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形勢與政策論文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5W

我對國內外的形勢與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實的瞭解,雖然只是短暫的一節課,但卻使我受益匪淺,感觸良多。

形勢與政策論文

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我們學生進行形勢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陣地,是我們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在我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貫徹落實了中央的有關精神,是我們當代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幫助我們掌握正確分析形勢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首先,給我們授課的老師滔滔不絕,睿智敏捷的思維,豐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別有風趣的講演,無不為我們展示了一位領導所具備的良好素質和出眾能力,在這裡,我們不僅享受著知識的積澱所帶來得無限快樂,更被其無窮的講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讚美他,是因為他優秀,我們欽佩他,是因為我們年輕,我們用自己年輕、活躍、開放、包含的個性來聆聽哲人的教誨,固然會受益匪淺、澤被至深。

我們認識到,形勢與政策左右我們的發展,對我們具有重要意義。史有“識時務者為俊傑”,今應為“適時務者為俊傑”。社會歷史的大發展已決定了個人發展的最大環境、最大上限,制約著可選擇度,決定著大學生成功的機率,影響很具體,也很深遠.因此,我們應學會認識和把握形勢與政策。形勢是制定政策的依據,政策影響形勢的發展。我們必須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靈活變通,具備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我們還應順應形勢與政策,發展自我:找準自己的發展目標,結合自己的優勢,定位自己的方向及發展地位;依據個人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努力奮鬥,構建知識結構體系,拓展素質,不斷提高個人能力,打造出“誠、勤、信、行”的品牌大學生;利用形勢與政策,為我所用,形成對形勢與政策的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養超前的把握形勢與政策的膽識,“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利用形勢與政策,實現自我大發展。樹立一個遠大理想,做一個成功人士!

關注世界。當今世界飛速發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時代過去了。地球村裡的變化日新月異。生在當代,作為大學生的我們,豈能做那四角的書櫃?拋掉陳舊的觀念,擁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動社會和歷史前進的一支重要力量。無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中,還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歷程中,青年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大學生是青年中,知識層次較高,最具潛力,最有創造性的群體,因此,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價值取向,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未來,事關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全域性。

再者,當今國內外形勢風雲變幻,進入21世紀的中國正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當代大學生也面臨著深刻的國內外環境,所以,在高校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對當代大學生如何在紛繁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正視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堅定信念,振奮精神,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綜上所述,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把握住自己,努力學好專業知識,為祖國明天的建設添磚加瓦。

最後,我想說,學校開設的《形勢與政策》課非常必要。因為, 高等學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開闊胸懷視野、增強責任感和大局觀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了世界,認識了中國,認識了我們與世界的差距,以及我們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邁進了一大步。



形勢與政策論文1500字

形勢與政策課是以國內外主流形勢、重大政策為基本內容的高校必修課,是高校學生思政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下文是我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形勢與政策論文1500字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形勢與政策論文1500字篇1

分析世界新能源形勢與政策

2011年,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斷增長、供需矛盾進一步惡化的背景下,西亞北非動盪和日本核事故兩大熱點問題對世界能源形勢產生了深遠影響。西亞北非局勢影響地區能源生產和運輸安全,導致國際油價波動,對能源消費國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日本核事故沉重打擊了全球核能產業,對世界各國的核電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響。從長期看,化石能源的主體地位不可撼動,石油價格仍面臨上漲壓力,並因此為天然氣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核能不會退出歷史舞臺,但重拾發展信心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相關國家針對南海、北極等潛在能源重要產地的爭奪將進一步加劇。

中國能源安全和產業發展也受到上述熱點問題困擾。中國嚴重依賴西亞北非地區的能源供應,動盪引發的油價高漲也使中國面臨更嚴重的輸入性通貨膨脹。中國儘管未放棄核能發展,但明顯放緩了步伐。

一、當前世界能源的總體狀況

能源一直是關乎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民眾生活的重要議題。當前,能源消費繼續強勁增長,供需矛盾進一步惡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總體消費中佔據主體地位。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國家手中。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發展迅速,但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尚需時日。國際油價難以回到低位,價格波動對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都造成嚴峻挑戰。

1.能源供需關係總體緊張

進入21世紀後的絕大部分時間裡,能源供應趨緊。在這期間,儘管在世界範圍內石油供需總體上保持平衡,供略大於求,但這一平衡十分脆弱。往往由於自然災害、氣候變化、區域性戰爭、社會動亂、恐怖活動等原因,在某些國家和地區、某些季節或某一時間段、某些石油品種出現斷檔,致使某些國家和地區不時發生油荒、電荒等能源供應緊張局面。

