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白馬非馬是誰提出來的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2.8W

公孫龍。

白馬非馬是中國邏輯學家公孫龍提出的一個邏輯問題。

公孫龍(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字子秉,趙國邯鄲(今河北邯鄲)人。 "名家"離堅白派的代表人物。"詭辯學"的祖師。為名家代表人物之一。名家是活躍於戰國中後期,提倡"正名實"學說的流派,即要"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實相符"。名家善於辯論,以進行邏輯分析和探尋思維規律見長,故又稱"辯者",西漢始稱"名家"。馮友蘭在他的《中國哲學史》中將名家分為"合同異"與"離堅白"兩派,前者的代表人物為惠施,後者的代表人物為公孫龍。

公孫龍能言善辯,曾經做過平原君的門客,其主要著作為《公孫龍子》,西漢時共有14篇,唐代時分為三卷,北宋時遺失了8篇,至今只殘留6篇,共一卷。其中最重要的兩篇是《白馬論》和《堅白論》,提出了"白馬非馬"和"離堅白"等論點,認為對於 "堅白石","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者,無白也",強調視覺與觸覺的差異故"堅白石二"。又分析一般與個別的關係,強調"白馬"(個別)與"馬"(一般)的區別,得出"白馬非馬"的結論。與他齊名的是另一名家惠施。

《公孫龍子》該書流傳情況複雜,宋代以後有人懷疑它的真實性,認為今本《公孫龍子》是晉朝人根據零碎材料編纂起來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先秦《公孫龍子》的本來面目。

白馬非馬是誰提出來的

白馬非馬是指中國邏輯學家公孫龍提出的一個邏輯問題,出自《公孫龍子·白馬論》。從“白馬是馬”到“白馬非馬”,是詭辯之術從低階階段到了一個高階階段的表現。

“白馬非馬”的說法記載在《公孫龍子》中。在《公孫龍子·白馬論》中,“白馬非馬”最核心的記述是這樣幾句話——“白馬非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故曰:“白馬非馬。”

公孫龍:認為有白馬不能說是沒有馬,這是不去考慮“白馬”而就馬形來說的。但是,“白馬”卻是與馬相結合而不能分開的概念,因此,作為白馬的概念不能稱為馬。所以,稱為“馬”的,僅僅是以馬形而稱為馬, 而不能以白馬稱為馬。因此,稱為馬的概念,是不能作為任何一匹具體有色之馬的概念的。

戰國時一城有令馬匹不得出城。一天,平原君的食客公孫龍帶著一匹白馬正要出城,被守門的士兵阻擋下來,公孫龍便以白馬非馬的命題與之辯論,守關的人辯不過他,公孫龍就牽著馬出關去了。公孫龍說:“白馬為非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則形不當與,言形則色不宜從,今合以為物,非也。如求白馬於廄中,無有,而有驪色之馬,然不可以應有白馬也。不可以應有白馬,則所求之馬亡矣;亡則白馬竟非馬。”公孫龍的話大意是說:“馬”指的是馬的形態,“白馬”指的是馬的顏色,而形態不等於顏色,所以白馬不是馬。這在邏輯學上屬於典型的偷換概念的例子。

Tags:白馬非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