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李世民對誰的評價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1.15W

魏徵。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對魏徵的評價。

出自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李世民對誰的評價

”意思是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鑑。魏徵:魏徵(唐朝宰相)一般指魏徵,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下曲陽縣人。唐朝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魏徵早年參加瓦崗起義,跟隨魏公李密,不得重用。

武德元年(618年),歸降唐朝,勸降英國公李勣。授太子洗馬,輔佐隱太子李建成,獻策平定劉黑闥和山東地區。玄武門之變後,歸於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初授諫議大夫、檢校尚書左丞,安撫河北。

再遷祕書監,參預朝政,校定古籍。後遷侍中,封鉅鹿郡公,負責門下省事務。累授左光祿大夫、太子太師,進封鄭國公。

直言進諫,推行王道,輔佐唐太宗共創貞觀之治,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貞觀十七年(643年),去世,獲贈司空、相州都督,諡號文貞。政治魏徵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

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李世民問魏徵:“君主怎樣能夠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塗?”魏徵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塗。從前帝堯明晰地向下面民眾瞭解情況,所以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舜帝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共、鯀、歡兜都不能矇蔽他。

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臺城因受賄被下臣侮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於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人君廣泛聽取意見,則宦官不敢矇蔽,下面的情況得以反映上來。”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首次出自《孟子·公孫丑上》。魏徵鑑於隋末人口流亡、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的事實,力勸李世民偃革興文,實行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休養生息政策,表現了他政治上的“致化”思想。

李世民即位初,曾與群臣談及教化百姓之事。李世民認為大亂之後,恐怕難以教化。魏徵則認為:“久安之民驕佚,驕佚則難教;經亂之民愁苦,愁苦則易化。”他舉例說,猶如“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一樣。

他還批駁大臣封德彝的“人漸澆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蓋欲化而不能”的說法,認為商湯滅夏桀,周武王伐紂,“皆能身致太平,豈非承大亂之後邪!”他又進一步說:“若謂古人淳樸,漸至澆訛,則至於今日,當悉化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明德慎罰,惟刑之恤明德慎罰,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於德、禮、誠、信:一個明哲的君主,為了移風易俗,不能靠嚴刑峻法,而在於行仁由義;光憑法律來規範天下人的行為是辦不到的。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李世民對大臣什麼的評價

這是唐太宗稱讚魏徵的。意思是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鑑。

也是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出處:《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興旺,絕對是多人的付出,多人的參與才可成。

我們明白這一點,在人生當中成就的一些事,一定要把功勞回饋給所有的人,一定是眾志才可以成城。所以,唐太宗不止有魏徵,還有身旁皇后,這麼多賢德之人的輔助。後來魏徵去世了,唐太宗哭得很傷心,他說:我有三面鏡子(以前都是銅鏡),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以史為鏡,用歷史來觀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興替,怎麼做才可以讓朝代興,怎麼做會讓朝代敗,他可以從歷史觀照的到;以人為鏡,用到一個賢良的大臣來勸誡他,可以明得失,可以瞭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進而去修正。

唐太宗說他有這三面鏡子,魏徵死了,也就壞了一面。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一個賢明的君主一定是非常惜才、愛才,他才能夠贏得這些大臣對他的信任。

以人為鏡可以得名師是對誰的評價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對魏徵的評價。出自《舊唐書·魏徵傳》,意思是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鑑。

《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人物介紹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 。祖籍鉅鹿郡下曲陽縣(治河北省晉州市鼓城村)。唐朝宰相、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

早年跟隨魏公李密,參加瓦崗起義,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歸降唐朝,勸降英國公李勣,授太子洗馬,輔佐隱太子李建成,獻策平定劉黑闥和山東地區。貞觀元年(627年),授諫議大夫、檢校尚書左丞,安撫河北地區。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這句話是唐太宗稱讚誰的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這句話是唐太宗稱讚魏徵的。

原文:徵薨(hōng),上自制碑文,併為書石。

謂侍臣曰;人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白話譯文:魏徵死了以後,皇上親自撰寫碑文,並且刻於石碑上。皇上對侍臣說:“人以銅鏡作為對照,可以把衣服、帽子穿戴得整齊端正;以歷史作為對照,可以知道國家的興衰更替;以他人作為對照,可以知道自己的成功失敗。魏徵的軼事典故唐代筆記《龍城錄》裡有一則關於魏徵與醋芹的文字,魏徵在朝堂上喜歡提意見,且常讓皇帝下不了臺。