總體看,能源生產能力增長緩慢,能源消費需求卻快速上升。近20年來,在世界範圍內新發現的油田越來越少,特別是特大油田。世界現有的四個超級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爾、科威特的布林幹、中國的大慶油田產量早已開始下降,只有沙烏地阿拉伯的加瓦爾油田還保持高產。未來,俄羅斯位於西西伯利亞的重要油氣田的產量也會下滑,除了要在傳統的產能地區西西伯利亞發掘新產量,還需要開發基礎設施落後的東西伯利亞地區甚至北極地區。俄羅斯能否有足夠的資金支援開發投入,仍面臨不確定因素。俄羅斯石油生產高峰時期,每天可達到1050萬桶,但到2035年,日產量會下滑到970萬桶。其他一些國家儘管擁有豐富的資源,但出於各種考慮限制開採。例如,美國在阿拉斯加北部擁有豐富的石油儲量,但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以及就地儲備石油,長期限制開採。

隨著世界經濟持續發展,尤其是新興經濟體經濟迅速增長,石油需求和消費量不斷上升,上升幅度超過了產量的增長。儘管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但2010年,石油消費再次轉降為升。可見,石油供應的寬鬆是暫時的,供應緊張才是常態。

全面提速&mdash&mdash

能源結構走向多元化

在當前國際金融風暴肆虐下,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加大,外部需求大幅下降。這直接催生出我國能源發展戰略與管理體制上的新變化。

調整能源結構,發展核電首當其衝。2008年11月21日,中國第9座核電站&mdash&mdash福建福清核電站一期工程開工12月16日,總投資近700億元的廣東陽江核電站正式動工建設12月26日,總投資260億元的秦山核電站擴建專案方家山核電專案開工。

至此,世界上最大的核電規劃正在中國漸次展開。據瞭解,我國2020年前將在核電方面投下4000億元左右的資金。

其次,2008年12月15日,總投資近400億元的“寧東大型煤電化基地”正式啟動,意味著煤炭資源整合的“前奏”響起。

第三,甘肅河西走廊、蘇北沿海和內蒙古等地正在規劃建設幾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目前,甘肅酒泉地區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已全面啟動。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中國圍繞油氣領域的對外合作進展不斷加快:中國到土庫曼、哈薩克、烏茲別克的天然氣管道開通中俄之間也確定將修建從俄羅斯西伯利亞通往中國的油氣管道。

據透露,西氣東輸二線工程已得到國家核准,不日將全面實施。這一總投資達930億元的龐大工程,將與中亞天然氣管道相連,是中國第一條引進境外天然氣的大型管道工程,僅鋼材就要400萬噸,如考慮到沿線城市內管線改造與建設,共能拉動投資3000億元。同時,庫容達2680萬立方米的石油儲備二期工程也已規劃完畢,成都千萬噸級煉油廠不日也將開工建設。

張國寶表示,這些重大專案的開工建設,是應對金融危機的實際舉措,也說明中國的能源戰略正在一步步實現。我們要加大能源結構調整力度,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加大能源企業的整合重組,建設現代、高效、穩定的能源工業體系。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表示,當前形勢為中國能源結構調整創造了一個好時機,將來中國的能源結構調整應該走多元化的道路。

節能降耗&mdash&mdash

開源節流是治本之舉

1月13日,紐約原油期貨價格收於每桶37.59美元。有人擔心,低油價可能致使對新能源的投資放緩。

能源專家指出,不可再生能源的屬性決定廉價時代將一去不返,能源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勢在必行。

專家表示,對於中國這個耗能大國和人均資源小國來說,開源不節流,多元化的能源戰略從長遠來看也只是治標之舉。能源危機、氣候危機,21世紀越來越明顯地影響世界社會和經濟的兩大事件,讓世界各國幡然醒悟,解決能源問題和氣候問題,治本之策還在於節能降耗。

據估計,中國節能的潛力有60%在工業部門。中國石油利用的經濟效率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用油裝置的效率也低於國外,節油潛力很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電力在能源總體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據瞭解,2009年,國家將繼續對傳統煤電專案實施“上大壓小”,計劃關停小火電機組1300萬千瓦。相關資料顯示,到2008年10月,小火電機組累計關停3210萬千瓦,已實現“十一五”規劃近2/3的目標。

深刻把握國際能源格局變化新形勢

能源是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物資。目前國際能源格局正在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化。

