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不知利害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9.19K

意思是:不知什麼為利,什麼為害。

不知利害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不知利害

成語發音:bù zhī lì hài

成語解釋:不知什麼為利,什麼為害。

成語出處:戰國 宋 莊周《莊子 齊物論》:“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動賓式;作謂語;形容魯莽從事

成語結構:動賓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不知進退 檢視更多不知利害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49回:“竇建德不知利害,統重兵來侵我境。”



初入蘆葦不知深淺的意思 初入蘆葦不知深淺含義是啥

1、初入蘆葦,不知深淺釋義:比喻閱歷不深、不知利害。

2、蘆葦:又稱“蘆”、“葦”。單子葉植物,禾本科。多年生草本。多長在水邊。地下有粗壯的根狀莖。葉披針形,花紫色。是保土固堤植物。稈可造紙編席。花絮可填枕頭。根狀莖能入藥。

3、不知利害:不知什麼為利,什麼為害。

明辨力諍,不知有死生利害什麼意思?

“明辨力諍,不知有死生利害“,你說的這句話,是形容湯陰名人許有壬的故事。這句話的意思是形容許有壬明辨是非,(遇到錯誤的行為)向皇帝勸阻力諫,毫不顧及個人的生死和利害關係。

辨,指的是辨明是非。諍,指的是向皇帝提出批評或者不同意見。

許有壬在元朝為官七朝,超過五十年,他剛正不阿,不顧個人安危,遇國家大事,無不盡言,明辨力諍,不知有死生利害。

滿意請採納。

不知死活是什麼意思

不知死活的意思是形容不知利害,冒昧從事。

不知死活,漢語成語,拼音是bù zhī sǐ huó。

出處:

《水滸傳》第六七回:“單廷珪、魏定國大笑,指著關勝罵道:‘無才小輩,背反狂夫!上負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軍到來,有何理說?’”

《世無匹》第二回:“你卻不知死活,灌了這許多酒去。”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零八回:“再說項燕募得二萬五千人,來至徐城,適遇楚王之同母弟昌平君逃難奔來,言:‘壽春已破,楚王擄去,不知死活。’”

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彼時日色將晚,前無行人,就把他盡力一推,推落崖下,不知死活。”

造句:

既然丘子鍵不知死活的往槍口上撞,他樂得順水推舟,政客的老辣在樑鬆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這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帶來一位身穿白衫的男子,健馬疾馳而來,待到近前才看到白衫男子懷裡還緊緊攬著著一個男人,被攬著的男人一動不動,不知死活。

憑他也敢向世界拳王挑戰,真是不知死活。不知生死如何。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不知死活

四字成語什麼什麼什麼知

1. 四字成語大全什麼什麼知什麼

知足常樂、

一葉知秋、

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冷暖自知、

知法犯法、

見微知著、

迷途知返、

不知不覺、

不知所措、

真知灼見、

不得而知、

知無不言、

自知之明、

恬不知恥、

知己知彼、

知遇之恩、

一知半解、

不知所云、

明知故犯、

溫故知新、

知易行難、

眾所周知、

先知先覺、

知難而退、

知人論世、

落葉知秋、

知人善任、

婦孺皆知、

一無所知

2. “知”字開頭的四字詞語有哪些,最好是能表達愛意的

安分知足 (ān fèn zhī zú) 安於本分,對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滿足。

白首相知 (bái shǒu xiāng zhī) 白首:白頭髮,引申為時間長。意謂老年知己。

伯玉知非 (bó yù zhī fēi) 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時衛國人;非:不對。比喻知道以前不對。

不得而知 (bù dé ér zhī) 沒有辦法知道。 不識不知 (bù shí bù zhī) 沒有多少知識。

舊喻民風淳樸。 不知不覺 (bù zhī bù jué) 知:知道;覺:覺察。

沒有意識到,沒有覺察到。現多指未加註意。

不知端倪 (bù zhī duān ní) 端倪:頭緒。不知頭緒。

不知凡幾 (bù zhī fán jǐ) 凡:總共。不知道一共有多少。

指同類的事物很多。 不知甘苦 (bù zhī gān kǔ) 甘苦:甜和苦,多偏指苦。

分不清是甜還是苦。形容做某事不容易或對前人的艱辛沒有體會。

不知高低 (bù zhī gāo dī) 指說話或做事不知深淺輕重。 不知好歹 (bù zhī hǎo dǎi) 不知道好壞。

多指不能領會別人的好意。 不知紀極 (bù zhī jì jí) 紀極:終極,限度。

原形容貪得無厭。亦表示極多。

不知進退 (bù zhī jìn tuì) 不知道應當前進還是應當後退。比喻無決斷。

也形容言語行動沒有分寸。 不知就裡 (bù zhī jiù lǐ) 就裡:其中,內情。

不知道內幕。 不知利害 (bù zhī lì hài) 不知什麼為利,什麼為害。

不知其詳 (bù zhī qí xiáng) 不知道他的詳細情況。 不知人間有羞恥事 (bù zhī rén jiān yǒu xiū chǐ shì) 形容 *** 到極點。

