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廬隱的代表作是什麼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1.9W

《地上的樂園》、《曼麗》、《靈海潮汐》。廬隱筆名廬隱,有隱去廬山真面目的意思。

五四時期著名的作家,與冰心、林徽因齊名並被稱為“福州三大才女”。

廬隱的代表作是什麼

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的《女作家在現代中國》(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之中,與蕭紅、蘇雪林和石評梅等人並列為18個重要的現代中國女作家之一。廬隱(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黃淑儀,又名黃英,福建省閩侯縣南嶼鄉人。其筆名廬隱,有隱去廬山真面目的意思。1903年父親去世,到北京舅舅家居住。

年入教會辦的慕貞書院國小部。信仰基督教。1912年考入女子師範學校,1917年畢業後任教於北平公立女子中學、安徽安慶國小及河南女子師範學校,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師範國文系。

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22年大學畢業後到安徽宣城中學任教,半年後回北平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國文。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海濱故人》。

1926年到上海大夏大學教書,1927年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學校長半年,幾年間,母親、丈夫、哥哥和摯友石評梅先後逝世,悲哀情緒浸透在這個時期出版的作品集《靈海潮汐》和《曼麗》之中。1930年與李唯建結婚,1931年出版了二人的通訊集《雲歐情書集》。婚後她們一度在東京居住,出版過《東京小品》 。

1931年起擔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學國文教師。36歲時因臨盆難產子宮破裂,死於上海大華醫院。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的《女作家在現代中國》(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之中,與蕭紅、蘇雪林和石評梅等人並列為18個重要的現代中國女作家之一。廬隱是一位感傷的悲觀主義者。

除了早期若干篇作品外,作品都沒有擺脫悲哀的色調。她追求人生的意義,但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覺得人生“比作夢還要不可捉摸”,她在悲哀的海里,幾乎苦苦掙扎了一生。她,或她作品裡的主人,常常被悲哀所困擾,不得解脫,把悲哀看作是偉大的聖者。蘇雪林說,廬隱的作品,“總是充滿了悲哀,苦悶,憤世,嫉邪,視世間事無一當意,世間人無一愜心”(《二三十年代作家與作品》),在《關於廬隱的回憶》一文中說:“在廬隱的作品中尤其是《象牙戒指》,我們可以看出她矛盾的性格。

……廬隱的苦悶,現代有幾個人不曾感覺到?經驗過?但別人諱莫如深,唯恐人知,廬隱卻很坦白地自加暴露,又能從世俗非笑中毅然決然找尋她苦悶的出路。這就是她的天真可愛和過人處。

廬隱的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作品年代作品備註1920年第一篇短篇小說《一個著作家》第一次以廬隱的筆名撰寫1922年短篇小說《或人的悲哀》等,中篇小說《海濱故人》《海濱故人》是廬隱的代表作1925年 第一部小說集《海濱故人》出版其中《或人的悲哀》被譯成德文連載1927年結集出版《靈海潮汐》和《曼麗》兩書 1929年中篇小說《歸雁》,散文《夜的奇蹟》等 發表在廬隱與北京大學於賡虞教授合編的《華嚴半月刊》上1930年11篇《東京小品》及長篇小說《象牙戒指》1931年中篇小說《女人的心》,《地上的樂園》1932-1934年創作長篇小說《火焰》,之後以雜文為武器,,創作了《監守自盜》,《代三百萬災民請命》,《花瓶時代》,《男人和女人》,《今後婦女的出路》等進步文章《火焰》謳歌了與日本侵略軍浴血奮戰的十九路軍,批評國民黨政府堅持內戰,對外妥協的政策。