一方面,現有的能源生產消費格局正在發生著歷史性的區域變化。從消費上看,能源消費重心正在從西方發達國家向亞太地區轉移,尤其是很多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消費增長迅速。從生產上看,能源生產日益多元化,雖然歐佩克仍掌握著全球石油供給的主動權,但北海、非洲和墨西哥灣的石油勘探和開發也在加速進行中。即便如此,事實和研究結果仍表明國際石油生產的峰值時刻即將來臨。

另一方面,新能源開發已展露黎明前的曙光,能源供給結構即將進入下一個能源替代的發展週期。目前,在世界範圍內,油砂、重油、煤層氣、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油氣資源,風能、太陽能、氫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等都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其中,前一個變化來源於國際範圍內區域經濟增長中心的轉移,而後一個變化則來源於現有主導能源供給保障程度的下降和環境保護的壓力。

這樣一種能源格局的變化導致各國在世界範圍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同時也加快了能源領域的技術開發步伐。在這一背景下,中國作為新崛起的發展中大國,工業化、城鎮化程序明顯加快,能源需求進入高增長時期,而中國的能源供給結構長期以煤炭為主,不但從總量上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帶來嚴重的環境汙染。根據BP公司的能源統計資料,與世界發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所佔比重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1.1個百分點,石油和天然氣較世界平均水平分別低15.4和20.1個百分點。由於國內優質能源石油、天然氣的供給保障能力低,目前我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已經接近50%。同時,能源消費(主要是煤炭)是導致中國空氣汙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國空氣中約70%的二氧化碳排放、90%的二氧化硫排放和67%的氮氧化物排放來自於燃煤。幾乎所有的煙塵排放也來源於此,佔到總懸浮顆粒無汙染(TSP)的一半以上。

這種相對落後的能源消費結構、高度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和能源消費的高汙染,不但導致我國資產價值體系潰損,生產和生活成本不斷上漲等一系列嚴重問題,而且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中遇到更大的壓力,長期來看,對我國的工業化程序也會產生制約作用。因此,千方百計解決國家能源安全這一具有長期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顯得尤為緊迫。

在國際能源市場和國家能源供應保障體系中,能源企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能源企業能不能把握住這一格局變化的歷史性機遇,不但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存亡,而且對一個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和國際競爭力起著重要的影響。以BP、埃克森、殼牌等為代表的國際大石油公司憑藉著資源、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不但在過去的近百年中主導著國際能源市場的發展,而且近年來加快了進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步伐。

中國能源企業是國際市場的後來者,在資源獲取、技術和管理等方面,與上述大公司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如果再將企業資源投入新能源的開發有可能會更加力不從心。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一格局的變化對於中國能源企業而言不僅僅是風險,更潛伏著巨大機遇。龐大的國內需求為企業提高規模經濟效益,提高管理能力和加快技術進步提供了空間,新能源的開發縮小了國內能源企業與國際大公司的差距,因為這一領域處於起步階段,技術水平差距相對較小,為我國企業在未來競爭中轉被動為主動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遇。

面對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歷史時刻,被動應對只能意味著放棄發展的主動權,成為跨國能源公司的附庸甚至被淘汰出局,國家的能源安全無從談起,經濟命脈也將落入他人之手。反過來,主動應對則意味著在競爭中牢牢把握髮展的機遇,將企業的競爭力建立在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上,這樣的競爭力才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續的。歷史經驗已經證明,能否主動、敏銳而準確地判斷形勢,進而作出正確的戰略抉擇,是抓住機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作為國有重要骨幹企業和國家石油公司,中國石油集團提出建設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戰略,正是對所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和新要求的積極迴應。這一戰略決策提高了企業關注世界能源發展趨勢,順應全球石油石化行業發展規律和趨勢的能力,有助於企業實現從傳統石油公司向面向未來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能源公司轉變,有助於為更好地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這一戰略的巨大意義更具體地體現為:

首先,有利於提高中國石油集團的國際競爭力。建設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戰略,包含傳統能源的支撐,能源供給結構變化,提高能源開發利用效率,供應能力的價值鏈開發,能源開發利用全球化和經營管理國際化等方面的內容。由此可見,這一戰略以技術進步、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價值鏈的構造為手段,既立足於現實,又面向未來,有助於中國石油集團克服劣勢,全方位地參與國際競爭。

其次,有利於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地位的提升。能源是企業最基本的投入品,一個清潔、高效、低成本的能源供應體系,有助於中國企業降低提供物品和勞務的成本,這在競爭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對於企業有著決定性的意義。中國石油集團建設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戰略思路,有助於這一目標的實現。

