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鴻門宴讀後感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6W

《鴻門宴》讀後感一

鴻門宴讀後感

烏騅馬一聲長嘶,似閃電劃破黑暗的時空。身後是四面楚歌,眼前是浩浩烏江。

哦,我的霸王!黑色的虛空壓得你喘不過氣來,沒有千軍萬馬,沒有吶喊嘶殺,你孤寂如同深秋的殘塔……力拔山河兮氣蓋世!是的,霸王,你可以拔山,可以扛鼎,可以號令三千鐵甲的征戰,但此刻,你已無力再拔心頭的那縷悲傷。

那些因你在鴻門宴中釋了劉邦而唾你為“婦人之仁”的人,焉能知道在狼煙四起的秦王朝中,你一聲巨吼,扛起天下蒼生悽楚目光的膽量;你披甲上陣,任鐵蹄踏遍關山萬里的勇猛;長城內外,你揮臂奮斫,在刀光劍影中劃出一道血色風景時的豪氣萬丈。

你是英雄!

你不懂得詭計陰謀未必只是小人伎倆,敗為賊寇勝為王!你西楚霸王不是君王,你不會知道,猥瑣小亭長也會唱出“大風起兮雲飛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是的霸王,你是個君子,可是你是否知道,在戰場上,沒有道義,只有伎倆!在萬騎逐鹿年代的君子正如那痴想飛過滄海的蝴蝶,頃刻間,跌落在大海,腐爛或永恆。

在四面楚歌中,那個在主帳翩翩起舞的窈窕身姿微微顫抖。只一瞬,一道銀光劃過。血如紗一般,杜撰在絕望的空氣中。“虞姬,虞姬,奈若何”。虞姬只有以死,來報你的滿腔柔情。

而你仍不醒悟麼?霸王!

虞姬翩翩起舞,祭你柔情萬丈。

寶馬悽悽長鳴,瀉你一世悲涼。

你的一生中只有這兩個知己啊,我的霸王!

江水汩汩,喚你回寂寞的岸邊。你拔出長劍,最後一絲亮抖抖過楚歌飄揚的夜空。

在西邊的天空,一顆明星漸漸墜落,

分解,崩潰。

直至灰飛煙滅……

霸王,你的出現正如曇花一現,可曇花的美卻無法使人忘卻,即使只有一瞬間。所以我們忘不了那個拔山的勇士,那個原諒仇敵的君子,那個火燒阿房宮的英雄。

《鴻門宴》讀後感二

《鴻門宴》所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麼的威風,多麼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常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麼的可悲!多麼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於小節”。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於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麼?——這沒有什麼,僅僅是因為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後人時,正是因為他的鐵血,後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嘆惋——英雄命短;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



鴻門宴讀後感

成功是每一個有夢想有追求的人希望達成的最高境界與目標,然而成功是需要條件相匹配的,怎樣才能取得你想要的成功,這裡,我們不妨從著名的歷史事件“鴻門宴”裡得到些啟示。

喜歡歷史的人忘不了在楚漢相爭的時代的那場著名的鴻門宴,這場暗藏殺機的宴會在劉邦等人的巧妙周旋中終於化險為夷,回味這場著名的歷史盛宴的勝利,我覺得有以下幾點,仍然值得我們去領悟與品味。

首先第一點,人脈是我們取得成功人生的基礎。

這段故事裡有一個細節,就是當項羽等人佈下“鴻門宴”這場欲殺劉邦的迷局時,是項羽的叔父項伯把這一重要資訊傳遞給張良,原因是張良曾經救過項伯的命,所以項伯為報答張良將此資訊告之張良,張良又將這個訊息轉告劉邦,於是張良與劉邦緊急部署,周密安排,再加上項伯的相幫,終於在強敵重圍中安全脫險。

這裡我們不妨可以看出,項伯這個人物在這場事件中的重要性,項伯與張良之間的人脈關係起到了傳遞資訊,疏通情報的作用,這裡從某些側面也反映出情報的重要性,情報資訊也是現代商業競爭取得勝利的必要條件,而這一切的取得,都要靠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路來達成。

其二,膽識是成功素質裡十分關鍵的魅力因素。

當“鴻門宴”中項莊以舞劍助興為名而實際目的是意取劉邦的危機關頭,張良見機不妙,趕緊找來一同前來的猛將樊噲,樊噲手持武器直闖進大帳,怒目而視、氣勢逼人,項羽驚問來者是誰,在張良介紹後,項羽賜與樊噲酒與生豬腿,樊噲以盾牌為案,用寶劍為刀,不一會將豬腿吃下肚裡,此舉震攝住了項羽,項羽無比心慌,心想此人如此凶猛,雖然自己有40萬大軍,可都在遠處,而此人離的如此之近,經過一番權衡後,項羽沒再下達殺劉邦的命令。

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正是在最關鍵凶險的時刻因樊噲的勇武與膽識而震住了對手,使整體局勢轉向平和和有利於己的方向。

