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精緻生活 > 

三月三不同民族的習俗介紹

欄目: 精緻生活 / 釋出於: / 人氣:1.89W
三月三不同民族的習俗介紹

關於三月三不同民族的習俗是怎樣?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三月三不同民族的習俗介紹土家族三月三習俗:土家族的三月三,則是土家族的情人節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1、“三月踏沙灘”是象山石浦鎮的一種民俗。

2、關於它的由來,有幾種說法。

3、其中一種說法與生產勞動有關:當地農曆三月九年級前後,地溫和水溫開始升高,淺海辣螺爭相爬上灘頭繁殖。

4、當地人便在這個季節去沙灘拾螺,由此產生 “三月踏沙灘”的勞動場景。

5、如今,雖然灘頭資源逐漸枯竭,當地老人仍耐不住在這個日子帶著晚輩趕沙灘,重溫昔日拾螺的場面。

6、“三月踏沙灘”的勞動場景,也逐漸形成一個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動。

7、如今的“三月踏沙灘”,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以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為主體,以體育、漁業競技專案以及所邀外地歌舞、雜技節目為陪襯的特點。

8、其中的文藝表演多種多樣,除了跑馬燈、舞龍燈、彩閣巡遊等,還有據《辣螺姑娘招親》等民間故事改編的越劇表演,以及 “辣螺姑娘拋綵球”在觀眾中招親等娛樂活動。

9、這些活動具有民俗性、群眾性、參與性和娛樂性等特點。

10、漢族三月三習俗:安徽霍山吃蒿子粑粑蒿子粑粑(一) 配料:野生蒿子、米麵、臘肉、香蒜等(二) 製法:將新鮮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團,然後用木棍將蒿子的汁水敲打盡;將臘肉切成小方塊,先放在鍋裡炒,臘肉出油時,將米麵、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進鍋裡拌勻,添適量涼水燜一會盛起;將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狀,要薄厚均勻,做好後放入鍋內加蓋,小火炕,約15分鐘左右即可。

11、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鮮色美,為霍山獨有,傳說每年農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12、壯族三月三習俗: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

13、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14、壯族多於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15、侗族三月三習俗: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16、布依族三月三習俗: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

17、瑤族以三月三為“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穫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18、黎族三月三習俗: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

19、關於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

20、黎族“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人們稱它為談愛日,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

21、傳說,上古洪水時期,兄妹兩人躲在南瓜中倖存下來。

22、為了成家立業,他們決定分頭尋找其他人,並約好來年農曆三月三會合。

23、結果幾年過去兩人無功而返。

24、妹妹見找不到別人,就忍痛用竹籤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了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結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

25、這也是黎族“三月三”節和紋面來歷的傳說。

26、至今在東方市東方鎮中方,每年農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彙集一起,參加“三月三”盛會,載歌載舞、談情說愛。

27、畲族三月三習俗: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

28、 傳說,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飢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

29、畲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

30、在畲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

31、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

32、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

34、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

35、畲民善對歌,此日往往要邀請省內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臺獻藝,場面十分熱烈。

36、節日裡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

37、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槓、趕野豬等畲族民間競技。

38、“三月三”節日活動是畲族人文歷史的縮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建設新農村和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39、由於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東南沿海欠發達地區,隨著現代化程序和畲族居住環境的改變,畲族的語言、服飾、歌舞正在逐漸漢化,“三月三”傳統節日活動也趨於萎縮,亟待加強保護。

40、返回目錄>>>●三月三節日起源農曆“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壯族為典型。

41、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