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楚雖三戶指的是哪三戶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1.31W

指楚國的三個氏族,楚國的王族姓羋,本支為熊氏,另分為昭(昭陽)、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戶就是楚國的三大氏族屈、景、昭。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成語三戶亡秦的典故出處。

楚雖三戶指的是哪三戶

這句產生於反抗秦朝統一的秦朝時代名言,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 意為即使楚國只剩下三個氏族,也能滅掉秦國。比喻即使弱小,團結一致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種情緒化的堅定信念。

楚王族姓羋,本支為熊氏,另分為昭(昭陽)、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戶)。並非後世所指的只是幾戶人家,幾個人。這句名言是比喻即使弱小,但是團結在一起也能成功,代表有堅定的信念,不畏強暴,奮起推翻秦朝統治,在秦末農民起義中有一定的宣傳鼓動作用。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雖然只是一句反抗秦統治的時代名言,但除了代表了一種堅定信念之外,最終又不可思議地和歷史發展過程吻合。在秦昭襄王九年(公元前298年),秦軍出武關攻打楚國,斬首了楚國5萬人,攻佔十六座城,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會面,楚懷王熊槐赴約,之後秦昭襄王食言把楚懷王扣押,逼迫楚國割地保命,被楚懷王拒絕,之後被秦國一直囚禁到去世。原文: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 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

今君起江東,楚蠭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譯文:居鄛(cháo,巢)人范增,七十歲了,一向家居不仕,喜好琢磨奇計,他前來遊說項梁說:“陳勝失敗,本來就應該。秦滅六國,楚國是最無罪的。自從楚懷王被騙入秦沒有返回,楚國人至今還在同情他;所以楚南公說‘楚國即使只剩下三戶人有,滅亡秦國的也一定是楚國’。

如今陳勝起義,不立楚國的後代卻自立為王,勢運一定不會長久。現在您在江東起事,楚國有那麼多將士如眾蜂飛起,爭著歸附您,就是因為項氏世世代代做楚國大將,一定能重新立楚國後代為王。

楚雖三戶指的是哪三戶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裡的“三戶”並非指楚國三大姓“屈、景、昭”,而是指地名“三戶津”。這句堪稱神預言的話,出自《史記•項羽本紀》,藉由太史公的妙筆,流傳千古。

典故出處秦行暴政,百姓不堪其虐。

陳勝、吳廣揭杆而起,天下英雄,紛紛響應。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今河南項城),故姓項氏。秦將王翦滅楚,殺項燕。項氏子孫逃至沛國下相。

項羽隨叔父項梁(其父即項燕)學書習劍,皆不成。項梁怒叱其不爭氣,項羽說:“書只是用來記名姓而已,劍僅能一人敵,都沒什麼可學的,要學當學萬人敵。”項梁因殺人,帶項羽至吳中避仇。

及聞陳勝已稱陳王,江西皆反。項梁於是舉吳中兵,遂為會籍太守,項羽為裨將。乃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得眾六七萬人,駐軍下邳。

陳涉稱王六月而敗死。范增時年已七十,居家為民,而好奇計。往軍中游說項梁,說:“陳勝之敗,本所應當。

秦滅六國,楚最無罪。楚懷王入秦被扣,身死異國,楚人至今憐之,所以楚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陳勝首先舉事之時,不立楚之後人而自立,少楚人附之,其勢難長。現在您起於江東,楚將蜂擁而至,爭來歸附。

正是緣於您世世為楚將,能復立楚之後人的原因啊。”於是項梁聽從建議,於民間尋得正在為人牧羊的楚懷王之孫熊心,立為王,仍稱楚懷王,以從民望。都於盱眙,項梁自號為武信君。項梁率軍既破秦軍,又斬李斯之子李由,更加輕看秦軍,而有驕色。

隨後在定陶被章邯擊敗,死於城中。章邯又渡河大破趙軍,趙王歇、將軍陳餘、趙相張耳率眾走入鉅鹿城。秦軍遂圍鉅鹿。趙國由陳餘寫書向諸侯求救。

諸侯軍共救趙,初戰不利,眾心不安,計無所出。項羽乃破釜沉舟,率楚軍擊秦,奮勇無敵。秦軍敗,章邯退至棘原(今河北平鄉南),項羽列軍於漳南,兩軍相持,而秦軍數敗。

趙高不欲讓章邯立大功,於秦二世面前進讒言,秦軍心離散。項羽引兵渡三戶(鄴城西三十里),與秦戰,再破之。章邯進退失據,使人見項羽,欲相約攻秦,共分其地。

項羽也因糧少聽其約,與之盟於殷虛上。章邯既降,項羽立之為雍王,留於楚軍中。隨後,怕秦人不服,難以管束,項羽竟夜阬殺秦降卒二十餘萬。至此,秦軍再無戰鬥力。

而沛公也已入咸陽,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秦王子嬰降,秦滅。也可以說,楚軍滅秦於三戶。