最後,有助於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體現在有足夠的能源可以利用,另一方面體現在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建設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戰略思路,有利於中國石油集團更好地參與傳統能源資源和市場的競爭,也有利於新能源與可再生資源的開發,提高能源長期供給結構的彈性。同時,能源的高效清潔利用和新能源的開發,有助於降低由於能源利用帶來的環境汙染,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

近年來,國際能源局勢起伏跌宕,變化劇烈。油價飆升嚴重衝擊能源消費國經濟,也使能源輸出國承受著巨大的政治壓力。消費國節能與海外拓展同時推進,生產國頻打“能源牌”爭取政治經濟利益最大化,國際能源合作日趨活躍。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煤炭、石油等能源價格大幅跳水,新能源發展在逆境中被提升到戰略層面,作為拉動經濟的主要引擎。綜合分析,目前國際能源局勢正處於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刻。在這個大的背景下,認真審視我國能源發展格局,完善相關措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正確把握中國能源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1.近年來能源需求的過快增長,造成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和巨大的環境壓力。

30年來,我國GDP年均增長10.3%,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6%,2008年全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為26億噸標準煤,是改革開放初期的4倍多。儘管我國能源資源總量比較豐富,但優質能源少、人均佔有量低,能源供應偏緊、資源約束大的矛盾將長期存在。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程序加快,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換代,能源需求不斷增長。今後一段時期,能源消費強度將保持較高水平,油氣需求增長又快於煤炭,國內資源開採量受到自然條件限制難以較快增加。我國石油儲採比僅為11.1,遠低於世界40.5的平均水平,能源尤其是油氣供求矛盾將進一步顯現。另一方面,經濟的快速增長造成了巨大的環境壓力,我國能源發展模式亟待轉變。

2.隨著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的不斷提高,能源安全問題凸顯。

我國石油資源不足,原油產量不能滿足需求,進口石油依存度不斷增大,供需矛盾比較突出。自1993年成為石油淨進口國以來,我國石油進口量逐年攀升,2008年累計進口石油2.18億噸,對外依存度達到51.3%。預計到2020年前後將超過日本,成為亞太地區第一大石油進口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上升意味著能源安全形勢的脆弱性增加。世界石油資源爭奪日益激烈,我國對海上石油運輸通道控制能力薄弱,過分依賴中東和非洲地區的石油及單一的海上運輸路線,凸顯了我國石油進口安全的脆弱性。戰略石油儲備剛剛起步,應對突發事件或危急時刻的保障能力需要加強。

3.受金融危機影響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能源需求持續低迷。

從一開始,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就逐漸顯現並日益加重,外部需求萎縮,工業增速減緩,企業經營困難,投資增速下滑,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特別是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逐漸暴露出來。2008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28.5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4%,增幅下降4.8個百分點,其中煤炭、原油、天然氣和電力消費增幅分別下降4.9個、1.2個、9.8個和8.5個百分點。預示國民經濟景氣程度的先行性指標&mdash&mdash全國發電量從去年10月份開始出現負增長,今年1&mdash2月累計增幅同比仍為-3.7%1&mdash2月全社會用電量增幅同比為-5.2%,能源需求持續低迷。今年以來原油、成品油產量和原油加工量均比計劃調減或比去年同期下降,煉廠調低負荷、減產執行,成品油需求疲軟,庫存漲至歷史高位。

4.當前發達國家正在為搶佔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而向內挖潛,世界範圍內一場新經濟變革已悄然來臨。

由於全球經濟復甦尚需時日,發達國家紛紛反身內省,為尋找和培育新經濟增長點、迎接下一輪經濟上行週期的到來積極準備。值得關注的是,當前世界許多國家把發展新能源作為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美國奧巴馬政府提出7000億美元的鉅額經濟刺激計劃,把新能源作為擺脫經濟衰退、創造就業機會、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重要戰略產業,提出在未來三年內可再生能源產量增加1倍2012年在發電總量中佔的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增至25%未來10年將投資1500億美元建立清潔能源研發基金,用於太陽能、風能、生物燃料和其他清潔可替代能源專案的研發和推廣動用40億美元政府資金,支援汽車製造商重組、改造和技術進步,生產更節能高效的混合動力車投資45億美元對聯邦政府建築進行改造,10年內將現有建築的能效提高25%。