不知肉味 (bù zhī ròu wèi) 原指被美妙的音樂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後形容專心學習,吃東西辨不出味道。

也形容生活困難,無肉可吃。 不知深淺 (bù zhī shēn qiǎn) 形容不懂得事情的利害。

不知世務 (bù zhī shì wù) 不知道當代的情勢。 不知死活 (bù zhī sǐ huó) 形容不知利害,冒昧從事。

不知所措 (bù zhī suǒ cuò) 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形容處境為難或心神慌亂。 不知所以 (bù zhī suǒ yǐ) 以:原因。

不明白為什麼是這樣。指不知道原因。

不知所終 (bù zhī suǒ zhōng) 終:最後,結局。不知道結局或下落。

不知有漢,何論魏晉 (bù zhī yǒu hàn, hé lùn wèi jìn) 不知道有漢朝,三國魏及晉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長期脫離現實,對社會狀況特別是新鮮事物一無所知。

也形容知識貧乏,學問淺薄。 材高知深 (cái gāo zhì shēn) 材:通“才”。

知:通“智”。才能出眾,智慧高超。

草木知威 (cǎo mù zhī wēi) 連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勢極大。

察己知人 (chá jǐ zhī rén) 指情理之中的事情,察度自己,就可知之別人。 察今知古 (chá jīn zhī gǔ) 指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

它總是循著時間的先後逐漸演變而成的。觀察它的現在,可以推知它的本來面目。

蟬不知雪 (chán bù zhī xuě) 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見聞不廣。

達官知命 (dá guān zhī mìng) 達觀:舊指一切聽其自然,也指看得開。知命:舊指知天命,想念人的命運是由天決定的。

指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任憑命運安排,無 達權知變 (dá quán zhī biàn) 指不死守常規,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 達人知命 (dá rén zhī mìng) 達人:通達事理的人。

指心胸豁達的人,安於命運。 道遠知驥,世偽知賢 (dào yuǎn zhī jì, shì wěi zhī xián) 驥:良馬。

路途遙遠才可以辨別良馬,世間的虛偽狡詐才能鑑別賢才。比喻經過長久的磨練,才能看出人的優劣。

睹微知著 (dǔ wēi zhī zhù) 微:細小;著:顯著。看到細小的徵兆便知道其性質及發展趨勢。

婦孺皆知 (fù rú jiē zhī) 孺:小孩。婦女、小孩全都知道。

指眾所周知。 告往知來 (gào wǎng zhī lái) 告訴了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另一點。

比喻能明瞭事物的因果同異的關係,據此知彼。 格物致知 (gé wù zhì zhī) 格:推究;致:求得。

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觀過知仁 (guān guò zhī rén) 察看一個人所犯過錯的性質,就可以瞭解他的為人。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hǎi nèi cún zhī jǐ,tiān yá ruò bǐ lín) 四海之內有知己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感覺象鄰居一樣近。 恨相知晚 (hèn xiāng zhī wǎn) 恨:懊悔;相知:互相瞭解,感情很深。

後悔彼此建立友誼太遲了。形容新結交而感情深厚。

渾然無知 (hún rán wú zhī) 形容糊里糊塗,什麼都不知道。 疾風知勁草 (jí fēng zhī jìn cǎo) 在猛烈的大風中,只有堅韌的草才不會被吹倒。

比喻只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知道誰真正堅強。 見微知萌 (jiàn wēi zhī méng) 微:細微。

萌:發生。看到事物微小的跡象,就知道其發展的程度。

見微知著 (jiàn wēi zhī zhù) 見到事情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 鑑往知來 (jiàn wǎng zhī lái) 鑑:審察或引為教訓;往:過去;來:未來。

根據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後怎樣發生變化。 倦鳥知還 (juàn niǎo zhī huán) 疲倦的鳥知道飛回自己的巢。

比喻辭官後歸隱田園;也比喻從旅居之地返回故鄉。 可想而知 (kě xiǎng ér zhī) 不用說明就能想象得到。

困知勉行 (kùn zhī miǎn xíng) 在不斷克服困難中求得知識,有了知識就勉力實行。 樂天知命 (lè tiān zhī mìng) 安於自己的處境,由命運安排。