有一天,李世民笑著對大臣們說:“那個山羊鼻子整天板著臉,不知道有沒有什麼能夠讓他動心的東西?”李世民身邊的侍臣回答說,“魏徵喜歡吃醋芹”。第二天,李世民賜宴,賞賜的食物中有三杯醋芹。魏徵見了,食指大動,飯還沒吃完,裝菜的餐具就見底了。

李世民說,“你看你看,你說自己沒什麼愛好,我現在終於見識到了。”被揭短的魏徵回答李世民說:“皇帝喜歡無為(而不是奢靡無度),臣子自然不敢有什麼偏好。我就好這一口(醋芹)罷了。

”李世民因此感嘆好久。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對誰的評價?

01 魏徵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對魏徵的評價。出自《舊唐書·魏徵傳》,意思是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鑑。

《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對魏徵的評價。該句出自《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 。祖籍鉅鹿郡下曲陽縣(治河北省晉州市鼓城村)。唐朝宰相、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

早年跟隨魏公李密,參加瓦崗起義,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歸降唐朝,勸降英國公李勣,授太子洗馬,輔佐隱太子李建成,獻策平定劉黑闥和山東地區。貞觀元年(627年),授諫議大夫、檢校尚書左丞,安撫河北地區。

遷祕書監,參預朝政,校定古籍。遷侍中、鉅鹿郡公,負責門下省事宜。遷光祿大夫、太子太師,冊封鄭國公。

直言進諫,推行王道,輔佐唐太宗共創“貞觀之治”,成為“一代名相”,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魏徵的主要成就: 一、政治 魏徵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二、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李世民問魏徵:“君主怎樣能夠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塗?”魏徵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塗。

從前帝堯明晰地向下面民眾瞭解情況,所以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舜帝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共、鯀、歡兜都不能矇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臺城因受賄被下臣侮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於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人君廣泛聽取意見,則宦官不敢矇蔽,下面的情況得以反映上來。

” 三、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首次出自《孟子·公孫丑上》。魏徵鑑於隋末人口流亡、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的事實,力勸李世民偃革興文,實行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休養生息政策,表現了他政治上的“致化”思想。李世民即位初,曾與群臣談及教化百姓之事。李世民認為大亂之後,恐怕難以教化。

魏徵則認為:“久安之民驕佚,驕佚則難教;經亂之民愁苦,愁苦則易化。”他舉例說,猶如“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一樣。他還批駁大臣封德彝的“人漸澆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蓋欲化而不能”的說法,認為商湯滅夏桀,周武王伐紂,“皆能身致太平,豈非承大亂之後邪!”他又進一步說:“若謂古人淳樸,漸至澆訛,則至於今日,當悉化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四、明德慎罰,惟刑之恤 明德慎罰,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於德、禮、誠、信:一個明哲的君主,為了移風易俗,不能靠嚴刑峻法,而在於行仁由義;光憑法律來規範天下人的行為是辦不到的。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這是唐太宗對誰的評價?

唐太宗對魏徵的評價。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

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魏徵沒,朕亡一鏡矣!”“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這堪稱對魏徵人生價值的最高評價。擴充套件資料唐太宗和魏徵:玄武門事變後,李建成被自己的弟弟李世民殺死,李世民做了皇帝。

李世民君臨天下之後,有人就向李世民悄悄告狀,說魏徵曾經替李建成出過好多對李世民不利的主意。唐太宗李世民於是召見魏徵,問他:“你為何挑撥我兄弟之情?”彼時魏徵已經是階下之囚,然而依舊鎮定自若、理直氣壯的說:“人各為其主。我之前在太子手下做事,可惜太子當初沒有聽我的話,要不然,現在坐上皇位的人還不知道是誰呢。

”大家都直冒冷汗,覺得魏徵要完了。沒想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聽了魏徵這大逆不道的話之後,非但沒有責怪魏徵,反而說:“已經過去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後來,唐太宗重用魏徵,還主動和魏徵結為親家。

魏徵生活的很簡樸,屋子也很簡陋,唐太宗想給他大房子,被他拒絕了。魏徵直言上諫,雖經常觸怒龍顏,可是後來每當鎮定下來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總會認為魏徵說的有道理。