂子思之徒也。”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記載,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

而且根據《史記·孔子世家》,子思的父親孔鯉(孔子的兒子)生卒年,魯繆公(魯穆公)的在位時間進行推算,孟子受業於子思是難以成立的。由此看來,孟子師從子思之門人較為妥貼。關於孟子的父親更加缺乏資料,趙岐在《孟子題辭》中認為孟子“宿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樣,在母親的教育下成長,孟母教子的故事,史書上記載頗多,孟母的言傳身教對孟子成為“亞聖”具有巨大的作用。

孟子對孔子備極尊崇,他在《公孫丑上》說:“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孟子曾經遊歷齊、宋、滕、魏、魯等國,前後有二十多年。他遊歷列國的具體時間,已說不十分準確,只能依據《孟子》一書的記載,說明大體上的時間和情況。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屬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傳弟子。

他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聖,孟子被稱為亞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人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隨後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與其弟子的言論彙編於《孟子》一書,是儒家學說的經典著作之一。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性是善的。

但孟子只說性善,南宋朱熹補充為“人之初,性本善”,後世有學者提出“性向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句話是誰最早提出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指的是:在贍養自己的長輩時不應該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小孩時不應該忘記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出處是《孟子·梁惠王上》。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一篇的題目雖然叫“梁惠王上”,但內容不僅僅是孟子與梁惠王之間的談話,裡面其實包含了孟子與梁惠王、樑襄王、齊宣王三位國君的談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在中國堪稱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名言,即出自孟子與齊宣王的談話。既然是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我們就不得不對齊宣王這個人,以及二人之間談話的背景有所瞭解。在春秋戰國的紛亂爭鬥中,齊宣王雖然不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赫赫有名,但也稱得上是一位有故事的君主。南郭先生“濫竽充數”,騙的就是齊宣王。

而他在民間知名度最高的故事大概就是娶了一個相貌不佳卻本領非凡的女子鍾無豔,與此同時還有一個相貌奇美而一無所能的女子夏迎春,齊宣王一碰到什麼麻煩事就去找鍾無豔,麻煩過後就把鍾無豔拋在腦後,和夏迎春混在一起,於是就有了“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這麼個典故。從這兩個典故中,我們可以約略瞭解齊宣王的水平和他在百姓心中的印象如何。但人的麻煩就在於沒有自知之明。

齊宣王不是那種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卻一直有個稱霸諸侯的野心。孟子與他見面時,正逢他趁燕國的內亂,發兵打敗燕國的時候。正因為如此,齊宣王一見到孟子,劈頭第一句話就是“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與?”——春秋時期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的事,你能給我說說嗎?其躊躇滿志,可以說是躍然紙上。

作為儒家知識分子,孟子當然不可能給齊宣王講什麼“齊桓晉文之事”,而是講了一通“保民而王”的道理——保護的保,民眾的民,大王的“王”,“王”在這裡是動詞,讀四聲,意思是稱王天下。這裡涉及到儒家一對重要的概念,就是“王道”和“霸道”。同樣是征服天下,霸道靠的是武力,誰的拳頭硬、胳膊粗,誰就是老大;“王道”雖然也離不開實力,但更重要的還是依靠德行,施行仁政。

舉例來說,周武王推行的是“王道”,春秋五霸推行的則是霸道。“霸道”很危險,就算成功了也後患無窮,難以持久;而“王道”所及,卻能讓人“心悅誠服”,所以才能長治久安。那麼,作為一個君王,怎樣才能施行德政,推行王道呢?關鍵一點,就是一個“推”字,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敬愛自己老人的心推行到天下的老人,將喜愛自己子女的心推行到天下的子女,愛惜民力,輕徭薄賦,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衣食無憂。做到這一點,天下也就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出自哪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一文。其中老吾老:第一個“老”字作動詞用,意動用法,可譯為尊敬;第二個“老”作名詞,是老人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

擴充套件資料《孟子·梁惠王上》主要表述孟子勸解梁惠王做一個仁君的故事。這篇文章寫孟子游說宣王行仁政。說明人皆有不忍之心,為國君者,只要能發揚心中這種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難保民而王。文章通過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表現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張,也表現了孟子善辯的性格和高超的論辯技巧。

他的主張,首先是要給人民一定的產業,使他們能養家活口,安居樂業。然後再“禮義”來引導民眾,加強倫理道德教育,這樣就可以實現王道理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正是孟子對梁惠王的勸誡,希望他在施政的時候,能夠儘量實行仁政,讓老人跟孩子都能夠得到妥善的照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句話是哪個人最早提出的?

這句話是孟子提出的,最早見於《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說這話的目的是讓當時的齊宣王放棄對國家和人民實施的霸道之術,進而改為更好更仁愛的王道治國。

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用愛心和同理心去體恤他人。

不僅要對自己家的老人和孩子要關愛尊重,更要將心比心,對其他人家的的老人和孩子以同樣的愛心和尊重去對待,不能為了自家,不顧他人。這正是孟子提出的仁政治國和大愛普及的核心所在。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原文是這樣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通過原文我們可以知道,孟子說這話的深層含義還是勸告當時的統治者要以仁政德性治國,這樣則可統領天下,讓所有人都心服口服。國家治理起來,也就不會出現那麼多問題了。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雖然孟子之前也有人提出,但是影響不大。

這個美德到了孟子才被徹底啟用並受到重視。由此筆者想到了今天的人們。由於社會的發展和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現在的人們在傳統文化與美德的保持和繼承方面,似乎出現了一定的斷裂和滑坡。

西方文化傳播過來之後,中國人在生活方式上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文化雖然多樣化了,但是有些人卻變得更加自我和自私。說白了,就是做事時只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比如,自家的孩子有困難了,肯定會第一時間幫助處理,但是一旦遇到別人家的孩子這樣,在態度和處理方式上就會差別很大。

尤其是在公交讓座這個事情上,很多家長做的都不是很到位,有的甚至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的大愛價值相去甚遠。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現代人在物質豐富的條件下精神文明和做人禮儀方面的不足。雖然孟子當初的目的是讓國君治國,但是這句話也完全適合普通百姓們的生活,通過踐行和發揚,可以很好地提高我們的素養和對他人一視同仁的大愛精神,希望我們今後不要只是把它當作一個口頭禪,而是要在實際的行動中光大中國的傳統文化美德。

誰最早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句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一文,指的是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

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

尊重自己的爸爸媽媽老一輩是作為一個子女理所當然做得,古代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這是在闡明“孝”對於咱們提高自身品格是必要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維對於個人、家庭甚至社會的發展均有無法取代的效果。能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那麼咱們這個社會將愈加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將愈加密切。《孟子·梁惠王上》這一篇的標題儘管叫“梁惠王上”,可是內容不單單是孟子與梁惠王之間得說話,其中還包含了孟子與梁惠王、樑襄王、齊宣王三位國君得說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在我國能稱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名言,即出自孟子與齊宣王的談話。孟子一貫以孔子的正統的繼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貢獻也是無與倫比的。他不僅授徒講學,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學生,還與弟子一起著書立說,著《孟子》七篇,留給後世。

猶如綿綿春雨,普降於漫漫的歷史文化中。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另外,他還把人倫的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上這些理論的出發點就是源於向善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句話是誰最早提出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句話是孟子最早提出的。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

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誰最早提出的

孟子。此句出自《齊桓晉文之事》,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原句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譯文: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動東西那麼容易了。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孟子作為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國君實行“仁政”,要與民“同樂”。

孟子的思想學說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對話體著作。此文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通過孟子游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過,比較系統地闡發了孟子的仁政主張。作者簡介: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於國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