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席不暇暖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68W

意思是:暇:空閒。連坐席還沒有來得及坐熱就起來了。形容很忙;多坐一會兒的時間都沒有。

席不暇暖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席不暇暖

成語發音:xí bù xiá nuǎn

成語解釋:暇:空閒。連坐席還沒有來得及坐熱就起來了。形容很忙;多坐一會兒的時間都沒有。

成語出處: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成語繁體:蓆不暇煖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補語;形容事務繁忙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不,不能讀作“bú”。

近義詞: 應接不暇  日理萬機 

成語例句:真是忙得席不暇暖,人仰馬翻。(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一回)

席不暇暖的意思

題庫內容:

席:坐席;暇: 空閒 。連席子還沒有來得及坐熱就起來了。原指東奔西走,不得安居。後 形容 很忙,多坐 一會兒 的 時間 都沒有。

成語出處: 《淮南子·修務訓》:“孔子無黔突,墨子無暖席。”唐·韓愈《爭臣論》:“孔 席不暇暖 ,而墨突不得黔。”

成語例句: 真是忙得 席不暇暖 ,人仰馬翻。

繁體寫法: 席不暇煖

注音: ㄒㄧˊ ㄅㄨˋ ㄒㄧㄚˊ ㄋㄨㄢˇ

席不暇暖的近義詞: 應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目不暇接。後多形容來人太多或事務繁雜,接待應付不過來仰觀山,俯聽泉,旁睨竹樹雲石, 日理萬機一天要處理成千上萬件事務。形容當政者處理政務的繁忙明帝日理萬機,有甚麼空閒功夫,研究那佛經奧義?《

席不暇暖的反義詞: 無所事事遊手好閒,不肯效力,不求上進 閒得發愁

成語語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補語;形容事務繁忙

成語故事: 東漢樂安太守陳蕃克盡職守、政績卓著,很受青州刺史李膺賞識,但與朝中大臣意見不合,又被貶為豫章太守。豫章有位賢才徐樨很讓陳蕃仰慕,他去豫章家還沒有安頓好就去拜訪徐樨。他表示要學周武王當年席不暇暖一樣去求賢人的幫助

常用程度: 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 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 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 古代成語

英語翻譯: to be constantly on the go

讀音注意: 不,不能讀作“bú”。

寫法注意: 暇,不能寫作“瑕”。

"孔席不暇暖,墨突不得黔"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意思是孔子周遊列國時,連坐席也來不及坐暖就又出門了,而墨翟從不安居一地,所住之處灶上煙囪不及燻黑,就離家了。席:坐席;暇:空閒。原指東奔西走,不得安居。後形容很忙,多坐一會兒的時間都沒有。

該句語出唐代韓愈所著的《爭臣論》,作品又名《諍臣論》。選段原文如下:

或曰:陽子之不求聞而人聞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變,何子過之深也?愈曰:自古聖人賢士,皆非有求於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義,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後已。

故禹過家門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聖一賢者,豈不知自安佚之為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夫天授人以賢聖才能,豈使自有餘而已,誠欲以補其不足者也。耳目之於身也,耳司聞而目司見,聽其是非,視其險易,然後身得安焉。聖賢者,時人之耳目也;時人者,聖賢之身也。且陽子之不賢,則將役於賢以奉其上矣;若果賢,則固畏天命而閔人窮也。惡得以自暇逸乎哉?

白話文釋義:有人說:陽先生不求出名而別人都知道他,不求任用而君主任用了他。他不得已才出來做官,保持著一貫的操行準則而不改變,為什麼您對他責備得如此苛刻呢?韓愈說:自古以來的聖人賢士,都不是由於追求名望而被任用的,他們憐憫自己所處的時代動盪,民生不安定,有了道德和學問之後,不敢獨善其身,一定要經世致用,普濟天下。勤懇努力,終身不懈,到死才罷休。

所以大禹在治理洪水的過程中,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也不進去看一下,孔子周遊列國時,連坐席也來不及坐暖就又出門了,而墨翟從不安居一地,所住之處灶上煙囪不及燻黑,就離家了。那兩位聖人和一位賢人,難道不懂得自己過安逸生活的快樂嗎?實在是敬畏上天的旨意,而且憐憫人民的窮困啊。

上天將聖賢的德才和能力授予這些人,哪裡只是讓他們自己有餘就算了,實在是想通過他們來補充別人的不足。耳目對人來說,耳管聽,眼管看,聽清是非,看明安危,然後身體才能安全。聖人賢人,是世人的耳目;世人,是聖賢的身體。再說陽先生要不是賢人,那就應該被賢人所遣使來侍奉他的君主;如果確實是賢人,本當敬畏上天的意旨,而憐憫百姓的窮困。怎麼能夠只顧自己的閒適安逸呢?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爭臣論》針對德宗時諫議大夫陽城,不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身為諫官卻不問政事得失的不良表現,用問答的形式,對陽城的為人和行事進行直截了當的批評,指出為官者應當認真對待自己的官職,忠於職守,不能敷衍塞責,得過且過。

《爭臣論》在寫法上採取問答的形式。首先由對方發問,提出陽城是“有道之士”的看法,並且闡述其理由。儘管是發問,實際上是希望得到韓愈的認可。這就迫使韓愈不能不就什麼是“有道之士”,什麼是“爭臣”作一番論證。

這第一輪辯論之後,對方其實已經勢屈。勢屈而不服,只有用狡辯的方式來應戰了。認為陽城不是不諫議,而是不願讓君主負惡名,所以他雖有諫諍而外人不知。這個狡辯應該說是很難反駁的,因為在古代君主是神聖的,臣子確有不願讓君擔惡名而匿其諫諍之跡,所謂朝回焚諫草,是為世俗傳為美談。論者企圖以此而使韓愈語塞。

但韓愈稟承的是原始儒家的政治原則,並不像一般人那樣,把君主看得那樣神聖。諫官之設,其前提就是君主會犯錯誤,所以作為諫官而隱瞞君主犯錯誤的事實,久而久之,就會使君主真以為自己是永遠英明正確的。這種行為,其危害是顯而易見的。陽城如果真像論者所說的那樣,難道他是為了有意地讓君主養成“惡聞其過”的危險習慣嗎?第二輪辯論後,勝負已成定局。

但對方仍然可笑地負隅頑抗,甚至到最後提出了與開始的觀點完全相矛盾的理由,企圖讓韓愈最後收回對陽城的批評,但這隻能使自己越來越失去道義的立場。

Tags:席不暇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