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學前教育 > 

四世同堂讀後感

欄目: 學前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2.82W

看《四世同堂》之前,我從沒想過會有哪一個作品帶有這麼濃重的悲傷色彩,整個故事線都壓抑至極,我根本就看不到書中主角的出路在哪,或許還是我太年輕,看不破,但這個故事真的太令我難過。國破家必破是我在《四世同堂》裡看到的唯一道理。

四世同堂讀後感

書中小羊圈衚衕的每個人都是舊中國一類群體的代表,由他們構築出來的世界就是那個黑暗社會的縮影。身為故事中心的祁老太爺家有三個兒子,在那個危機四伏的時代一個選擇隱忍;一個選擇背叛,一個選擇改變,敢於奮鬥。

在《四世同堂》的結局中,天佑用生命書寫清白,未嘗不是一種氣節;瑞宣有痛苦,卻始終不忘記國家;瑞全去改變,卻也前途未卜。在老舍的筆下,祁老太爺家成為了國家命運的一個小小的縮影,最後家族的覆滅,是因為有戰爭的發生,驗證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深刻道理。祁家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族都在戰爭中走向了瓦解,更何況那些千千萬萬的小家和小我呢?弱國無強家,只有把個人的榮辱和家族的興衰和國家的命運系在一齊,才能真正的求得生存之道。

《四世同堂》為我們揭示的社會現象和殘酷的命運抗爭太深刻也太沉重了,我們永遠不敢設身處地的去想象,也永遠不敢應對在那種環境下的真實的自我掙扎。

梁啟超曾說過:“少年強則國強,青年興則國興”,我們沒有生活在老舍筆下的那個世界,因為已經有人替我們走過了一遍。我們不能也不想回到過去,所以就要牢記歷史,好好學習,唯有我們強大了。國家才能強大。



關於《四世同堂》讀後感7篇

故事裡的人都是那麼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衚衕演繹著自我的悲歡離合,榮辱沉浮,他們的生活因為日本人的到來和離去而發生了質的改變。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關於《四世同堂》讀後感7篇,歡迎借鑑參考。

四世同堂讀後感(一):

《四世同堂》是我讀的最過癮的一部中國近代文學書籍,沒日沒夜的看了幾天,給我的衝擊卻是久久不能平靜的。故事裡的人都是那麼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衚衕演繹著自我的悲歡離合,榮辱沉浮,他們的生活因為日本人的到來和離去而發生了質的改變。

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鬱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為革命鬥士的錢默吟、任勞任怨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於助人的李四爺四大媽、無聊無恥的瑞豐、冠曉荷、陰狠的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最終成為革命青年的高弟,還有孫七、小崔夫婦、陳長順、小文夫婦、丁約翰……八年的厚重寫在了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那個年代的風雨飄搖。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給中國留下了無盡的傷痕。

說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裡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漢奸形象。“漢奸”,這個在那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他們只是目光短淺的愛財小人,為了財出賣了國家和自我的靈魂。他們風光,人們看著恨但他們死,人們看著卻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漢奸”是可悲的,因為沒有了對國家的愛對自我的尊重,他們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憐人。其實,他們因為日本人的到來而生,卻沒有因為日本人的撤離而亡,他們存活在很多人的潛質裡,只是之後的社會不一樣了,“漢奸”不流行了,不流行並不代表就不再存在了。

錢默吟老先生是全書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明白為什麼人們總是忽略書中如此堅強的一個老人。撇開他的政治觀點不說,單單他的堅強勇敢,就足以是全書一抹不容忽視的風景。錢老是個有知識有文化懂事理的人,這在那個年代是個不可多得的革命戰士。在全書緩慢的節奏中,錢默吟是一個緊湊的神祕的形象,儼然為書增加許多鏗鏘之力。中國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像錢先生這樣的人,才最終站起來走向光明。

中國人是痛恨日本人的,看著《四世同堂》,你會更加確信自我對日本人的恨。然而那個年代的中國人又是無助的,新舊社會的交替給人帶來的迷茫是無盡的,人像是迷了路,是不知所措的可悲。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犧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慘死了,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來。

戰爭結束了,沒有勝利的喜悅,更多的是悲壯。然而,《四世同堂》並不是一個杯具。人們一向疑問老舍先生為什麼要給大家一個不是結尾的結尾,人們詫異於故事的戛然而止卻不知結局。其實所有的故事都是沒有結局的,結尾一句“起風了”,我想就足以表達老舍先生的意思了。歷史的車輪輾轉向前,歷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風了,但不必須吸沙,或許打雷,或許下雨,渺渺茫茫。中國始終推著大車前進,泥濘和傷痕總是有的,但回首過去悲壯的一頁,除了記憶和嘆息,我們應當看見預示著的光明的未來。

感激老舍先生給後世留下了這部中國的《戰爭與和平》。

四世同堂讀後感(二):

春節期間,在辭歲的鞭炮聲裡,在光影搖曳的燭光下,我拿起老舍先生的小說《四世同堂》一頁頁的讀了起來,透過紙頁,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展現在眼前。

小羊圈衚衕,闖進了一夥強盜,祁老人一輩子生活在這裡,他一生無求,只想把這個四世同堂的日子過下去,然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兒子不堪受辱投湖自盡,二孫子投敵死於非命,二孫媳婦投靠漢奸染病而亡,重孫女也餓死了。他的鄰居錢詩人是典型的舊式文人,一家人深居簡出,最終家破人亡。拉羊車養家的小崔死於日寇的屠刀之下。

京華之地,皇城根下,餓民奪食,混合面吃的人東倒西歪,半死不活的被拉到郊外,迎接他們的是早已挖好的大坑,大坑裡黑壓壓的人都想逃命,日本人邊撒石灰邊填土,成百上千的人就這樣失去了生命。

讀到這裡我深切的明白了什麼叫落後就要捱打,什麼叫苟且偷生。

品讀這部恢弘鉅著,猶如眼前展開了一幅歷史長卷。國破家亡,城春草深,面對強敵,有的人奮起反抗,如瑞豐參加抗日隊伍年邁的李四爺與敵人以死相拼。也有如冠曉荷,大赤包之流成了不齒的漢奸,最後或瘋死,或活埋。

八年抗戰勝利之後,小羊圈衚衕的人們彷彿從地獄走出迎接這一天。他們想到衚衕裡還住著一戶日本人,然後,日本老太太兒子被徵入軍中戰死,兒媳婦也被抓去做了慰安婦不知下落,她也是戰爭的受害者,她對中國人民充滿了同情,此時她也想把日本投降這一喜訊告訴衚衕裡的中國人。當衚衕裡的人們看到日本人怒火萬丈,想大打出手的時候,祁老人的大孫子瑞軒向大家解釋,她是咱們的朋友。正是這一句話把日本人民和日本軍國主義劃分的清清楚楚,人民的心是相通的。

戰後日本軍國主義陰魂不散,時時在干擾著中日人民的友誼,參拜靖國神社,不承認南京大屠殺,修改教科書,這一切帳應該算到那些妄圖重現軍國主義的愚蠢的人身上。

歷史是由人民來創造的,未來屬於愛好和平的人們,只要人民原意生活在一個和諧的世界歷,軍國主義的螳臂是阻擋不了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的。

掩卷推窗,旭日臨門,滿眼喜慶,讓我正覺得生活的可愛和美好。

四世同堂讀後感(三):

我是一個常看書的人。在我的書架上,擺滿了很多小說、著作,它們伴隨著我的成長,給了我知識,給了我歡樂。書,是我能隨意塗寫的天堂。

人皆有一本自我最喜歡的書,我呢,最喜歡的書,就是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了。

相信很多同學也讀過這《四世同堂》,書裡的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北京城,當時的北京是叫“北平”的,日本人侵佔了北京城,故事從北平小羊圈衚衕一戶姓祁的人家開始,以及衚衕裡的錢家、冠家等等發生的故事。在故事裡,有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祁家祁瑞全、錢家二少爺,也有甘當日本侵略者走狗漢奸的冠家冠曉荷,還有性格耿直的常二爺、膽小怕事的祁老人、用心良苦的白巡長,在這個毫不起眼的小羊圈衚衕裡,每一個人物都有著不一樣的命運……但可惜當時北平城在日本侵略者的黑暗恐怖統治下,它們折磨中國老百姓,三天兩頭地不是關城門,就是禁街,老百姓們生活十分困難,吃不飽穿不暖,連冬天燒暖氣的煤都沒有了。於是就有了反抗壓迫,勤勞、聰明的中國人最終打敗了日本人,趕跑了侵略者。

讀完了《四世同堂》,我被老舍先生筆下寫的精彩故事深深吸引。抗日戰爭時期,當時那種國破家亡的淒涼、悲慘和對日本侵略者的可恨、可恥。老舍先生用自我的筆變成了“機關槍”,向不知羞恥的日本侵略者“掃射”。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什麼叫亡國的恥辱,亡國的悲哀!老舍先生的筆尖讓我明白了,國家不能落後,落後了就要被捱打,做亡國奴,任人宰割,一點尊嚴都沒有。讀後感·所以我們要不斷地讓我們的國家強大,讓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欺負中國。同時我也深深感到我們此刻的生活真的來之不易,每個人都幸福地生活著,不會再出現故事裡那種飢寒交迫的情景。

老舍先生在文末寫祁老三帶著成功的光榮歸鄉時,也寫出了瑞全衣錦還鄉的變化:可是,他說不出話來。身旁的老三,他覺得,已不是他的弟弟,而是一種象徵什麼的力量。這就是所謂的革命的力量。

少年強則國強。

我想,這種力量對於今日的青少年來說尤為重要。感激老舍先生給後世留下了這部中國的《戰爭與和平》作者:蘇涵

四世同堂讀後感(四):

開戰之前,氣氛緊張鬱結,人人自危。衚衕裡的住戶九流聲色不一,不一樣階級間的差異似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鼠目棄義之人的算計、平平百姓的漠然、忠肝義膽志士的謹慎不安和對於家族忠孝不能兩全的猶豫。“一朵花,長在樹上,才有它的美麗拿到人的手裡就算完了。假若北平是樹,我便是花,儘管是一朵閒花。北平若不幸丟失了,我想我就不必再活下去!”錢默吟先生以花自喻,又將北平比做樹,樹無花不美,花無樹不活,相比於從此渾渾噩噩的活在淪陷的北平,不如隨著北平自由的喪失一同離去,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足矣看出他對於家國的熱愛。