中國詩人廬隱的作品

著作年表1920年《“女子成美會”希望於婦女》(《晨報副刊》,2月19日,雜論)《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 (《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文藝會刊》,4月1日第2期,雜論)《金陵》(《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文藝會刊》,4月1日第2期,新詩)《思想革新的原因》(《人道》,8月5日第1號,雜論)《新村底理想與人生底價值》(《批評》,12月5日第4號“新村號”,雜論)1921年《勞心者與勞力者》(《批評》,1月11日第6號,雜論) 廬隱著《春愁何處是歸程》《海洋裡底一出慘劇》(《時事新報》,1月25~26日,小說)《一個著作家》(《小說月報》,2月10日第2卷第2號,小說)《近世戲劇的新傾向》(《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文藝會刊》,4月1日第3期,雜論)《小說的小經驗》(《時事新報·文學旬刊》,5月29日第3期,雜論)《一封信》(《小說月報》,6月10日第12卷第6號,小說)《一個病人》(《時事新報·文學旬刊》,6月30日第6期,小說)《紅玫瑰》(《小說月報》,7月10日第12卷第7號,小說)《創作的我見》(《小說月報》,7月10日第12卷第7號,雜論)《月夜裡的簫聲》(《時事新報·文學旬刊》,7月30日第9期,小說)《整理舊文學與創造新文學》(《時事新報·文學旬刊》,7月30日第9期,雜論)《兩個國小生》(《小說月報》,8月10日第12卷第8號,小說)《“作什麼?”》(《時事新報·文學旬刊》,8月10日第10期,小說)《砍柴的女孩》(《時事新報·文學旬刊》,8月10日第10期,新詩)《哀音》(《時事新報·文學旬刊》,9月1日第13期,小說)《王阿大之死》(《時事新報·學燈》,9月4~6日,小說)《靈魂可以賣嗎?》(《小說月報》,11月10日第12卷第11號,小說)《祝晨報第三週(年)的紀念》(《晨報副刊》,12月1日,新詩)《思潮》(《小說月報》,12月10日第12卷第12號,小說)1922年《餘淚》(《小說月報》,6月10日第13卷第6號,小說)《一個女教員》(《時事新報·文學旬刊》,2月1日、3月1日第29、30期,小說)《一個夜裡的印象》(文學研究會編《小說彙刊》,商務印書館,5月初版,小說)《郵差》(文學研究會編《小說彙刊》,商務印書館,5月初版,小說)《傍晚的來客》(文學研究會編《小說彙刊》,商務印書館,5月初版,小說)《一個快樂的村莊》(文學研究會編《小說彙刊》,商務印書館,5月初版,小說)《碧濤之濱》(《學藝》,9月第4卷第3號,散文)《靈魂的傷痕》(《時事新報·文學旬刊》,8月11日第46期,散文)《悠悠的心》(《時事新報·文學旬刊》,8月21日第47期,新詩)《東遊得來的禮物》(《時事新報·文學旬刊》,9月1日第48期,散文)《華嚴瀧下》(《時事新報·文學旬刊》,9月11日第49期,散文)《海邊的談話》(《時事新報·文學旬刊》,9月21日第50期,散文)《最後的光榮》(《時事新報·文學旬刊》,10月10日第52期,散文)《月下的回憶》(《小說月報》,10月10日第13卷第10號,散文)《月下》(《時事新報·文學旬刊》,11月10日第55期,散文)《或人的悲哀》(《小說月報》,12月10日第13卷第12號,小說)1923年《徬徨》(《小說月報》,1月10日第14卷第1號;又載《北京週報》(日文版),3月4、11日,小說)《離開東京的前一天》(《時事新報·文學旬刊》,3月21日第68期,散文)《浮桑印影》(《學藝》,4月第4卷第10號,散文)《最後的命運》(《晨報副刊·文學旬刊》,6月1日,散文)《麗石的日記》(《小說月報》,6月10日第14卷第6號,小說)《月色與詩人》(《晨報副刊·文學旬刊》,6月11日,雜論)《中國小說史略》(連載於《晨報副刊·文學旬刊》,6月21日、7月1日、7月11日、7月21日、8月1日、 廬隱遺影8月11日、8月21日、9月1日、9月11日;又以《中國曆代小說》為題,連載於《北京週報》(日文版),8月5日~10月19日,雜論)《流星》 (《晨報副刊·文學旬刊》,10月1日、10月12日、10月21日、11月21日、12月21日,小說)《秋別》 (《晨報副刊》,10月7日,新詩)《寂寞》 (《晨報副刊》,10月7日,新詩)《海濱故人》(《小說月報》,10月10日第14卷第10號、12月10日第14卷第12號,小說)《淡霧》(《晨報五週年紀念增刊》,12月1日,小說)《新的遮攔》(《星海》,12月10日,小說)《將我的苦惱埋葬》(《晨報副刊·文學旬刊》,12月11日,新詩)1924年《寄一星》(《晨報副刊·文學旬刊》,1月11日,散文)《灰色的路程》(《東方雜誌》,1月25日第21卷第2號,小說)《中國的婦女運動問題》(《民鐸》,3月1日第5卷第1號,雜論)《淪落》(《小說月報》,4月10日第15卷第4號,小說)《舊稿》(《小說月報》,5月10日第15卷第5號,小說)《前塵》(《小說月報》,6月10日第15卷第6號,小說)《醉鬼》(《時事新報·文學週報》,6月30日第128期,小說)1925年《父親》(《小說月報》,1月10日第16卷第1號,小說)《海濱訊息——寄波微》(《京報副刊·婦女週刊》,3月,散文)《幽弦》(《小說月報》,5月10日第16卷第5號,小說)《勝利以後》(《小說月報》,6月10日第16卷第6號,小說)《囈語》(《京報副刊·婦女週刊》,9月2日,散文)《秦教授的失敗》 (《小說月報》,10月10日第16卷第10號,小說)《危機》(《小說月報》,12月10日第16卷第12號,小說)《海濱故人》(商務印書館,7月初版,短篇集)《詩人李白》(《小說月報》號外“中國文學研究專號”,雜論)《郭君夢良行狀》(《時事新報·學燈》,12月7日,祭文)1926年《寄天涯一孤鴻》(《小說月報》,10月10日第17卷第10號,散文)《靈海潮汐致梅姐》 (《小說月報》,11月10日第17卷第11號,散文)《寂寞》(《小說月報》,12月10日第17卷第12號,小說)1927年《藍田的懺悔錄》(《小說月報》,1月10日第18卷第1號,小說)《何處是歸程》(《小說月報》,2月10日第18卷第2號,小說)《文學與革命》(《國聞週報》,5月22日第4卷第19期,雜論)《月夜孤舟》(《薔薇週刊》,5月24日第2卷第26期,散文)《秋風秋雨愁煞人》(《薔薇週刊》,6月14日第2卷第29期,小說)《憔悴梨花風雨後》(《薔薇週刊》,6月21、28日第2卷第30、31期,小說)《吊英雄》(《薔薇週刊》,7月5日第2卷第32期,新詩)《愁情一縷付徵鴻》(《薔薇週刊》,7月26日第2卷第35期,散文)《婦女的平民教育》(《教育雜誌》,第19卷第9號“平民教育專號”,雜論)《歸途》(《薔薇週刊》,10月18日第3卷第46期,隨筆)《英雄淚》(《薔薇週刊》,12月5日第2卷第47期,新詩)《研究文學的方法》(《薔薇週年紀念增刊》,雜論)《公事房》(《薔薇週年紀念增刊》,小說)《犧牲》(《薔薇週年紀念增刊》,劇本)1928年《曼麗》(北平古城書社,1月發行,短篇集)《寄波微》(《薔薇週刊》,1月16日第3卷第53期,散文)《偵探》(《薔薇週刊》,2月28日第3卷第58期,小說)《婦女的平民教育》[10](商務印書館,4月,單行本)《弱者之呼聲》(《薔薇週刊》,6月2日第4卷《國恥紀念特刊》,新詩)《雪恥之正當途徑》(《薔薇週刊》,6月2日第4卷《國恥紀念特刊》,雜論)《祭獻之辭》(《世界日報》,12月《石評梅女士紀念特刊》,祭文)《石評梅傳略》(《世界日報》,12月《石評梅女士紀念特刊》,傳記)《雨夜》(《小說月報》,12月10日第19卷第12號,小說)1929年《素心蘭——夜的奇蹟之一》(《鴞》,1月9日第4期,散文)《雲蘿姑娘》(《小說月報》,1月10日第20卷第1號,小說)《文學家的使命》(《華嚴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期,雜論)《夜的奇蹟》(《華嚴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期,散文)《歸雁》(《華嚴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8期,小說)《畸侶先生》(《真善美》,2月2日紀念一週年號外“女作家號”,小說)《星夜》(《華嚴月刊》,2月20日第1卷第2期,散文)《美麗的姑娘》(《華嚴月刊》,2月20日第1卷第2期,散文)《病中》(《河北民國日報副刊》,2月28日第65號,小說)《空虛——夜的奇蹟之一》(《河北民國日報副刊》,3月1日第66號,新詩)《漠然——夜的奇蹟之一》(《河北民國日報副刊》,3月5日第69號,新詩)《乞丐》(《華嚴月刊》,3月20日第1卷第3期,小說)《春的警鐘》(《華嚴月刊》,4月20日第1卷第4期,散文)《樹蔭下》(《認識週報》,5月15日第1卷第16號,小說)《衝突》(《華嚴月刊》,5月20日第1卷第5期,劇本)《介之推》(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6月初版,平民讀物)《不幸》(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6月初版,平民讀物)《穴中人》(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6月初版,平民讀物)《秋聲》(《華嚴月刊》,6月20日第1卷第6期,散文)《我生活在沙漠上》(《華嚴月刊》,7月20日第1卷第7期,散文)《青春的權威者》(《華嚴月刊》,8月20日第1卷第8期,散文)《亡命》(《華嚴月刊》,8月20日第1卷第8期,散文)《婦女生活的改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10月初版,平民讀物)《來呵!