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精緻生活 > 

內蒙古興安盟有幾個扎賚特旗

欄目: 精緻生活 / 釋出於: / 人氣:5.51K

內蒙古興安盟有幾個扎賚特旗的答案是:一個

內蒙古興安盟有幾個扎賚特旗

扎賚特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東鄰黑龍江省。東與泰來縣毗連,北與龍江縣為鄰。總面積11837平方千米,總人口39萬人(2004年)。

旗人民政府駐音德爾鎮,郵編:137600。程式碼:152223。區號:0482。拼音:Zhalaite Qi。

扎賚特旗轄7個鎮、1個鄉、1個蘇木:音德爾鎮、新林鎮、巴彥高勒鎮、胡爾勒鎮、阿爾本格勒鎮、巴達爾胡鎮、圖牧吉鎮、好力保鄉、巴彥烏蘭蘇木。境內還有:八一牧場、巴達爾胡農場等。

扎賚特,系蒙古語,為古代蒙古族部落的名稱。據《滿洲地名考》:“扎賚”為窪地之意。

清初,分蒙古科爾沁部部分割槽域為扎賚特部,亦即扎賚特旗,旗府駐音德爾鎮,隸屬哲裡木盟。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扎賚特荒務行局,並相繼出放莫勒紅崗子街基。光緒三十年十二月(1905年1月),於嫩江右岸設定大賚廳,駐莫勒紅崗子(今大賚鎮)。

民國成立後,隸屬黑龍江省管轄。東北淪陷後,初隸黑龍江省,後劃歸興安南分省。1946年6月,隸屬興安省納文慕仁盟。

1949年改隸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1953年4月,隸屬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行政公署。1954年5月,隸屬呼倫貝爾盟。1969年7月,隨同呼倫貝爾盟一併劃歸黑龍江省管轄。1979年7月,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初隸呼倫貝爾盟,1980年1月改隸興安盟。

扎賚特旗位於自治區東北部,地處大興安嶺南麓向 鬆嫩平原延伸的過渡地帶,位於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三省區交界處。東接黑龍江省龍江縣,南與黑龍江省 泰來縣,吉林省 鎮賚縣交界,西連 科爾沁右翼前旗,北與 呼倫貝爾市 扎蘭屯毗鄰。地處北緯46°04′—47°21′,東經121°17′—123°38′。扎賚特旗全境東西長210公里,南北寬143公里,總面積11155平方公里。

扎賚特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至東南依次構成低山、 丘陵、平原三類地貌,海拔高度130~1126 米。

扎賚特旗境內有 綽爾河等74條河流。

扎賚特旗屬 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3.24度,年降水量400毫米,無霜期120 140天。

截止到2011年,扎賚特旗已探明蘊藏著銅、鐵、大理石、 石榴石、矽石、煤、石油、 油砂等20餘種礦產。大理石主要為白色、灰白色大理岩,礦體長約2000米,寬400餘米。石榴子石共有7條礦體,平均石榴子含量79.98%,詳查儲量72.8萬噸; 花崗岩初查儲量2600萬立方米。油砂初勘面積261平方公里;矽石估算儲量2000萬噸;煤初步探明範圍為9.66平方公里。