這是相信宿命論的人生觀。 冷暖自知 (lěng nuǎn zì zhī) 水的冷暖,飲者自知。

3. 四字詞是什麼

千山一碧 萬山叢中 萬仞高山 萬山矗立 萬木蔥蘢 峰迴路轉峰巒起伏 峰壑爭秀 山外青山 山如斧削 高峰入雲 奇峰怪石孤峰突起 拔地而起 拔地參天 連綿起伏 高不可攀 滿山遍野高山峻嶺 崇山峻嶺風和日麗,燦爛奪目,百花齊放,白雪皚皚, 金風送爽,春雨霏霏,奔騰不息,含苞待放, 風光旖旎,春意盎然,傲霜凌雪,亭亭玉立, 迎風招展,展翅欲飛,生機勃勃,精神抖擻, 花枝招展清澈見底,玲瓏剔透,粉妝玉砌. 青山綠水 山明水秀 五光十色 五顏六色 五彩繽紛 春光明媚 花香鳥語 萬紫千紅 水天一色 洶湧澎湃 一瀉千里 春暖花開 千山一碧 萬山叢中 萬仞高山 萬山矗立 萬木蔥蘢 峰迴路轉 峰巒起伏 峰壑爭秀 山外青山 山如斧削 高峰入雲 奇峰怪石 孤峰突起 拔地而起 拔地參天 連綿起伏 高不可攀 滿山遍野 高山峻嶺 崇山峻嶺 荒山野嶺 巍然屹立 巍然矗立 直插雲霄 高聳入雲 高入雲際 插入雲端 巍巍雄姿 雄偉險峻 山勢險峻 山勢雄偉 山勢奇絕 山高峰險 奇峰聳立 奇峰突兀 巨峰柱天 奇峰疊起 奇峰異洞 奇峰怪石 青峰獨秀 逶迤綿延 連綿不斷 蜿蜒起伏 千山萬嶺 千山萬壑 山巒起伏 兩山對峙 群山環抱 群山吐翠 懸崖峭壁 絕壁斷崖 絕壁如削 怪石嶙峋 嶙峋起伏 山石壯觀 深山幽谷 深山老林 山徑盤桓 山路崎嶇 山明水秀 山青水秀 青山綠水 青山滴翠 滿山蒼翠 山高樹茂 山花爛漫 群山連綿 氣勢磅礴 巍峨群峰 深溝險壑 危峰兀立 冰峰雪嶺 山嶽 山川 山峰 山巒 連綿起伏 石筍林立 山溪水滿 深澗急流 泉水叮咚 喧騰飛濺 噴珠吐玉 汩汩細流 明澈清冽 晶瑩明澈 泉水甘冽 清泉怒湧 飛泉如雪 泉水丁冬 河水清清 河水渾濁 流水淙淙 汩汩有聲 水流平緩 水波閃動。

4. 有一個四字成語叫什麼知命

達人知命

達人:通達事理的人。指心胸豁達的人,安於命運。

出處:唐·王勃《滕五閣序》:“君子安貧,達人知命。” 妾聞君子見幾,~。明·王世貞《鳴鳳記·寫本》

達官知命

達觀:舊指一切聽其自然,也指看得開。知命:舊指知天命,想念人的命運是由天決定的。指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任憑命運安排,無。

出處:魯迅《幻滅》十四:“達官知命的思想,暫時引渡靜離開了苦悶的荊棘。天快亮時,她也沉沉入睡了。”

達觀知命

達觀:指一切聽其自然或看得開;命:命運;知命:指知天命。指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任憑命運擺佈,無所煩惱。—— 關於命運的成語

出處:茅盾《幻滅》十四:“達觀知命的思想,暫時引渡靜離開了苦悶的荊棘。天快亮時,她也沉沉入睡了。” 你可不能有~的思想。

一個語文成語

【不安於室】 《詩·邶風·凱風序》:“衛之淫風流行,雖有七子之母,猶不能安其室。”鄭玄箋:“不安其室,欲去嫁也。”後因以“不安於室”為已婚婦女思涉外遇或寡婦意欲再嫁的婉辭。

【不按君臣】 中醫處方,以君臣相配為原則。君是主藥,臣是輔藥。不按君臣,就是違反藥理,胡亂用藥。引申為使用毒藥的隱語。

【不拔一毛】 同“一毛不拔”。比喻非常吝嗇。

【不白之冤】 得不到辯白、昭雪的冤屈。

【不卑不亢】 同“不亢不卑”。

【不避斧鉞】 謂不怕殺頭。斧鉞,古代用以殺人的武器。鉞,形似斧而大。語出《漢書·趙充國傳》:“愚臣伏計孰甚,不敢避斧鉞之誅,昧死陳愚,唯陛下省察。”

【不避水火】 見“不避湯火”。

【不避湯火】 指不畏凶險。

【不便水土】 同“不服水土”。

【不辨菽麥】 形容愚昧無知。今亦指脫離生產實踐,缺乏實際知識。

【不辨菽粟】 猶不辨菽麥。粟,小米。

【不辯菽麥】 同“不辨菽麥”。

【不步人腳】 不跟著別人的腳步走。喻不因循守舊。

【不測之憂】 意外的禍患。

【不測之罪】 指大罪,死罪。

【不成體統】 形容辦事沒有一定的體制、規矩,不成樣子。

【不逞之徒】 《左傳·襄公十年》:“司馬、堵氏、侯氏、子師氏皆喪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亂。”後因稱犯法為非的人為不逞之徒。