膽識,正是這神奇的魅力武器創造了以弱勝強、以少勝多、以10萬勝40萬的歷史佳話。

其三,運籌帷幄的戰略思想祝你進退自如,掌控局勢。

除了人脈與膽識,這裡還有一種更重要的思想武器,那就是謀略。

張良在這一歷史事件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因為他的運籌帷幄的謀略佈局,才使整個的故事取得完美的結局,我們來共同回味下張良的靈思巧智。

當樊噲的出現緩和了緊張的氣氛時,劉邦決定藉機趕緊離開,於是他以去矛廁為由離開宴席,樊噲等人請劉邦儘快離開,劉邦怕不好交代,張良對劉邦說:“您只管與樊噲脫身,我自有良策。

張良推算二人已走遠,從懷中取出白壁一雙、玉斗一對,呈給項羽,說沛公已醉,怕失禮,特派他獻上禮物,又說了一番解釋的話,將矛頭轉向范增。

這裡,張良從懷中取出禮物證明他早有準備,已經在來時想好了退身之策,更巧妙的是他利用項羽的多疑將矛盾轉移到敵人內部,可以說,局勢盡在他的掌握只中,這和他冷靜分析對手、洞悉程序、運籌帷幄的戰略思想是分不開的。

最後最關鍵的一點,我覺得,在這裡我們還可以體會到的是,一個強人的成功素質。

這裡最核心的力量和魅力人物是劉邦,劉邦可以說是一個有膽有識、知人善任的典範,在整個事件中他深知自己的位置和敵我的強弱關係,聽從張良的意見和項伯與項羽巧妙周旋,他的能屈能伸和隨機應變,都展現了一個成功政治家的非凡才華與能力。

膽識、智慧、謀略和善於組織人力的能力,相信,當你能成功把握這些元素時,你也會成功的把握自己的理想人生。

李清照有詩云:"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裡,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傑。他叱吒風雲的偉業,所向披靡的戰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著實為後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他的悲劇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古人云:"義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後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說,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劇。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於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於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於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可以說,過分借重於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麼,意氣風發,衣錦還鄉,擊築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1樓的答案來自:

以下是我找的:

《鴻門宴》讀後感

——問世間誰是英雄

王劍剛

西楚霸王項羽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悲劇英雄。

項羽身為楚國貴族後裔,從24歲(前209)起兵反秦開始,到31歲(前202)垓下身亡為止,在風起雲湧的反秦鬥爭和楚漢相爭的舞臺上,只活躍了短短的8年,卻留給人們歷久不衰的鮮明印象。

公元前207年,鉅鹿之戰。此時陳勝被殺,項梁戰死。秦軍名將章邯率20萬主力圍困趙軍於鉅鹿,而反秦起義軍首領宋義卻坐觀成敗,延誤戰機。項羽果斷地斬殺宋義,率楚軍渡過漳河,破釜沉舟,以一當十,殺聲震天,九戰九捷,消滅了秦軍主力,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此時的項羽將他的英雄豪氣演繹得淋漓盡致。

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已近尾聲。項羽到了四面楚歌的悲慘境地,不免發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嘆。但在最後一戰中,他孤身奮戰群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倒退)數裡。”可以想見其多麼神勇!但“虎落平陽遭犬欺”,終究擺脫不了受圍困的處境,故有烏江邊贈馬亭長之舉,有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感,以自刎之舉成全急欲領賞的漢軍將領。一代英雄,自我毀滅。死得坦然,一點也不拖泥帶水。就連李清照這樣的弱女子也不禁讚歎:“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個項羽,豈不是將整個南宋小朝廷比了下去?

項羽是英雄,但只是一個失敗英雄,只是一個悲劇英雄。

他力能扛鼎,有萬夫不當之勇,但他有勇少謀。

他自視甚高,豪爽直率,但“自矜攻伐”、“奮其私智”、“欲以力征經營天下”,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劉邦能利用項伯來擺脫危機,項羽卻輕易出賣曹無傷;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項羽有一范增卻不用。

他坑殺秦軍降卒20萬,火燒阿房宮,其暴戾之舉令人扼腕。

他自封西楚霸王,分裂天下以封王侯,更是倒行逆施之舉,豈不是要將歷史車輪拉回到戰國時代?

他在面臨垓下之圍的絕境時,尚自負英雄,說什麼“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拒絕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他政治上優柔寡斷,目光短淺,不屑於耍弄權術,又怎能玩得過年長他24歲又極有心計極有野心的劉邦呢?

