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樹欲靜而風不息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2.4W

意思是:靜:平靜;息:平息。樹要靜止,風卻不停地颳著。比喻事物的客觀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樹欲靜而風不息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樹欲靜而風不息

成語發音: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xī

成語解釋:靜:平靜;息:平息。樹要靜止,風卻不停地颳著。比喻事物的客觀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成語出處: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三卷:“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皋魚增感。”

成語繁體:樹慾靜而風不息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分句;指身不由己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樹欲靜而風不寧  樹欲靜而風不停 檢視更多樹欲靜而風不息的近義詞>>



樹欲靜而風不止是什麼意思啊?

樹要靜下來,可是風卻不停地刮。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願。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樹欲靜而風不止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zhǐ。謂樹要靜止,風卻不停息地颳得它搖動。比喻事物的客觀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原文

孔子行,聞哭聲甚悲。孔子曰:“驅之!驅之!前有賢者。”至,則皋魚也。被褐擁鐮,哭於道傍。孔子闢車與之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

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遊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矣!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於是門人辭歸而養親者十有三人。

樹欲靜而風不止什麼意思?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樹想要靜止,風卻不停地刮動它的枝葉。樹是客觀事物,風是不停流逝的時間,比喻時間的流逝是不隨個人意願而停止的。多用於感嘆人子希望盡孝雙親時,父母卻已經亡故。

唐˙白居易˙柳公綽父子溫贈尚書右僕射等八人亡父同制:古人有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向無顯揚褒[bāo]贈之事,則何以旌[jīng]先臣德,慰後嗣心乎?

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三十七出:孔子聽得皋魚哭啼,問其故,皋魚說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或作樹欲靜而風不寧、樹欲息而風不停。

中文名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外文名

The trees may prefer calm but the wind will not subside, son to raise and close not to stay

解釋

子女想贍養父母,父母卻已離去

類別

語句

出處

《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

基本資訊

【句目】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拼音】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zhǐ,zǐ yù yǎng ér qīn bú dài

【基本解釋】樹希望靜止不擺,風卻不停息;子女想贍養父母,父母卻已離去。

詳細解釋

含義

表示客觀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或比喻形勢與自己的願望相違背。

2. 用於感嘆子女希望盡孝時,父母卻已經亡故。以此來比喻痛失雙親的無奈,反映出百善孝為先的重孝觀念。後人便以“風樹之悲”來借喻喪親之痛。

出處

1.《孔子家語卷二 ·致思第八》:“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2.《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賞析

這是丘吾子說給孔子的話,旨在宣揚儒家的孝道。此話是從反面來告誡孝子們,說明行孝道要及時,要趁著父母健在的時候,而不要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後來用“樹欲靜而風不止”比喻不以人的主觀願望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也有用來比喻一方想停止做某事,而另一方卻不讓其停止,這裡所指的做某事, 一般指的是不正義的事。

相關文章

原文

孔子行,聞哭聲甚悲。

曰:“驅!驅!前有賢者。”至則皋魚也。被褐擁鐮,哭於道旁。孔子闢車與之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

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遊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於是門人辭歸而養親者十有三人。

註釋

1、被褐擁鐮:穿著粗布衣服,拿著鐮刀。

2、闢車:下馬。

3、以後吾親:耽誤了養親的時間。

4、間:阻隔。

5、交遊:交往。

6、養:供養。

7、年:年華。

8、有:通“又”,用於整數於零數之間。

譯文

孔子出行,聽到有人哭的十分悲傷。孔子說:“快,快,前面有賢人。”走近一看是皋魚。身披粗布抱著鐮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車對皋魚說:“先生家是不是有喪事?為什麼哭得如此悲傷?”

皋魚回答說:“我有三個過失:年少時出去求學,周遊諸侯國,沒有照顧到親人,這是過失之一;自視清高,不願為君主效力,沒有成就,這是過失之二;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斷絕了聯絡,這是過失之三。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吹動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時候老人卻已經不在了!過去了不能追回的,是歲月;逝去後想見而見不到的,是親人。就讓我從此離別人世吧。”說完就辭世了。

孔子對弟子們說:“大家要引以為戒,這件事足以讓我們明白其中的道理!” 於是,有許多弟子辭行回家贍養雙親。

樹欲靜,而風不止什麼意思

【意思】樹想要停下來,風卻偏偏一直不停的吹。

【讀音】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zhǐ

【出自】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拓展資料:

【近義詞】

1、樹欲靜而風不息 [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xī ]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願。現也比喻階級鬥爭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同“樹欲靜而風不止”。

出 處: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疾病死喪》:“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皋魚增感;與其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之逮存,曾子興思。”

2、樹欲靜而風不寧 [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níng ]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願。現也比喻階級鬥爭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

出自: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一:“王爵道:‘敢問師父法號?’尼姑道:‘小尼賤名真靜。’王爵笑道:‘只怕樹欲靜而風不寧,便動動也不妨。’尼姑道:‘相公休得取笑!’”

“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是什麼意思?

“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意思是:樹想要平靜下來但風卻偏偏不止地吹動它,子女想要孝敬長輩但他們卻不等我們先離開人世了。

1、出處:《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

2、原文:

孔子行,聞哭聲甚悲。孔子曰:"驅,驅,前有賢者。"至,則皋魚也,被褐擁鐮,哭於道傍。孔子闢車與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

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遊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閒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少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於是門人辭歸而養親者十有三人。

3、譯文:

孔子出行,聽到有人哭的十分悲傷。孔子說:"快趕車,快趕車,前面有賢人。"走近一看是皋魚。身披粗布抱著鐮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車對皋魚說:"你家裡並非有喪事,為什麼哭得如此悲傷呢?"

皋魚回答說:"我有三個過失:年少時為了求學,周遊諸侯國,沒有把照顧親人放在首位,這是過失之一:我的志向高遠,卻因利益去輔佐奢華的君王,這是過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卻因小事和他絕交,這是過失之三。樹想靜止不動,風卻不停息的吹子女想要贍養親人,親人卻已不在!逝去就永遠追不回來的是時光過世後就再也見不到面的是雙親。請讓我從此告別人世吧。"於是站立不動,枯槁而死。

孔子說:"同學們應引以為戒,經歷過這件事,足以讓人知道該怎麼做了。"於是,孔子的學生有十三人辭別回家贍養雙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