【不痴不聾】 古代諺語。語本《太平御覽》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諺雲:不聰不明,不能為王;不瞽不聾,不能為公。”本指公卿的度量,後常與“不成姑公”等連用,謂不故作痴呆,不裝聾作啞,就不能當好阿婆阿公。意指長輩要寬巨集大量。

【不恥下問】 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認為有失體面。

【不偢不倸】 ①猶不理不睬。②指一切事情都不注意。

【不瞅不睬】 又作:不理睬。

【不揣冒昧】 自謙之詞。謂不自量,魯莽無知。

【不存不濟】 支援不住,受不住。

【不打自招】 ①不用拷問,自己就招認了罪行。②比喻無意中暴露了自己的意圖。

【不得而知】 無從知道。

【不得開交】 同“不可開交”。

【不得其所】 ①《穀梁傳·成公八年》:“媵,淺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以伯姬之不得其所,故盡其事也。”範寧注:“不得其所,謂災死也。”本指未得善終,後謂沒有得到適當的安頓。②不能達到目的。

【不得要領】 沒有簽訂盟約或達成協議。語出《史記·大宛列傳》:“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司馬貞索隱引李奇雲:“要領,要契也。”

【不得要領】 ①沒有抓住關鍵或要點。②引伸為說話或行為同正題無關。

【不登大雅】 見“不登大雅之堂”。

【不動聲色】 ①不說話,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態鎮靜。②形容輕易,不費氣力。

【不斷如帶】 猶不絕如縷。

【不二法門】 佛家語。謂平等而無差異之至道。《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南朝梁沈約《佛記序》:“廓不二之法門,廣一乘之長陌。”唐裴漼《少林寺碑》:“空心、元粹、惠性、淹遠,傳不二法門,有甚深道業。”宋沈作喆《寓簡》卷七:“三十一菩薩各說不二法門,至文殊獨曰:‘無言說’。”後用以指獨一無二的門徑、方法。

【不廢江河】 唐杜甫《戲為六絕句》之二:“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後以“不廢江河”讚揚作家或其著作流傳不朽。

【不費之惠】 白白得到的好處。

【不分青白】 見“不分皁白”。

【不分軒輊】 車子前高後低叫軒,前低後高叫輊。謂不分高低上下。

【不分玉石】 謂無有區別,同歸於盡。

【不分皁白】 《詩·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漢鄭玄箋:“胡之言何也,賢者見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別皁白言之於王也。”後以“不分皁白”謂不分黑白,不辨是非。

【不豐不儉】 見“不豐不殺”。

【不豐不殺】 不奢不儉,多少合宜。

【不伏燒埋】 ①不服罪;不認錯。②不聽勸解。

【不服水土】 不能適應某地的氣侯、飲食等。

【不復堪命】 無法再活下去。

【不尷不尬】 亦作“不猧不魀”。①又作:不明不白。②指人行為不正。③指處境困難。④指神色、態度不自然。

【不根之談】 沒有根據的話。

【不攻自破】 不用攻擊,就自行潰敗。多指情節或論點虛謬,經不起反駁。

【不共戴天】 謂不共存於人世間。喻仇恨極深。語出《禮記·曲禮上》:“父之讎,弗與共戴天。”

【不苟言笑】 《禮記·曲禮上》:“不苟訾,不苟笑。”後以“不苟言笑”謂態度莊重。

【不瞽不聾】 見“不痴不聾”。

【不關緊要】 不重要;不影響大局。

【不關痛癢】 比喻與本身利害無關或無足輕重。

【不過爾爾】 不過如此而已。

【不寒而慄】 不冷而發抖。形容極為恐懼。

【不寒而慄】 同“不寒而慄”。

【不好意思】 ①表示礙於情面而只能怎樣或不便怎樣。②害羞;難為情。

【不合時宜】 不符合時勢和趨尚。

【不護細行】 不注意小節。語本《書·旅獒》:“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不歡而散】 不愉快地分手。

【不慌不忙】 從容不迫。

【不遑列舉】 猶不勝列舉。

【不遑暇食】 沒有時間吃飯。形容工作緊張、辛勤。《書·無逸》:“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孔穎達疏:“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衤復語。猶雲‘艱難’也。”一說,沒有閒暇時間從容地吃飯。

【不諱之朝】 可直言不諱的朝代。謂政治清明之世。

【不諱之路】 謂忠言直諫之路。

【不諱之門】 猶不諱之路。

【不即不離】 ①佛教語。謂諸法相狀雖異而性體則一。②形容既不親近,也不疏遠。

【不急之務】 無關緊要的事情;不急於做的事情。

【不計其數】 無法計算數目。形容很多。

【不假思索】 用不著想,形容說話做事迅速。

【不間不界】 不尷不尬。左右為難,不好處理。

【不見經傳】 ①經傳上沒有記載。②比喻沒有來歷或沒有名氣。

【不見天日】 ①看不到天空和太陽。②常用以比喻政治黑暗,看不到光明。

【不驕不躁】 不驕傲,不急躁。

【不教而誅】 事先不進行教育,就加以懲罰。語本《論語·堯曰》:“不教而殺謂之虐。”