奧巴馬提出,誰掌握清潔和可再生能源,誰將主導21世紀誰在新能源領域拔得頭籌,誰將成為後石油經濟時代的佼佼者。除美國外,其他發達國家也把發展新能源作為拉動經濟、擴大就業、搶佔未來制高點和防止氣候變暖的重要手段。歐盟推行可再生能源計劃,將新增投資300億歐元,創造35萬個就業機會。

法國計劃到2020年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提高到23%,相當於每年節省2000萬噸石油。德國計劃在2020年前使可再生能源領域就業規模超過汽車產業的就業規模。英國政府計劃在2020年前提供1000億美元建立7000座風力發電機組,新增就業16萬人。日本將增加太陽能發電量20倍,新型環保汽車的使用量增加40%。韓國在普通家庭大力推廣普及太陽能、地熱、風能和生物能源,並將興建200萬套節能綠色住宅。

面對這一局面,我國不能因為當前金融危機導致能源供需矛盾緩和,而忽視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應汲取過去一些產業發展的沉痛教訓,密切跟蹤世界新一輪新能源發展方向,增加對新能源產業的投資,加強新能源技術研發,真正把新能源發展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

二、抓住機遇加快我國能源結構調整

上世紀100年間,世界上15%的人口完成了工業化,使得石油消耗量急劇增加,從上世紀初的2400多萬噸飆升到30億噸。在本世紀,將有85%的人口進入工業化,能源消耗量必定進一步增大。雖然世界能源探明儲量仍在繼續增加,但地球上的能源畢竟有限,而人類社會的能源消費則是逐漸增長的,以目前的消費速度,總有一天,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資源會枯竭。因此,人類必將實現向“後石油時代”的能源轉換。從世界範圍看,可再生能源更具競爭力已成為各國的共識。中國替代能源的發展方向是以新能源代替傳統能源,以優勢能源代替稀缺能源,逐步提高替代能源的作用。作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我國在努力增加能源供應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能源消費方式,發展清潔能源技術。因此,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是促進我國能源格局日趨合理的必然選擇。特別是在當前金融危機形勢下,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設,既有助於拉動投資,也有助於為下一階段經濟發展做可靠的能源準備。

《“十一五”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十一五”時期我國能源建設的總體安排是:有序發展煤炭加快開發石油天然氣在保護環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積極開發水電,優化發展火電,推進核電建設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溫家寶在今年“兩會”作的政府工作 報告 中把積極發展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作為今年的主要任務之一。

1.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

煤炭約佔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7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0個百分點。煤炭轉化為能源的主要形式是燃燒發電,燃煤發電在我國煤炭終端消費中佔56%以上。2008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7.92億千瓦,其中火電裝機6.01億千瓦,約佔76%水電裝機1.72億千瓦,約佔22%核電裝機906萬千瓦,佔1.3%風電894萬千瓦,僅佔0.8%。煤炭的燃燒是大氣汙染的主要來源,分別佔二氧化硫排放的90%、二氧化碳排放的70%和氮氧化物排放的67%,而且每開採l噸煤會破壞2.5噸地下水,煤炭開採後還會造成地表塌陷,產生廢水、廢氣和廢渣以及矽肺病等。因此,努力降低煤電比重是改變我國能源格局、實現節能減排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為此,要繼續優化電源結構,逐步提高清潔能源發電比重,不斷替代燃煤發電另一方面,在加快發展迴圈液化床燃燒、大規模煤氣化等潔淨煤技術以及改進煤炭直接、間接液化技術的同時,加快研發和推廣煤炭多聯產等新一代潔淨煤技術,逐步優化調整煤電自身結構,將煤炭的產業鏈延伸至下游化工製品。

2.積極發展核電。

核電是清潔高效的能源。理論上講,1公斤的鈾全部裂變釋放出的裂變能,大約相當於2500噸煤或2000噸的石油燃燒時釋放出的能量。一座百萬千瓦的火電站需要260萬噸煤,而核電站只需要30噸的鈾原料即可。核電站一年產生的二氧化碳僅是同等規模燃煤電站排放量的1.6%,且不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近幾年,世界核電建設開始復甦。美國能源部2007年宣佈,未來2年內將興建32座核能發電廠俄羅斯計劃在2020年前建造40臺核電機組英國於2008年1月決定恢復建設核電站印度計劃到2020年使核電裝機容量達到4000萬千瓦。高效、清潔的核能將在全球能源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2008年福建寧德、福清,廣東陽江,浙江方家山核電工程相繼開工,共計14臺百萬千瓦機組,總規模達1400萬千瓦,標誌著我國核電建設步入快車道。2008年底,我國核電裝機容量約為900萬千瓦,僅佔全國總髮電裝機容量的1.3%。根據《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mdash2020年)》目標,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將增加到7000萬千瓦,核電佔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的比重提高到4%,這意味著今後每年至少開工建設2個核電站、4臺百萬千瓦級核反應堆。2020年前,我國投入核電的建設資金累計將達4000億元。去年底,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推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核電專案成為首批核準的拉動內需專案,標誌著我國核電建設高峰即將到來。