扎賚特旗境內有原始森林255萬畝,草原面積1000萬畝。

扎賚特旗境內有 馬鹿、 野豬、 黑熊、 錦雞、 飛龍、 狍子、 猞猁、 水獺、 狐狸、 草兔、 灰鼠、 丹頂鶴、 白天鵝、 沙雞等野生動物。

截止到2011年,扎賚特旗地下水總儲量2.79億立方米,水能理論功率13.6萬千瓦。

截止到2010年,扎賚特旗人口數量為39萬人。

扎賚特旗居住著 漢族、 蒙古族、 回族、 滿族、 朝鮮族、 達斡爾族、 俄羅斯族、 白族、 黎族、 錫伯族、 維吾爾族、壯族、 鄂溫克族、 鄂倫春族等民族。

蘑菇有:白蘑、花臉蘑、榆蘑、樺蘑、柞樹蘑、楊樹蘑等。扎賚特旗是 木耳的主要產區之一,正常年景可產野生木耳4萬公斤左右。

榛子是扎賚特旗的土特產品,是堅果樹種,別名山板栗,是果材兼用的優良樹種。

橡子,種籽為橡子,其樹名為橡子樹,屬殼鬥科。落葉喬木,高達30m,生長迅速,抗乾旱,少蟲害,無需專人管理,荒山野嶺,沙丘薄地,均可栽種。

哈拉蓋是名貴的山野菜,也是較好的中藥材,它也入蒙藥。

扎賚特旗綽爾河流域有 哲羅魚,當地蒙古人稱其為“圖蘭扎嘎斯”。哲羅魚,體長,略側扁,呈圓筒形,頭部平扁,吻尖,口裂大,端位。背部青褐色,腹部銀白。頭部、體側有多數密集如粟粒狀的暗黑色小十字形斑點。產卵期雌雄體全顯示出青銅色,腹鰭及尾鰭下葉為橙紅色,雄魚更為明顯。

大鴇,別名:“ 地鵏 ”。雄鳥被稱為:“羊鵏”,雌鳥被稱為:“雞鵏”。蒙古名:“陶道格”。“上有天鵝,下有地鵏”。

扎賚特旗 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溼地是 白鷺等候鳥的繁殖棲息地。

刺繡:用多種綵線在布底上繡刺各種圖案如:“丹鳳朝陽”、“鴛鴦戲水”、“喜鵲登梅”等。舊時農村婦女多在煙荷包、鞋邦、鞋墊上繡,近年來多見於門簾、窗簾、枕套、電視機套、洗衣機外罩。 剪紙:用彩紙剪成花卉、鳥獸、喜字等圖案的一種手工藝術,農家女比較擅長。常貼於窗戶、玻璃或牆壁上,作為裝飾品。多在春節、端午節和婚嫁時剪貼。

燈籠:逢年過節民間素有掛花燈之俗,用竹木鐵絲綁骨架,彩紙裱糊,做成西瓜燈、白菜燈、蓮花燈、走馬燈、花鳥蟲魚、歷史故事等各種畫面的彩燈,在燭(燈)光的映照下,栩栩如生。懸於門庭和街市,以渲染節日氣氛。

紙紮:俗稱“紙貨”,用麻桿、竹杆、鐵絲等綁紮骨架,各色紙裱糊,做成車馬、房院、童男、童女、牛、搖錢樹及花圈等。用於喪事,以示祭奠。

鼓匠:亦稱“鼓匠班子”,每班由六、七人組成,樂器有嗩吶、笙管、胡琴以及鼓、板鑼、鈸等。

二人轉,又名“雙調”、“雙玩藝兒”、“蹦蹦戲”。舊時伴奏樂器以板胡、嗩吶為主。

東北大鼓:扎旗最流行的東北大鼓,一般是一人演唱一人伴奏。伴奏樂器是三絃。演唱者一手執板(用來擊節),一手持鼓錘,在演唱過程中與唱腔相配合不時擊鼓。

西河大鼓:扎賚特旗的西河大鼓是1964年曲藝人李祥豔、秦永啟夫婦由黑龍江省的 雞西市傳入的。

烤全羊(蒙語“晤本”、“好尼、西日哪”)是蒙古族接待貴客的一道名菜。色、香、味形俱全,別有風味。

手扒肉:蒙古語稱“布胡樂”。其做法是將全羊切成若干塊,白水下鍋,不加任何佐料,煮沸片刻後起鍋,置於大盤中食用。

黃油,蒙古語稱“希日陶蘇”。其製作方法是將鮮牛奶放入缸內或盆內,發酵後奶脂上浮成白油狀,蒙古語稱“烏日莫”。

吐古拉湯,漢語直譯為“ 牛犢湯”。將和好的白酒或蕎麵切成方形小薄片,煮熟後撈至燒開的烏日莫或芝麻、麻籽汁漿中便可食用。

貓耳朵湯,先將和好的蕎麵揉成條狀,再揪成杏核大小的塊塊,將塊塊放在一隻手的掌心上,用另一隻手大拇指將其按成貓耳朵狀,最後放進肉湯內,煮熟後便可食用。

炒米,蒙古語稱“胡列巴達”。將蒸熟的散糜子放在鍋內,拌細沙用猛火炒幹,加工去皮,即成炒米。

奶茶是蒙古族人最喜歡的飲料之一,一年四季常喝不斷。

馬奶酒,蒙古語叫“奇格”,牧民常駐機構用它來款待尊貴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