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手不釋書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08W

意思是:猶手不釋卷。

手不釋書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手不釋書

成語發音:shǒu bù shì shū

成語解釋:猶手不釋卷。

成語出處:《北史·序傳·李義雄》:“義雄有識悟,勤學,手不釋書。”

成語繁體:手不釋書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讀書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手不釋卷 檢視更多手不釋書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釋書。★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三



手不釋書,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從此以後他就把書本拿在手裡不願意放下,幾乎到了不知道飢餓、不知道口渴、不知道一年四季的交替。

出自:阿魯圖[元末]《宋史》。

原句: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

釋義:司馬光7歲時,已經像成年一樣(古代成年指弱冠,16歲,並非如今的18歲)特別喜歡聽人講《左氏春秋》,瞭解其大意後回來講給家人聽。從此對《左氏春秋》愛不釋手,甚至忘記飢渴和冷熱。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最早為至正刊本,次為成化朱英重刊本。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但因體例、年號不一而未成。

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遼、金、宋三史。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等七人任總裁官,還有史官斡玉倫徒、泰不華、於文傳、貢師道、餘闕、賈魯、危素等23人,脫脫於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辭職,中書右丞相阿魯圖繼任,阿魯圖雖名為都總裁,但不諳漢字。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書,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司馬光砸缸故事

司馬光七歲的時候穩重的就像一個大人,聽到老師講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愛,放學之後又為家人講他所學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內涵,從此手裡放不下書本,甚至到了忘記了飢渴,冷熱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裡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裡的水中。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放棄他都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湧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手不釋書是什麼意思?

—— 釋【注】解也。放開,放下。手不釋書,猶手不釋卷。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出處】<北史`李義雄>: [義雄有識悟,勤學,手不釋書。]

亭林先生手不釋書是什麼意思?

翻譯:顧炎武(字亭林)從小到老手都沒放下過書。原文出自於清代葛虛存的《清朝藝苑》。

原文: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釋書,出門則以一騾二馬捆書自隨。遇邊塞亭障,呼老兵詣道邊酒壚,對坐痛飲,諮其風土,考其區域。若與平生所聞不合,發書詳正,必無所疑乃已。馬上無事,輒據鞍默誦諸經註疏。遇故友若不相識,或顛墜崖谷,亦無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詣淵涵博大,莫與抗衡與。

白話譯文:

顧炎武(字亭林)從小到老手都沒放下過書,出門就隨身帶一騾二馬馱書。有時候到了邊塞崗亭,就招呼老兵到路邊的小酒店,面對面開懷暢飲,詢問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地理。如果發現與自己以往瞭解的情況不相符合,他就翻書詳細地訂正,一定要毫無疑問才停止。

坐在馬上空閒的時候,就跨著馬鞍默默背誦四書五經等經典和對它們的註釋。即使遇到親朋好友就像不認識一樣,有時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後悔。認真仔細到這個程度,他的學問博大精深,沒有人能與他相比的。

擴充套件資料:

這段文字主要表現了顧炎武勤奮、嚴謹、專注的特點,並寫了顧炎武讀書,考察的內容。用非常精簡的語言,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一個好學不倦的顧炎武。

凡顧炎武所到之處,書始終伴隨左右,坐在馬背上背誦經書,還要找書認真複習。可貴的是顧炎武並不是讀死書,一旦發現與平日所聞不合,還要開啟書進行核對校正。

相關人物:

顧炎武(1613- 1682)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尊稱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曾參加抗清鬥爭,後來致力於學術研究。晚年側重經學的考證,考訂古音,分古韻為10部。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他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

"手不釋卷"的含義是?

手不釋卷

拼音

[shǒu bù shì juàn]

釋義

手不離書本。形容勤學不倦。《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裴松之注引《典論·自敘》:“上(指曹操)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釋:放開。卷:書本。

出處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例句

1. 我們要學習他虛心好學,~的好習慣。

近義

開卷有益

好學不倦

愛不釋手

百讀不厭

手不釋書

學而不厭

孜孜不倦

臨池學書

手不輟卷

反義

不學無術

胸無點墨

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從此以後他就把書本拿在手裡不願意放下,幾乎到了不知道飢餓、不知道口渴、不知道一年四季的交替。

出自:阿魯圖[元末]《宋史》。

原句: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

釋義:司馬光7歲時,已經像成年一樣(古代成年指弱冠,16歲,並非如今的18歲)特別喜歡聽人講《左氏春秋》,瞭解其大意後回來講給家人聽。從此對《左氏春秋》愛不釋手,甚至忘記飢渴和冷熱。

史學價值

《宋史》的主要史料來源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曆等宋朝史官的原始記述,而這些史籍如今幾乎全部佚失了,在其他書中雖然也有引用,但取捨、詳略各不相同,加上在記載宋朝歷史的各種文獻中,只有《宋史》比較全面、系統地反映了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狀況,內容廣泛而豐富,史料價值相當高。

史家普遍認為,《宋史》是儲存宋朝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統全面的一部史書,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要想了解宋朝歷史便不可能脫離《宋史》,後世眾多的修訂之作,雖然確實各有其長處,但卻不能取而代之或者與之並行於世。

Tags:手不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