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科普教育 > 

福建土樓分佈在哪兒

欄目: 科普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73W
福建土樓分佈在哪兒

2008年7月6日,福建土樓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次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福建土樓,由福建省永定、南靖、華安三縣的六群四樓共46座土樓組成。即永定區初溪土樓群、洪坑土樓群、高北土樓群及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及懷遠樓、和貴樓、華安縣大地土樓群。這些土樓或方或圓,以圓為主,如珍珠般灑落在閩西南的綠水青山間。截至2008年,世遺土樓中最古老和最年輕的均在初溪土樓群,直徑66米的集慶樓已屆600高齡,直徑31米的善慶樓則僅有30年曆史。

宋元時期(11世紀至13世紀),是福建土樓的形成階段。早期土樓規模較小,結構較簡單,大多沒有石砌牆基,裝飾也較粗糙,形式基本為正方形、長方形。最早提及土樓的志書是藏於日本內閣文庫的諭詔重修虔臺志,記載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閩西永安與連城交界處建土樓的事實。

明代(14世紀末至17世紀初),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居民愈益重視教育,置學館,設書院,勸民入學,漸成風氣。通過科舉致仕不斷湧現。這些發跡官宦之家,大興土木,按中原通都大邑的建築規制興建土樓,建築形式漸趨考究,功能也向多樣化發展。

明末清初,鄭成功率軍與清兵在閩南一帶展開拉鋸戰,民間又建不少土樓、石樓以安生。

清代、民國(17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上半葉)時期,永定地區條絲煙、茶葉等加工業蓬勃興起,銷往全國及東南亞各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生態環境認識的提高,居民對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於人口的增長,為維護家族的共同利益,勢必建造更大規模的樓房,讓眾多的宗親幾十人或幾百人聚族而居。以適應家族的興旺,居住的安全。於是便建造了殿堂式的土圍樓以及方形、圓形等豐富多姿的土樓。其特點為規模巨集大、型別多樣等。在晚期,外來文化影響在部分土樓的建造中並得到了一定的反映。

20世紀50年代以後,該地居民仍大量建造土樓,土樓建築比較注重實用性,結構簡練,缺少華麗的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