【不解之緣】 指難以解除的密切關係。

【不矜細行】 不注重小事小節。

【不近道理】 不近人情,不講道理。

【不近人情】 不合乎人之常情。

【不禁不由】 不由自主。

【不經之說】 同“不經之談”。

【不經之談】 荒誕或沒有根據的話。

【不經之語】 同“不經之談”。

【不脛而走】 漢孔融《論盛孝章書》:“珠玉無踁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踁,同“脛”,小腿。後以“不脛而走”形容事物傳佈迅速,風行一時。

【不揪不扌採】 不理睬。

【不咎既往】 語出《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謂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不拘細節】 不拘小節。

【不拘細行】 不拘小節。

【不拘小節】 謂待人處世不拘泥於小事。後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

【不拘形跡】 形容言談舉止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不拘一格】 不侷限於一個規格、標準。

【不絕如帶】 同“不絕如線”。

【不絕如發】 同“不絕如線”。

【不絕如縷】 見“不絕如線”。

【不絕如線】 亦作“不絕如縷”。①形容局勢危急,象差點兒就要斷掉的線一樣。②形容子孫衰落或後繼者稀少。③形容聲音或思緒微弱。

【不絕若線】 見“不絕如線”。

【不覺技癢】 謂具有某種技能的人,一遇機會,便情不自禁地想表現一下。語本漢應劭《風俗通·聲音·築》:“漸離變名易姓,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久之,作苦,聞其家堂上客擊築,伎癢,不能毋出言,曰:‘彼有善不善。’”

【不刊之論】 亦作“不刊之說”。不可改易之論,確論。

【不刊之說】 見“不刊之論”。

【不堪回首】 謂不忍心回憶過去。

【不堪入耳】 形容言語十分粗野難聽。

【不堪入目】 形容行為卑鄙或東西粗劣,不值得一看。

【不堪設想】 不能想象。指事情會發展到很危險的地步。

【不堪一擊】 經不起一次打擊。形容十分脆弱。

【不堪造就】 謂沒有培養前途。

【不亢不卑】 亦作“不抗不卑”。不高傲,也不自卑。形容對人的態度或言語得體。

【不抗不卑】 見“不亢不卑”。

【不可多得】 稀少,難得。

【不可告人】 無法或不能告訴別人。多指難言之隱。有時含貶義。

【不可救療】 見“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 病重到沒有藥可以醫治,比喻事態已嚴重到無法挽救。

【不可開交】 形容無法解脫。

【不可理喻】 無法跟他講道理。形容態度蠻橫。

【不可列舉】 無法一個個列舉。形容數量之多。

【不可名狀】 無法用言辭形容。

【不可摸捉】 見“不可捉摸”。

【不可磨滅】 無法使之消失。

【不可奈何】 猶無可奈何。表示沒有辦法。

【不可勝道】 無法盡說。極言其多。

【不可勝計】 見“不可勝數”。

【不可勝記】 見“不可勝紀”。

【不可勝紀】 亦作“不可勝記”。不能逐一記述。極言其多。

【不可勝舉】 無法一一列舉,極言其多。

【不可勝數】 不計其數。極言其多。

【不可勝算】 見“不可勝數”。

【不可勝言】 猶不可勝道。形容數量多。

【不可收拾】 ①謂無法整頓。②形容事情壞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不可思議】 ①佛家語。指思維和言語所不能達到的微妙境界。道教也借用此語。②形容事物無法想象或難以理解。

【不可鄉邇】 亦作“不可向邇”。不可接近。

【不可鄉邇】 亦作“不可向邇”。不可接近。

【不可向邇】 見“不可鄉邇”。

【不可言喻】 無法用言辭表達。

【不可言狀】 同“不可名狀”。

【不可一世】 ①謂自視甚高,對天下人極少讚許推重。可,稱是。②驕橫自大。

【不可終日】 一天也過不下去。形容局勢危急或心中惶恐。語出《禮記·表記》:“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終日。”

【不可捉摸】 亦作“不可摸捉”。形容難以猜測或估量。

【不愧下學】 又作:不恥下問。

【不愧屋漏】 《詩·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毛傳:“西北隅謂之屋漏。”鄭玄箋:“屋,小帳也;漏,隱也。”原謂獨處於室時,亦慎守善德,使無愧於心。後轉謂心地光明,在幽暗之處也不起邪念、做壞事。

