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精緻生活 > 

仡佬族的民風民俗

欄目: 精緻生活 / 釋出於: / 人氣:8.95K

仡佬族的民風民俗的答案是:仡佬族副食中,以糯米餈粑為珍貴食品,年節打粑“祭祖”,喜慶待客,端陽送親家,重陽獻新送親友;各種節日慶典中特意穿戴本民族服飾;凡婚喪喜慶,都要設宴酬賓

1、飲食

在飲食上,主食以玉米(山區)、稻米(平壩地區)為主,其次是各種豆類、麥子、蕎子及薯類,喜吃酸辣食物和糯米粑粑等。仡佬族副食中,以糯米餈粑為珍貴食品,年節打粑“祭祖”,喜慶待客,端陽送親家,重陽獻新送親友,這一習俗一直儲存至今。

2、服飾

仡佬族的服裝文化因時損益,獨具特色。清代及其以前,服裝多為家織麻布染青藍二色製成。民國以後,各民族文化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審美觀隨社會發展而逐漸改變,無論男女老少,服飾逐漸與當地的漢族一致。

現在,人們的日常服飾日益多樣化,個性化,各種式樣紛繁。質地從單純的棉布、滌卡發展為毛料、麻紗、滌絲等,農村的仡佬族群眾也是一季多衣,只有在各種節日慶典中才會特意穿戴本民族服飾。

3、婚姻

新中國成立前,仡佬族各支系之間互不通婚,實行支系內婚制,但同宗不得開親,習慣姑表或姨表聯姻。青年男女一般在十四五歲時定婚,甚至有“揹帶親”、“指腹婚”者。

仡佬族婚禮儀程中,形式多種多樣,大部分地區保持有“男不親迎”和新娘步行,以及婚禮期間新婚夫婦不同房等傳統習俗。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仡佬族與漢族、布依族、彝族、苗族等各民族長期錯雜而居,締結族際婚姻、經由自由戀愛而到政府相關機構登記結婚的年輕人日益增多。

4、喪喜

凡婚喪喜慶,都要設宴酬賓。一般二三十桌,多則百餘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道真自治縣三橋一帶出現招待貴客的特殊禮儀“三么臺”。“么臺”是方言,意為結束,“三么臺”就是請貴客吃飯,一頓飯要吃三臺(次)才算完結。

仡佬族的“三么臺”筵席極其豐富的菜餚內容和頗為講究的用餐禮儀,充分反映了仡佬族飲食的獨特風味和文化內涵,體現著仡佬人的熱情與淳樸。

仡佬族的民風民俗

學界一致認為仡佬族的族源和古代“僚”人有關。在住房、服飾、飲食、喪葬和穿耳等風俗習慣上,也保留有大量與古代僚人相似的特徵。比如貴州普定縣窩子鄉和高陽鄉的仡佬族,到19世紀末仍然還保留有“打牙”習俗。

古代僚人很早就在我國西南地區生存。在漢代建立牂(zāng)牁(kē)郡以前,這裡已有若干個部落集團,而以夜郎最為強大。

公元3至5世紀時,由牂牁遷入四川的僚人,編入封建國家的戶籍,並且向封建王朝繳納賦稅。公元5世紀時,他們已能製造金屬的矛和盾、刺魚工具和銅爨(cuàn)等等,並用麻類纖維織成細布。7世紀以後,四川僚人的商品交換日益頻繁,僚布的質量很好,成為必須上繳給封建王朝的貢品。

直到宋治平年間(11世紀中葉),有的僚人領主還霸佔大量土地,擁有數千戶依附農民,成為割據一方的封建勢力。

元、明時期,中央王朝對仡佬族地區大都通過土司進行治理,有的地區還同時保留了仡佬族獨有的社會政治制度——馬頭制。郎岱廳(今貴州省六枝特區)仡佬族稱本族土官為馬頭,馬頭有馬頭田為俸祿,出巡時乘轎,有儀仗隊吹長號在前開路,顯示威風。

馬頭的後裔在仡佬族內仍然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至今在六枝地區有“馬頭仡佬”之稱。中央王朝還在仡佬族地區陸續建立了衛、所、屯、堡等軍事機構。明末開始的“改土歸流”,到清代雍正年間就在仡佬族地區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