我的愛人》(《薔薇週刊》,9月10日第126期,新詩)《去年今日——悼石評梅》(《世界日報·評梅逝世週年紀念特刊》,10月6日,散文)1930年《人間天堂》(《益世報》,1月3~9日;又以《地上的樂園》為題,載《新月》,6、7月第3卷第5、6期,小說)《雲鷗的通訊》(《益世報》,2月14日~4月8日)《歸雁》(神州國光出版社,3月,中篇小說)《東京小品·一、咖啡店,二、廟會,三、鄰居,四、沐浴》(《婦女雜誌》,12月第16卷第12號)1931年《靈海潮汐》(上海開明書店,1月初版,短篇集)《雲鷗情書集》(廬隱、李唯建合著)(神州國光社,2月初版,書信集)《井之頭公園》(《晨報副刊·學園》,2月25日第16號,散文)《幾句實話》(《晨報副刊·學園》,3月26、27日第45、46號,散文)《蘋果爛了》(《小說月報》,5月10日第22卷第5號,小說)《象牙戒指》(未完)(《小說月報》,6、7、8、9、11、12月10日第22卷第6、7、8、9、11、11號,小說)《東京小品·五、櫻花樹頭》(《婦女雜誌》,第17卷第5號,散文)《東京小品·六、那個怯弱的女人》(《婦女雜誌》,第17卷第6號,散文)《東京小品·七、柳島之一瞥》(《婦女雜誌》,第17卷第7號,散文)《東京小品·八、烈士夫人》(《婦女雜誌》,第17卷第8號,散文)1932年《擱淺的人們》(《讀書雜誌》,1月10日第2卷第1期,小說)《豆腐店的老闆》(《讀書雜誌》,4月1日第2卷第4期,小說)《飄泊的女兒》(《申江日報·海潮》,9月18日第1號,小說)《雲端一白鶴》(《申江日報》第4版,9月18日,古詩)《異國秋思》(《申江日報·海潮》,9月25日第2號,散文)《給我的小鳥兒們》(《華年週刊》,10月1日第1卷第25期,散文)《碧波》(《申江日報·海潮》,10月23日第4號,小說)《補襪子》(《申江日報·海潮》,10月26日第6號,小說)《野妓拉客》(《申江日報·海潮》,10月30日第7號,小說)《秋光中的西湖》(《申江日報·海潮》,11月13日第9號,散文)《給我的小鳥兒們(二)》(《申江日報·海潮》,11月20日第11號,散文)《給我的小鳥兒們(三)》(《申江日報·海潮》,12月11日第13號,散文)《跳舞場歸來》(《申江日報·海潮》,12月25日第15號,小說)《小小的吶喊》(《女聲》,12月第1卷第6號,小說)1933年《人生的夢的一幕》(《申江日報·海潮》,1月8日第17號,小說)《前途》(《前途》,1月10日創刊號,小說)《一個情婦的日記》(《申江日報·海潮》,1月15日、1月22日、2月5日、2月19日、2月26日第18、19、20、22、23號,小說) 廬隱著《一個情婦的日記》《好丈夫》(《女聲》,1月15日第1卷第7期,小說)《一段春愁》(《時代畫報》,2月1日第3卷第11期,小說)《女人的心》(《時代畫報》,2月14日~5月5日,小說)《女人的心》(四社出版社,6月,中篇小說)《玫瑰的刺》(中華書局,3月,中、短篇集)《今後婦女的出路》(《女聲》,3月16日第1卷第12期,雜論)《水災》(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3月初版,平民讀物)《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發刊詞》(《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5月2日創刊號,序言)《著作家的修養》(《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5月2日創刊號,序言)《丁玲之死》(《時事新報·青光》,7月2日,雜論)《災還不夠》(《時事新報·青光》,7月7日,雜論)《屈伸自如》(《時事新報·青光》,7月14日,雜論)《監守自盜》(《時事新報·青光》,7月21日,雜論)《愧》(《時事新報·青光》,7月28日,雜論)《戀愛不是遊戲》(《時事新報·青光》,8月4日,雜論)《花瓶時代》(《時事新報·青光》,8月11日,雜論)《我願秋常駐人間》(《時事新報·青光》,8月18日,雜論)《男人和女人》(《時事新報·青光》,8月25日,雜論)《代三百萬災民請命》(《時事新報·青光》,9月1日,雜論)《水災》(《女聲》,9月1日第1卷第23期,小說)《中學時代生活的回憶》(《女聲》,9月16日第1卷第24期,散文)1934年《我的創作經驗》(《女青年月刊》,3月第13卷第3期,雜論)《窗外的春光》(《人間世》,4月5日第1期,散文)《讀詩偶得》(《人間世》,5月2日第4期,散文)《象牙戒指》(商務印書館,5月,長篇小說)

