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學前教育 > 

商鞅是哪國人

欄目: 學前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06W

商鞅是衛國人。商鞅早年曾投奔與魏國,想要在魏國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無奈魏國國君並沒有重用他的打算,於是又轉投了秦國。之後其才能在秦國得以彰顯,商鞅也被秦國國軍賜予了“商君”的稱號。商鞅一生極力主張“變法”,而其生前所推行的制度變革,也被世人稱為“商鞅變法”。

商鞅是哪國人

關於商鞅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商鞅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商鞅變法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獎勵耕戰,實行軍功爵制”為平民進入上層打通了通道,使秦國欣欣向榮,日益強大。但卻打破了延續幾百年的貴族的世襲制,因此得罪了貴族勢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後,商鞅被公子虔誣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運至咸陽車裂,全家被殺。



商鞅原來是哪國人

一·詞條概要

商鞅,中國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歷任中庶子、左庶長、大良造等職,號為商君。進行變法,提升秦國國力;大敗魏軍,收復河西失地。著有《商君書》、《秦律》傳世。

二·人物簡介

商鞅(約前390—前338),衛國(今河南安陽)人,戰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為商鞅。商鞅年輕時好刑名之學,在魏相公叔痤門下任中庶子。公叔痤臨終前將其推薦給魏惠王,惠王不能用。商鞅聞秦孝公下令求賢,發憤圖強,乃離魏去秦。後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先後兩次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方面進行了深刻的變法。新法令推行幾年後,秦國百姓家給人足,軍隊戰鬥力大大增強,國勢蒸蒸日上。孝公去世後,太子秦惠王繼位。商鞅在變法期間,因執法較嚴引起秦貴族的怨恨。他們為報夙怨,告商鞅有謀反企圖,派官吏逮捕他。商鞅逃叛失敗後,被帶回都城遭惠王車裂,並滅其族。著有《商君書》傳世。

三·投奔秦國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後,魏惠王對公叔痤囑託不以為意,也就沒有照做了。

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雄。秦國比較落後,秦孝公為了使秦國稱霸,決心徵召有才能的人。他在求賢詔令中說:“誰能想出好辦法使秦國強盛,就讓他做高官,還封給他土地。”商鞅聽到這個訊息後,決定到秦國去。

公孫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欲收復秦之失地,便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通過秦孝公寵臣景監,商鞅三見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種君主之策。只有霸道得到秦孝公的讚許,併成為秦國強盛的根基。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升大良造。

四·醞釀變法

公元前359年,正當商鞅輔佐秦孝公醞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

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

五·變法措施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

這時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

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前340年,率秦趙軍敗魏國公子昂將軍,魏割河西之地與秦,將人民遷居至大梁,此時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衛鞅因功封於商十五邑。

後面對秦國貢獻不想寫了,最後死了還來了一個“車裂之刑”,滅商全族。

商鞅是哪國人?

商鞅:衛國人(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東周戰國時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漢族,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故當稱為公孫鞅,不叫姬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擴充套件資料:

眾所周知,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可以說商鞅的貢獻對秦王朝的崛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就這樣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卻在風燭殘年之際卻慘遭車裂而死,全家抄斬,不得善終。

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發人捕商君。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商鞅以法治國,他變法的一個核心內容是集權,削弱原來貴族階層的權力,而強化王權。這種集權符合了秦王的利益,卻得罪了不少原來秦國的貴族。甚至連秦國未來的國君“秦惠文王”也曾公開批評商鞅的新法,於是兩人就產生了分歧,商鞅以“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替他受罰”為由,竟將太子的兩個師傅處以割鼻、刺字的刑罰。

商鞅的變法,動搖了貴族王權的勢力,得罪了不少王孫貴族,秦孝公擔心他日後會有難,在臨死前吩咐商鞅逃離秦國,或者隱居。但商鞅最終還是沒有逃離掉秦惠文王的手掌心,結果被用以極刑車裂而死。秦惠文王害怕商鞅的勢力,結果又滅他三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商鞅

商鞅是魏國人還是衛國人,這兩個國家一樣嗎?

商鞅是衛國人,魏國和衛國不一樣。

商鞅姬姓,是衛國頓丘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衛國是周朝的姬姓諸侯國,首都朝歌,第一代國君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

衛國立國前後共計907年,傳41君,是生存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也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最後滅亡的國家。

而魏國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諸侯國,首任國君失載。冊封地於今山西芮城縣北,國君為姬姓魏氏。

擴充套件資料:

秦國是否變法變法的爭論結束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佈《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

其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

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 、嚴懲私鬥、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改法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商鞅

商鞅是哪個國家的?

衛國的

商鞅(約前395年—前338年),漢族,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又稱衛鞅、公孫鞅(衛鞅之“衛”即氏於國,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諸侯之子曰公子,諸侯之孫曰公孫,公孫之子以王父字為氏”。衛鞅之祖為衛國君,故又稱公孫鞅。)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受到秦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其在秦執政二十餘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並使秦國長期凌駕於山東六國之上,但最後還是死於自己的法。

商鞅原來是哪國人?他是怎麼死的?

商鞅出身於衛國公族之家,又名衛鞅、公孫鞅。青年時代在魏國宰相公孫痤門下當食客,被提拔為中庶子。公孫痤發現他是個人才,打算把他推薦給魏惠王。可他不久卻病倒了。惠王去探視,公孫痤就趁機推薦商鞅做下一任宰相。惠王未置可否。公孫痤只好說:“大王如果不錄用,就得殺死他,不能讓他到別國去。”惠王答應了。公孫痤等惠王走後,又把商鞅叫進來說:“我剛才推薦你繼任宰相,可是惠王沒有說什麼,看來他不贊同。所以我又說,如果不用你一定要殺掉你,大王同意了,你快逃吧。”商鞅立刻奔秦,通過秦孝公親信景監推薦,謁見孝公,說以王霸大略,最終在秦國成就了一番事業。

商鞅因為受到誣告而被殺。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族。商鞅雖然被害,但新法並未被廢除。

Tags:商鞅 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