【不郎不秀】 ①明代俗語。又作:不高不下。②用以比喻不成材或沒出息。參見“不稂不莠”。

【不稂不莠】 《詩·小雅·大田》:“既堅既好,不稂不莠。”朱熹集傳:“稂,童粱;莠,似苗。皆害苗之草也。”本謂田中沒有野草。後以喻不成材或沒出息。

【不勞而成】 不須勞苦就能有成就。

【不勞而獲】 自己不勞動而佔有別人勞動的成果。

【不立文字】 佛教禪宗主頓悟,以心傳心,不涉文字語言,謂之不立文字。

【不涼不酸】 方言。形容態度冷漠。

【不了不當】 又作:拖泥帶水,沒有了結。

【不了而了】 猶不了了之。

【不了了之】 把未了的事情放在一邊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不劣方頭】 倔強不馴。不劣,不馴順;方頭,指為人不圓通。

【不磷不緇】 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堅貞高潔的品質,不因外界影響而有所改變。語本《論語·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言至堅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君子雖在濁亂,濁亂不能汙。”

【不露鋒鋩】 比喻才幹不外露。

【不露圭角】 《禮記·儒行》“毀方而瓦合”漢鄭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與眾小人合也。”孔穎達疏:“圭角謂圭之鋒鋩有楞角。言儒者身恆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異眾過甚,去其大圭角,言猶有小圭角也。”後因以“不露圭角”謂深沉不露鋒芒。

【不露聲色】 不讓心裡的打算從話音和臉色上流露出來。

【不露形色】 不讓思想活動從行動和表情上流露出來。

【不倫不類】 既不象這一類,也不象那一類。形容不成樣子或不規範。

【不落邊際】 同“不著邊際”。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比喻有獨創風格。

【不落俗套】 不因襲陳舊的格式。

【不蔓不支】 見“不蔓不枝”。

【不蔓不枝】 宋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原指蓮莖直而無分枝蔓生,後用以比喻言談或文章簡潔明快,不拖泥帶水。

【不忙不暴】 猶不忙不急。

【不名一格】 同“不拘一格”。

【不名一錢】 沒有一文錢,形容極其貧困。名,佔有。

【不名一文】 見“不名一錢”。

【不明不白】 ①暖昧,不能公開。②又作:無緣無故。

【不謀而合】 沒有經過商量而見解一致。

【不謀同辭】 事前沒有商量而意見完全一致。

【不奈之何】 無可奈何,無法可想。

【不撓不屈】 同“不屈不撓”。

【不撓不折】 不彎曲,不屈服。形容節操剛正,意志堅強。

【不能自拔】 自己無法擺脫。

【不念舊惡】 不記過去的仇怨。

【不寧唯是】 不僅如此。

【不偏不黨】 形容公正,不偏袒。

【不偏不倚】 ①《禮記·中庸》宋朱熹題解:“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原謂中庸之道適得其中而無偏頗之弊,後常用於指不偏袒任何一方。②指位置準確,沒有偏差。

【不平則鳴】 謂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發出不滿的呼聲。語出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不破不立】 謂舊的不破除,新的就不能建立起來。

【不期而會】 ①未經約定而意外地遇見。②未經約定而自動聚集。

【不期而然】 見“不期然而然”。

【不期而同】 不約而同。

【不期而遇】 同“不期而會”。

【不欺暗室】 見“不欺暗室”。

【不欺暗室】 亦作“不欺暗室”。漢劉向《列女傳·衛靈夫人》:“靈公與夫人夜坐聞車聲轔轔,至闕而止,過闕復有聲。公問夫人,曰:‘知此謂誰?’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聞禮下公門,式路馬,所以廣敬也。夫忠臣與孝子不為昭昭信節,不為冥冥墮行。蘧伯玉,衛之賢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闇昧廢禮,是以知之。’公使視之,果伯玉也。”後因以“不欺暗室”謂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

【不欺屋漏】 同“不愧屋漏”。

【不遷之廟】 古代不遷入祧廟合祭而單獨進行祭祀的帝王家廟。

【不乾不淨】 ①指粗俗,下流。②淫亂的婉詞。

【不勤而獲】 不勞而獲。

【不情之請】 不合情理的請求。提出請求時用的套語。

【不求甚解】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意謂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工夫。今多謂對待學習、工作不認真,不求深入理解。

【不屈不撓】 形容頑強鬥爭,在敵人或困難面前不屈服,不低頭。語本《漢書·敘傳下》:“樂昌篤實,不橈不詘。”