而與之相反的,便是冠曉荷,雖名曰為荷,卻並沒有如荷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反是苟同於世俗與不堪。他並不信奉什麼神佛,只可是把它當作一種交際的需要,正如他須會唱會賭,模樣夠格,會幾句二簧與八圈麻將那樣。他急於成為一個“上層人士”,對於很多人和事都看不上,以此來體現出自我的尊貴,但他的內心又何嘗不是卑微的呢,以迎合他人眼中的高雅與意趣的方式,來表現自我的不俗與能耐。“假若出賣國家能夠使飯食更好,衣服更漂亮,這個宇宙的主宰——冠曉荷——連眼也不眨巴一下便去出賣國家。”在他心裡,生命就是生活,而生活理當奢華舒服。

為到達他的夢想生活水準,他沒有什麼不能夠做的事。什麼都是假的,連國家民族都是假的,僅有他的酒飯,女人,衣冠,與金錢,是真的。冠曉荷先生比李四爺,小崔他們都更多明白一些什麼是“國家”“民族”“社會”,但他雖會說這些,甚至會用這些名詞演講一番,但他不如孫七,小崔那樣有著一股子氣,他說什麼與相信什麼完全是兩回事。他能夠因為沒有一個差事而恨惡南京,恨惡國民政府,能夠為了獲得一官半職,像條狗一樣去見日本人,就連臨死也不願相信是日本人害了他卑微可憐卻又可恨可笑。

小崔、孫七等人,他們都是心地頂善良的普通老百姓,是北平無戰事時的好市民,但他們生錯了年代。他們愛國,但他們不敢走,他們有顧慮,他們選擇了低頭。然而當小崔最終思考著錢先生的勸告,打算走出北平走出這個被日本人框住的牢籠,投身革命時,卻因為碰巧在街上而被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一個最終有了抱負的青年就這樣倒在了這個暗黑的時代。小文夫婦只是沉迷在戲中,冷漠而又溫順的理解著。讀後感·但當日本人對著若霞不禮,小文拿起板凳就往日本人頭上砸去,他明白自我必死,於是笑著對若霞說:“霞,死吧,沒關係。”其實他們只是小人物,可是似乎又閃耀著別樣的光輝。

在這個戰火紛亂的時期,戰爭不再單單是是地區,是領導者,是士兵的事情,它和每一個活在其中的普通人有關,一但開始就沒有人能夠豁免,不管願不願意都會被牽扯其中,脣亡齒寒,戰亂中層層摧垮的家庭不能保護年幼弱小,也無法阻止生命逝去。它會把你勇敢的心激起,把你苟且偷生的幻想打破,把無奈、屈辱、生離、死別的種.種強加於身上。四世同堂,與其說是寫一個家族的興盛衰滅,不如說是記錄一段屈辱的歷史里人性的掙扎。

四世同堂讀後感(五):

第一次看到《四世同堂》這本書應當是幾年前,我在找其他書的時候恰好發現了它,牛皮紙封面,書頁都泛黃了,看著很是破舊,我想著裡面無非是聊些家長裡短的瑣事,就沒翻開。

第二次看到是在萬聖書屋,那時候已經有人給我推薦了這本書,書店裡的版本有分上下部的,有分《惶惑*偷生*饑荒》三部曲的,好厚一本小說,沒有勇氣看下去。

然而,緣分就是那麼蹊蹺,最終我還是去看了這本書。上部看的是那本在圖書館偶遇的舊書,下部則用手機看的。

這部小說以抗戰為背景,以祁家祖孫四代為主體,描述了北平胡同裡的普通居民在日本侵華時期生活狀態的變化。在我眼中,這就是一個故事,沒有刻意去傳達深刻的道理,也沒有過度的吶喊和呼籲,更多的是單純地記錄和不斷地自我反思和掙扎。老舍先生是個心細、心誠的作家,寫這部小說是在北平淪陷的第五個年頭,小說之所以那麼長曆時那麼久,依我對這本書的感受來說,一方面是因為作者對國家對北平這座城愛得深切,這種愛使他捨不得放棄描述他能想到的每一個場景、每一種文化,其實我一開始對這樣慢的小說節奏有點不耐煩,直到看到之後才能理解這種感情,要明白當時的中國隨時面臨著亡國的危險,書中的場景、文化傳統很可能再也看不到了,所有他必須這麼寫。

另一方面呢?朋友說書中對主人公之一瑞宣忠孝不能兩全、家國只能選其一的糾結掙扎描述得很好,我第一反應就是瑞宣身上可能有作者自我的影子,一個人在寫自我的時候往往更真實和全面,也許在抗戰的這些年,作者跟小說主人公瑞宣一樣,為國家的危亡擔心,為自我的苟且偷生愧疚,他想盡辦法獲取最新的戰況,並始終堅定中國必勝的信心,最終期盼已久的抗戰勝利了,小說也所以結束。

這部小說是有很深刻的時代意義的,但在今日的讀者看來可能會索然無味,因為它與我們這個時代無關。但這樣的故事應當是一個民族的瑰寶,有人寫這樣的故事,有人讀這樣的故事,歷史才不會那麼容易重演。讀後感·有句話說,在這個世界上和平是暫時的,戰爭才是常態,但願下一次在國家遇到危難時,我們中國人能少一分懦弱、多一份勇敢,反抗得越早,災難就會越少,對於那些遲早要來的東西,又何必拖延呢?

去看看書裡面一向愛好和平的國人吧!我們看重家庭、感情,渴望用隱忍、退讓換來平靜的生活,可是沒有國哪有家,一不細心,就什麼都沒有了。

四世同堂讀後感(六):

戰爭是一個人肉收割機,戰場上血肉橫飛,淪陷區哀鴻遍野。老舍先生《四世同堂》故事發生的背景北平並沒有因名字中有個“平”而得“平”,北平不平。

如果沒有日軍侵華,北平城小羊圈衚衕里人們的生活將那麼平淡地過下去:孩子們在大槐樹下玩鬧,大人們在大槐樹下聊天。錢詩人自去做他的詩養他的花,小崔自去拉他的車,長順兒自去放他的話匣子,黑毛方六自去說他的相聲,劉棚匠自去舞獅子糊頂棚,李四爺自去給人跑腿幫人發喪,祁老人自去養養花逛逛護國寺享受他四世同堂的天倫之樂,祁掌櫃自去布鋪整天忙生意,祁瑞宣自去上他的課,瑞全自會畢業謀職,瑞豐繼續當他的庶務主任,韻梅則繼續當她的家庭主婦……

然而,七七事變的槍聲驚破了小羊圈衚衕的寧靜,地處僻靜的小羊圈衚衕在這場戰爭的浩劫中也是血淚斑斑,平民的命在戰爭的洪流裡就是一粒草芥,隨時可能被湮滅。無辜的小崔不明不白捱了槍子兒,清白正直的祁掌櫃被羞辱而投河自盡,骨子裡有貴族氣的小文夫婦壯烈殉國,家鄉早已淪喪的東北苦命女子尤桐芳身赴國難,熱心鄰里一輩子的李四爺被鬼子兵毆打致死,懵懂不知事的小妞子因為吃共和麵也喪了命。他們或死得壯烈,或死得冤屈,他們的血無一不在控訴著侵略戰爭的罪惡。

在那場漫長的罪惡裡,善良人的善良隨時可能被踐踏,有良知的中國人最終選擇了奮起反抗,以血還血。善良的錢詩人被日本人抓去施以酷刑,但酷刑摧殘了他的身體,沒有改變他的中國心,昔日柔弱的詩人經過酷刑的洗禮,涅槃重生成了一名勇敢無畏的戰士。血性的瑞全和劉棚匠選擇了出城投軍,讀後感·因為他們認為在國旗下吃糞,也比在太陽旗下吃肉強。擔負家庭職責的祁瑞宣,忍辱負重,為戰敗而憂,為戰勝而喜,內心守著一點不滅的信念,和大多數北平人一樣苦熬著期待最終的勝利,苦熬著在枷鎖加身的時候不易其節。

在《四世同堂》的文字間遊走,時而對侵略者刻骨的恨燃燒著胸膛,時而被淪陷時那一個個普普通通的北平人普普通通的愛國心所感動,時而對漢奸走狗的行為齒冷,時而又為那些在戰爭中死難的人而流淚。一句話,讓我們把仇恨給敵人,把眼淚給同胞,把信念深埋心底。昂起頭來,挺起胸膛,戰爭年代就勇敢地向前,哪怕赴湯蹈火,和平年代就踏實地做最好的自我,億萬個最好的自我加起來就是一個強大的國家。

四世同堂讀後感(七):

近來,讀完了老舍先生的革命小說著作——《四世同堂》,書中幾個家族的命運牽動了我的神經,思緒也伴隨著捲入了他們幾代人的離合悲歡,如感同身受一般,握著拳、皺著眉又或突然叫著好地細細看完了一頁又一頁。

我厭惡著那時侵略而來的日本,向我們揮舞著帝國主義罪惡的屠刀我厭惡著像冠先生、瑞豐、藍東陽那般投敵而去的漢奸、走狗,帶著侵略者猙獰地撲向自我的同胞我怨著那怯懦無為的民國政府,守不住諾大的北平城我怨著那明哲保身的祈老人,以及與他一道那數萬萬被壓迫著不敢發聲的中國人。

可剩下的一群人,我卻僅有尊敬和熱愛。當中有代表了革命立場、信念堅定的老大瑞宣、老三瑞全,有從未被漢奸父母同化動搖絲毫的冠家小姐高第,他們這群年輕人,就是那個黑暗年代的期望,也是讀者對故事後續發展僅剩的完美期待。我在今日——日本投降七十三週年的紀念日裡,最想要紀念的便是故事中的錢家老二——錢仲石。

故事裡的這個家庭雖然姓“錢”,可卻不愛錢,與世俗汙穢、金銀銅臭沒有半分的牽扯,他們反抗地最迅速、革命地最堅決、抵抗地最徹底,而結局也最悲壯,不能不讓人肅然起敬。錢家老二從來沒有“具體地”出此刻讀者面前,從登場到受難死去,都是以“形象”的方式藉由書中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或是對話展現出來。首先是他最早的外貌性格形象,作者經過冠家小姐高第對他的情愫引出,他“長相英俊可愛,喜歡機械和汽車”,在高第心裡“哪怕是個汽車伕,也比跪下向日本人求官做的強得多”,是女孩子暗自傾心的“夢想英雄”,這些描述頓時讓我對仲石的主角充滿了好奇然後是他奔赴革命的形象,從他的父親錢默吟老先生和瑞全的對話中引出,“他來和我告別,這是值得驕傲的事!我的兒子——一個開汽車的——可是會在國破家亡的時候用鮮血去作詩!我丟了一個兒子,而國家會得到一位英雄!”

