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老吾老自己以及人之老是誰寫的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3.06W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指的是: 在贍養自己的長輩時不應該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老人。

在撫養教育自己小孩時不應該忘記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 。

老吾老自己以及人之老是誰寫的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 ,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於《孟子》一書。

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篇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論語》一樣,原無篇名,後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兩三字為篇名。《孟子》共七篇,東漢末趙岐為《孟子》作注時,將每篇皆分為上、下,後人從之。

《孟子·梁惠王上》主要表述孟子勸解梁惠王做一個仁君的故事。這篇文章寫孟子游說宣王行仁政。說明人皆有不忍之心,為國君者,只要能發揚心中這種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難保民而王。

文章通過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表現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張,也表現了孟子善辯的性格和高超的論辯技巧。他的主張,首先是要給人民一定的產業,使他們能養家活口,安居樂業。然後再“禮義”來引導民眾,加強倫理道德教育,這樣就可以實現王道理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正是孟子對梁惠王的勸誡,希望他在施政的時候,能夠儘量實行仁政,讓老人跟孩子都能夠得到妥善的照顧。《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傳世:《梁惠王》上、下卷;《公孫丑》上、下卷;《滕文公》上、下卷;《離婁》上、下卷;《萬章》上、下卷;《告子》上、下卷;《盡心》上、下卷。《史記》說孟子有著述七篇傳世,《漢書·藝文志》說有十一篇。東漢末趙岐說孟子有《性善辯》《文說》《孝經》《為政》四篇外書,則十一篇當是在七篇外又加外書四篇。

趙岐認為外書四篇內容膚淺,與內篇不合,當是後人所作。流傳至今的《孟子》,即趙岐所說的內篇。考諸《孟子》,孟軻所見時君如梁惠王、樑襄王、齊宣王、鄒穆公、滕文公、魯平公等皆稱諡號,恐非孟子自作時所為也;又記孟子弟子樂正子、公都子、屋盧子皆以“子”稱,也斷非孟子之所為。其編定者極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

《孟子》中有多篇語段選入語文教科書,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魚我所欲也》《王顧左右而言他》《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誰提出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孟子提出的,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一文,指的是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並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四書”之一。 原文: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 釋義:孟子說:“尊敬我家裡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裡的長輩;愛護我家裡的兒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裡的兒女。(一切政治措施都由這一原則出發)要統一天下就像在手心裡轉動東西那麼容易了。” 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會時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這與孔子對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最早誰提出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孟子提出的,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一文,指的是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

原文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運於掌。”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孟子說:“尊敬我家裡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裡的長輩;愛護我家裡的兒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裡的兒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句話是誰最早提出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指的是:在贍養自己的長輩時不應該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小孩時不應該忘記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出處是《孟子·梁惠王上》。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一篇的題目雖然叫“梁惠王上”,但內容不僅僅是孟子與梁惠王之間的談話,裡面其實包含了孟子與梁惠王、樑襄王、齊宣王三位國君的談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在中國堪稱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名言,即出自孟子與齊宣王的談話。既然是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我們就不得不對齊宣王這個人,以及二人之間談話的背景有所瞭解。在春秋戰國的紛亂爭鬥中,齊宣王雖然不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赫赫有名,但也稱得上是一位有故事的君主。南郭先生“濫竽充數”,騙的就是齊宣王。

而他在民間知名度最高的故事大概就是娶了一個相貌不佳卻本領非凡的女子鍾無豔,與此同時還有一個相貌奇美而一無所能的女子夏迎春,齊宣王一碰到什麼麻煩事就去找鍾無豔,麻煩過後就把鍾無豔拋在腦後,和夏迎春混在一起,於是就有了“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這麼個典故。從這兩個典故中,我們可以約略瞭解齊宣王的水平和他在百姓心中的印象如何。但人的麻煩就在於沒有自知之明。

齊宣王不是那種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卻一直有個稱霸諸侯的野心。孟子與他見面時,正逢他趁燕國的內亂,發兵打敗燕國的時候。正因為如此,齊宣王一見到孟子,劈頭第一句話就是“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與?”——春秋時期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的事,你能給我說說嗎?其躊躇滿志,可以說是躍然紙上。

作為儒家知識分子,孟子當然不可能給齊宣王講什麼“齊桓晉文之事”,而是講了一通“保民而王”的道理——保護的保,民眾的民,大王的“王”,“王”在這裡是動詞,讀四聲,意思是稱王天下。這裡涉及到儒家一對重要的概念,就是“王道”和“霸道”。同樣是征服天下,霸道靠的是武力,誰的拳頭硬、胳膊粗,誰就是老大;“王道”雖然也離不開實力,但更重要的還是依靠德行,施行仁政。

舉例來說,周武王推行的是“王道”,春秋五霸推行的則是霸道。“霸道”很危險,就算成功了也後患無窮,難以持久;而“王道”所及,卻能讓人“心悅誠服”,所以才能長治久安。那麼,作為一個君王,怎樣才能施行德政,推行王道呢?關鍵一點,就是一個“推”字,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敬愛自己老人的心推行到天下的老人,將喜愛自己子女的心推行到天下的子女,愛惜民力,輕徭薄賦,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衣食無憂。做到這一點,天下也就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哪裡

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孟子的《孟子·梁惠王上》一文,意思是敬愛自己家的老人,也敬愛別的老人;呵護自己的孩子,也呵護別人的孩子。這是孟子評論墨家的“兼愛非攻”時說的,教育世人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

擴充套件資料:出處《梁惠王章句上》選自《孟子》。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巨集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