3.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2006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總計為2億噸標準煤,約佔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8%,僅比2005年上升0.5個百分點。促進可再生能源加快發展,有助於實現能源長期戰略替代,也有助於加強環境保護。我國已立法將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列為能源發展的優先領域,並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根據規劃,2010年可再生能源佔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將達到10%。

水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我國水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近7億千瓦,佔常規能源資源量的40%,根據目前的勘測設計水平,我國水電有2.47萬億千瓦時的技術可開發量,如果開發充分,至少每年可以提供相當於10億&mdash13億噸原煤的能源。水能與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是很好的調節電源,開發水電的同時還可以實現防洪、灌溉、供水、航運、養殖和旅遊等綜合效益。目前水能開發利用技術已經成熟,應當優先加以利用。

我國風力資源豐富,利用技術也基本成熟,可以作為當前規模開發的一個重點,形成實際供應能力。太陽能資源潛力巨大,一旦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經濟性改善,就將得到廣泛應用。現階段應加大太陽能發電技術與熱利用技術的開發與攻關力度,結合建築節能,積極推廣太陽能熱水器產品。我國生物質能具有品種多、分散性強、收整合本高的特點,宜於發展多種利用技術,開闢不同使用者市場。現階段可從現有廢棄物資源的利用入手,逐步提高開發利用水平。對一些較為成熟的技術,如農村沼氣、秸稈發電等,積極推廣,予以扶持。對一些尚未突破的關鍵技術,如纖維素乙醇等,合理投入,開展研究。新能源及其相關技術對未來的能源替代具有重要意義,應當充分重視,早做準備,積極跟蹤,組織研發。

面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現狀,我國政府當務之急就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路線圖,儘快整合現有產業資源,把現有資源、扶持政策體系及未來十多年的能源投資格局理順,打造高效率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寬鬆環境,以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和有效利用來支援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4.強化油氣產業的開源節流。

一是加快建設油氣基地。按照“挖潛東部、發展西部、加快海域、開拓南方”的原則,通過地質理論創新、新技術應用和加大投入力度等措施,到2010年,全國原油、天然氣產量分別達到1.93億噸和920億立方米。二是加快石油替代工程。按照“發揮資源優勢、依靠科技進步、積極穩妥推進”的原則,加快發展煤基、生物質基液體燃料和煤化工技術,統籌規劃,有序建設重點示範工程,為“十二五”及以後更長時期的石油替代產業發展奠定基礎。三是促進油氣行業節能降耗。

此外,中國應對石油安全挑戰,應該著眼全球,從戰略的高度借鑑其他國家的經驗,降低石油進口依賴,積極參與國際石油市場競爭,加強國際石油領域合作,加快建立現代石油市場體系,建立完善現代石油儲備制度,制定確保國家石油安全的一整套方案。

>>>下頁帶來更多的形勢與政策論文1500字

有關形勢與政策的論文3000字

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目前還是有一些高校對形勢與政策這門課程重視不夠。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內容、授課形式等各方面都還需要繼續改進。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有關形勢與政策的論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歡!

有關形勢與政策的論文3000字篇一

《淺談對愛國主義的理性認識》

【摘 要】愛國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歷代中國人民繼承和發揚的優良傳統。筆者認為,合理的愛國主義應從單純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上,即在情感上把握“度”的原則,在思想上擺脫“憤青”的狹隘觀念,在行為上遵守法律和道德規範。

【關鍵詞】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體現了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係,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由此可見,愛國主義有準則和範圍限制,它雖然包含著豐富的感性認識,但從它的內容來看,人們必須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通過理性地揭示當前愛國情感、愛國思想和愛國行為的本質來正當積極地表達愛國主義。

一、理性認識是事物本質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告訴我們,認識過程有兩個重要的階段,即認識過程中的低階階段和高階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階階段和高階形式,它以抽象性、間接性、普遍性為特徵,以事物的本質、規律為物件和內容。