他的形象瞬間高大了,這位依然沒有正式登場的年輕人,竟是如此的果決勇敢,毅然成為小羊圈衚衕裡最早奔赴戰場的戰士最終是慷慨就義的形象,從小崔繪聲繪色的描述中引出,“他摔死了一車日本兵”、“北平人也不都是窩囊廢”,錢仲石就這麼死了,在書裡還沒有正式“亮過相”,沒有半句臺詞,彷彿一個微末的“小主角”,被作者急匆匆地用壯烈的死亡把生命畫上了句號,但他果然成為了一個英雄。

我是如此地喜愛這個主角,甚至於他死後都不願再碰這本只教好人“送死”的書,不願去應對錢家接下來更悲哀的命運——錢老先生入獄受刑、錢老太太自殺、錢家老大病故,以及北平城愈發黑暗殘酷、群魔亂舞的局面,從他的死亡開始,故事的負面情緒到達了第一次頂峰。作者把他的死作為推動故事發展的“引線”,太過於殘忍,讀者們卻又不得不理解,因為這就是現實、就是命運、就是當時的中國。

錢仲石是《四世同堂》裡第一個死去的主角,帶給我的震撼是書中其他主角所沒有的。在我看來,雖然作者寫的“輕描淡寫”,但他的死亡卻“重於泰山”,與北平淪陷之初,人們的彷徨徘徊、不知所措構成了鮮明的比較,彰顯了愛國青年誓死不做亡國奴的偉大民族氣節,給了張牙舞爪的日本侵略者行動上和精神上的沉重打擊,用行動證明“我們這還有多少多少這樣的人,你們大隊人馬來,我們會一個個凌削你們”。正是因為錢仲石的犧牲,鼓舞了瑞全、高弟,驚醒了中國千千萬萬還在“沉默”的人,掀起舉國抗戰、共赴國難的熱潮!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仲石兄,我實在很難將你視作一個“小主角”,你做的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你該是受人敬仰、萬世稱頌的英雄,哪怕你只是個故事裡虛構的人物,可我看到了你的形象背後,真真實實和你一同站在日軍飛機大炮前慷慨赴難的革命前輩們,我想老舍先生也是透過你去歌頌這群鮮活的、無畏的、不朽的年輕人吧。

仲石兄,料想在如今這和平昌盛的世道,你便最終能夠安安心心繼續做自我的汽車伕了罷。

《四世同堂》讀後感

《四世同堂》聽完了,這是老舍先生在抗戰時期創作的長篇小說。

他以祁家為主線,記錄了小羊圈居民在八年抗戰時期,面對鬼子的殘酷壓榨,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有的奮起抗爭,有的淪為漢奸,更多的忍辱偷生,但也不免被殺害、被逼死。後者應該是北平大多數人的命運吧。

作者對各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描述得很細膩,主人公祁瑞宣身為家族的長孫,不得不留在家裡盡孝,但他做人做事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儘量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儘管如此,他依然覺得愧對國家,因此活得很痛苦。直到三弟瑞泉歸來,才振作起來,加入抗日組織。

作者對幾個漢奸的結局安排得大快人心:

大赤包死在獄中,挖空心思搜刮來的鉅額財富被鬼子沒收。

冠曉和到處拉關係,想在鬼子手下博個一官半職,最後只做了個小里長,就這麼個芥菜籽大的小官,也忘不了在鄰居身上刮皮。坐了半年牢,出來後到處蒙吃蒙喝,後來吃混合面肚子疼,被鬼子當傳染病活埋,就這時候卻對鬼子仍報有幻想:“我沒有對不起你們啊!”真正的奇葩!

祁瑞豐好吃懶做,和冠曉和一塊得瑟,被鬼子關了半年,仍不思悔改,繼續矇騙,被藍東陽殺掉。

藍東陽為躲避暗殺,逃到日本,被美機轟炸,落得屍骨無存。

冠招弟當了日偽特務,被祁瑞泉掐死。

132集,聽到最後,朗讀者說,最後一集收費20元。

這讓我大跌眼鏡。別人的結果我不知道,狗腿子丁約翰的結局我卻能猜到:聽到日本投降的訊息,他跑向富善先生的英國府,那地方可是被鬼子佔著,他們還沒放下武器呢,一槍斃了丁約翰是很平常的事。

最讓我震撼的是,鬼子為了掠奪糧食而發放的混合面,餓死了那麼多的人。我很奇怪,那些老百姓一吃就是好幾年,為什麼不下決心逃離北平呢?

記得美辰說,要避免在一個自然段裡用相同的字和詞語。但是,在《四世同堂》裡,用的最多的卻是“他”和“他們”,在介紹人物和社會現象的時候,一連串的“他”或“他們”,好像排比句似的,聽著毫無違和感。

這大概就是漢字的妙處吧。

聽完了董啟言的朗誦,又點了單田芳的《四世同堂》聽,不忍心換作品,一晚上聽了八集,什麼事也沒做!

董啟言的朗誦讓作品充滿了美感,單田芳的朗誦顯著熱鬧,容易記住情節。

各有千秋。

(從容小主群打卡)

四世同堂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四世同堂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世同堂讀後感1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題記

說到冠曉荷,我認為他是一個命運悲慘的人。雖說他曾經很風光:討好日本人十分威風,大赤包作了處長,招弟作了特務,冠家有錢有勢……等等。他是如此信任日本人,想方設法的去給日本人送禮。但在我們竟沒想到的是冠曉荷死於他最敬愛的日本人手中,被最“親切”的日本人“消毒”活埋了。

這結局彷彿使我們意料之外的,又好像能被我們猜透。這也許就是他的命吧!

他死了,他可憐。

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冠曉荷也有令我痛恨的一面。當冠曉荷被抄家抓捕的時候,他還混志不清的說:“這一定不是日本人乾的,一定不是!我待日本人如親兄弟一般,日本人不會害我的!這其中一定有誤會,一定有!”看到這我心底裡的悲憤之情油然而生,他真可悲,真可恨。他不能面對現實,不能明辨是非是因為是本人的矇蔽。而就是這種想要從日本人那升官發財的這種心理才讓他步入歧途,才讓他變得可恨。

冠曉荷為了做官,為了過上有品質的生活買過去做漢奸。別看他外表光鮮亮麗,溫文爾雅,顯得自己很有品位,有氣質,其實他的內心是骯髒的,行為時噁心的,思想是齷齪的,實在可恨!他心中只有自己,非常自私,只要自己過上有錢有勢有地位的生活,國家亡了也與他無關,就哪怕世界毀滅了,他也不在乎,他心滿意足。這是因為什麼呢?因為他心中沒有“國家”這二字!

他賣國,他可恨。

這大概就叫做命中註定吧?我認為這是因果報應!

四世同堂讀後感2

人的本性在經歷那樣一個年代,承受那樣的磨練後,變得如此真實。要說印象,讀完第一遍,幾乎只想得起錢先生了。他是完全正面的,沒有動搖過的,唯一的一個。不知道為什麼人們忽略書中如此堅強的人,單單他的勇敢,就是一抹不容忽視的風景,在全書緩慢而陰鬱的節奏中,錢默吟是一個緊湊神祕的形象,為書增加許多鏗鏘之力。

招弟算是個犧牲品吧,無論本性如何善良,生活在一個這樣的人家中,她註定是不幸的。她墮落了,她不再懂得愛惜自己。在媽媽的慘死和爸爸的落魄中,她早已不再是那個純潔的女子了。

中國人註定是要恨日本人的,看完《四世同堂》,你會更加確信自己的恨。然而那個年代,給人帶來的迷茫是無盡的,人像是迷了路,是不知所措的可悲。所以有的人光榮了,犧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慘死了。戰爭結束了,然而老舍先生給大家一個不是結局的結局。其實所有的故事都不會結束的, “起風了”,我想就足以表達老舍先生的意思了。歷史的車輪輾轉向前,時代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風了,或許驚雷,或許大雨,渺渺茫茫。中國始終推著大車前進,泥濘和傷痕總是有的,但回首過去悲壯的一頁,除了記憶和嘆息,我們應該看見預示著光明的未來。

四世同堂讀後感3

《四世同堂》這本書是老舍寫的。其中重點人物有祁家的三個少爺、錢老先生、長順兒、老英國府、約翰先生,還有一些反面人物冠先生、大赤包和他們的兩個完全不同性格的女兒:高第、招弟等。

書的大概內容是:日本人打進了北平城,在那濫殺無辜。冠先生和大赤包因為怕死,所以便昧著良心給日本人做事,坑害了不少中國人。祁家二少爺起初也這樣,但後來經過磨練也重新做人了,雖然平時還有點吊兒郎當,但心還是向著中國的。祁家大少爺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人,他從不肯讓自己為日本人做事,因此得罪了日本人,遭受了牢獄之災,受了不少苦。他還為共產黨做事,那可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冒險啊。在他的幫助與鼓舞下祁家三少爺加入了共產黨。

我讀了之後覺得祁家大少爺是一位為了祖國能夠獻出生命的人。從他身上我看見了一些東西:舍小家,為大家,捨己為國。的確,大家都應該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可見,祖國在祁家大少爺的心目中比任何東西都重要。我被祁家大少爺對祖國深深的愛所打動了,為他至高無上的愛的境界所折服了!這種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是個人發自肺腑的感情,更是一種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感。

隨著科技的改進,人類前行的步伐也未曾停過,人們都不以小愛為愛祖國。其實,愛祖國有很多種方法,哪怕只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行,現在就讓我們愛祖國吧!

四世同堂讀後感4

老舍是我國的文學家,他的作品很多,除了駱駝祥子,就是《四世同堂》了,這部小說給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在遇到困難時應當勇敢的站起來,遇到外地時應當奮起反抗,而不是順從,否則就是自掘墳墓。在我們國家遭遇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和欺負是,很多老百姓為了得到一時的利益就放棄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讓更多的同胞遭受困難,這些人必將受到人民的唾罵!

故事講述了北京淪陷區裡祁家、錢家、冠家等各階層普通人為了生存而做出的不一樣選擇,祁家人和錢家人對日本人十分痛恨,錢家二少爺與日本鬼子同歸於盡,而冠家人去出賣自我的同胞,從日本人手中獲得好處,當衚衕裡所有的老百姓都艱難的生活著時,冠家卻因為勾結日本人生活的有滋有味。之後的錢家人為了報仇與日本人周旋,進行了反抗。

在書中,我們看到冠家人一開始討好日本人,做出了禽獸不如的事情,而之後對日本人沒有利用價值了,變被日本人無情的拋棄和迫害,他們種下的惡因也所以收穫了惡果。可見,對待敵人,我們應當團結一致,哪怕是做出些犧牲,也不能改變自我的意志,這是民族存亡的精神信仰。

在日本侵華的時候,個人與國家命運的選擇擺在了所有人面前,而此時,國難當頭,卻仍然有很多意志力不堅定的人為了個人利益出賣民主和國家,為敵人做事,這是我們國家的恥辱!

