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科普教育 > 

水族端節的由來

欄目: 科普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2.88W
水族端節的由來

水族端節,水語稱為藉端。端,意為歲首或新年。借,意為吃。水族有自己的歷法,端節一般在水歷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約在農曆十月初至十一月中旬)時長49天,被稱為世界上最長的節日。節日前夕,水族人民舂新米,釀新酒,縫新裝,籌備各色食品、果品,以備祭祖待客之用。除夕夜,人們將銅鼓或大皮鼓懸於庭中,盡情敲擊,以示辭舊迎新。七年級凌晨,各家設素席,祭品有魚(水族把魚看作素菜)、新糯粑、新米飯、新米酒、豆腐、筍乾、南瓜花生、水果、糖、青菜等。其中尤以清蒸或清燉魚煲韭菜和炕(烤)魚為必不可少的祭品。

相傳,在很古的時候,水族人揹著銅鼓,扛著鋤頭犁耙成群結隊地去逃荒,可是到廣東和廣西都沒有辦法安定下來,搬到哪裡都不合心。大夥兒正在發愁的時候,天上飛來了一群諾仙術(諾仙術是水語中的一種鳥名,估計是鳳凰)。大家想,諾仙術肯定是來給大家帶路的,就跟著它走了。諾仙術順著大河向上飛,水族人也就隨著它的影子往大河上流搬家,到了岔河口的地方,諾仙術不見了。這裡人們又看見左邊一條河裡有條巨龍在遊,人們說龍是吉祥的動物,就朝著左邊的河谷往上搬。大隊人馬走了,有些掉在後面的人來到岔河口,看見兩條河的沿岸都是山青壩子平,就沿右邊的河谷往上搬了。

端節主要活動為祭祀和賽馬。節日期間,銅鼓聲此起彼伏,悠揚的歌聲和蘆笙調從早到晚迴盪在翠竹掩映的竹樓裡,水鄉山寨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

水族端節隨著民族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發展,為了適應現當代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水平的變化。端節文化也隨之發生著變遷,即端節在其自身結構的內部關係及與外界壞境的關係相對協調、功能相對穩定的條件下發生有序、緩慢而持續的發展和變化。端節的社交功能發生了變化,初衷的家族同聚、親戚間走往增進水族內部成員的團結現在演變成為沒有親屬關係的朋友、同事和領導成了端節客源的一個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