三戶辨析【集解】:瓚曰:“楚人怨秦,雖三戶猶足以亡秦也。”【索隱】:臣瓚與蘇林解同。韋昭以為三戶,楚三大姓昭、屈、景也。二說皆非也。

按:左氏“以畀楚師於三戶”,杜預注云“今丹水縣北三戶亭”,則是地名不疑。【正義】:按:服虔雲“三戶,漳水津也”。孟康雲“津峽名也,在鄴西三十里”。

《括地誌》雲“濁漳水又東經葛公亭北,經三戶峽,為三戶津,在相州滏陽縣界”。然則南公辨陰陽,識廢興之數,知秦亡必於三戶,故出此言。後項羽果度三戶津破。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裡面的三戶是指哪三戶?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是戰國後期楚國隱士楚南公說的,最早被記載於《史記》。說當年六國被滅楚國最可憐。

當年楚懷王也算一號人物,用屈原,滅越國,奪魏國八座城池,結果在和秦昭襄王的會盟中居然被秦國給扣下了,以懷王之命要求楚國割地,懷王以國家為重堅決拒絕秦國的無理要求,懷王的兒子也只顧著自己當王享受,絲毫不管自己老爹遭的什麼罪,其他諸侯也樂得秦楚互掐,導致懷王最終客死異鄉。

不得不說秦國這事幹得不地道,兩國交戰尚不斬來使,你會個盟把人家國君扣了算怎麼回事。而且懷王本人有雄心大志,深得民心。如果懷王不出這岔子,絕對能帶領楚國走得更遠。所以懷王客死後楚國人便留了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以表達對秦國深深的痛恨。其實就是放狠話來著。楚雖三戶指的是“屈、景、昭”三大氏族,是熊姓下的三個分支。

戰國時期各個國家都在進行不同程度的中央集權的改革,在這個過程中各國的氏族勢力逐漸衰弱,國君和大地主成為國家的主人,但是楚國是戰國七雄中改革力度最小的國家,士大夫階層在楚國還有著相當強大的勢力,其中屈、景、昭三氏可以說是楚國氏族中的翹楚。在滅秦戰爭中雖然屈景昭這三氏後人拋頭露面的機會不多,但是劉邦項羽陳勝吳廣都是楚國人,這句話也算說對一半吧。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這是當時天下大亂時,楚人逐鹿中原,為滅秦所喊出的口號。當時最有可能滅秦的只有楚國人,楚人的長江文化對中原文化沒有認同感。中原人束髮右衽,楚人散發左衽。

周朝滅商後在分封諸侯時,按公,侯,伯,子,男排爵位,給楚國一個男爵,楚國人大為惱火,自立為王。在文化上中原人偏向儒家,孔子,孟子是中原人,而楚國人崇尚道家,老子,莊子是楚國人。在文學上《詩經》是溫柔敦厚,《楚辭》汪洋恣肆;一個是現實,另一個浪漫,屬於兩個流派。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楚國雖亡,楚地還有屈,景,昭三氏家族。這三個氏族,都來源於熊姓一個家族。管這三個氏族的官為:三閭大夫。在諸侯國之間,除了宋國是商朝的遺民,其他的都是周朝的近親,只有楚國是外人。

有道是:兄弟鬩於牆, 外禦其侮。所以,楚國人是最具反抗精神。

楚雖三戶是指哪三戶

三戶指的是楚國三大姓,即屈、景、昭。“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產生於反抗秦朝統一的秦朝時代名言,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意思是:楚國即使只剩下三大氏族屈、景、昭,也還是一定要滅亡秦國。

比喻即使弱小,團結一致也能成功。

它代表了一種情緒化的堅定信念。楚王族姓羋,本支為熊氏,另分為昭(昭陽)、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戶)。並非後世所指的只是幾戶人家,幾個人。《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

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這句堪稱神預言的話,出自《史記•項羽本紀》,藉由太史公的妙筆,流傳千古。“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三戶學術界有三種解釋:第一種說法:指地名,位於丹江口水庫今淅川縣老城一帶,歷史上這裡有楚國的三戶城及古丹陽城,為楚先祖立國所在地,也是楚先祖宗祠所在地。

第二種說法:指楚國立國大三姓,屈、景、昭。第三種說法:比喻三戶人家,比喻力量小,決心大。

Tags:三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