四世同堂讀後感5

《四世同堂》是中國作家老舍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表現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戰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該書以北平小羊圈衚衕為背景,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衚衕內的祁家為主,錢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為輔,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與順從的選擇,國家與個人的選擇種種艱難的選擇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程序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四世同堂》是一部表現抗日戰爭時期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戰的長篇小說,全書分為《惶惑》《偷生》《饑荒》三部,近百萬字。

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北平一個普通的小羊圈衚衕作為故事展開的具體環境,通過祁瑞宣、錢默吟、李四爺等眾多小人物屈辱、悲慘的經歷,生動真切地反映了北平市民在抗戰中惶惑、偷生、苟安的心態,以及他們在這段屈辱的歷史裡所經歷的人性掙扎,再現了那個時代眾多普通人在國破家亡之際緩慢、痛苦而又艱難的覺醒歷程。

小說氣魄巨集大、視野廣闊。在抗日戰爭這樣一個巨集大的歷史框架下,老舍先生用小人物們的故事記錄下整個民族的脈動,用一個普通的小羊圈衚衕,濃縮了整個北平“亡城史”,也深刻地展現了戰爭時代廣闊中國的面貌,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微縮抗戰史。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規模較大、寫作時間教長的作品,也是迄今為止為數不多的`描寫平民戰爭創傷的長篇小說,堪稱中國抗戰文學史上“力透紙背的書寫”

四世同堂讀後感6

今天,我讀了一本我在幾個星期前買的《四世同堂》,覺得這本書特別的好看。

《四世同堂》主要講了在清政府結束統治後,日軍進犯中國,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衚衕的祁家為主,錢家、冠家、及其他居民為輔,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與順從的選擇。國家與個人的選擇交織在一起,深刻的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程序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因為我只看了一點,所以只知道大概。在《四世同堂》中,我最不喜歡的便是冠家了。冠家的人在日本人來襲時,不說反抗日本人反而巴結日本人,讓日本人把錢先生抓了起來,絲毫沒有愛國之心。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便是祁家的老三了,老三不僅是大學生,有著許多的知識和學問,還有愛國之心。在日本來襲時,依然和王連長一起出了城,投靠了中華民國軍隊。放棄了小家,為了大家而奮鬥。

《四世同堂》這部300萬字的書籍,生動地展示了日本人在當時的可恨和普通人的場景,是一部不朽的名著。(王紹丞)

四世同堂讀後感7

祁家老大和老二,瑞宣和瑞豐,他們一樣:生活在祁家,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但他們也很不同。瑞宣願意全心全意去為別人著想,盡力幫助身邊的人;而瑞豐,更多的是去巴結有勢力,有前途的冠家,圖的是地位與財富。瑞宣擁有祁家祖傳的純樸,那麼瑞豐更多的就和冠家一樣,名利與地位,虛偽,不為別人著想,只想著讓自己更加厲害。

老大和老二,親兄弟並不志同道合——經常擦出火花,其實老大的一切都做得很好——他氣得要喊出來,與老二動氣。老二就會換種意思句句說到老大最看不起,最自私的地方——也許是冠家,與他們合得來罷了。而且老二還會挑話茬,讓老大很不舒服,於是大聲反駁,老二就會故意去讓長輩知道,讓長輩當靠山。老大就得忍讓,還要控制長輩的情緒和整個局面,想說的又到心裡去了。老二永遠不會成長——他的心裡永遠都是名利、金錢、地位,與冠家的關係。總是想著這些,何時去為國家努力!他長不大,也永遠不會長大,那個有“抱負”的弟弟,他的“抱負”,大哥有嗎?大哥的抱負與純樸,他有嗎?

這是兄弟,也不是真正的兄弟,他們還會是兄弟嗎?

四世同堂讀後感8

《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名著,全書分小羊圈、偷生、事在為人三部。小說開始於抗日戰爭之前那個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光,結束於抗日戰爭勝利的美麗時刻。描述了日本人佔領北平,侵略中國期間人們經歷的那個最黑暗,最痛苦,最磨練自己的時光。

小說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淪陷的時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為主線,形象、真切地描繪了以小羊圈衚衕住戶為代表的各個階層、各色人等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們面對強敵憤而反抗的英勇無畏。

看完全書,彷彿置身於那血雨腥風的年代裡古老的北平城中那處小羊圈,謹慎持家的祁老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鬱的瑞宣、由隱志詩人變為革命鬥士的錢默吟、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彷彿在眼前跳動,漫長的八年,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國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鬥爭,使我更深切地瞭解了中華民族活動那段歷史,一種憤怒感與一種愛國感油然而生,我為漢奸們所做的一切感到憤怒與惋惜,為國家的災難所感到悲痛,但是,當看到有人為國家做事,反抗敵人時,我熱血沸騰,心潮澎拜,感到要愛護自己的國家,要在國家危難的時刻去盡力做,使我們的祖國不受侮辱和侵略。

四世同堂讀後感9

《四世同堂》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它是老舍先生寫的最後一部作品,也是分量最重的一部著作,可以說是“最老舍”的一部。《四世同堂》是以小羊圈衚衕的祁家做為核心,寫下了日本統治下的北平,那兒的人和事已經深深地映入老舍心中,怎麼也揮之不去,一個真真切切的老北京就在老舍的筆下,鮮活的展現出來。

書中祁家太爺的長孫瑞宣是一個愛國的人。他愛國,想為國家效力,他想去抗戰,他認為自己有能力,理應為國家做點兒什麼。可是,瑞宣又是家裡的長孫,是要成為四世同堂的祁家頂樑柱的,瑞宣要顧家,要成為祁家的主力。在這兒,體現了瑞宣的“孝”,他雖然愛國,可是為了整個祁家,他只能選擇留下。同時,在瑞宣的身上,也有“忠”的存在,他有一條底線,就是不給日本人效力,不要日本人的錢。他支援瑞全去抗日,為國家效力。

瑞宣在北平成為了一個參與地下鬥爭的積極骨幹,一心一意為國而堅守小羊圈的百姓,他顧家,也為國效力,“忠”和“孝”在瑞宣身上都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

《四世同堂》裡的人物,都被賦予了鮮明的性格,一個個人物成功的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活生生的老北京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翻開這本書吧,去欣賞一個不一樣的老北京。

四世同堂讀後感10

記得《四世同堂》是在自己國小時代第一次讀的,不過那時候體會不是很深,很多情節已經不記得了。現在中央電視一臺正在熱播《四世同堂》,勾起我許多感想,決定重讀一遍原著。

花了3天時間,終於把《四世同堂》讀完了,很受感觸。終於明白為什麼自己那麼固執,每次和朋友爭論對日本人或美國人的看法的時候,我的說辭會那麼偏激。儘管在全球化的現代社會,我們不得不和他們打交道,使用他們的產品,但是想要從我嘴裡吐出一句讚美他們的話,那是不可能的。在我的記憶裡,我從沒說過他們一句好話,因為我不是政客,更不是外交官,我只是一名熱血的純粹的中國青年。我所受的教育根深蒂固,讓我明白了我們自己民族所受恥辱的歷史,記住了自己的先祖心中所藏的仇恨,我想我也會讓自己的下一代明白這段歷史,記住這種仇恨。

無論世界如何變化,我想我們國家都不要大意,永遠不要相信敵人的眼淚和巴結的笑臉。利用和平時代,把自己國家建設得更加富強,打造強大的軍事力量,這樣,就算我們沒有侵略別人之心,也要有足夠的力量保護我們的國家和人民,防止別人侵略,防止悲劇重演。

四世同堂讀後感11

老舍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作品很多,除了駱駝祥子,就是《四世同堂》了,這部小說給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在遇到困難時應當勇敢的站起來,遇到外地時應當奮起反抗,而不是順從,否則就是自掘墳墓。在我們國家遭遇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和欺負是,很多老百姓為了得到一時的利益就放棄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讓更多的同胞遭受困難,這些人必將受到人民的唾罵!

故事講述了北京淪陷區裡祁家、錢家、冠家等各階層普通人為了生存而做出的不一樣選擇,祁家人和錢家人對日本人十分痛恨,錢家二少爺與日本鬼子同歸於盡,而冠家人去出賣自我的同胞,從日本人手中獲得好處,當衚衕裡所有的老百姓都艱難的生活著時,冠家卻因為勾結日本人生活的有滋有味。之後的錢家人為了報仇去和日本人周旋,進行了反抗。

在書中,我們看到冠家人一開始討好日本人,做出了禽獸不如的事情,而之後對日本人沒有利用價值了,變被日本人無情的拋棄和迫害,他們種下的惡因也所以收穫了惡果。可見,對待敵人,我們應當團結一致,哪怕是做出些犧牲,也不能改變自我的意志,這是民族存亡的精神信仰。

在日本侵華的時候,個人與國家命運的選擇擺在了所有人面前,而此時,國難當頭,卻仍然有很多意志力不堅定的人為了個人利益出賣民主和國家,為敵人做事,這是我們國家的恥辱!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向我們展示了面臨外辱的時候,哪些人能夠堅定信念,不忘國恥,哪些人會出賣同胞,賣國求榮,這些漢奸必將遭受懲罰!

四世同堂讀後感12

讀老舍的《四世同堂》,我感觸很深,老舍筆下的人物個性鮮明,躍然於紙。冠曉荷,是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人,他的行為作風,品行穿著,無一不讓我感到深惡痛絕。

日本人侵略了北平城,全城人心惶惶,只有冠曉荷欣喜難耐,他覺得這是一個讓他飛黃騰達的機會,他認為日本人使北平淪陷,是做上大官的好事,他心裡沒有國家。小羊圈衚衕裡,總會有幾個人愛國家,愛北平,錢二少,一個正值壯年熱血的青年,他決定出去抗日,他想要為國家出份力。大赤包卻聽到了這回事,她告訴冠曉荷,去告訴日本人,你就有功可以當官了。迷官迷財的冠曉荷一聽,馬不停蹄的去告訴了皇軍,可皇軍並不體貼他,要讓他在前面帶路,帶日本人進小羊圈衚衕裡,去錢家抄家。冠曉荷以漢奸的身份站在了這個衚衕裡。賣人求榮,漢奸!漢奸!真是令人氣憤!