理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中對客觀事物的感性認識的質變和飛躍,它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屬性,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一般而言,理性指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或發展活動,它與感性相對,是人在正常狀態下,自信地全面瞭解和分析所遇到的問題後,妥善地提出相應的行動方案,以達到適當的、合乎常態的客觀效果。”

二、愛國主義應是理性的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應當給社會帶來積極的推動作用,應該為社會的穩定、健康和團結帶來積極的影響,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就行為方式而言,理性表現為人的自我約束能力。”因此,理性愛國要求人們富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要在愛國主義的行為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具備理智的精神。“理性的價值在於它讚美理性,崇尚科學,熱愛邏輯,相信知識的力量,對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卻與生俱來的社會使命負責。”所以,愛國主義應當是理性的,人們要使它所包含的豐富的感性層面上升為理性層面,這期間,人們必須自發地具備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和熱愛,必須以維護祖國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堅強的信念和動力,以及根本目標來約束和調整自己的愛國情感、愛國思想和愛國行為。

三、情感上要把握“度”的原則

度,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中的解釋是:度是質和量的統一,是事物保持其質的量的界限、幅度和範圍。度是量和質的相互結合與相互規定,量和質是度的兩個關節點,是一定的質所能容納的量的活動範圍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若是在這兩個關節點範圍內,事物的質則保持不變,若是超出了這個範圍,事物的質則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那麼事物就會轉變成區別於自身的另外一種事物。

愛國主義是人們社會精神層面的反映,是對社會現象的客觀反映,它是社會的產物,即社會意識,因此,愛國主義對社會存在起著一定的能動作用。這種能動作用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斷定作用的正反面則是以事物的度的原則為準則,即物極必反。

愛國主義是人民的情感表達,這種情感表達難免會包含著一定的激情,激情適當會正確地引導自身將要做出的行為,而過激、偏激則會促使人做出錯誤、不正當的行為。在愛國主義當中,愛國激情不僅是作為一種簡單的感情而存在,它更是以一種支撐人們是否會做出行為,做出多大行為的強大信念而存在。因此,這種信念一旦根深蒂固再加以不斷膨脹就會產生物極必反的惡果。所以,理性的愛國情感應該把握好度的原則,人們應該控制好自己的感情和情緒,不要讓原本適度的情感惡性膨脹,以致於危害社會。

四、思想上要擺脫“憤青”的觀念

事物是矛盾的統一體,每個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因此,人們不能只單一地、消極地看待問題,人們應該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和處理所有問題,既要看到事物消極的一面,同時更不能忽略事物積極的一面。在對待愛國主義這一問題上,只有讓自己的思想轉變,學會從陰暗面的對立面來挖掘問題,進而判定問題的走向,問題才會得到改善和解決。

愛國主義不僅僅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首先是社會存在的產物,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出實際的行動,不能空有滿腔熱血,更不能消極地利用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貫穿於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中。悠悠歷史長河,無論經歷多少滄桑鉅變,中華兒女總是對祖國無比忠誠、無限熱愛。反觀‘憤青’,它是無法使‘愛國’這一主題上升為偉大的民族精神的,因而也無法起到推動作用,無法完成強國的任務。”

五、行為上要遵守法律和道德規範

中國是一個法治的國家,如今的愛國內涵應該與法治緊緊相連,愛國不再如近代中國以及之前那樣只大力強調民族主義內容,人民應該在民族國家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文明、民主、法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首先必要的是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條規,再次必須以道德準則來控制和約束自己。

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出現過眾多的愛國事件,客觀地說,這些愛國行為大都是正當的、理性的行為,總體來說對祖國的統一和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是,在當代的中國,愛國主義精神被部分人歪曲甚至利用,這些人藉以愛國主義的名義做出違反道德準義和法律法規的不恥行為,嚴重危害了他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理性的愛國行為應該充分反映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集體利益價值觀,它要求人們在心甘情願為祖國奉獻之前必須帶著預見性和社會責任感去考慮自己將要做出的行為是否正確,是否會給社會造成不利的影響,絕對不能不計後果地任意妄為。

六、結語

就當代中國而言,人們必須忠實、合理地履行自身的責任和義務,在表達愛國主義時,必須將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愛國是為了讓國家更加美好而絕不能讓國家更糟糕,民眾在表達愛國熱情時必須理性而守法,這樣才能值得他人尊重,值得世界尊重,才能真正有助於國家和諧發展,有助於國家富強和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 楊永利.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讀本[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有關形勢與政策的論文3000字  

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論文3000字

與其它課程相比,形勢與政策課有其鮮明特點,其內容時效性強、教學領域寬、教育政策性突出、教法靈活多樣。我在此整理了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論文3000字,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論文3000字篇1