【不染一塵】 同“一塵不染”。形容清高廉潔。

【不容分說】 不允許分辯陳說。

【不容置疑】 不容許有什麼懷疑。

【不辱使命】 謂不辜負別人的差使。

【不入時宜】 見“不合時宜”。

【不三不四】 ①不倫不類。②指行為不端,不正派。

【不僧不俗】 又作:不三不四,不倫不類。

【不衫不履】 衣著不整齊。形容性情灑脫,不拘小節。

【不傷脾胃】 比喻無關痛癢。

【不賞之功】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後以“不賞之功”極言功大。

【不上不落】 見“不上不下”。

【不上不下】 ①亦作“不上不落”。形容事情無著落,處境為難。②不好不壞。

【不甚了了】 ①不大明白事理。②泛指不大清楚。

【不聲不吭】 同“不聲不響”。

【不聲不氣】 見“不聲不響”。

【不聲不響】 不說話;不出聲。

【不勝杯杓】 謂酒量有限,不能再飲。杯杓,酒具,借指飲酒。

【不勝列舉】 無法一一全舉出來,形容為數極多。

【不勝其煩】 煩瑣得使人受不了。

【不省人事】 昏迷過去,失去知覺。

【不失黍絫】 又作:絲毫不差。絫、黍,微小的重量。

【不時之須】 不時之需。謂隨時的、不是預定時間的需要。

【不識不知】 ①謂不識古今。形容古代民風淳樸。②猶不知不覺。

【不識東家】 “不識東家丘”的略語。相傳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識孔子為聖人,稱之為“東家丘”,後以“不識東家”謂不識近鄰是聖賢。

【不識好歹】 不知好壞。謂愚蠢,缺乏識別能力。

【不識局面】 猶不識時務。

【不識起倒】 不知好歹;不識時務。

【不識時務】 不瞭解當前的情勢或潮流。

【不識抬舉】 指責別人不理解或不珍視自己對他的優待或禮遇。

【不識泰山】 比喻沒有見識,不知禮敬大人物。多用於“有眼”之後。

【不識一丁】 不識一個字。形容人不識字或文化水平低。

【不識之無】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僕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後以“不識之無”形容人不識字,文化水平很低。

【不食煙火】 ①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煉主張絕粒卻谷,不吃世間煙火物。②謂詩文立意高超,言詞清麗,不同凡俗。

【不食周粟】 《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後以“不食周粟”謂清白守節。

【不事邊幅】 不修邊幅。

【不爽毫髮】 沒有一點差錯。

【不爽累黍】 見“不失黍絫”。

【不死不活】 形容事物無生氣的狀態。

【不速之客】 沒有邀請而自己來的客人。

【不祧之宗】 見“不祧之祖”。

【不祧之祖】 不遷入祧廟的祖先,一般指創業之祖。常用以比喻創立某種事業永遠受到尊崇的人。

【不同戴天】 同“不共戴天”。

【不同凡響】 不正常,傑出。凡響,平凡的音樂。

【不痛不癢】 ①比喻不中肯,未觸及要害,或不能徹底解決問題。②又作:麻木不仁。

【不吐不茹】 《詩·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維仲山甫,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禦。”後以“不吐不茹”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軟怕硬。

【不為已甚】 《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朱熹集註:“已,猶太也。楊氏曰:‘言聖人所為,本分之外,不加毫末。’”後以“不為已甚”謂不做過分的事,適可而止。

【不違農時】 不誤耕作季節。

【不聞不問】 ①不聽也不問。②謂不關心,不過問。

【不問不聞】 不問也不聽。形容因某種原因對周圍事物很淡漠。

【不問皁白】 同“不分皁白”。

【不猧不魀】 見“不尷不尬”。

【不舞之鶴】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昔羊叔子有鶴善舞,嘗向客稱之。客試使驅來,氃氋不肯舞。”後因以“不舞之鶴”喻名不副實。

【不務正業】 謂不從事正當的營生或職業。也指丟下本職工作不做,而去搞其他事情。

【不習地土】 見“不服水土”。

【不習水土】 見“不服水土”。

【不鹹不淡】 ①平平淡淡;普普通通。②指冷言嘲笑。

【不相上下】 分不出高低。形容程度相等。

【不相為謀】 不互相商議。

【不曉世務】 同“不識時務”。

【不屑一顧】 形容對某事物異常鄙視,認為不值得一看。

【不修邊幅】 亦作“不修邊幅”。《後漢書·馬援傳》:“公孫不吐哺走迎國士,與圖成敗,反修飾邊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李賢注:“言若布帛修整其邊幅也。”後形容不講究服飾、儀表為不修邊幅。

【不修小節】 同“不拘小節”。

【不修邊幅】 見“不修邊幅”。

【不學無識】 沒有學問,缺乏見識。

【不學無術】 《漢書·霍光傳贊》:“然光不學亡術,暗於大理。”亡,通“無”。本謂霍光不能學古,故所行不合於道術。後用以泛指缺乏學問、本領。

【不言而諭】 見“不言而喻”。

【不言而喻】 亦作“不言而諭”。不用說就可明白。形容事理極其顯明。

【不厭其煩】 不嫌煩瑣;不嫌麻煩。

【不厭其繁】 同“不厭其煩”。

【不厭其詳】 不嫌詳細。

【不一而足】 亦作“不壹而足”。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滿足。《公羊傳·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則何以不氏?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漢書·陳湯傳》:“御使大夫財禹、博士匡衡以為《春秋》之義‘許夷狄者,不壹而足’,今郅支單于鄉化未醇,所在絕遠,宜令使者送其子至塞而還。”顏師古注:“言節制之,不皆稱其所求也。”後用以表示所言事物不能盡舉。