冠曉荷他瞧不起中國,因為中國沒有給他一官一職,他甚至覺得英國和法國可愛,倘若英國和法國能給他官職。

日本人侵略了北平城,那麼這些個官職只能由不抗日的人去當。他為了升官發財,不要尊嚴,不要骨氣,對侵略國家的日本人鞠躬哈腰,阿諛奉承,只為權利。他把利益擺在一切前面,真是無知又無恥的日本人的走狗。

四世同堂讀後感13

老舍先生的作品,是第一次讀,沒想到,如此的好!名副其實的大家,只需寥寥數筆,人物性格,心理活動,立刻栩栩如生入木三分。皇皇鉅著,笑中帶淚,不願離手!

《四世同堂》沒有巨集大的戰爭場面,而是通過淪陷區北平小羊圈市井百姓的苦難生活來描述戰爭的殘酷與無情。老舍先生用老辣的筆力和慈悲之心將整個中華民族的灰色記憶,濃縮在一個大雜院十幾戶居民的悲慘遭遇和忍辱負重中。他們都是大時代下的小人物,有為了民族大義而棄個人安危於不顧的錢先生和祁瑞全有正直氣節卻始終沒有勇氣放下家和家人的祁瑞宣有貪生怕死認賊作父的冠家藍東陽之流…讀故事的時候,也常會想,如果生活在這樣國破家亡的亂世,我,能成為故事中的誰。山河破碎之時,個人存亡安危真的無足輕重,慶幸,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豐衣足食,不用為了蔽體果腹而流血犧牲。國破家亡,警鐘長鳴,心存悲憫,奮發圖強!

因為書的不完整,無意翻到了艾寶良先生的《四世同堂》聽書完整版。艾寶良先生的責任感和獨到演播將老舍先生筆下的小人物演繹得入木三分淋漓盡致,真可謂是雙劍合璧,推薦給大家。

四世同堂讀後感14

《四世同堂》記敘了北平淪陷後的畸形世態中,日寇鐵蹄下和廣大平民的悲慘遭遇、那一派古老、寧靜生活被打破後的不安、惶惑與震撼。狠狠地鞭撻了附敵作惡者醜惡靈魂,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罪行,反映出老百姓們的英勇無畏。

書中的人物冠曉荷是住在小羊圈裡的住戶,他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看到日寇的侵略,千方百計的想和日本人做朋友。他,對日本人畢恭畢敬,向他們的背影深鞠躬,給日本人下跪,卻因為“消毒”丟了性命。他的太太外號叫大赤包,她希望中國被日本打垮,找關係給日本人做事。她的性情火爆剛烈,對自己的同胞毫不留情,但最後和冠曉荷的結局一樣,在他們依偎的日本人手中死去。

我佩服書中的祁家老三祁瑞全,他是一個滿腔熱血的大學生,見到日本的入侵,他不想做亡國奴,而決定離開北平,將自己的生命獻給國家,做一個抗戰的英雄。他回到北京後,他已經不是一個急躁的學生,而變為了有豐富的閱歷和抗戰鬥經驗的地下工作者,他受組織委派,潛回北平,做情報工作,他在北海公園刺殺了給日本人做特務的招弟,在抗戰勝利時,與鄰居們共享快樂。他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國人,他不怕為國捐軀,只希望為戰爭勝利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世同堂讀後感15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置身於那戰雨紛飛的地方。火星文網名

老舍這部書中以一種樸實無華的敘述手法,展示了北平淪陷區一群普通人個性是祁家四代人的生活。透過祁老人、瑞豐、瑞宣、韻梅、錢詩人、小文夫婦、李四爺、白巡長、孫七、小崔、馬老太太、常二爺、小妞妞以及大赤包、招弟等性格迥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表現出民族存亡之際,真善美與假惡醜的鬥爭,崇高的民族氣節和苟且偷安、助紂為虐、賣國求榮的鮮明對照。

本書讓我們看見了北平被日軍佔領後的人間百態:有的人革命了,犧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慘死了。其實日軍佔領北平後,客觀地說,並沒有什麼令人髮指的罪行。沒燒圓明園,也沒搶故宮,也沒有大面積的屠殺等等。但是,他們殘害了南京的人民,作為同胞,我們當然十分憤恨,這是正常的,所以看玩四世同堂,我更加確信了對日本人的恨。

隨著整本書臨近尾聲,心中不禁感嘆人的本性在那樣一個年代,承受如此多的磨練後,展現得如此真實,區區一個小羊衚衕,形形色色的人物卻已代表了當時千千萬萬不一樣心態的中國人,已成為了那個年代整個中國的一個縮影。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四世同堂》的讀後感範文700字(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

“休對故人思故園,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這是蘇軾的《望江南》中的一句。這首詞描寫了清明時節,作者卻不能返鄉祭祖的一種遺憾的情感。因為有句俗話說:“有根才有家。”可是有一群人,他們卻為了自身利益,不惜“忍辱負重”,甚至出賣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最終自取滅亡。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長篇小說。小說中描繪了抗日戰爭中北平人民的艱苦生活。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戰爭的殘酷,其中有許多人物,如祁瑞宣,祁瑞豐,錢默吟先生,冠曉荷等,他們每個人物都有十分鮮明的特點。但要說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祁瑞宣了。

祁瑞宣是祁家的長孫,是祁家的“當家主父”,可以說是上有老下有小。他的身上有一種令人欽佩的愛國情懷,寧可被日本人捉進監獄,也不會向黑暗勢力低頭,甚至甘願吃就算是貓狗都不願吃的東西,也不願給日本人做事而衣食無憂。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民族氣節,一種不忘根的民族氣節,一種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祁瑞豐雖說是祁家的次孫,可是他和大哥瑞宣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瑞宣勤儉樸實,謹慎小心,老成持重的讀書人。瑞豐則是個看重金錢利益,大肆揮霍,好吃懶做的花花公子。為了利益,出賣了國家和民族,做了漢奸。我十分厭惡他這種“忘根”的行為。

可是,想著想著,我不禁慚愧起來。我想到了外婆,她老人家70多歲了,外公去世後她一直一個人住,有什麼事不麻煩媽媽,總是自己想方設法解決。爸爸和媽媽因為單位工作忙,即使外婆家就在單位旁邊,也不能常去看看,所以媽媽對外婆總懷著愧疚,一年也只能見幾次面。可我總對外婆不理不睬的,甚至還說外婆土,俗,一直到上中學後,有時我想見外婆都沒有時間,現在我一見到外婆總會有說不完的話。一會兒是班上的趣聞,一會兒是在書上看來的笑話段子,聊天說地不像祖孫,倒像一對朋友。

人,無論到哪兒,都不能忘本,忘根,不能忘記在你身後為你默默付出的人。不能在後悔中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2

終於看完了,但內心久久不能平復。

“患難是最實際的,無可倖免的;但是,一個人想活下去,就不能不去設法在患難中找縫子,逃了出去——盡人事,聽天命。”

最初在語文資料上看到節選的部分,知道常二爺、祁老人、天佑太太等角色,對小說也很感興趣。我以為“四世同堂”只是講那一家人平凡而簡單的生活,可當我開始讀後,慢慢地,我才發現,這不僅僅是在寫一個家庭,這一切都不平凡,這展現的是中國在抗戰時期北平百姓生活的縮影。

小羊圈是個小衚衕,住著好幾戶人家。在太平年月,北平一切都很美麗很喜人。可偏偏生在戰爭年代,日本人入侵了。人人都想生,人人都在為生活而努力。有的人,像大赤包、冠曉荷、藍東陽、祁瑞豐等人,為了生活下去,選擇當漢奸,把當時的侵略者當作爸爸,苟且偷生,最終還是遭到了報應。有的人,像祁瑞宣、祁瑞全、錢默吟先生、劉師傅等人,不甘當亡國奴,一些出走,一些不食周粟,一些努力激勵青年,為國家貢獻著一點點星光。祁老人呢,最在乎自己的四世同堂,然而卻總得不到安寧。老大天佑的自盡,二孫瑞豐的被殺,老三的出走,以及一家老小面臨著恐怖的饑荒……

小說的結尾戰爭還在繼續。我以為所有的故事都會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因為畢竟這是人寫出來的,應當給它些美好。但是這部小說並沒有,遺失了十三段。看到作者太太和作者兒子描述出來的概括,真的好讓人難過:錢先生被捕、小妞子餓死……

看此書時,時而憤怒,時而難受,時而同情那個年代的人,時而想打死那些漢奸走狗。那些人物,像都是活生生的,個個鮮活,在我跟前,似乎都是我認識的人。我知道他們的模樣,他們各自的性格,他們的抱負。我又想,要是我生在當時,我會怎麼辦?我能做些什麼?

歷史永不可被遺忘。在這和平年代,我們更應當勿忘國恥,緬懷先烈。我想,這也是老舍先生寫此書的一大目的吧。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3

國破家必破。這個是我在《四世同堂》裡看到的一個道理。小羊圈衚衕的每個人都是一類人的代表,是一個社會的縮影!祁老一家是一類,錢老,李四等等,不一樣的職業,不一樣的性格,就是我們社會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祁老太爺家四代人,三個兒子,一個隱忍,一個背叛,一個改變,敢於奮鬥,就是典型的戰爭背景下人物的命運!天佑用生命書寫清白,未嘗不是一種氣節,瑞宣有痛苦,卻始終不忘記國家,瑞全去改變!在苟且的生活裡,老舍先生給了期望!

