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格物致知是誰的主張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2.4W

朱熹。東漢鄭玄最早為“格物致知”作出註解,而自從宋儒將《大學》由《禮記》獨立出來成為《四書》的一部後,以至於今。

朱熹對格物致知問題有相當深的研究,對於這個問題,朱熹專門寫了一篇《補〈大學〉格物致知傳》,提出了一個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的認識論綱要。

格物致知是誰的主張

格物致知是中國儒家文化中的一個古老的思想。它來自與儒家的經典著作《大學》。《大學》中提出了人生的三大原則和八大晉身修德的八個方面,這也是中國文化中的修身做人之道。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致的意思是說,大人之學的法門,在於彰顯光明正大的品性,在於不斷向新向好,在於以美善目標為終身追求。這是儒家要求做人的三大祕訣。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的追求。

從儒家孟子的思想來說,這個心就是人的良知良能和良心,是先天地存在於我們的靈魂深處的。知道了自己的內心,還要用行動去實踐去實現自己的內心。王陽明是非常崇拜這種學說的,這也是王陽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學說的理論來源。

格物致知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已失佚,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東漢鄭玄最早為“格物致知”作出註解,而自從宋儒將《大學》由《禮記》獨立出來成為《四書》的一部後,“格物致知”的意義也就逐漸成為後世儒者爭論不休的熱點議題,以至於今。社會上關於“格物致知”的流行詮釋是根據南宋朱熹學說的部份觀點,認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

格物致知中的“格”是“推究”的意思,“致”是“求得”的意思。所以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還有一種意思是使知道事物風格的能力,然後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態。但一般是用第一種意思。

反映格物致知的句子有“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與之皆黑。”、“久臥者思起,久蟄者思啟,久懣者思嚏。”、“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等,這些只是一部分,還有不少反映格物致知的句子,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格物致知是誰提出的?

朱熹。格物致知這個成語家喻戶曉,是中國古代認識論的重要命題,對古代科學發展從思想上有所影響,其最出名的為宋代朱熹所提出的格物致知論。

這一詞語最早見於先秦經典《禮記·大學》。

“格物致知”,是儒家哲學中關於認識論的命題,語出《禮記·大學》。但是“格物致知”在《禮記·大學》中並未做具體闡釋,而且其他先秦典籍中也未見此語,這使得“格物致知”的含義沒有確解,引發了後來的爭論。宋代朱熹將“物”解釋為“天下之物”,“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陸九淵、王守仁與朱熹的觀點不同:朱熹的觀點是通過究察事理從而獲得知識。同時代的陸九淵則持與朱熹相反的觀點,認為“格物致知”意在言格去物慾而求得天理,反對在心外去窮理求知。明代王守仁也反對朱熹的“即物窮理”。

無論是朱熹,還是陸、王,“格物致知”的意義在於個人的道德修養,而不在於對自然物理的認識上,這與清末時期以“格致”來統稱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的含義是不相同的。

格物致知是朱熹還是王陽明?

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格物致知是宋朝理學家朱熹的核心思想,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

按照朱熹主張,既然萬物中都蘊含著理,就可以通過格物,也就是推敲、研究萬物內豐蘊含著的不同形態的理,就可以把萬物的不同形態的理研究通透,融會貫通,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瞭解掌握更高的理,直至最高的理。

格物致知其他情況簡介。格物致知包含實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內涵遠比實事求是豐富。現今流行觀點和朱熹觀點的差異,乃是在關於致知的解釋。朱熹所謂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與知識─而現代流行觀點的知只是指知識,這種觀念變異可能是由於現今社會流行唯物論觀點所產生的影響。

朱熹的思想主張是什麼?

朱熹的思想主張是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這個成語家喻戶曉,是中國古代認識論的重要命題,對古代科學發展從思想上有所影響,其最出名的為宋代朱熹所提出的格物致知論。

朱熹的思想主張可以簡單歸納為道學之太極學,通過研究儒家經典,經過自己的理解發展為義理學說。

朱熹人物說明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Tags: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