福州才女廬隱的生平簡介

廬隱原名黃淑儀,又名黃英,福建省閩侯縣南嶼鄉人。筆名廬隱,有隱去廬山真面目的意思。

五四時期著名的作家,與冰心、林徽因齊名並被稱為“福州三大才女”。

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福州才女廬隱的生平簡介,希望大家喜歡!廬隱生平簡介 提起才女廬隱很多人會去百度上搜索廬隱的簡介,然後會發現廬隱其實是和冰心、林徽因並稱為福州三大才女的黃淑儀的筆名,黃淑儀是一位感傷情懷很重的悲觀主義者,其作品除了早期的一些,其他的大都是非常悲哀的風格,她的作品十分具有“五四”的風格,其小說甚至被稱為是純五四式的。 廬隱生於公元1898年,祖籍在福建閩侯縣,因為廬隱出生的時候廬隱的外祖母就去世了,所以廬隱的母親很不喜歡廬隱,覺得她身上晦氣太重,所以把廬隱交給奶媽撫養,一直在鄉下過著,知道廬隱的父親在湖南長沙當了知縣,廬隱才正式回到父母的身邊生活。 1908年的時候廬隱在美國人辦的教會學校讀書,並且信仰基督教。在清王朝被推翻後,廬隱的大哥開始教廬隱寫短文,然後廬隱考上了高小、師範預科,開啟自己的求學之路。

1912年廬隱進入女子師範學校讀書,當時她才13歲,在學校廬隱特別喜歡看情感類的小說,人送外號“小說迷”,因為當時沒有女子的大學,所以廬隱中學 畢業 後就被北平的公立女子學校聘為教員,但是廬隱對家事和園藝根本不懂,所以不就就辭職了。後來又被一些女子學校聘請當校長。 廬隱的愛情很坎坷,先是和表親林鴻俊定親,後來又自己提出解除婚約,1923年又和有婦之夫郭夢良在上海舉行婚禮,但是家庭生活很是繁瑣,廬隱在這段婚姻期間創作了《勝利以後》、《父親》等作品,1925年出版個人第一個短篇小說集《海濱故人》。

同年郭夢良去世,三年後又和一個比她小九歲的清華學生李唯建結婚,1934年,廬隱因難產手術大出血,高燒不退,在上海大華醫院去世,享年僅僅36歲。 廬隱的作品 廬隱是和冰心、林徽因並稱為福州三大才女的黃淑儀的筆名,廬隱取自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廬隱的作品很少,因為廬隱去世的時候才36歲,而且她一生生活又非常艱辛。

但是廬隱的作品在藝術風格上非常具有有特色,她的小說被稱為是純五四式的。廬隱大代表作品有《地上的樂園》、《靈海潮汐》等。 廬隱的作品風格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和後期。