總之,項羽能作一員偉大的軍事將領,卻不能成為一名傑出的政治家。

屠洪剛在一曲《霸王別姬》中唱道:“問世間誰是英雄?”後人卻更感慨於他生離死別時表現出來的俠骨柔情。至於他是否英雄,他已以自身的行為作了最好的註解。

評:本文以“悲劇英雄”為主線,先肯定項羽是一位英雄,再談到了他諸多方面的失措失誤,結尾用歌詞與題目照應,條理清晰,論述也較有說服力。

寫《鴻門宴》讀後感800字

改變歷史的小人物

——讀《鴻門宴》

《鴻門宴》一文中,最為吸引我的,不是劉、項的爾虞我詐,不是項羽的英雄氣短,也不是張良的神機妙算,而是一個人,一介莽夫,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物-樊噲。

《鴻門宴》中樊噲的登場,無疑是整個故事、局勢的轉折點。沒有樊噲在旁,劉邦處處吃虧,又無力抵抗。樊噲登場後,他先撞翻衛士嚇得號稱“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項羽大驚失色。接著接過酒杯一飲而盡,把項羽上次的生肉當場吞下,為劉氏集團取得氣勢上的上風。接著以一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講話,令項羽啞口無言,又在道義上佔據了上風。最後還是他,講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以軍事家的氣魄,言簡意賅地分析了逃跑的刻不容緩,打消了劉邦心中殘存的優柔寡斷。可以說,樊噲在鴻門宴中起了決定性作用,沒有樊噲的英明與果敢,也就沒有劉邦在鴻門宴中的全身而退。他更讓我認識到,在雙方對峙的危機時刻,改變戰局,帶來勝利的往往是哪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

不要輕視所謂的小人物,雖然之前一直是配角,但他們就像拔蘿蔔到最後出現的那隻小老鼠,往往在最關鍵的時刻,從天而降,左右局勢。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前曾身經百戰。在一次戰鬥中,他的戰馬被敵人殺死,徒步作戰的趙匡胤馬上陷入了重重包圍。生死存亡之際,一個士兵騎馬衝入陣地,把戰馬給了趙匡胤,助其殺出重圍。趙匡胤得以繼續戰鬥,並最終取勝。沒有那位無名的小兵,趙匡胤估計早就死在亂軍之中了,哪能有宋朝的盛世繁榮。

小人物可以改變世界,小人物的歷程也更加曲折離奇,更富於傳奇色彩。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周星馳在他的電影中總是扮演庸庸碌碌,最後修成正果的小人物吧。其實不只是小人物,小事件往往也發揮巨大作用。細節決定成敗,重視生活中每一件不起眼的事,每一個不起眼的人,你的人生必定因此而光彩奪目。

可能你現在也正是這樣一個小人物,是一顆未發光的金子。但要相信自己,切勿“妄自菲薄”。在心裡對自己說:我是金子,我會發光的。

《鴻門宴》 讀後感

李清照有詩云:"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裡,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傑。他叱吒風雲的偉業,所向披靡的戰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著實為後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他的悲劇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古人云:"義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後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說,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劇。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於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於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於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可以說,過分借重於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麼,意氣風發,衣錦還鄉,擊築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鴻門宴讀後感,高一,500字?

《鴻門宴》讀後感

——問世間誰是英雄

西楚霸王項羽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悲劇英雄。

項羽身為楚國貴族後裔,從24歲(前209)起兵反秦開始,到31歲(前202)垓下身亡為止,在風起雲湧的反秦鬥爭和楚漢相爭的舞臺上,只活躍了短短的8年,卻留給人們歷久不衰的鮮明印象。

公元前207年,鉅鹿之戰。此時陳勝被殺,項梁戰死。秦軍名將章邯率20萬主力圍困趙軍於鉅鹿,而反秦起義軍首領宋義卻坐觀成敗,延誤戰機。項羽果斷地斬殺宋義,率楚軍渡過漳河,破釜沉舟,以一當十,殺聲震天,九戰九捷,消滅了秦軍主力,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此時的項羽將他的英雄豪氣演繹得淋漓盡致。

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已近尾聲。項羽到了四面楚歌的悲慘境地,不免發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嘆。但在最後一戰中,他孤身奮戰群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倒退)數裡。”可以想見其多麼神勇!但“虎落平陽遭犬欺”,終究擺脫不了受圍困的處境,故有烏江邊贈馬亭長之舉,有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感,以自刎之舉成全急欲領賞的漢軍將領。一代英雄,自我毀滅。死得坦然,一點也不拖泥帶水。就連李清照這樣的弱女子也不禁讚歎:“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個項羽,豈不是將整個南宋小朝廷比了下去?

項羽是英雄,但只是一個失敗英雄,只是一個悲劇英雄。

他力能扛鼎,有萬夫不當之勇,但他有勇少謀。

他自視甚高,豪爽直率,但“自矜攻伐”、“奮其私智”、“欲以力征經營天下”,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劉邦能利用項伯來擺脫危機,項羽卻輕易出賣曹無傷;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項羽有一范增卻不用。

他坑殺秦軍降卒20萬,火燒阿房宮,其暴戾之舉令人扼腕。

他自封西楚霸王,分裂天下以封王侯,更是倒行逆施之舉,豈不是要將歷史車輪拉回到戰國時代?

他在面臨垓下之圍的絕境時,尚自負英雄,說什麼“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拒絕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他政治上優柔寡斷,目光短淺,不屑於耍弄權術,又怎能玩得過年長他24歲又極有心計極有野心的劉邦呢?

總之,項羽能作一員偉大的軍事將領,卻不能成為一名傑出的政治家。

屠洪剛在一曲《霸王別姬》中唱道:“問世間誰是英雄?”後人卻更感慨於他生離死別時表現出來的俠骨柔情。至於他是否英雄,他已以自身的行為作了最好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