【不壹而三】 再三;多次。

【不壹而足】 見“不一而足”。

【不遺鉅細】 連極細小處也不放過。

【不遺餘力】 謂毫無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

【不以為恥】 不以此作為恥辱。

【不以為奇】 不感到奇怪。

【不以為然】 不認為是正確的。多用於表示不同意。

【不以為意】 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不義之財】 不應得的或來路不正的錢財。

【不亦樂乎】 《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意謂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後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已達到極度,兼有淋漓盡致之意。

【不易之論】 不可改變的定論。

【不翼而飛】 ①形容執行或傳播迅速。語本《管子·戒》:“無翼而飛者,聲也;無根而固者,情也。”②比喻東西突然消失。

【不因不由】 又作:無意之中。

【不因人熱】 《東觀漢記·梁鴻傳》:“(鴻)常獨坐止,不與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鴻及熱釜炊。鴻曰:‘童子鴻,不因人熱者也。’滅灶更燃火。”後因稱不仰仗別人為“不因人熱”。

【不陰不陽】 比喻態度暖昧不明。

【不由分說】 不容分辯。

【不由自主】 由不得自己作主,謂無法控制自己。

【不虞之譽】 意想不到的讚揚。

【不約而同】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無尺寸之勢,起閭巷,杖棘矜,應時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後以“不約而同”謂沒有經過商量或約定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動完全一致。

【不在話下】 ①小說戲曲中套語,表示此處不用詳細敘說。②指事物輕微,不值得提,或不成問題。

【不讚一詞】 《史記·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原謂文章寫得很好,別人不能再添一句話,後用為一言不發之意。

【不擇生冷】 又作:不擇手段。

【不擇手段】 為了達到目的,什麼手段都使得出來。

【不折不扣】 ①不打折扣。原為商業用語,商品照標價減去若干成數出售,叫做打折扣。②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不知不覺】 不經意,無意之間。

【不知顛倒】 又作:不曉事。

【不知凡幾】 不知道有多少,表示同類的人或事物很多。

【不知甘苦】 ①不知道甜味與苦味。②指對事情的艱難缺乏體會。

【不知高低】 ①又作:不管好歹。②謂說話或做事不知輕重。③不知究竟,不明內情。

【不知高下】 謂說話做事不知輕重。

【不知好歹】 不辨好壞。也指不能領會別人的好意。

【不知進退】 形容魯莽,言語行動沒有分寸。

【不知就裡】 不瞭解內情。

【不知利害】 《莊子·齊物論》:“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謂不知何者為利,何者為害。今語“不知利害”出此。

【不知起倒】 不知利害,不知高低。

【不知寢食】 又作:廢寢忘食。形容異常專心、努力。

【不知輕重】 謂不明事理,行事冒昧。

【不知深淺】 ①不明白水的深淺的程度。②常用以比喻說話或做事沒有分寸。

【不知死活】 謂不知利害,冒昧從事。

【不知所出】 ①不知道從哪裡來的。②不知道該怎麼辦。

【不知所厝】 同“不知所措”。

【不知所措】 語本《論語·子路》:“則民無所措手足。”形容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不知所錯】 同“不知所措”。

【不知所可】 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不知所以】 不明白什麼原因。

【不知所云】 《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作“不知所言”。本為謙詞,謂自己思緒紊亂,不知道說了些什麼。今泛指言語混亂或空洞。

【不知疼癢】 見“不知痛癢”。

【不知痛癢】 形容麻木不仁或不知利害。

【不知頭腦】 猶不知所措。

【不直一錢】 亦作“不值一錢”。鄙視之詞,又作:毫無價值。比喻無能或品格卑下。

【不直一文】 同“不直一錢”。

【不值一錢】 見“不直一錢”。

【不值一笑】 比喻毫無價值。

【不忮不求】 不嫉妒,不貪求。

【不治之症】 治不好的病,絕症。

【不置可否】 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對。

【不主故常】 不拘守舊套常規。

【不追既往】 見“不咎既往”。

【不著疼熱】 又作:無關痛癢。

【不自滿假】 不自滿,不自大。

【不足齒數】 不足以相提並論,同等看待。

【不足掛齒】 不值得一提。語出《漢書·叔孫通傳》:“此特群盜鼠竊狗盜,何足置齒牙間哉?”

【不足輕重】 又作:無關緊要。

【不足為法】 不值得學習、效法。

【不足為據】 不能作為憑據。

【不足為憑】 不足為據。

【不足為奇】 不值得奇怪。

【不足為訓】 不值得作為遵循的準則。

【不足為意】 不值得介意。

【不做不休】 謂事情既然開了頭,就索性幹到底。

Tags:不知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