四世同堂本來說一個家族的興盛於榮耀,而在老舍的筆下,它成為國家命運的一個小小的縮影,家族的覆滅,因為有戰爭的發生,戰爭則是因為沒有強大的國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想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尚且如此,在戰爭中走向了瓦解,更何況那些千千萬萬的小家和小我呢?弱國無強家,僅有把個人的榮辱和家族的興衰和國家的命運系在一齊,才能真正的求得生存之道,才能得到全面的昇華。

戰爭永遠都是可怕的,它是對人性的一個全面的考驗和挖掘,在生死的較量中我們往往最容易迷失了自我,做出錯誤的決定。而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像祁瑞宣、祁瑞全這樣的剛正不阿?還是像祁瑞豐這樣淪為走狗,出賣自我的國家、出賣自我的民族只為保全生命的完整?《四世同堂》為我們揭示的社會和生命太深刻也太沉重了,我們永遠不敢設身處地的去想象,永遠不敢應對在那種環境下的真實的自我掙扎。

然而這就是老舍,一個飽經滄桑的偉大作家,他用有力的一支筆為我們刻畫出一個如此沉重的世界,絕對值得我們用心去體會和品讀。

所以,年輕的`一代覺醒,開始奮鬥,這是他們的選擇與付出,他們是愛國的一代人。這也是老舍在小說裡給我們的期望,不僅僅是生活的苟且,還有期望,還有詩和遠方。

少年強則國強,青年興則國興,再讓我說一句俗話吧,我們是年輕的一代,我們教育的是年輕的一代,讓我們和我們教育的這些孩子們,都熱愛我們的祖國,熱愛和平年代!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4

我輕輕合上書的最後一頁,心裡已是熱血澎湃,彷彿自己置身於硝煙瀰漫的北平……故事裡的人都是那麼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衚衕演繹著自己的悲歡離合,榮辱沉浮,他們的生活因為日本人的到來和離去而發生了質的改變。

有年過半百隻求享清福的祁老人,有被日本人欺負而家破人亡,放棄知識而立志報仇的錢老人,有受過新中國教育卻被舊中國古老陳舊的封建思想緊緊纏住的祁瑞宣,有沒受過多少教育卻很真很純一心為國的市井小民孫七和小崔,也有為了升官發財,虛偽的賊大赤包、祁瑞豐……還有很多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徵,但最終,經歷了這麼多震驚、憤怒、喜悅,老舍先生使我仍然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這本書的再一個亮點在於背叛者了。老舍先生筆下的他們讓人讀後對於他們的行為不禁咬牙切齒,而對於他們的死卻又無法覺得痛快。書中沒有絕對的善與惡,無法用隻言片語來判斷他們。他們因日本人的到來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來而死。這些背叛者們即使到了臨死仍執迷不悟。大赤包在獄中仍一直相信日本人一定會讓她出去,一直做著風光無限的夢,但夢終究還是夢,最後她還是慘死在獄中當我讀到幾位背叛者的慘狀後,我開始對他們的行為慢慢感到疑問,為什麼,為什麼他們及至死亡的邊緣仍執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亡的陷阱裡推呢?或許這是源於他們對金錢、權利的渴望。

《四世同堂》講的是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淪陷的時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為主線,形象、真切地描繪了以小羊圈衚衕住戶為代表的各個階層、各色人等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忍罪行,更反映出百姓們面對強敵憤而反抗的英勇無畏。

讀了《四世同堂》我更加的熱愛我的祖國,這部小說弘揚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貞高尚的民族氣節。大家只要心連心就能戰勝一切!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5

刪去了後十三段不知道為什麼還有點慶幸,尤其是看到關於後面的梗概,若是保留不知道又會引來多少眼淚。

從前不管是看抗戰片還是在歷史書中,對於這段歷史的刻畫總是巨集大的,老舍先生卻從一個名為“小羊圈”的北京胡同入手,通過對各戶居民的刻畫,向我們展示了戰爭來臨之際的世情冷暖,一心救國的瑞全、劉師傅、錢先生等人,被家庭責任所累默默抗爭的瑞宣,貪圖享樂苟且偷生的瑞豐、冠曉荷一家……“小羊圈”裡的一群人不也就像一群被日本人圈養起來的羔羊嗎?

書中老舍先生一遍遍提到北平人,北平人的規矩客氣,北平人的愛湊熱鬧,北平人的沉默、北平人的不反抗……“慶祝北平陷落”“慶祝南京陷落”“慶祝保定陷落”……不止令人痛心,也覺得諷刺。

意外的是對於1號日本老婆婆的描寫,在那樣的年代,那樣的背景下,會有這樣認識過世界的人,可以明確表達出:我愛我的國家,但我更愛和平,但也很不幸這樣的覺悟不是每個侵略者都具有的。(最近剛好在學外國教育史,對日本在二戰前的軍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教育都有一定的介紹,這個老婆婆之所以有這樣的覺悟大概也是因為脫離了日本的教育吧。由此可見確立正確教育制度的重要性啊)

最最令人痛心的是看到祁天佑遭受屈辱死去的那章,他是一輩子的順民,不管是誰的統治下始終規規矩矩,他是大家口中的“老實人”,卻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打被押送遊街,那個時候可能只有死去才是最好的選擇吧,當冬日冰冷的湖水浸透他的四肢百骸,他的心應該是一片清明吧。被人科普了老舍先生的離世,在他受到和祁天佑一樣的遭遇,遊街一天後,大概想的也只是和書中他曾經刻畫的這個人物一樣乾乾淨淨地離去吧。

想說的話真的太多,對這本始終讀的拖沓的書感到慚愧,對於每個人的遭遇深感惋惜。我們的和平,是建立在多少人的屍骨之上的啊。和平,真的來之不易。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6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圓之夜人不歸,花香之地無和平……”聽過駱玉笙激越的唱腔,看過電視劇《四世同堂》,我被劇情深深感染,覺得意猶未盡,於是,便想尋來老舍先生的原著《四世同堂》細細品讀。

小羊圈衚衕,多麼善良的一個街名,卻闖進一夥強盜,祁老人一輩子生活中這裡,他一生無求,只想把這個四世同堂的日子過下去,然而,復巢之下,豈有完卵。兒子天佑不堪侮投湖而死,二孫子瑞豐投敵死於非命,二孫媳婦胖菊子投靠漢奸淪落院染病而亡,重孫女小妞子也餓死了。錢默吟這一典型的舊式文人,民國年間他還戴著紅呢子風帽,一家人深居簡出,可孫子被日本人搶走,而他也受盡嚴刑折磨,最終家破人亡。小崔,只想拉洋車養家餬口,也死於日寇屠刀下。棚匠劉師傅,除了會替人家裱糊房屋還有一點業餘愛好—舞獅子,誰想日本人逼著他為攻陷中國的一個個大城市而去舞獅慶祝,他憤而離家遠走他鄉。

京華之地,皇城根下,餓民奪食,混合面吃得人東倒西歪,半死不活的都拉到郊外,郊外迎接他們的不是病床而是挖好的大坑,大坑裡黑壓壓的人都想逃命,日本人邊撒石灰邊填土,成百上千的人就這樣失去了生命……

讀到這裡我深切地明白了什麼叫落後就要捱打,什麼又叫苟且偷生。

品讀這部百萬字的恢巨集鉅著,猶如眼前展開了一幅歷史長卷。國破家亡,城春草深。面對強敵,有人奮起反抗,如老三瑞全偷跑出城,參加了抗日隊伍;小崔痛打日寇;小文、桐芳借唱戲之名行刺日寇,最終與敵人同歸於盡;年邁的李四爺與敵人以死相拼,死得悲壯。也有人如冠曉荷、大赤包、招弟、蘭東陽成了不齒於人類的漢奸,最後或活埋,或瘋死,或被掐死,或跑到日本遇上爆炸屍骨無存。

好在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是由人民推動向前的,我們不能讓一片烏雲擋住眼睛而看不清未來,未來是屬於愛好和平的人民的,只要人民願意生活在一個和諧的世界裡,軍國主義的螳臂是無論如何也阻擋不了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的。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700字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四世同堂》的讀後感範文700字(精選12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700字1

“休對故人思故園,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這是蘇軾的《望江南》中的一句。這首詞描寫了清明時節,作者卻不能返鄉祭祖的一種遺憾的情感。因為有句俗話說:“有根才有家。”可是有一群人,他們卻為了自身利益,不惜“忍辱負重”,甚至出賣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最終自取滅亡。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長篇小說。小說中描繪了抗日戰爭中北平人民的艱苦生活。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戰爭的殘酷,其中有許多人物,如祁瑞宣,祁瑞豐,錢默吟先生,冠曉荷等,他們每個人物都有十分鮮明的特點。但要說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祁瑞宣了。

祁瑞宣是祁家的長孫,是祁家的“當家主父”,可以說是上有老下有小。他的身上有一種令人欽佩的愛國情懷,寧可被日本人捉進監獄,也不會向黑暗勢力低頭,甚至甘願吃就算是貓狗都不願吃的東西,也不願給日本人做事而衣食無憂。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民族氣節,一種不忘根的民族氣節,一種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祁瑞豐雖說是祁家的次孫,可是他和大哥瑞宣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瑞宣勤儉樸實,謹慎小心,老成持重的讀書人。瑞豐則是個看重金錢利益,大肆揮霍,好吃懶做的花花公子。為了利益,出賣了國家和民族,做了漢奸。我十分厭惡他這種“忘根”的行為。

可是,想著想著,我不禁慚愧起來。我想到了外婆,她老人家70多歲了,外公去世後她一直一個人住,有什麼事不麻煩媽媽,總是自己想方設法解決。爸爸和媽媽因為單位工作忙,即使外婆家就在單位旁邊,也不能常去看看,所以媽媽對外婆總懷著愧疚,一年也只能見幾次面。可我總對外婆不理不睬的,甚至還說外婆土,俗,一直到上中學後,有時我想見外婆都沒有時間,現在我一見到外婆總會有說不完的話。一會兒是班上的趣聞,一會兒是在書上看來的笑話段子,聊天說地不像祖孫,倒像一對朋友。

人,無論到哪兒,都不能忘本,忘根,不能忘記在你身後為你默默付出的人。不能在後悔中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700字2

每到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美好的節日,我都會想到哪年熱鬧,溫馨的場面。那年中秋節的晚上我坐在自己家的視窗邊,無憂無慮的看著這一如既往的景色。手不自覺的拿出來了一本書。堵上了幾頁書。恰巧,是中秋的片段。老舍先生這本厚厚的《四世同堂》,可讓我的中秋時光富有了新的色彩,讀著老舍的中秋,又過著我的中秋。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啊!

