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久?不是三年,我們都理解錯了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1.11W

我國的成語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看起來簡單概要,卻直奔問題實質。比如望梅止渴,畫餅充飢,老驥伏櫪,再比如,短短的一天沒有見面就如同很漫長的時間等等經典詞句。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在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個語境裡面,如隔三秋到底有什麼指向?是不是相隔三年的意思?其實我們都被誤導了,亦或是主觀上理解錯了。

01. 華夏文明博大精深

中華語系源遠流長,尤其是我國的成語更是有著時代的魅力。這也就是說對於中國成語的理解要有畫境感,或者叫代入感,這樣才能全面整體理解成語的內涵。

比如望梅止渴源於曹操的一個典故,話說在烈日炎炎之下,曹魏的軍隊奔襲敵人,因為後勤給養不能及時到位,將士們忍受著飢渴往前疾行。

作為一軍之帥,曹操自然知道將士們飢渴難忍,於是便叫衛士們前哨打探,偵查一下前面有沒有可以提供飲水的地方。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久?不是三年,我們都理解錯了

偵察兵回來後剛要彙報,有誰知曹操俯下身子與哨兵耳語了幾句,轉而大聲說道,好,我知道了,前方有個梅園,梅子又大又甜,大家趕緊走吧,一會就能吃到酸甜的梅子啦!

將士們一聽有梅子可吃,於是便振奮精神,快馬加鞭,一下子便跑出一百多裡,終於追趕上敵軍。一陣廝殺之後,將士們這才發現,所謂的梅園連影子也沒有見到。

曹操利用梅子的酸甜來誘發將士們的味覺神經,進而激發大家的口水不斷滋生,達到了暫時的止渴效能,這就是望梅止渴的典故的來由。

其實由曹操而來的經典成語很多,比如老驥伏櫪,老當益壯,壯心不已,對酒當歌等等。後來毛主席關於謳歌曹操的詩詞也衍生出時代成語,比如魏武揮鞭,東臨碣石等。

中國成語不僅是文化的結晶,更是時代進步的標識。在三國時期乃至之後的時代,我國的成語處於發展的高光時刻。比如火燒赤壁,三顧茅廬,三分天下,偏安一隅,兄弟結義等等。

也就是在歷史的偉大程序中,華夏文明尤其是成語文化也是在不斷地萃華,進而推動了華夏文明的不斷華麗轉身,閃耀在中國文化的藝術巔峰。

比如墨守成規這個成語,在今天看來比較難懂,其實這是源於墨子與魯班的軍事對決。魯班研究的是如何攻城,比如雲梯就是魯班的發明,是攻城的利器。

與之相對應,墨子研究的就是如何防衛,並且在守城的方略方面頗有心得體會。長期以來魯班的攻城術與墨子的堅守戰術不分仲尼,這就叫魯班甚是鬱悶。

於是有一天,魯班設計騙來墨子,設下紅鴻門宴,軟禁了墨子。魯班得意道,今天就不放你走,我已經安排人去攻打鄧州,你又如何能夠防備我的攻城大軍?

誰知道墨子淡淡一笑,我人雖然不在鄧州,但是防備你攻城的規矩方略已經教給將士們,即便是我不在,你也攻不下我的城防。

不多時,鄧州來報,因為墨子事先已經識破魯班的詭計,安排駐守將士按照規定的城防措施堅守不出,魯班的軍隊知難而退,無功而返,這就是墨守成規典故的來由。

02. 如隔三秋寓意深邃

回到話題,成語典故的意境,就是形容兩個人分別儘管時間短暫,然而在內心覺得是相隔了很長的時間,這裡的三秋是一個形容詞並不僅僅是個量詞。

然而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人們往往會把三秋理解為三年,其實這是對中國文字意境的一種誤讀,亦或是自己的一種情感的迴應,也可以是一種腦補。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久?不是三年,我們都理解錯了 第2張

就單純的三秋而言,有著不同的詮釋,其實這也是中國文字的魅力所在。首先中國漢字是一種象形字,讀音與文字的出現有著一定的時間差,也就是文字在前發音在後。

這種象形文字圖形與發音的不同步,也就凸顯出中國文字文化璀璨奪目的意境魅力,甚至會對同一個字有著不同的認知。

比如三秋可以是整個秋季的三個不同階段,如孟秋季秋和仲秋,時間長度為三個月。也可以是不同季節的一種描述,比如夏春秋統稱為秋,時間長度為九個月。

漢文字裡面的秋本質上是一種形容詞,甚至可以是情感的發散,比如 如隔三秋的秋實際上是一種意境。或者是情感的抒發,特指形容時間久遠。

文學史可以知道,這個成語來自《詩經采葛》,原文大概的意思是,情郎愛慕妹子,說一天沒有見到媚媚就像采葛的間隔時間一樣漫長。

為什麼會斷定以三個月為界定,這因為葛藤的生長期是三個月。情郎意猶未盡接著又來一句排比說,一天未見如採蕭一樣漫長,這裡的採蕭就是一種植物,一般是三個月才能長成。

也許是情郎詩興大發,這位後來又湊了一句,意思是一天未見就像採艾一樣長久,這裡的採艾就是今天的艾草,一般是一年生長期。

這就給人們帶來困擾,這一日不見的想念之情到底是多長時間?因為葛藤的生長期剛好三個月,貌似不搭。

而採艾時間週期為三年,與人們的關於一秋的主觀願望相符,但不一定是原文的本意表達。

反觀蕭的生長期是九個月,恰好原文就是用三秋來比喻,這種可能性就明顯加大。

這也就是說,這個成語的三秋就是三個季度,也就是九十天,即便是這樣,在農耕社會,情侶之間親人之間的這個間隔時間也非常漫長而難熬的。

03. 結語

從本質上來說,這句成語裡面的秋原本就是一個形容詞,比喻時間漫長而又久遠。雖然在今天看來這只是當事人之間的的一種情感表達,卻凸顯華夏文字的無窮魅力。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久?不是三年,我們都理解錯了 第3張

正是因為漢字的解釋有著時代的印記,因此會造成同一個漢字的不同含義,甚至是通讀分解各說各辭的紛雜意境。

但是從這個成語的典故起源來說,如隔三秋並不是一年或者是三年的意思,更不可能是三個月,而是與蕭的生長期同步,時長極有可能是九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