廬隱前期的作品受“為人生”的文學主張的影響很大,所以其作品有大多表現了下層人民的生活疾苦,並且在書中極力提倡人道主義,提倡善良和真情,這期間的代表作品有《兩個國小生》、《一個著作家》等表現社會問題的小說。 廬隱後期的作品也就是在五四運動爆發後,這段時期的作品最能體現廬隱作品的特色,用極其哀傷的筆調敘寫當時五四青年複雜的情感世界,其作品中對青年女性苦苦追求民主解放和自由愛情但是最後卻沒有好的結局這一主旨的表達地尤為深刻。這段時期廬隱的代表作有《或人的悲哀》、《麗石的 日記 》等,這些作品有很多都是廬隱以自己的生活為藍本進行創作的,所以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廬隱的真實個性。 總體而言,廬隱的作品在藝術風格上是很獨特的,其抒情方式也是清淺又直切,還帶有幾分瀟灑和雋麗。

因為胡廬隱本人的坎坷的生活經歷和接受 教育 的背景,讓廬隱的小說受中國古典小說、婉約派詩詞的影響很大,其作品的基調也大多是婉轉傷懷的。

“最悲情女作家”廬隱,《海濱敵人》中的女性是怎樣的?

廬隱,原名黃淑儀,又名黃英。其父為前清舉人,母親是一個不曾讀書的舊式女子。

1898年5月4日,她在福建省閩侯縣城內降生的那天,外祖母去世了。

因此,母親認定她是一顆災星,便把她交給一個奶媽去餵養。奶媽把她帶到鄉下,後來這段鄉下生活,在(海濱故人》這個中篇小說裡,有著美麗的回憶:“露沙住在奶媽家裡,整整地過了大半年。她忘了她的父母,以為奶媽便是她的親孃,銀姊和小黑是她的親姐姐。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筆下的女性帶有自傳的性質,作者的人生帶有悲情色彩,因此她筆下的女性多為悲情女性。

《海濱敵人》是廬隱的代表作,小說描寫了:露沙、玲玉、蓮裳、雲青、宗瑩五個青年女性幾年間的悲歡離合,以及她們對人生道路的探索和個人幸福的追求,反映了五四時期一部分女青年的思想。小說的主人公露沙及其女友們,在五四時代精神的感召下,從家庭走入學校,又從校踏入社會。開始,她們生氣勃勃,追求個性解放,都想在人生旅途中有所獲取,可到了後來,有的一旦建立了家庭,就象關在籠中的鸚鵡,毫無生氣,學生時代的活潑真全不見了,如宗瑩。

而玲玉則是隨遇而安,婚後去享受小家庭的快樂,認為人生禍不定,“能遊嬉人間未嘗不是上策”。雲青對愛情不敢大膽追求而屈服於封建家長與禮的壓力,無奈在研究佛經中尋求精神解脫。作品的主人公露沙,幼年失去母愛,身處境,倒是一個能夠愛其所愛的時代女性,她與已有妻室的梓青,建立了真摯的愛情,無形式的結合,卻能兩心相印。

然而最終也因人世的紛擾,世俗的偏見,對人生的追失去了意趣,只好在昔日遊地海濱結廬,作為美好友誼和愛倩的紀念。作者筆下五個年女性的個性與際遇各不相同,但是她們追求理想人生的美好願望及最後的失落感卻是想同的。面對變幻無常的人生,五個女性表現出了不同的心態:小說中的中心人物----露沙思考著“人生究竟是什麼”的問題。

她難以擺脫內心的矛盾和傍徨:“十年讀書,得來的只是煩惱與悲愁,究竟知識誤我?我誤知識?”到最後才明白“人間譬如一個花缸,人類譬如缸裡的小蟲,無論怎樣聰明,也逃不出人間的束”的人生感悟;雲青是“理智比感情更強的人”,當禮教、家庭與自己的愛情衝突時,她忍氣吞聲,扮演了殉道者的角色。她雖然也受過新思潮的影響,但由於中禮教毒素太深,終至於連“新文化之沒頂狂浪”也無法把其洗清;宗瑩恰與雲青不同,她在對待自己的婚事上倒有幾分主見,她說:“若果始終要為父母犧牲,我何必唸書進學校,只過我六七年前小姐的生活,’’…那末父母之命,媒約之言,我自然遵守,也沒有什麼苦惱了!現在既然進了學校,有了智識,叫我屈伏在這種頑固不化的威勢下,怎麼辦得到!”這番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那些在學校裡學了知識,受了新思想啟蒙,開闊了眼界的閨秀們不甘禮教束縛,意欲衝破封建的網,獲取人生自由的理想。小說透露出作者初經涉世時,對封建禮教、世俗所造成的女性的不平等遭遇的深深的憂患。

Tags:廬隱 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