老舍的文筆可謂是把中秋寫得淋漓盡致啊!各種各樣的葡萄,各種各樣的梨,各種各樣的蘋果,描寫得讓人讀著就已經覺得嘴中有餘香了。他把小白梨,說是清香甜脆的,把白海棠,說像紅花那樣的大。把大棗,說是葫蘆形的。把各種各樣北平的美食,說得淋漓盡致,使人顧不得只去想口福而是已經變不清哪一種香味更好聞,哪一種顏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唉——一毛錢兒來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兒,皮兒又嫩,水兒又甜,沒有一個蟲眼兒,我的小嫩白梨兒耶!”這是他們買水果的口號。老舍先生寫活了抗爭時期北平市小市民的生活。即使是在抗爭時期,照樣過著自己幸福的小康生活。他們有著自己和諧溫馨的小環境,互相幫助,即便有些小矛盾,也落不下深仇大恨這就是老舍寫的,北平市小市民。每一家的中秋都有不同的色彩。”春花一般驕傲與俊美的青年學生,從清華園,從出產蓮花白酒的海甸,從東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划船;荷花久已殘敗,可是荷葉還給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那些青年學生們,在抗戰時期,能有他們豐富的心情,也是少有的。把荷葉,用了擬人化的手法。讓清香,留在了那些青年學生的身上。在那時他們也是一股清流。

這樣的中秋可謂是夢寐以求的。這樣的文章讓人賞心悅目。這樣的文采讓人感嘆不已。我吃著圓圓的月餅,望著圓圓的月亮,還在回味著那篇文章······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700字3

終於看完了,但內心久久不能平復。

“患難是最實際的,無可倖免的;但是,一個人想活下去,就不能不去設法在患難中找縫子,逃了出去——盡人事,聽天命。”

最初在語文資料上看到節選的部分,知道常二爺、祁老人、天佑太太等角色,對小說也很感興趣。我以為“四世同堂”只是講那一家人平凡而簡單的生活,可當我開始讀後,慢慢地,我才發現,這不僅僅是在寫一個家庭,這一切都不平凡,這展現的是中國在抗戰時期北平百姓生活的縮影。

小羊圈是個小衚衕,住著好幾戶人家。在太平年月,北平一切都很美麗很喜人。可偏偏生在戰爭年代,日本人入侵了。人人都想生,人人都在為生活而努力。有的人,像大赤包、冠曉荷、藍東陽、祁瑞豐等人,為了生活下去,選擇當漢奸,把當時的侵略者當作爸爸,苟且偷生,最終還是遭到了報應。有的人,像祁瑞宣、祁瑞全、錢默吟先生、劉師傅等人,不甘當亡國奴,一些出走,一些不食周粟,一些努力激勵青年,為國家貢獻著一點點星光。祁老人呢,最在乎自己的四世同堂,然而卻總得不到安寧。老大天佑的自盡,二孫瑞豐的被殺,老三的出走,以及一家老小面臨著恐怖的饑荒……

小說的結尾戰爭還在繼續。我以為所有的故事都會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因為畢竟這是人寫出來的,應當給它些美好。但是這部小說並沒有,遺失了十三段。看到作者太太和作者兒子描述出來的概括,真的好讓人難過:錢先生被捕、小妞子餓死……

看此書時,時而憤怒,時而難受,時而同情那個年代的人,時而想打死那些漢奸走狗。那些人物,像都是活生生的,個個鮮活,在我跟前,似乎都是我認識的人。我知道他們的模樣,他們各自的性格,他們的抱負。我又想,要是我生在當時,我會怎麼辦?我能做些什麼?

歷史永不可被遺忘。在這和平年代,我們更應當勿忘國恥,緬懷先烈。我想,這也是老舍先生寫此書的一大目的吧。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700字4

女兒放寒假回家第二天就去圖書館借了三本書,分別是《四世同堂》《小二黑結婚》《子夜》。這是他們的寒假作業中的一部分,要讀這些作品。我閒來無事,就先讀了《子夜》。

《子夜》的作者是矛盾,中國文壇的泰斗,上學的時候讀過他的《白楊禮讚》《風景談》,兩篇散文感情酣暢淋漓,充滿昂揚向上的精神。帶著這樣的印象讀他的長篇小說《子夜》,讀了十幾頁就讀不下去了,對人物的諷刺太毒辣了,感覺不真實,也許是帶著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恨,對這些人物就不手下留情了,正真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一點過渡都沒有。我放棄不讀了,覺得難以理解,轉向《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作者老舍,被譽為“人民的藝術家”,更是一位語言大師。他在《四世同堂》裡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太逼真了,語言動作神態都呼之欲出,就是從書本里走出來的老北京普通人。祁老爺膽小怕事,但要維護家長的形象,瑞宣有文化有思想又軟弱隱忍,其他形象也描摹的栩栩如生。這些形象通過語言體現出來,語言是地道的北京話,讀起來饒有趣味。比如北京那些小商小販吆喝賣東西的話,鄰里鄉親嘮家常的話,文化人之間交流的話,都符合每一個人的身份,總之很真實很有趣。讀完感覺出作者對這些生活在底層人的同情。

一個作家的寫作語言太重要了,它直接關係到能不能吸引讀者看下去,如果讀了三頁就讀不下去的話,只能說作者和讀者無緣了,就像我無法讀矛盾的`《子夜》一樣,我與矛盾無緣了。可能讀者與作者也是有某種聯絡的,比如老舍出生在北京一個貧窮的家庭,從小生活在貧窮中,我出生在農村,生活也貧窮,這種關聯導致我讀起來毫不費力,尤其是老舍對貧窮的描寫,真的是入木三分。相反,矛盾的《子夜》描述的是資本家的事,離我的生活很遠,所以讀不下去,不過我還是感覺語言沒有吸引力,題材方面是次要原因。我覺得老舍比矛盾在語言上厲害多了,當然也許各具特色,沒有可比性,可是我就是讀不下去哦!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700字5

國破家必破。這個是我在《四世同堂》裡看到的一個道理。小羊圈衚衕的每個人都是一類人的代表,是一個社會的縮影!祁老一家是一類,錢老,李四等等,不一樣的職業,不一樣的性格,就是我們社會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祁老太爺家四代人,三個兒子,一個隱忍,一個背叛,一個改變,敢於奮鬥,就是典型的戰爭背景下人物的命運!天佑用生命書寫清白,未嘗不是一種氣節,瑞宣有痛苦,卻始終不忘記國家,瑞全去改變!在苟且的生活裡,老舍先生給了期望!

四世同堂本來說一個家族的興盛於榮耀,而在老舍的筆下,它成為國家命運的一個小小的縮影,家族的覆滅,因為有戰爭的發生,戰爭則是因為沒有強大的國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想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尚且如此,在戰爭中走向了瓦解,更何況那些千千萬萬的小家和小我呢?弱國無強家,僅有把個人的榮辱和家族的興衰和國家的命運系在一齊,才能真正的求得生存之道,才能得到全面的昇華。

戰爭永遠都是可怕的,它是對人性的一個全面的考驗和挖掘,在生死的較量中我們往往最容易迷失了自我,做出錯誤的決定。而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像祁瑞宣、祁瑞全這樣的剛正不阿?還是像祁瑞豐這樣淪為走狗,出賣自我的國家、出賣自我的民族只為保全生命的完整?《四世同堂》為我們揭示的社會和生命太深刻也太沉重了,我們永遠不敢設身處地的去想象,永遠不敢應對在那種環境下的真實的自我掙扎。

然而這就是老舍,一個飽經滄桑的偉大作家,他用有力的一支筆為我們刻畫出一個如此沉重的世界,絕對值得我們用心去體會和品讀。

所以,年輕的一代覺醒,開始奮鬥,這是他們的選擇與付出,他們是愛國的一代人。這也是老舍在小說裡給我們的期望,不僅僅是生活的苟且,還有期望,還有詩和遠方。

少年強則國強,青年興則國興,再讓我說一句俗話吧,我們是年輕的一代,我們教育的是年輕的一代,讓我們和我們教育的這些孩子們,都熱愛我們的祖國,熱愛和平年代!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700字6

《四世同堂》是我國中時閱讀的第一本書,寒假的時候又重溫了一遍,老舍先生的文字永遠是那麼質樸而生動。

這是一本描寫抗日戰爭的書,但它描述的不是正面戰場,而是北平城中一大家子的生活。這是相當少有的,畢竟大家都關注著閃閃發光的英雄,平民百姓的心理活動常常被忽略。故事發生的場景很小,但是每個人都是必不可少的。雖然人物不少,但讀後卻會清楚地記得每個人。

歷史的鏡子 :

書中借取40年代北平西城普普通通的小羊圈衚衕作為亡城的縮影,以祁家祖孫四代為中心線索,細緻地刻畫了北平人在日本侵略者的統治下,如何掙扎在生與死的縫隙裡以及他們緩慢而艱辛的覺醒過程,並且分析了在國破家亡的嚴峻時刻,國民們的精神素質和種種心態。可以說,《四世同堂》是我們認識歷史的一面鏡子。

沉默有時候是最保險的 :

書中太多的人物給我留下了印象。一輩子想著保全自身最終卻選擇反抗的祁老人;被家庭拖累的祁家長孫瑞宣;為抗日戰爭無私奉獻的進步青年瑞全;奉承日本人最終下場悽慘的漢奸冠曉荷和大赤包。四世同堂中精彩的人物數不勝數,細細去品味,更能品出百般滋味。

日本人的種種行為罄竹難書。他們掠奪一切資源、搶糧食棉被和煤炭、禁錮思想、強制學生學日語,六十歲以上和六歲以下的人不發糧證、甚至把那些凍死、餓死、病死的人運到城外喂狗。也正是在最嚴酷的迫害下,中國人才丟掉幻想,進行反抗。

那些醜惡的靈魂在老舍的筆下顯得血淋淋。與此同時,老百姓依然英勇無畏,他們願意為祖國付出一切,也正是這種精神,最終的勝利才站在我們這一邊,這是中國人所獨有的氣節。

感謝老舍先生,不僅因為他留下的經典著作,更重要的是,他把那個時代國家最苦難的一面保留下來,讓我們這些沒有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人,銘記國恥,明白幸福和平的生活來之不易。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700字7

我輕輕合上書的最後一頁,心裡已是熱血澎湃,彷彿自己置身於硝煙瀰漫的北平……故事裡的人都是那麼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衚衕演繹著自己的悲歡離合,榮辱沉浮,他們的生活因為日本人的到來和離去而發生了質的改變。

有年過半百隻求享清福的祁老人,有被日本人欺負而家破人亡,放棄知識而立志報仇的錢老人,有受過新中國教育卻被舊中國古老陳舊的封建思想緊緊纏住的祁瑞宣,有沒受過多少教育卻很真很純一心為國的市井小民孫七和小崔,也有為了升官發財,虛偽的賊大赤包、祁瑞豐……還有很多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徵,但最終,經歷了這麼多震驚、憤怒、喜悅,老舍先生使我仍然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這本書的再一個亮點在於背叛者了。老舍先生筆下的他們讓人讀後對於他們的行為不禁咬牙切齒,而對於他們的死卻又無法覺得痛快。書中沒有絕對的善與惡,無法用隻言片語來判斷他們。他們因日本人的到來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來而死。這些背叛者們即使到了臨死仍執迷不悟。大赤包在獄中仍一直相信日本人一定會讓她出去,一直做著風光無限的夢,但夢終究還是夢,最後她還是慘死在獄中當我讀到幾位背叛者的慘狀後,我開始對他們的行為慢慢感到疑問,為什麼,為什麼他們及至死亡的邊緣仍執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亡的陷阱裡推呢?或許這是源於他們對金錢、權利的渴望。

《四世同堂》講的是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淪陷的時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為主線,形象、真切地描繪了以小羊圈衚衕住戶為代表的各個階層、各色人等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忍罪行,更反映出百姓們面對強敵憤而反抗的英勇無畏。

讀了《四世同堂》我更加的熱愛我的祖國,這部小說弘揚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貞高尚的民族氣節。大家只要心連心就能戰勝一切!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700字8

刪去了後十三段不知道為什麼還有點慶幸,尤其是看到關於後面的梗概,若是保留不知道又會引來多少眼淚。

從前不管是看抗戰片還是在歷史書中,對於這段歷史的刻畫總是巨集大的,老舍先生卻從一個名為“小羊圈”的北京胡同入手,通過對各戶居民的刻畫,向我們展示了戰爭來臨之際的世情冷暖,一心救國的瑞全、劉師傅、錢先生等人,被家庭責任所累默默抗爭的瑞宣,貪圖享樂苟且偷生的瑞豐、冠曉荷一家……“小羊圈”裡的一群人不也就像一群被日本人圈養起來的羔羊嗎?