摘要:當前國際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各種複雜的不確定和非傳統因素分化演繹,為中國的國家發展和對外交往提出了新的難題,在這種情況下,認清形勢,明確目標、思路變得尤為重要。儘管世界局勢的複雜性和變化性在加劇,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關鍵詞:國際形勢外交合作共同體

我們拋開意識形態之對立不言,單就國家的利益博弈而論。中國,目前處於守勢,而日本,美國之類的國家則是出於攻勢。他們視中國為未來國際地位的最大挑戰者,那正是因為近年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舉世矚目,成為21世紀真正的世界大國,才使他們對中國的崛起虎視眈眈,警惕加倍!

就意識形態、社會體制而言,中國目前仍處於轉型期,相當於落後世界先進主流50年。但是這種逐漸形成的並且正在完善的社會體制一旦崩潰,勢必將動亂頻仍,民不聊生。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對外為韜晦策略,而在目前形勢之下,已轉為主動突圍。

2006年11月初,在北京舉行的中非數十國論壇足以見證了中國的國際發展戰略方針:是以新時代的步伐在邁進,是以尋求外部合作為主的外交政策。

對當前的中國而言,最大的國際問題莫過於臺灣和朝鮮問題。臺海局勢,關乎世界格局,牽涉中、美、日、俄世界各極,這也是中國和平統一的關鍵關口。而對中國臺灣的迴歸有極大異議和阻力的無疑是美國和日本,他們與臺灣

“淵源”頗深,單在目前的局勢下,大家都在觀察對方的舉動,以伺機獲得主動。恰恰中國與日本在東海問題上也是糾葛不休,另外,日本首腦“拜鬼”也時常引發中國民眾被屠殺時留下的傷痛。那麼,現任日本信任首相安倍是否將依照自己的承諾不再參拜“神社”,是否有與中國修好之意,中日真能合作開發東海能源嗎?臺灣問題在好的發展趨勢之下日本還會如此干涉嗎?我們均不得而知,更有待觀察。

當然,還有多年來一直充當臺灣 “老大哥”--美國,它是“割捨”,還是將要採取什麼奇異的干預對策,它在“霸主地位”之上將給於臺灣什麼樣的支援,我想它連自己也不知道。因為這是一個互相牽制的時代,誰也不希望為了區域性而危害全域性,更不想在國際上落下有損威信的罵名。

朝核問題,最終結果如何,將取決於中、美、日、俄、韓、朝的六方再次聚頭。而中國,在朝鮮核問題上存在著許多憂慮,從立場上很難做到像美國那樣“超脫”。50多年來,朝鮮至少在對美國、日本、臺灣關係等原則問題上沒有出賣過中國。不管朝鮮的內政如何,中國在國際上都不能保持中立,而必須站在朝鮮這個“讓人愛恨交加的傢伙”一邊。

另一方面,在世界大的格局下,美國跟中國一道同為大國,他們一起作為負責任的、利益相關的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其目標應當更遠大:共同合作,維護一個有利於世界長期和平與繁榮世界體系。美中關係是個“密切而複雜”的問題。

或許,在某些時候,老美會想一些閒不住的做法來對中國進行“圍堵”和“制衡”。比如前不久,美國曾遊說韓國和日本加入“北約”,在這之前還勸說過澳大利亞,這不都是為了擴大自己的“霸權”而向中國和俄羅斯逼近嗎?

而中俄目前的關係僅止於“互有所需”這一極其表面而又脆弱的層面,並隱藏著深層的風險。這一深層風險就是,隨著兩國的相繼崛起,雙邊關係可能會再次面臨“變”的格局。但是,在對待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圍堵”時,中俄將會毫無疑問的“對外”。

在美國與歐洲諸國看似親密的關係漸行漸遠時,他們也在不知不覺中向中國靠近,歐洲援華政策便是最好的例證。他們希望中國變,但是不宜過激,以免引起社會動盪。社會穩定了,也就穩住了歐洲人對中國大片市場的幻想。因此,他們非常關注中國的社會穩定、政治穩定。如果中國的改革不穩定,引起了社會動盪,它所有的投資可能全都泡湯。而保持社會穩定,也正是中國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中歐在將來的合作中一定會走向好的趨勢!

參考文獻:

[1] 劉國光主編《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問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譚祟臺等《發展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張培剛主編《新發展經濟學》,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4]楊萬鍾主編《經濟地理學導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下頁更多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論文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