書中老舍先生一遍遍提到北平人,北平人的規矩客氣,北平人的愛湊熱鬧,北平人的沉默、北平人的不反抗……“慶祝北平陷落”“慶祝南京陷落”“慶祝保定陷落”……不止令人痛心,也覺得諷刺。

意外的是對於1號日本老婆婆的描寫,在那樣的年代,那樣的背景下,會有這樣認識過世界的人,可以明確表達出:我愛我的國家,但我更愛和平,但也很不幸這樣的覺悟不是每個侵略者都具有的。(最近剛好在學外國教育史,對日本在二戰前的軍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教育都有一定的介紹,這個老婆婆之所以有這樣的覺悟大概也是因為脫離了日本的教育吧。由此可見確立正確教育制度的重要性啊)

最最令人痛心的是看到祁天佑遭受屈辱死去的那章,他是一輩子的順民,不管是誰的統治下始終規規矩矩,他是大家口中的“老實人”,卻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打被押送遊街,那個時候可能只有死去才是最好的選擇吧,當冬日冰冷的湖水浸透他的四肢百骸,他的心應該是一片清明吧。被人科普了老舍先生的離世,在他受到和祁天佑一樣的遭遇,遊街一天後,大概想的也只是和書中他曾經刻畫的這個人物一樣乾乾淨淨地離去吧。

想說的話真的太多,對這本始終讀的拖沓的書感到慚愧,對於每個人的遭遇深感惋惜。我們的和平,是建立在多少人的屍骨之上的啊。和平,真的來之不易。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700字9

《四世同堂》是中國著名作家老舍的小說,它講述了生活在“小羊筆”齊瑞軒家族在北京淪陷期間的平凡與不甘平凡的生活。

齊瑞軒是一家之主。他是個善良溫和的人,但他身上還有中國人的血統。當bacbinh剛剛倒下的時候,他派他的第三個兄弟去抗擊日本人,他告訴他的學生和鄰居,中國並沒有失去這個國家,他就像黑暗中的一顆明星,不是很明亮,但是可以給人們希望。

錢鄚一嗯是一個詩人,因為他的第二個兒子,頌詩日本兵殺了日本車和被打,回來後,就成了愛國詩人,他不停地運轉了一整天,遊說更多的年輕人投身抗日隊伍。

冠曉荷,一個徹頭徹尾的漢奸,每天想的只是我們如何能夠升官發財和一些自己佔便宜的瑣事,靠著出賣以及身邊的人和事可以賺取經濟些許蠅頭小利。

這三個人,性格很不同,其實,這是老舍先生總結了中國人3種寫作班的字元。如果中國人喜歡齊蕤旋,那麼北京的日本侵華是一個意外如果中國人都像殷謙沉默,喜歡的人,那麼中國永遠無法被入侵日本如果所有的費用,如冠曉人做的,中國必將走向滅亡。

一個國家民族企業如果我們沒有得到應有的血性,變得像綿羊一樣存在軟弱,任人宰割,那它註定是中國不會進行長遠的。但在這一整本書中,這段時間描寫可以給我的感觸最深:“他看著學生自己的一雙手,一雙白軟的手,他苦笑了一下,這樣的手是打不了人的。”這句話讓我看到了作為中國人對於軟弱的性格,這是因為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但接下來的他們祁瑞宣和錢默吟做做的事情卻大出我的意料之外,在隱忍的同時,卻憑著豐富自己的一腔愛國熱血,默默的做著一些潛移默化的反抗,在周圍都是中國人的心中已經種下一顆積極反抗的種子,點燃一盞希望的燈火。這才是每個中國人的血性以及所在,中華傳統民族精神長存的血性所在。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700字10

翻著《四世同堂》,我看到了一代中國人。歷史,似乎教會了我一點什麼。

瑞宣愛家,也愛國。當日本人入侵中國,瑞宣希望去戰場,只是家庭和北平人愛和平的性格束縛著他,讓他只能在家,照料著一家老小。他討厭瑞豐所幹的事,他也明白像瑞豐這樣的人該受到教訓,但是他更明白不能讓祁老人擔心,不能讓母親操勞。他的內心是矛盾的,北平人的心,也都是矛盾的:像劉師傅,像程長順,像陳野求。他們都讓家中人活下去,儘管生活在太陽旗下。家庭,就像一把牢牢的鎖鏈,把他們的手腳捆綁在北平的土地上。

只是,只是,我們真的只能為不去戰場找這樣的理由嗎?難道僅僅是因為愛家、愛和平嗎?

我想,不是的,也許我們還缺少一些勇氣。

我們沒有勇氣去放棄家庭,我們沒有勇氣去流浪,我們沒有勇氣離開被統治的地方。我們可以忍氣吞聲,除非叫我們餓死。我們可以去當漢奸,首先得給我們飯吃。我們要生存。

這,是不是一種懦弱?一種“愛家”的懦弱。

我們沒有勇氣,放下家庭去戰鬥;我們沒有勇氣,面對黑漆漆的槍筒;我們沒有勇氣,站出來說一句:我恨日本人。我們沒有勇氣,因此只能拿愛家、愛和平當藉口。

若,我們可以放下家庭,去當一個戰士,像錢先生那樣,是不是我們就可以少幾天被統治?若,我們再多那麼一些勇氣,是不是就不會有那麼一段屈辱的歷史?

如果我們多一點勇氣,就像錢詩人那樣,別人把他當瘋子,他也不生氣,就算流浪街頭,也心甘情願,中國,就能多自由一天。

是的,是時候該增長一些勇氣了。我們,是這個新時代的主人,過去的事,應當當做一段可值得思考的歷史,未來,我們應當吸取教訓,做一個有勇氣、敢擔當的人。

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但現在的我們,還需要勇氣。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700字11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圓之夜人不歸,花香之地無和平……”聽過駱玉笙激越的唱腔,看過電視劇《四世同堂》,我被劇情深深感染,覺得意猶未盡,於是,便想尋來老舍先生的原著《四世同堂》細細品讀。

小羊圈衚衕,多麼善良的一個街名,卻闖進一夥強盜,祁老人一輩子生活中這裡,他一生無求,只想把這個四世同堂的日子過下去,然而,復巢之下,豈有完卵。兒子天佑不堪侮投湖而死,二孫子瑞豐投敵死於非命,二孫媳婦胖菊子投靠漢奸淪落院染病而亡,重孫女小妞子也餓死了。錢默吟這一典型的舊式文人,民國年間他還戴著紅呢子風帽,一家人深居簡出,可孫子被日本人搶走,而他也受盡嚴刑折磨,最終家破人亡。小崔,只想拉洋車養家餬口,也死於日寇屠刀下。棚匠劉師傅,除了會替人家裱糊房屋還有一點業餘愛好—舞獅子,誰想日本人逼著他為攻陷中國的一個個大城市而去舞獅慶祝,他憤而離家遠走他鄉。

京華之地,皇城根下,餓民奪食,混合面吃得人東倒西歪,半死不活的都拉到郊外,郊外迎接他們的不是病床而是挖好的大坑,大坑裡黑壓壓的人都想逃命,日本人邊撒石灰邊填土,成百上千的人就這樣失去了生命……

讀到這裡我深切地明白了什麼叫落後就要捱打,什麼又叫苟且偷生。

品讀這部百萬字的恢巨集鉅著,猶如眼前展開了一幅歷史長卷。國破家亡,城春草深。面對強敵,有人奮起反抗,如老三瑞全偷跑出城,參加了抗日隊伍;小崔痛打日寇;小文、桐芳借唱戲之名行刺日寇,最終與敵人同歸於盡;年邁的李四爺與敵人以死相拼,死得悲壯。也有人如冠曉荷、大赤包、招弟、蘭東陽成了不齒於人類的漢奸,最後或活埋,或瘋死,或被掐死,或跑到日本遇上爆炸屍骨無存。

好在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是由人民推動向前的,我們不能讓一片烏雲擋住眼睛而看不清未來,未來是屬於愛好和平的人民的,只要人民願意生活在一個和諧的世界裡,軍國主義的螳臂是無論如何也阻擋不了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的。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700字12

冠家算是小羊圈裡生活水平數一數二的家庭:家主冠曉荷有兩位姨太太,二太太是曾紅過一時的名伶;使喚幾個像樣子的僕人;出入都乘人力車;在夏天安著搭涼蓆的棚子;有著小羊圈裡唯一的電燈,一到晚上,就與結交的權貴們打幾圈牌;有著兩個花枝招展的女兒,她們經常在北海遊玩。這麼一看,冠家的生活模式應該是當時的模範,應當人人效仿,只不過在這極光鮮的外表下,卻藏著全小羊圈乃至全北平全中國最卑劣的幾縷靈魂。

在冠曉荷眼中,可以說,只有他的這個家,而沒有他的這個國。在國家淪陷後,他仍只顧著享受這個家,甚至為了他的家而將國扔得遠遠的。

冠曉荷是“官迷”。而他也只是“官迷”,甚至不去理會這個官的好壞。為了這個官,他能在天安門前擠開人群向不可一世的日本軍官深鞠一躬;他能將愛國志士錢默吟先生投入日本人的監獄、他如此“努力”地向日本人求官,以至於在被日本人抄家後還堅持認為自己對日本人不薄,不會是日本人做的。論無聊及無恥,可能只有他的異性兄弟—祁瑞豐與藍東陽可以與其比一比了。

冠曉荷是聰明的,他能在太平時期結交一群元老將軍與元帥,足以證明他的社交能力之強。可惜他在與日本人交流的時候,渾身軟軟的沒有一點骨頭,也意識不到——他眼前坐著的這個人殘害了他這個站著的人的最大的家。

家就是國,國就是家。像冠曉荷這種不知道有個國而只顧著自己的小家的人,本來是情有可原而不必痛恨的,但是他為了家殘害了不知多少為了國的人,在他抓捕錢默吟老先生的時候,他就註定不能被正直的愛國志士所原諒。

所以從冠曉荷這個人物上我們應該得到些什麼?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還有一個國。其次,無論什麼事情,都要有好壞黑白之分。最後,作為一個人,要有自己的骨頭,也就是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